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養:唯物史觀

2021-02-13 歷史教育

    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的科學歷史觀和方法論。

    人類對歷史的認識是由表及裡、逐漸深化的,要透過歷史的紛雜表象認識歷史的本質,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觀使歷史學成為一門科學,只有運用唯物史觀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才能對歷史有全面、客觀的認識。

唯物史觀認為對歷史的評價應該放在具體的歷史環境中,歷史不具有重複性,任何歷史事物都是具體的和唯一的,不應以現在的標準苛求古人。

在能力要求上,無論是新課程標準還是高考試題都要求學生運用辯證法分析歷史事件,學會一分為二地分析歷史問題,掌握唯物史觀的立場、觀點和方法。

(1)唯物史觀在多年來的高考中一直佔據重要地位,滲透在高考命題之中。要注意以下幾種基本的唯物史觀,如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關係問題,辯證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問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問題,一定時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時期政治、經濟反映的問題。

(2)政治、經濟狀況與文化的關係:一定時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的反映。如儒家思想在春秋戰國時期沒有佔據統治地位是因為它不符合當時諸侯國爭霸戰爭,富國強兵的需要;而經董仲舒改造後的新儒學就迎合了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成為正統思想。

1.以唯物史觀引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反傳統反理性藝術形式

例[2019·全國Ⅰ卷,35]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些青年藝術家在瑞士組成藝術群體「達達派」。他們用紙片、抹布、電車票、火柴盒等進行創作,甚至把瓷質的小便器命名為「噴泉」搬上展覽會。這類作品(  )

A.抒發了浪漫情懷  B.遵循了寫實原則

C.突出了理性思維  D.表達了幻滅反叛

[命題立意] 唯物史觀認為對歷史的評價應該放在具體的歷史環境中,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達達派」即達達主義,是20世紀初在歐洲產生的一種資產階級的文藝流派。達達主義是一場興起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波及視覺藝術、文學(主要是詩歌)、戲劇和美術設計等領域的文藝運動。達達主義者認為「達達」並不是一種藝術,而是一種「反藝術」。無論現行的藝術標準是什麼,達達主義都與之針鋒相對。傳統藝術品通常要傳遞一些必要的、暗示性的、潛在的信息,而達達主義者的創作則追求「無意義」的境界。

[解題指導]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戰爭的殘酷性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精神危機,從而出現側重於表現個人主義和虛無主義的現代主義美術,材料中「達達派」就是現代主義美術的分支,他們通過反美學的作品表達了對一戰的絕望,表達幻滅反叛的內心感受,故選D項。A項是浪漫主義美術的特點,排除;B項是現實主義美術的特點,排除;C項是新古典主義美術的特點,排除。

[答案] D

2.以唯物史觀引領考查《墨子》記載的科技成就

例[2018·全國卷Ⅰ]《墨子》中有關於「圓」「直線」「正方形」「倍」的定義,對槓桿原理、聲音傳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論述,還有機械製造方面的記載。這反映出,《墨子》(  )

A.匯集了諸子百家的思想精華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學體系

C.包含了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D.體現了貴族階層的旨趣

[命題立意] 本題以唯物史觀考查「百家爭鳴」和中國古代科技,墨子的思想映射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墨子》包含的「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體現了唯物史觀中「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重要命題,同時也體現了勞動人民歷史地位和貢獻的價值取向,也反映提倡科技創新,並樹立文化自信。

[解題指導] A項:材料信息沒有反映其他學派的思想,可排除;B項:「完整」說法與史實不符,可排除;C項:《墨子》中關於「圓」「直線」「正方形」「倍」「槓桿原理」「聲音傳播」「小孔成像」的記載或論述都是古代勞動人民在日常生產和生活中總結出來的,體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C項正確;D項:《墨子》是戰國時期墨家的經典,墨家多來自社會下層,其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故《墨子》不可能體現「貴族階層的旨趣」,可排除。

[答案] C

1.清初思想家唐甄說:「人之情,孰無所欲!得其正而安之,不得其正而棄之,是為君子。」陳確說:「真正無欲者,除是死人。」但「人慾正當處即是理」。費密說:「欲不可縱,亦不可禁。」由此可知他們的共同主張是(  )

A.徹底打破理學的禁欲主義

B.理性地把握人慾與社會秩序的關係

C.把程朱理學作為統治思想

D.順應資本主義萌芽要求構建新思想

2.早在西方啟蒙運動之前就有人指出,實際上國王和他的人民之間存在一個協定,國民對君主承擔相應的義務,而君主對國民具有保護義務。這反映了(  )

