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吳國武教授講《論語》:孔門四科,先進後進

2021-02-08 海澱敬德書院


程子曰:學者須將論語中諸弟子問處便作自己問,聖人答處便作今日耳聞,自然有得。雖孔孟復生,不過以此教人。若能於語孟中深求玩味,將來涵養成甚生氣質。

——《四書章句集注》


這裡面就講到弟子的問處和聖人的答處,這裡就是今天主要涉及到的內容——孔門四科,先進後進。孔門四科,德行科、言語科、政事科和文學科,其實這四科的分類對後世影響很大,後世的儒學分作義理、辭章、經濟、考據,跟孔門四科的分法有關係。晚清的時候,曾國藩曾把孔門四科用歷代儒學的四個流派劃分,義理等同於德行,言語等同於辭章,政事等同於經濟,也就是我們經常講的「學以致用」「經世之學」。所以,理解有關孔門四科幾種類型的弟子對我們理解傳統文化有深刻的影響。


先進後進,現在也講「評先進」,「先進」就是從論語《先進》篇來的,其實進是進學,就是學有先後,那麼物也有先後,知也有先後,就是講學生入門有先後、學的程度有先後、學到最後的境界也有先後。孔子把德行放在最前,然後才是言語、政事和文學,後世的儒學的學問基本也按照這樣的模式。



我們講的《公冶長》和《雍也》兩篇的內容,基本上是對弟子進行評論,通過評論弟子來展現孔子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觀念。「知人則哲」出自更早的《尚書》,我們講《學而》的時候也講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知人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孔子不光是要知道別人,也要知道自己的弟子。《論語》裡面記載,經常會有人去問孔子某個弟子怎麼樣,孔子是瞭然於心,他知道自己的弟子各有所長,他們的長處在哪,短處在哪。


《尚書·皋陶謨》「知人則哲,能官人」,意為你能夠真正知曉明了一個人,你就非常聰明,能夠知人才是最高的聰明,「能官人」是像這樣的人才能去用人,才能把人用在最合適的位置。有很多人認為好像只是做官,其實不完全。


《孟子·萬章下》引到孟子的話「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對萬章說:「如果覺得和天下的優秀人物交往還不滿足,便又追憶、評論古代的人物。但吟誦他們的詩歌,研讀他們的著作,而不了解他們的為人,行嗎?因此,必須研究他們所處的時代。這才是真正與古人交朋友。」


可見「知人」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孔子對學生的評論是非常有教育意義的,很多地方也反映孔子個人的一些教育方面的想法。


