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一小學打鈴鐵片變文物,無償上交博物館,專家欣慰:終於找到

2020-12-24 騰訊網

引言

《織婦詞》:「元稹繅絲織帛猶努力,變緝撩機苦難織。」中國古代曾有無數的能工巧匠,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創造出了許多的藝術珍寶,從細密絲滑的絲綢,到絢爛瑰麗的唐三彩,再到溫潤高雅的青花瓷……他們的創造不僅給後世留下了寶貴的財富,更彰顯了中國深遠悠長的文化品位。

01

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王朝更替輪番上演,各路英雄你方唱罷我登場,而戰士們在戰爭中也沒有忘記發明創造。為了更好地保護自己,提高作戰的效率,人們可謂是費盡心機,從用來進攻的長矛、到抵禦敵方攻擊的盾牌、再到可以有效保護身體的鎧甲,無一不是人們在戰場上總結出來的智慧結晶。然而戰場上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不能被人們忽視,那就是「雲板」。

▲南宋雲板

要知道,在古代的戰場當中,人們要想傳遞消息,通常只能選擇點燃烽火。可是烽火的使用有著很大的局限性,人們就想:有沒有什麼更好的東西能夠代替烽火,從而更好更快地傳遞消息呢?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也為此苦惱,剛剛才打下江山的他時常會被戰鼓的聲音吵醒,無法安然入睡。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就召集了許多的能工巧匠,讓他們想出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工匠們集思廣益,後來就做出了一塊既能傳遞聲音,同時又輕巧方便的「雲板」。

▲趙匡胤劇照

然而我們對於雲板的認知,僅僅存在於古書之上,從沒有人見過實物。為了更好地了解和研究歷史,考古學家費盡心機們苦苦找尋,卻始終一無所獲。轉眼三十年過去了,就當許多人都快要放棄尋找時,一位考古學家卻在偶然間有了重大的發現。

02

《絕句》:「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25年前的一天,考古學家碰巧路過位於遼寧海城的一所小學,看到老師正用一個小鐵片敲擊下課鈴聲,他瞬間就聯想到了在史書中記載的,能夠用在戰場上傳遞軍情的「雲板」。專家經過仔細的鑑定後,確認了這鐵片正是人們苦苦找尋30年的「雲板」,欣慰表示:終於找到了。校方得知打鈴器是文物後,當即慷慨將其無償上交給了當地博物館,得到了妥善的保管。就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小學打鈴鐵片搖身一變成了文物。

▲小學打鈴器

「雲板」的出現填補了中國考古歷史上的這一空白,也讓更多的人了解到了古人在戰場上的無窮智慧。但有人也曾因這件事產生過質疑,他們認為如此珍貴的文物,竟然被鄉村小學當作提醒上下課的工具使用,實在是太暴殄天物了。可是像「雲板」這樣從未出土過的文物,的確不是非專業的人可以辨別的,就連考古專家也是在認真地比對鑑定後才能得出結論,更別說普通人了。因此,我們不能去責怪不知情的人,更不能因為他們無心之過而對其大加斥責。

▲古代戰爭劇照

就常理而言,散落民間的文物,因為沒有專門的保護,是勢必會產生一些磨損的,有的甚至還可能遭到重創以至於殘缺,而考古學家們要做的就是要儘可能的挽救這些文物的價值。歷史的發展總是千迴百轉,歷史更迭、戰爭霍亂都會使得許多的稀世之寶遭到無妄之災,有的可能殞命於混亂的時局當中,而有的可能就此流落民間,從一件精妙絕倫、曾被人精心供奉的藝術珍品淪為普通人家餵豬的大碗,或是醃製鹹菜的大罈子。

▲瀆山大玉海

比如,讓人們印象深刻的非忽必烈的「瀆山大玉海」莫屬了。1226年,北方工匠把歷時十二個月,精心打造的玉甕進獻給了忽必烈,此玉甕是用一整塊墨玉雕刻而成的,外壁雕刻著栩栩如生的海獸和天龍在浪潮之間翻湧。忽必烈得到此物之後,對其甚是喜愛,還命人把它安放在廣寒宮之中。

