東北師範大學東北民族民俗博物館舉辦的「體驗民族風情·傳承傳統...

2020-12-19 中國教育在線

  近日,東北師範大學東北民族民俗博物館成功舉辦「民族特色飲食主題之一:學習朝鮮族民俗文化、體驗辣白菜製作樂趣」活動,參與其中的三十餘名青少年及家長通過知識講座、現場問答、參觀展覽、實踐體驗和親子互動等環節,全面了解了朝鮮族文化,充分體會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該活動是博物館推出的「體驗民族風情·傳承傳統文化」系列活動的第一場。該活動旨在充分發揮高校博物館文化育人和社會服務功能,更好地挖掘、傳承傳統民俗文化。內容包括民族傳統節日紀念、民族特色飲食、民族傳統工藝、民族傳統遊戲等四個主題,邀請相關專家親臨指導,通過教學、演示、問答、活動參與等環節,以寓教於樂的形式,弘揚民族精神,促進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

相關焦點

  • 東北師範大學東北民族民俗博物館
    東北師範大學東北民族民俗博物館,位於長春市經濟技術開發區世紀廣場南側,毗鄰長春國際會展中心與淨月潭國家森林公園,佔地面積3.1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2萬平方米,展廳面積1.3萬平方米,擁有民族民俗類藏品4萬餘件,是旅遊觀光的重要景點之一。
  • 「跨越」時間感受東北民俗——東北師範大學東北民族民俗博物館
    6月22日下午,全國網絡媒體消夏長春行的成員來到位於長春市世紀廣場南側的東北師範大學東北民族民俗博物館,穿越時空,到東北民族民俗館尋找關東遺蹟,了解長春人繁衍生息的黑土地上有啥民族風俗。民俗館內設東北古代民族民俗展區、東北近現代民族民俗展區、東北地區代表性行業作坊展區及若干專題展區,展示從古至今東北各民族的民風民俗及與之相關的最新研究成果。
  • 全國網絡媒體消夏長春行第六站——東北師範大學東北民族民俗博物館
    6月22日下午3時許,我們的媒體團來到位於長春市世紀廣場南側的東北師範大學東北民族民俗博物館,穿越時空,到東北民族民俗館尋找關東遺蹟,了解長春人繁衍生息的黑土地上有啥民族風俗。  民俗館內設東北古代民族民俗展區、東北近現代民族民俗展區、東北地區代表性行業作坊展區及若干專題展區,展示從古至今東北各民族的民風民俗及與之相關的最新研究成果。
  • 這座博物館展示了東北的民族民俗,是對東北文化的梳理,就在長春
    每座城市都有屬於它的博物館,博物館的種類也是大不相同。每座城市都有著屬於它的,自然、地理、歷史、人文博物館。這些博物館詳細地記錄著這座城市的發展由來,人文歷史和生活習俗。在中國的東北吉林省長春市,有著一座中國東北地區展示東北古今民族最多、展現區域民俗事項最豐富的綜合性博物館,東北民族民俗博物館。東北民族民俗博物館是2007年開始籌建,2014年開館,因為主要是由東北師範大學投入建設和經營,也叫做東北師範大學民族民俗博物館。
  • 東北民族民俗博物館恢復開放
    關閉了近8個月的東北民族民俗博物館(以下簡稱民俗館)重新開放了!9月29日起,東北民族民俗博物館恢復對外開放。每天開館時間9:00-16:00,周一閉館。掐著指頭算算,你和民俗館已經分別有三個季節之久!
  • 東北地區規模最大的民俗博物館,展示東北12個少數民族生活風情
    不論一個城市的現代文明如何發展,城市的博物館永遠是這個城市永不更變的靈魂居所。在長春旅行,自然也不會錯過東北民俗博物館,東北民族民俗博物館隸屬東北師範大學,據說也是目前東北地區規模最大、展示東北古代及近現代民族民俗最全面的綜合性博物館 。
  • 東北首家綜合民族民俗館將開館 展示2萬件文物
    在即將建成的東北民族民俗館裡,有百餘年歷史的酒箱、「煙笸籮」、油燈將與市民見面。作為東北首家綜合民族民俗館,從2009年開始籌建,預計本月末正式開館。  清朝官帽造型的博物館預計本月末迎客  大大的橢圓形外觀,紅色磚體「底座」,古樸典雅……您還記得長春世紀廣場東南角那個酷似「飛碟」的特殊建築嗎?
  • 傳承東北秧歌民間舞蹈藝術 高校師生這樣做
    教師節前夕,教育部公布了26個獲批2020年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名單。由東北師範大學人文學院申報的傳承項目《東北秧歌》,成為全省唯一入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的高校。受東北地區民俗文化的薰陶和影響,已形成獨具特色的民間舞蹈形式。 東北師範大學人文學院舞蹈專業建立20多年來,秉持「科研與教學並重、創新與傳播並舉、保護與傳承並進,教育薰陶與普及推廣」的辦學理念,將東北秧歌的保護與傳承作為重點課題進行研究,深入挖掘文化價值,通過對東北秧歌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普及,構建完成了動作體系、風格體系、道具技巧、風俗文化「四位一體」的東北秧歌傳承模式。
  • 東北地區民族文化與設計藝術史研究學術研討會召開
    此次研討會有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師範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廈門大學、安徽大學、北方民族大學、內蒙古大學、黑龍江省社科院、吉林省社科院、東北師範大學、吉林師範大學、長春師範大學、大連民族大學、魯迅美術學院、大連大學、大連工業大學等全國27所高校、研究機構和協會的60餘位專家學者圍繞東北及其他地區民族文化與設計藝術史相關內容,結合最新研究成果做了精彩的主題發言。
  • 保留豐富民族、民俗遺存 永登博物館「升級」閃亮登場
    保留豐富民族、民俗遺存 主題展覽彰顯厚重底蘊永登博物館「升級」閃亮登場  日前在我市舉辦的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中,「升級」後以嶄新面貌示人的永登縣博物館,以其獨特的館藏和風格吸引了人們的目光。
