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子曰:學者須將論語中諸弟子問處便作自己問,聖人答處便作今日耳聞,自然有得。雖孔孟復生,不過以此教人。若能於語孟中深求玩味,將來涵養成甚生氣質。
——《四書章句集注》
這裡面就講到弟子的問處和聖人的答處,這裡就是今天主要涉及到的內容——孔門四科,先進後進。孔門四科,德行科、言語科、政事科和文學科,其實這四科的分類對後世影響很大,後世的儒學分作義理、辭章、經濟、考據,跟孔門四科的分法有關係。晚清的時候,曾國藩曾把孔門四科用歷代儒學的四個流派劃分,義理等同於德行,言語等同於辭章,政事等同於經濟,也就是我們經常講的「學以致用」「經世之學」。所以,理解有關孔門四科幾種類型的弟子對我們理解傳統文化有深刻的影響。
先進後進,現在也講「評先進」,「先進」就是從論語《先進》篇來的,其實進是進學,就是學有先後,那麼物也有先後,知也有先後,就是講學生入門有先後、學的程度有先後、學到最後的境界也有先後。孔子把德行放在最前,然後才是言語、政事和文學,後世的儒學的學問基本也按照這樣的模式。
我們講的《公冶長》和《雍也》兩篇的內容,基本上是對弟子進行評論,通過評論弟子來展現孔子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觀念。「知人則哲」出自更早的《尚書》,我們講《學而》的時候也講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知人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孔子不光是要知道別人,也要知道自己的弟子。《論語》裡面記載,經常會有人去問孔子某個弟子怎麼樣,孔子是瞭然於心,他知道自己的弟子各有所長,他們的長處在哪,短處在哪。
《尚書·皋陶謨》「知人則哲,能官人」,意為你能夠真正知曉明了一個人,你就非常聰明,能夠知人才是最高的聰明,「能官人」是像這樣的人才能去用人,才能把人用在最合適的位置。有很多人認為好像只是做官,其實不完全。
《孟子·萬章下》引到孟子的話「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對萬章說:「如果覺得和天下的優秀人物交往還不滿足,便又追憶、評論古代的人物。但吟誦他們的詩歌,研讀他們的著作,而不了解他們的為人,行嗎?因此,必須研究他們所處的時代。這才是真正與古人交朋友。」
可見「知人」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孔子對學生的評論是非常有教育意義的,很多地方也反映孔子個人的一些教育方面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