▲忽必烈劇照

蒙古人生性粗放,喜好飲酒,忽必烈也常常邀請眾多的文臣武將至廣寒宮,從此甕中舀酒痛飲。後來明軍攻打大都,並焚燒了多處宮室,蒙古人便如老鼠般倉皇地逃出了宮城,而那個精美的玉甕也就此失去了蹤跡。一直到乾隆年間,人們才從一個道士的手中找回它。

結語

由此可見,珍寶藏於市,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發現,為了保護這些珍貴異常的寶貝,我國普及文物知識的力度還應該再加大,應該儘量讓每一位老百姓都明白、了解文物的重要,看見疑似文物的物件能及時上交專家鑑定,免得讓文物流失於市集。

參考資料:

《織婦詞》《絕句》

相關焦點

  • 小學用的「上課鈴」,專家說找了它30年,如今還成了國家一級文物
    這裡先說一個典故——烽火戲諸侯,了解歷史的朋友對此並不陌生,但這裡要說的重點卻是「烽火」兩個字;其代表就是秦始皇修築的萬裡長城,一處有難,烽煙四起,其作用就是傳遞警報,之後又發展出了戰鼓和雲牌等。在1955年,考古專家途經一座小學,上課鈴用的就是一塊「雲牌」;專家見了還抱著不肯撒手,直至今日,這塊「雲牌」竟成了國家一級文物,故宮十寶之一。
  • 兩件稀世文物,一件被當作「水瓢」,一件被當作「上課鈴」
    村農給專家介紹說這是自己在地裡偶然挖到了,雖然沒有見過這樣的器物,但是一看剛好可以做個水瓢便用來澆地了,這一用就是十幾年。在文物普查中許多鄉村小學校都是使用搖鈴當作上課鈴聲,這天一個文史學家經過一個小學校後剛好聽到學校的上課鈴聲,這是一種打擊鐵片的聲音,但是他隱約感覺這種清脆的聲音非比尋常,於是前去學校想要一探究竟。
  • 菜地挖出一顆「玉白菜」,文物販子出80萬收購,老農:無償上交了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河南的一個村民在自家的菜地裡幹活,鋤頭一挖,發出了清脆的響聲,農民原本以為自己不小心碰到了石頭,就想將石頭拿出來。沒想到這偶然的經歷,竟是自己挖到了寶貝,他挖出了一顆「小白菜」,但又不是白菜。村民將這一件挖到的東西拿回了家,將上邊的汙泥洗乾淨,展現在他眼前的,是一顆玉做成的白菜,青翠欲滴,咋一看與自己菜地中的小白菜沒什麼區別。
  • 一農民偶遇珍貴文物,拋棄了10萬,上交國家僅得500,說:不後悔
    畢竟是為了生活,即便是再危險也得去,但是這一天和往常一樣,屈西懷找到了很多靈芝,不過正當這位農民要離開的時候,意外地發現了一個金屬片,這個金屬片因為是金屬片從而顯得格外耀眼,對於這樣的一個東西,屈西懷也是非常好奇,並且將它裝進了簍子裡。
  • 日本美秀博物館:貝聿銘設計,百萬美金買中國被盜文物,無償歸還
    雖然沒有文物辨別能力,但是雄厚的財力、優質的審美使得美秀博物館聚集了一大批珍貴文物,據統計裡面購買了2000多件文物藝術品,每件都是真金白銀拍回來的。。。其中中國文物獨佔風騷!,碎佛像竟被附近村民當做石料運走,經過文物工作人員幾年的努力找到了幾百件殘塊,拼成佛像、佛像座等殘缺個體73件,而「蟬冠菩薩像」是其中損毀最輕的,斷為了三截,1994年7月不幸被盜流轉到英國文物市場,第二年便現身在日本美秀博物館!
  • 我國一「憋屈」的國寶:專家找了30年,卻被老師當成上課鈴用
    《臧哀伯諫納郜鼎》: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以臨照百官,百官於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我國曾經有一處非常美麗的景點叫做圓明園,圓明園中雕梁畫棟,各種奇珍異寶。但因為西方列強的入侵,使得圓明園中的許多珍寶都遺失了。這些珍寶都是我國的國寶,它們因為列強的入侵遺失在海外。