相關焦點

  • 國學必知丨「孔門四科」指的是什麼?
    我們經常聽到「孔門四科」,那麼究竟指的是哪「四科」呢? 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孔子教導弟子的「文、行、忠、信」(《論語·述而》);另外一種是儒家所倡導的「德行、政事、文學、語言」。 《論語·述而》中有這樣一段: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 孔門四科國學常識日報
    孔子是儒家學說的開創者,他「有教無類」,被尊為「萬世師表」,在他的教育體系裡,有「孔門四科」之分。,沒有虛偽,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門四科」的第二種種解釋,是根據弟子們的學業特長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
  • 翟玉忠:宇宙中的文明之花——孔門四科
    春秋時代,人類文明又一次爆炸式成長的軸心時代,偉大的孔子以西周王官學為基礎,教授弟子,成就了孔門四科之學,它們是:德行科,重禮義修為,這方面突出的有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政事科,重政治、經濟、法律、軍事、社會諸事務,這方面突出的有冉有,季路。
  • 論六朝文獻裡之孔門十哲
    李零云:「前人辨偽,於各書的可信度向有成說,如研究孔子生平,學者習慣上認為,只有《論語》是真孔子言,《左傳》《孟子》、大小戴《記》次之,諸子皆可疑,《史記》等漢代人的說法又等而下之。」[3] 李氏言是。由是觀之,六朝文獻採用孔門十哲之事跡,亦多以《論語》所載為據,以闡析一己之道理。今舉例如下: 1.
  • 《論語·先進第十一》01:信手拈來好過刻意而為
    《論語·先進第十一》01:信手拈來好過刻意而為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
  • 孔門四科之言語科——能溝通者勝
    那節課是很認真地聽的,但因為學識所限,並沒有聽得通透。當時景老師送我八個字:放下機心,打開小我。           國學會的講座是每周一課,接下來我又陸續聽了臺灣著名設計師周志澄先生的建築學講座,回族文史專家閃保利老師的埃及遊學記,金寶仁老先生的保定成語故事,王志亮先生的西方古典油畫的源與流,耿小博老師的電影藝術欣賞課程,邵彩玲老師講的社會學視野中的文化育人之道,梁松濤老師談保定國學與西夏文化,等等。
  • 唐瑜凌老師陪你讀《論語講要》103.孔子嚴厲批評宰我?
    可見這一章要從不同角度看,皇侃書引慧琳法師說,宰我看到孔門的後學弟子學習沒勁,所以就借著白天睡大覺,讓孔子責備,令後進有所警惕,不敢懈怠頹廢,這是殺猴儆雞,是師生之間機教相投的演戲,有時候正面演戲,有時候反面演戲,當事者心知肚明,是很深的教學法,一般外行人看不懂。若不善讀,會覺得孔子的批評太過分,則本章就失去味道。
  • 《論語先進篇》論語講師群(第264課 11.8)
    ——楊伯峻《論語譯註》【四、上課內容】11.8 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我兒子孔鯉死時,只有內棺而沒有外棺。我不能(賣掉車子)步行,而為顏回置辦外棺,因為我也忝列大夫們之後,按禮是不可以步行的啊!」 【新識】以下四章皆記顏回之死,與上章聯繫,猶如「倒敘」,蓋孔門弟子所記也。顏回死後,顏路請夫子賣車以為顏回置辦棺槨,夫子不聽。
  • 《論語》中「君子」出現107次,什麼樣的人才能稱之為「君子」?
    孔子在《論語·先進》篇,子曰:「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遊,子夏。」朱熹註:「孔子嘗厄於陳、蔡之間,弟子多從之者,此時皆不在門。故孔子思之,蓋不忘其相從於患難之中也。」由此也可以看出,孔子對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尤為看重,後世學者稱之為「孔門四科」。
  • 《一種說法》之馬叔禮:孔門考試 舉一反三
    也許包括孔子死後,弟子廬墓三年,那麼廬墓三年以後,孔子的弟子裡,像曾子、子遊、子夏都可能教學,而他們教學的學生,也都算在孔門之下,那麼這樣集合起來,可能就有三千人。 三千弟子出七十二賢,並不是每一個弟子,都可以聽到孔子全部的課程。為什麼呢?因為孔子要考試。
  • 《論語》全文之先進第十一
    《論語》全文之先進第十一11.1 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11.2 子曰:「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11.3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
  • 論語大義(崔栢滔)先進篇 第三章
    【按語】孔門四科十哲。【大義闡微】德行,得之於心,效之於行,以身行得,這是孔門學問的正果。退而求其次,得三才。如果沒有這些言語科弟子的努力,人們即使能夠理解孔子的學問,也不能充分的闡釋和宣揚孔子的德行,傳播孔子的學問。後來,推廣孔子學問最為得力的,就是子貢。
  • 儒學研修營 | 《論語》解(二)
    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如果應該冷的時候穿著短袖,天氣熱的時候穿著棉襖,冬天居然吃到了西瓜,不按自然生長的東西,就是違背天道。「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一開始講的就是天命,天道它是最虛也是最實的。天道信仰這是一個體悟出來的信仰,跟每個人的生活都是密切相關的。顏回走的時候,孔子很悲痛,說「天喪予!」。子路去世,孔子說「天咒予!」
  • 【孔門四科】全腦特訓,虎娃起飛,媽媽第一次哭了!(8月9-14日第二期開營)
    ========================== 全腦特種兵特訓營簡介第一部分:孔門4科【孔門四科】主訓老師 :  龢 諧     龢 諧老師 :因此,走進家庭教育,全心研究《孔門四科》。     中國法學會會員、廣東省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研究會會員、廣州市法學會未成年人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廣州市青少年法治安全教育專業委員會主任、北京大學家庭文化與家長教育研究所研究員、北大廣州家庭公約指導中心主任、北京大學CPE高級執業家教師、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北京大學法學碩士。
  • 《論語》中的子夏
    在孔門弟子中,與子遊並列為「文學」科。子夏在孔門弟子中的地位相對比較高,後世治「五經」的人,往往稱他們的學說得之於子夏的傳授。相傳《毛詩序》即為子夏所作,《春秋》之公羊、穀梁二家,也為子夏所傳,據說他還著有《易傳》。這些說法雖未必可信,但也反映了後人對他的推崇。
  • 林安梧教授《論語聖經譯解》系列講座山大第十三講《子路》篇
    講座主題:《論語聖經譯解》第十三講 《子路》:勇者力行   以正治國講者:林安梧教授(山東大學
  • 如此讀《論語》|「學而時習」,原來講了這些事?
    《儒吏》所記:"趙普,一代勳臣也,東徵西討,無不如意,求其所學,自《論語》之外無餘業。"人家在《論語》的學習上是真下工夫了。《論語》在封建王朝時期,對所有學子們起到了好大作用。一方面很多人借著對《論語》的解讀中了進士,然後真正地「登堂入仕」了,去完成一個讀書人的使命。另一方面,《論語》是一本能量爆棚的書,讀《論語》會對一個讀書人三觀產生重要的影響。
  • 《論語》第二十八講——李連胤老師分享孔門智慧的結晶(誠邀審稿人)
    我們今天繼續《論語》的學習。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我們說《論語》和其他的經典一樣,都是微言大義,《論語》和其他的經典有區別是什麼呢?就是每一章都在重複同樣的道理,這個道理是什麼呢?就是通過用我們的行為來開顯我們的智慧,所以《論語》第一句是什麼?
  • 《論語先進篇》論語講師群(第280課 11.24)
    仲尼弟子列傳》作「季孫問曰:子路可謂大臣與」,與《論語》稍異。⑵ 這一章可以和孔子不以仁來許他們的一章(5.8)以及季氏旅泰山冉有不救章(3.6)、季氏伐顓臾冉有子路為他解脫章(16.1)合看。【譯文】季子然問:「仲由和冉求可以說是大臣嗎」孔子道:「我以為你是問別的人,竟問由和求呀。
  • 耿直勇敢的孔門大弟子子路,跟孔子關係到底有多鐵
    因為很簡單,啦論語是孔門的弟子或者再傳弟子所編,按照古人的那些禮節,在平輩之間在同學之間在朋友之間,一般來說怎麼樣?要稱呼對方的字不能夠直呼其名,所以論語裡面所記到的這些人,因為大多數都是同學們互相的記錄,一般都知乎其名反而到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