A.君主立憲的觀點  B.社會契約的理念

C.革命權利的學說  D.天賦人權的思想

3.「公」是祭祀神靈時做出的保證,「誓」是一種約束性語言。春秋盟誓參與者由周天子而諸侯國大夫,甚至國人也有參與,某些諸侯國為了自己的利益與夷狄結盟。這實質上表明,春秋時期(  )

A.誠信觀念部分喪失

B.周朝分封制趨於衰落

C.「夷夏之防」不復存在

D.中央集權制開始出現

4.清朝建都北京後,清廷在東北地區實施軍事化管轄,長期禁止關內人口遷入,東北地區出現「沃野千裡,有土無人」的狀況。而19世紀五六十年代清政府開放了哈爾濱以北的呼蘭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東北三省移民章程。這說明(  )

A.政策逐步調整有利於增加政府收入

B.向東北移民完全由政府主導

C.移民政策的變化受外來侵略的影響

D.政府加強對東北地區的管轄

聲明:本文來源於網絡,如果涉及侵權,聯繫後臺刪除。

相關焦點

  •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及學科核心素養
    數學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 數學抽象 、邏輯推理 、 數學建模 、 直觀想像 、 數學運算和數據分析;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
  • 悅納教改趨勢,理解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從素養到學科核心素養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培養具有創新意識與批判思維、跨學科視角解決問題、團隊合作等核心素養的人才成為各國教育改革關注的核心要點。故此,以核心素養為取向的世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成為大勢所趨。[1]如美國在21世紀初就頒布了「21世紀核心素養」,2010年3月,新加坡也頒布了學生的「21世紀素養框架」。
  • 高考歷史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Ⅰ唯物史觀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的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人類對歷史的認識是由表及裡、逐漸深化的,要透過歷史的紛雜表象認識歷史的本質,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是非常重要的。一 時空觀念的基本內涵1.感知歷史的基礎時空觀念是歷史核心素養的一個最基本素養,它是感知歷史的基礎,依賴它才能夠把時間與空間結合,才能把古今歷史知識貫通起來,並且加以比較,進而發現規律並形成正確的認知。因此,時空觀念是學習歷史的一種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
  • 梅水學堂|滲透核心素養 塑造家國情懷
    核心素養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舉措,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核心素養。根據新修訂的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可以概括出歷史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即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 江蘇省宿豫中學教師趙寶:學生命題真實踐,核心素養展新顏
    ,本文我就歷史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結合自己上課的一些實踐來談談自己的一些拙見。時空觀的素養就很好的落實在學生自己的創作裡,且所有的這些都是在課下進行,課堂之上進行創作成果展示,既節省了時間,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更很好的落實了核心素養的落實。
  • 融合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與大歷史觀,讓教學創新更輕鬆
    大歷史觀的概念和對歷史的解釋與唯物史觀有異曲同工之妙,甚至有學者認為,大歷史觀就是唯物史觀的現代形態。唯物史觀即歷史唯物主義,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無論是大歷史觀、唯物史觀還是其他認識歷史的角度,對於一個人,尤其是學生來說,都是為其能夠形成正確的三觀,更好的個人發展而服務,對每個人的一生都是有益的。新版中學歷史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歷史課程要將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作為目標」。
  •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落實唯物史觀的策略分析
    為完成新的歷史教學目標,貫徹落實核心素養,一線教師勢必要在教學策略上進行一些創新。其中唯物史觀概念複雜,又較為晦澀抽象,學生難以理解與運用,但是無論是課改前還是現如今,唯物史觀始終是我們學習和鑽研歷史的重要理論,並且統領著餘下的四項核心素養。因而如何把唯物史觀揉進高中歷史教學,並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可以熟練地用唯物史觀中的觀點去分析歷史很值得探索。
  • 解讀北京高考:歷史學習中的核心素養是什麼?
    文/北京新東方優能一對一部 姜夢霞2018年高考已落下帷幕,從本套高考考試歷史試卷上來看,考察的內容主要是針對核心素養的考察,比如說主觀題37(1)既考察了學生對《史記》、《春秋》這兩部史學名著的了解,同時又通過《史記》來考察漢代社會狀況的史料實證
  • 射洪市教育體育局開展中學歷史教師「學科核心素養」問卷調研