  • 兩件差點被毀的國寶:一件被村農當水瓢用,一件被學校當上課鈴用
    眾所周知,中國上下有五千多年的歷史,誕生了許多稀世珍寶,隨著朝代的更替和歲月的流逝有的沉眠於地下,有的被請進了博物館,但是更多的是明珠蒙塵。有很多羨慕那些拿著文物寶貝鑑寶的人,眼紅了人家大半輩子,最後發現自己家餵豬的大碗,院子裡醃製鹹菜的大缸就是明珠蒙塵的稀世寶貝。
  • 遼寧一小學,上課敲鐘用一塊鐵板,專家看後大驚-這是稀世國寶
    作為一個擁有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我們中國同樣擁有著成百上千萬的珍稀文物,每當發現新的珍貴文物總會令人激動不已熱淚盈眶.1955年瀋陽博物館的文物專家在民間徵集文物的時候偶爾被一陣敦厚的鐘聲所吸引 ,聞聲而至,原來是當地一所小學的老師在敲下課鈴,看到老師敲打的時鐘上下帶有雲朵圖案, 中間鑄有「大金天命葵亥年鑄牛莊盛」字樣,文物專家頓時激動得淚流滿面,直到此時學校的老師才知道這個大鐘的真實身份,這竟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時期鑄造的戰士警報器,又稱作清太祖雲板.
  • 浙江小姑娘將家中瓷瓶上交,博物館獎勵68元,如今成為了鎮館之寶
    小女孩獲得了博物館68元獎勵,如今我們可以在博物館看到這件文物,它已成為鎮館之寶。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個故事吧!博物館展出龍泉窯船型硯滴如果你有幸到浙江博物館去參觀的話,其博物館內有一件鎮館之寶,必定能夠吸引你的注意。這是一件龍泉青瓷製作而成的船型硯滴,它的造型十分精美,"天青色"的色彩呈現,讓人覺得精美絕倫。
  • 惠州市民愛護文物 捐贈家傳寶貝給博物館
    這位樸實的青年說,那「扁石塊」是在幫助該村同姓兄弟鍾偉東開墾果園時刨出的,他在5月上旬把其送到縣博物館,後來經省文物專家鑑定,這是新石器晚期的文物石錛。當時鐘國明知道這消息時第一個反應是:新石器時代?那該比唐三藏取經時還要久遠得多啊,就更應該送到博物館收藏了。「何況,我看到鍾偉東也把發現的文物送去了。」
  • 老漢撿到遠古文物,專家一分錢不給就收走,如今成第二鎮國之寶
    現如今,我們之所以能夠在各地的博物館中觀賞諸多古香古色的文物,領略中國歷史之美,有很大一部分是靠著專家考古研究才出土的,但文物的回歸併不全是專家的功勞,有一些文物是民間老百姓無意中挖到後奉獻給國家的,就比如現珍藏於陝西博物館中的鎮館之寶,新石器時代的「陶鷹鼎」。
  • 遼寧一小學敲鐘的鐵板,竟是專家找了30年的國寶,網友:真奢侈
    據說新中國成立之後,為了收藏文物古蹟,很多省份開始尋找遺落在民間的文物。1955年,瀋陽博物館派專家去尋找文物,在海城經過一所小學時,正好要上課了,值班老師手裡拿著一塊鐵板在敲上課鈴聲,這一舉動恰好被專家看見,他覺得這塊鐵板非同一般,說好像是古物,此言讓很多人覺得再胡說,這明明就是一塊普普通通的鐵板,沒什麼特別的。
  • 撿到「皇后玉璽」,上交獲獎20元的孔忠良,45年後專家補發了獎狀
    除了保存良好的古建築外,最能體現關中地區曾經繁華的就是它藏品相當豐富的博物館了。陝西歷史博物館的館藏達文物171.795萬件,其中國寶級國寶級文物就有18件,文物不僅數量多、種類全,而且品位高、價值廣。它的鎮館之寶之一就是一件國寶級文物——皇后之璽。
  • 那個捐青銅劍獲獎500元,稱「不會再上交」的小夥,後來怎樣了?
