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幾乎每天傍晚時分,爸爸帶桐桐上樓時,等在門口的媽媽都可以先聽到寶貝甜甜的聲音從樓道拐角處傳來,未見其人,先覺其&34;,感動的媽媽心裡像喝了蜜一樣甜……
鄰居阿婆送桐桐一個巧克力,桐桐接過匆忙道謝之後就鑽進了房間,不一會兒又跑出來,對媽媽說:&34;在媽媽欣慰的目光裡,小傢伙給鄰居阿婆遞上一個從福州帶來的小餅特產……
帶桐桐去復旦玩,見小傢伙在紅花草面前流連忘返,我也湊了上去,誰知小傢伙以為我要摘花,連忙朝我擺擺手:&34;看到我意會的目光,小傢伙接著說:&34;,說著就蹲下來,小鼻子湊到小花上,猛吸一口氣,陶醉地說:&34;說著就把兩隻小手圈到花上,一副小心翼翼的樣子……
這就是寶貝桐桐,一個愛父母、愛他人、愛自然的小姑娘,今年4歲半。
愛是美好生活的靈魂,培養一個內心充滿愛的小姑娘是我的夢想之一,也正是基於這樣一個願望,教養桐桐的過程中,愛的教育幾乎無處不在,讓人欣慰的是,在媽媽有意無意的引導下,桐桐正在向著富有愛心的方向健康成長著。在這個過程中,媽媽也積累了一些心得,與大家分享。
一個對愛沒有任何感性體驗的孩子,不可能獲得愛的概念,從這個意義上說,被愛是愛的基礎。基於這個認識,桐桐出生以來,我一直非常注重幫助桐桐積累被愛的體驗,所幸的是,這並不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只需善於利用愛的資源即可:
1.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愛她本來的樣子,而不是因為她做了什麼給自己長臉的事或者取得了什麼成績而愛她,哪怕是在她做錯事的時候。當孩子體會到無條件的愛之後,才會對愛的非功利性有深刻的體驗,才不會懷著交換的目的去愛別人。也許正是基於這種被愛的體驗,前些天桐桐才對我們說了一句讓人驚喜的話:&34;
2.在人際交往中喚醒孩子被愛的體驗 桐桐從小到大,得到了來自四面八方的關懷,總有關心我們的人給她送這送那、噓寒問暖,桐桐很小的時候,每次拿到別人送的禮物或者得到關心時,媽媽都會用相機或筆頭記錄下來,平時給她享用別人的饋贈時,也會有意提醒一下,說些&34;、&34;之類的話,偶爾桐桐也會問 :&34;每每此時,媽媽都會告訴她&34;我想,桐桐之所以越來越懂得用禮物和關愛的話語去回饋、溫暖別人,這些日常教養小節應該功不可沒。
言傳身教、隨機施教,幫孩子習得愛的意識和技能
孩子是當之無愧的&34;,他們的行為就像一面鏡子一樣,折射著父母的優長劣短,為了做好愛的榜樣,有了小傢伙之後,媽媽一直十分注意自身行為對桐桐的影響,不敢懈怠:帶她上街,看到路邊的乞討者,媽媽會掏出硬幣,帶桐桐一起把錢放到他們面前的容器裡;出去玩,遇到眼饞我們玩具的小朋友,媽媽就會在徵得桐桐同意後,喊對方過來一起玩,或者直接把玩具借給對方;在小店裡買什麼東西,付款後微笑地對服務員說&34;,感謝他們提供的服務;在公園,做好愛護花草的示範……每次這樣做的時候,媽媽還會不失時機地給桐桐講這樣做的理由,以便她明白行為背後的意義。久而久之,桐桐不僅親身體驗了愛心帶給我們的溫暖,增強了愛的意識,還學會了如何去表達自己的愛,本文開頭的案例便可見一斑。
藉助主題繪本的力量升華孩子對愛的認知
桐桐是個小書蟲,這為我通過繪本進行愛的教育提供了極大的方便,更讓人慶幸的是,市面上關於愛的主題繪本越來越多,讓人在感動的同時也獲得愛的教育。而且,繪本的藝術性使得她可以觸及一些日常生活難以示範的主題,拓展和深化孩子對愛的理解,貼近生活的繪本內容本身則非常適合與孩子的主題互動。
比如,桐桐大約兩三歲的時候,有一段時間非常喜歡《胖胖豬感冒了》這本繪本,由於這本書講的是好朋友是如何關愛生病的小豬的故事,媽媽便不失時機地就此跟桐桐討論如何關愛生病的親人和朋友,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本書的影響,桐桐很快學會了關愛生病的爸爸媽媽,到現在看到爸爸媽媽吃藥都會主動提醒或者幫著拿藥,爸爸媽媽生病時只要告訴她,她也儘量不會打擾爸爸媽媽的休息。
大約幾個月以前,我們開始接觸帶有哲學意味的愛的主題繪本,《紅狐狸和小鴨子》就是我和桐桐最愛的一本,雖然媽媽不確信桐桐是否真的會透過文字體會到那種超越食物鏈的愛的力量,還是由衷地相信,僅僅憑她對這個故事的好感,就有理由相信,終有一天,小傢伙會在回味的時候體驗到其中的內蘊。
善於發現孩子關於愛的點滴行為,及時強化
愛雖然發自內心,卻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觀念,沒有相應的行為配合,愛就成了泛泛的空談。為了鼓勵桐桐做個表裡如一的愛心小天使,媽媽非常注意及時發現她每一次愛心流露的表現,適時、當面鼓勵和強化她的愛心行為,幫她明確努力的方向。記得桐桐第一次提出跟小朋友分享她的玩具的時候,媽媽就鄭重表揚了她善於分享的友愛行為,受到鼓勵的桐桐自然也越來越懂得分享啦。桐桐愛花的行為也是如此,第一次媽媽發現她表現出對花草的積極呵護時就驚喜地讚揚了她的進步,到現在小傢伙都是一個小護花使者呢!
艾美維他 為寶寶的健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