    在新高考即將來臨的背景下,為了更好地探索、推進射洪市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教學教研實踐,提升射洪市育人水平,實現「立德樹人」育人總目標,射洪市教育體育局從今年4至10月,持續開展了中學歷史教師問卷調研活動。此次調研,涉及市直屬校、城鄉接合部、鄉鎮學校、偏遠農村學校四個層次初高中教師共89名。調研發現存在四方面問題。
  • 立足核心素養,學好歷史課的關鍵
    在剛剛結束的海澱區歷史期中考試中,在考察學科必備知識的同時,更加側重於對學生歷史學素養的考察,在一些題目的設置上緊跟2019年高考命題的方向。這為我們探索2020年新歷史分科考試,帶來一些啟示。
  • 聚焦落實立德樹人,凝練學科核心素養
    在這樣的形勢下,我國也在2014年啟動了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項目,經過專家團隊的努力,建構了三個維度、六個素養、18個基本要點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框架。核心素養的提出,標誌著課程改革為了應對信息化、全球化與知識經濟社會對人才培養需求的變化而實現的一次華麗轉身,即從對內容的關注轉向對學習結果的關注,從對教材、標準的關注轉向對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關注。
  • 張海鵬:普通高中歷史教材全面落實學科核心素養
    在今天舉行的教育部金秋系列發布會上,普通高中歷史教材總主編、中國史學會原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研究員張海鵬表示,普通高中歷史教材合理設置欄目,全面落實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要求。教材圍繞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5個核心素養,總體安排、各有側重地進行內容和欄目設計。
  • 高考衝刺|核心素養視域下的高三歷史備考
    科教新報·新湖南客戶端特邀長沙市第六中學歷史教研組長陳志榮,共同探討基於核心素養視域下的高三歷史備考。本期嘉賓:陳志榮,女,畢業於湖南師範大學,長沙市第六中學歷史教研組長,高三歷史備課組長,任教高三多年。
  • 以「歷史解釋」為載體,提升初中生核心素養
    為適應知識社會對人的發展的新要求,確立以學生素養發展為指向的整體育人觀念,實現育人模式從學科知識本位到核心素養本位的轉型,要求教師實現學習方式和教學模式的根本轉變,在真實歷史問題情境中培養學生創新型的全面人才,促進核心素養的發展。那麼,在初中歷史課堂中如何提升核心素養?本文就「歷史解釋」作踐行性探索。
  • 文綜:題型新穎 注重考查學科核心素養
    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促進科學公平選才作為命題的指導思想,充分發揮了高考的育人功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歷史:穩中有變、難易適中烏魯木齊八一中學高中部歷史教研組長、高三年級歷史備課組長王振娜說,今年的歷史試題比較全面地落實了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論實證、歷史闡釋、歷史價值觀等學科素養的考查。與往年相比,今年的歷史試題呈現出穩中有變、難易適中的特點。
  •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如何落地?第三教研共同體齊聚鄭州18中來探討
    這不說的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嗎?10月29日下午,鄭州市第三教研共同體各學校的十餘名歷史教師,齊聚鄭州18中,以聽評鄭州18中王濤老師的高三一輪複習課——《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為出發點,一同圍繞「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如何落地」為主題,進行深入的探討。
  • 核心素養的核心
    當下,我們的主要任務是深入學習、深刻理解,更準確地把握核心素養的根本要義、主要精神和基本要求等,端正課程改革、教育改革的方向,從存在的問題出發,研究和尋找核心素養落地的載體、途徑、方式等,以核心素養引領課程改革、教學改革的深化,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對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需要討論的問題,提出改進的建議或意見,使之日臻完善。這應是我們對待核心素養的積極態度。
  • ...2020高考「合肥二模」試卷|歷史:注重史料運用 體現五大核心素養
    凸顯五大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針對二模試卷及後期的複習,提出以下建議:一、研讀《考綱》,夯實基礎知識,建立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二、注重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二模歷史試卷多道題體現了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如第24 題體現了時空觀念;第30 和32 題體現了唯物史觀;第35 題體現了史料實證;第26 題體現了家國情懷。
  • ...名師點評高考文綜歷史:試題難度較為平穩 重在對學科核心素養的...
    試卷既呈現了原汁原味的歷史知識,體現了歷史學科所獨有的真實性、過去性、廣博性的特點,又充分凸顯了歷史學科在培育新時代公民所必備的民主意識、愛國主義、全球視野等公民素養方面的獨特價值。歷史試卷在確保試卷結構、內容和難度穩定的基礎上,力求有所創新突破。
  • 人本——核心素養的「核心」
    核心素養允許「個性化表達」12月1日,由中國教師報舉辦、鄭州市中原區教體局承辦的第五屆全國中小學課堂教學創新成果博覽會拉開帷幕,來自全國20多個省份的1000餘名代表齊聚鄭州,共話課程改革領域的最新議題——「核心素養的教學轉化」。在核心素養成為時髦熱詞的今天,我們究竟該如何解讀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