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的科學歷史觀和方法論。
人類對歷史的認識是由表及裡、逐漸深化的,要透過歷史的紛雜表象認識歷史的本質,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觀使歷史學成為一門科學,只有運用唯物史觀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才能對歷史有全面、客觀的認識。
唯物史觀認為對歷史的評價應該放在具體的歷史環境中,歷史不具有重複性,任何歷史事物都是具體的和唯一的,不應以現在的標準苛求古人。
在能力要求上,無論是新課程標準還是高考試題都要求學生運用辯證法分析歷史事件,學會一分為二地分析歷史問題,掌握唯物史觀的立場、觀點和方法。
(1)唯物史觀在多年來的高考中一直佔據重要地位,滲透在高考命題之中。要注意以下幾種基本的唯物史觀,如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關係問題,辯證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問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問題,一定時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時期政治、經濟反映的問題。
(2)政治、經濟狀況與文化的關係:一定時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的反映。如儒家思想在春秋戰國時期沒有佔據統治地位是因為它不符合當時諸侯國爭霸戰爭,富國強兵的需要;而經董仲舒改造後的新儒學就迎合了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成為正統思想。
1.以唯物史觀引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反傳統反理性藝術形式
例[2019·全國Ⅰ卷,35]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些青年藝術家在瑞士組成藝術群體「達達派」。他們用紙片、抹布、電車票、火柴盒等進行創作,甚至把瓷質的小便器命名為「噴泉」搬上展覽會。這類作品( )
A.抒發了浪漫情懷 B.遵循了寫實原則
C.突出了理性思維 D.表達了幻滅反叛
[命題立意] 唯物史觀認為對歷史的評價應該放在具體的歷史環境中,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達達派」即達達主義,是20世紀初在歐洲產生的一種資產階級的文藝流派。達達主義是一場興起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波及視覺藝術、文學(主要是詩歌)、戲劇和美術設計等領域的文藝運動。達達主義者認為「達達」並不是一種藝術,而是一種「反藝術」。無論現行的藝術標準是什麼,達達主義都與之針鋒相對。傳統藝術品通常要傳遞一些必要的、暗示性的、潛在的信息,而達達主義者的創作則追求「無意義」的境界。
[解題指導]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戰爭的殘酷性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精神危機,從而出現側重於表現個人主義和虛無主義的現代主義美術,材料中「達達派」就是現代主義美術的分支,他們通過反美學的作品表達了對一戰的絕望,表達幻滅反叛的內心感受,故選D項。A項是浪漫主義美術的特點,排除;B項是現實主義美術的特點,排除;C項是新古典主義美術的特點,排除。
[答案] D
2.以唯物史觀引領考查《墨子》記載的科技成就
例[2018·全國卷Ⅰ]《墨子》中有關於「圓」「直線」「正方形」「倍」的定義,對槓桿原理、聲音傳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論述,還有機械製造方面的記載。這反映出,《墨子》( )
A.匯集了諸子百家的思想精華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學體系
C.包含了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D.體現了貴族階層的旨趣
[命題立意] 本題以唯物史觀考查「百家爭鳴」和中國古代科技,墨子的思想映射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墨子》包含的「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體現了唯物史觀中「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重要命題,同時也體現了勞動人民歷史地位和貢獻的價值取向,也反映提倡科技創新,並樹立文化自信。
[解題指導] A項:材料信息沒有反映其他學派的思想,可排除;B項:「完整」說法與史實不符,可排除;C項:《墨子》中關於「圓」「直線」「正方形」「倍」「槓桿原理」「聲音傳播」「小孔成像」的記載或論述都是古代勞動人民在日常生產和生活中總結出來的,體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C項正確;D項:《墨子》是戰國時期墨家的經典,墨家多來自社會下層,其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故《墨子》不可能體現「貴族階層的旨趣」,可排除。
[答案] C
1.清初思想家唐甄說:「人之情,孰無所欲!得其正而安之,不得其正而棄之,是為君子。」陳確說:「真正無欲者,除是死人。」但「人慾正當處即是理」。費密說:「欲不可縱,亦不可禁。」由此可知他們的共同主張是( )
A.徹底打破理學的禁欲主義
B.理性地把握人慾與社會秩序的關係
C.把程朱理學作為統治思想
D.順應資本主義萌芽要求構建新思想
2.早在西方啟蒙運動之前就有人指出,實際上國王和他的人民之間存在一個協定,國民對君主承擔相應的義務,而君主對國民具有保護義務。這反映了( )
A.君主立憲的觀點 B.社會契約的理念
C.革命權利的學說 D.天賦人權的思想
3.「公」是祭祀神靈時做出的保證,「誓」是一種約束性語言。春秋盟誓參與者由周天子而諸侯國大夫,甚至國人也有參與,某些諸侯國為了自己的利益與夷狄結盟。這實質上表明,春秋時期( )
A.誠信觀念部分喪失
B.周朝分封制趨於衰落
C.「夷夏之防」不復存在
D.中央集權制開始出現
4.清朝建都北京後,清廷在東北地區實施軍事化管轄,長期禁止關內人口遷入,東北地區出現「沃野千裡,有土無人」的狀況。而19世紀五六十年代清政府開放了哈爾濱以北的呼蘭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東北三省移民章程。這說明( )
A.政策逐步調整有利於增加政府收入
B.向東北移民完全由政府主導
C.移民政策的變化受外來侵略的影響
D.政府加強對東北地區的管轄
聲明:本文來源於網絡,如果涉及侵權,聯繫後臺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