  •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民俗民族面具欣賞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民俗民族面具欣賞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重慶博物館)是一座集「巴渝文化、三峽文化、大後方抗戰文化、統戰文化、移民文化」等的收藏、保護、研究、展示、傳播為一體的綜合性省級博物館,館舍由主館、白鶴梁水下題刻博物館、保衛中國同盟總部(宋慶齡舊居陳列館)、塗山窯遺址四部分組成。
  • 掛燈籠扭秧歌 哈爾濱巴洛克東北民俗活動引南北遊客駐足
    19日,哈爾濱市道外區以「團聚老街巴洛克,歡歡喜喜鬧元宵」為主題,在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街區舉辦「我們的節日·元宵」示範活動,通過「曉民俗、賞花燈、猜燈謎、扭秧歌、做元宵、品元宵、送福袋、觀大戲」等八個版塊,展示元宵節傳統習俗,吸引了眾多南北遊客前來參觀。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街區舉辦「我們的節日·元宵」示範活動。
  • 瑤族攝影作品被中國民族博物館永久收藏
    華聲在線1月7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通訊員 張華兵 車玉欽 記者 黃柳英)1月5日,江華瑤族自治縣攝影師李忠林收到中國民族博物館發來的兩本《收藏證》,他創作的兩組共51幅真實記錄瑤族傳統文化的攝影作品《「人」與「神」—— 瑤族「還盤王願」紀實》《瑤族織女》被中國民族博物館永久收藏。
  • 臺灣東森電視臺走進貴州民族民俗博物館(組圖)
    貴州民族民俗博物館(貴陽市臺辦 胡珊珊 攝)  中國臺灣網7月13日貴陽消息 座落在貴陽市白雲區的貴州民族民俗博物館日前,臺灣東森電視臺《生活接力棒》欄目組一行走進貴州民族民俗博物館,曾憲陽先生的女兒,館長曾麗向我們講述了父親和她與苗繡服飾的一世情緣。   因父親一直從事苗繡文化的研究與收藏,從小就被父親使喚幫忙整理繡片等活的曾麗從心裡非常厭惡父親的工作。長大後,她更是豪不猶豫地選擇了工科。直到父親生病、過世,血脈相承的感情和難言的悲痛讓她開始重新審視父親鍾愛的事業。
  • 河南學子三下鄉:探究朝鮮民族美食,文化郵遞實踐傳承
    (通訊員 李穎 孟婧越) 我國是各民族締造的統一多民族國家,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璀璨成果,其中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百花園中的奇花異葩。為弘揚民族文化,傳承民族精神,7月10日,河南城建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民族文化郵遞員」服務團在團總支書記黨偉和團學辦老師倪明的指導下,去深入了解了朝鮮族文化。
  • 第四屆海峽兩岸春節民俗廟會在臺中舉辦
    3日,第四屆海峽兩岸春節民俗廟會在臺中文創產業園區正式揭幕。廟會自2月2日起持續至6日,以「關東神韻-大美吉林」為主題,突出吉林省的地域特色,精選展現吉林傳統民族歌舞、地方特色小吃、民俗手工藝、攝影作品等。
  • 雲南商業力量|民族新勢崛起 現代商業裡的民族印記
    他們生活在雲南這片神奇土地上,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風格迥異的民族文化,各民族獨特的建築、服飾、禮儀、節慶、民俗等,構成一幅幅色彩斑斕的風情畫卷。   民族文化古老而神秘,原本如散落在民間的斑駁光影;如今星光薈萃,民族新勢崛地而起,勢不可擋。
  • 過我們的節日 學民俗的文化 揚民族的傳統
    、弘揚傳統,在全社會營造出家庭和睦、熱愛閱讀的良好社會氛圍,8月23日上午,由區宣傳文體服務中心、市文化館石岐區分館、區婦聯主辦,由博愛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承辦,中山市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中山市聚賢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第一城小學協辦的「我們的節日——七夕」傳統民俗文化體驗活動暨「我心中的石岐」親子繪畫比賽頒獎儀式在新悅大信一樓大堂舉辦,活動吸引了轄區百餘名群眾參與。
  •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三滴水床再現民俗情致
    走進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  在這裡,全景展現中國的民俗風情,藏身在樹叢之間,顯得極具風情,這是我國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以『民族學博物館』命名的專業性博物館。  博物館佔地2600平方米,6個展廳分布在內院四周,館藏29個民族的一萬多件文物及圖片,其中有不少孤品。據博物館副館長劉衛國介紹,2013年,該館被國家文物局評為國家三級博物館,「是國內高校獲評定級的三座博物館之一」。
  • 滿語傳承 歲月無聲 印跡有痕 《中國民族教育》文章
    這些學生主要來自東北師範大學、吉林大學等長春市內的高校,也有部分社會人員。2013年7月,在中央民族大學雙語教育研究者關辛秋老師的推薦下,我代表東北師範大學滿族歷史語言文化研究中心參加了常設國際阿爾泰學會議第56屆年會。在會上宣讀了我和王碩合作的論文《滿文構詞法在新詞術語創造中的應用》,希望以此為滿語的傳承以及增進滿語的活力起到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