    例如,某地農民在耕地的時候撿到了寶貝,後來發現是一個比較珍貴的文物,於是主動上交給當地文物局。 為了表達對無償捐贈的表彰,博物館一般都會給予500元獎勵。可是雖然經濟發展日新月異,很多人的金錢觀都發生了扭曲。 在這一部分人的心目中,既然寶貝時自己偶然間發現的,那麼自己就應該是第一所有人。
  • 湖北農民珍藏「三足鍋」,專家建議上交國家,農民說它是傳家之寶
    我國擁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在此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創造出了大量珍貴的文物,有許多完好的保存在各地的博物館中,不過仍然有無數個珍寶文物流失民間,至今未歸。最近幾十年來,許多文物販子都跑到農村收集文物,畢竟因知識水平的有限性,文物販子可以花到最少的錢收到最珍貴的文物。不過並不是說這些文物販子就是文物專家,他們中間也有許多人不認識文物。因此社會迫切需要專業的考古專家專門負責鑑定文物古董之類的,從而誕生了鑑寶節目。
  • 歷史中「憋屈」的國寶:專家苦苦尋找,卻被老師當上課鈴敲了30年
    考古是一門非常深奧的綜合性學問,沒有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功底,根本無法勝任這個具有風險性的工作。因為一旦出現一絲一毫的紕漏,就容易做出對不起祖宗後世的事情。近年來考古界有很多重大發現,一些沉睡在地下的稀世珍寶不斷浮出水面。瀋陽故宮博物院有一個十分不起眼的藏品,乍一看好像一個廢鐵片。
  • 老人釣到一隻3000年前的「烏龜」,專家:上交國家吧!
    老人釣到一隻3000年前的"烏龜",專家:上交國家吧!我們中國相比於西方,擁有著更加悠久的歷史,這是每一個中國人都值得驕傲的。但遺憾的是,在近代很多珍稀文物都受到了破壞或流失於海外,這樣的情況讓每一位愛國者都是痛心不已。
  • 法國奢侈品大亨無償歸還中國文物
    與此同時,從同一賣家手中購得另外28件文物的法國收藏家克裡斯蒂安·戴迪耶也於5月15日交還了他購買的文物,時間正好與法國外長法比尤斯訪華的時間吻合。據最近披露的信息,中國政府約在10年前通過一名法國專家對這些盜墓所得文物發出追索申訴,在未獲積極答覆的情況下,仍繼續通過外交渠道努力追索。2000年,皮諾特向巴黎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捐贈了一批公元前7世紀的作品,向時任總統席哈克示好。
  • 農民一鏟子挖出40斤黃金,總價值超一個億,上交後專家獎勵200元
    但是我國不僅只有西安暗藏有龐大的地下文物群,被稱之為「地下博物館」的壽縣也是歷史悠久的名城,在這裡,是真的可以不經意間一鏟子下去就「一夜暴富」了。在壽縣有一位村民大清早的就扛著勞作的工具去地裡了,他今天要挖一個魚塘,但是在挖的過程中他挖到了一件硬硬的東西,一瞬間他就感覺到土裡面可能是有東西的。
  • 浙江一女孩撿到「小船」,上交收到68元獎金,專家稱價值超1000萬
    浙江當初有一女孩就是這樣,在如往卻意外撿到一「小船」小,上交後收到68元獎金,再幾十年後得知,如今專家稱價值超1000萬,不知心裡作何感想。等到工作人員找到招弟家時,招弟一家還不明所以,工作人員提出要看看招弟的這個小瓷器,工作人員看了後還是無法得知其真偽或價值,但是肯定著精細的小玩意不簡單于是告訴了招弟一家拾得疑似文物不交由專門部門的話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久居村裡的招弟一家哪聽得這話啊,第二天就感覺將瓷器送往博物館,誰知這一送,就再也沒有拿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