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競賽,寒門難再出貴子!二本學生:站在人生的節點上

2020-08-27 隱者有言

今年的高考可謂一波三折,高考過後最關鍵的選擇,學校與城市的較量。此前多次談過。非985高校,城市是第一選擇,其實很多好的城市,普通學校的錄取分數並不低,大家都想留在好的城市,水漲船高,今天在這裡不再贅述。

今天想談談寒門難再出貴子以及二本學生:站在人生的節點上。

二本學生:站在人生的節點上

前天看到《南方周末》一篇報導,關於兩個年代二本大學生現狀的案例描述。

文章中提到,某二本學校大學生李妍(化名)的媽媽是勤勞的江西女人,年輕時在深圳打工,相信知識改變命運。夜裡鄉村靜謐,李妍在燈下背書,媽媽就在一旁守著,做潮州珠繡。李妍很早就展現出讀書的資質,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最好的一次,全鎮所有小學統考的拔尖賽,她排到過前三。

整個小學階段,李妍唯一的課外書,是一本教輔資料。每頁書末尾的格言警句,她翻看過很多次——那是她獲取課外知識的唯一通道。

升初中時,擺在李妍面前的有三所學校——潮州市區的重點中學、鄰鎮一所教學質量較好的中學,以及她所在鎮上的普通中學。李妍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到潮州市參加入學選拔考試那天,媽媽騎摩託車送她。她穿了銀色的新涼鞋,那是一雙買了很久的鞋,一直沒捨得穿。

市重點中學的選拔考試給了李妍最初的震撼。滿分30分的英語試卷,她幾乎看不懂,儘管有很多選擇題,也只考了幾分。語文作文的題目是《人生》,試卷裡一句「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她那時甚至沒聽說過——課本上沒有。

在漫長的少年時代,李妍偶有不甘和無奈。她似乎總在一些關鍵的節點遇到障礙——每一次都為自己努力爭取過,卻被擋在門外。去潮州市參加考試那次,一個城裡孩子說,平時都看小說,英語卻考了27分。那時她只感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短短二十多年,在徹底市場化和應試教育橫行的時代語境中,二本學生到底面臨了怎樣的機遇和挑戰,又承擔了多少不為人知的壓力?通過念大學,他們在立足社會的過程中,在就業、深造、居住等具體的人生節點,是否總能倚仗高等教育提供的屏障,越過一個個在今天看來無法逾越的暗礁?這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問題。


1990年代初,那是中國大學精英教育的黃金年代,大學生都是天之驕子,擁有國家幹部身份,畢業包分配。大學教育學而優則仕的思想在今天還是很盛行。

1999年,教育部出臺《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掀開了中國高等教育大規模擴招的一頁。2019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長範海林表示,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48.1%,高等教育即將由大眾化階段進入普及化階段。


農村大學生,大多出身平凡,或來自不知名的鄉村,或從毫不起眼的城鎮走出,與「一線城市、高知父母、國際視野」的高配學霸形成了鮮明對比。

採訪中李妍入讀的本鎮那所普通初中,周圍少有同學關注學業,校園霸凌盛行。英語音標是李妍自己摸索學會的。中考時,她考上了當地一所不錯的高中,但高二那年,自己和家人接連發生變故,剛有點積蓄的家庭頓時跌入低谷。復學之後,李妍重讀高二,進入文科普通班,明顯感受到教學差距——老師從不講數學試卷上的最後兩道大題。」


這樣的現象在一些鄉村鄉鎮學校是普遍問題,而非個別現象。師資力量也遠遠沒有城市的師資力量雄厚,尤其是隨著城市化發展的今天,新一代年輕優質的教師留在了大的城市。

但這些孩子仍然是所在地的資優生,「可能是村裡為數不多的大學生。他們對改變命運的高考充滿了感激,並對未來充滿期待。

但是與城市相比,信息匱乏在這些學生的成長過程中體現得尤為明顯。興趣什麼的與他們無緣,到了大學還保留著高中那種考證刷題刷學分的思維。而且,短短十年間,兩代大學生進入社會後的境遇已有明顯的變化。

對於大多數普通大學生和二本的學生,進入體制、尋求一種穩定的生活,似乎成為這批貧寒子弟在城市紮根的重要途徑。因公務員只限專業,不限985,211,只要是本科就行。



如今,找工作時,學歷成為第一道門檻。他們時常感受到來自985、211的競爭壓力。近些年來,許多學生開始選擇考研。「對於我們學校的很多學生來說,能考上本科就已經盡力了,把家裡資源都耗光了。如果有機會就業的話,是一定要去就業的,萬不得已才去考研。以前學校考研的氛圍一點都不濃,學生99%都去就業了。」這是南方周末採訪的二本學校的一位輔導員的觀察統計。


隨著重點大學招收保研生的比例不斷擴大,留給非985、211院校學生的機會並不多。二本院校的學生折射出中國大多數普通年輕人的狀況以及最常見的成長路徑。

2019年,畢業後的出路。南方周末採訪的一位二本學校某學院班主任黃老師稱,

那屆學生中出路最好的是班長——她考進廣州一家公共汽車公司,從事行政管理工作。拿到的一份學生就業名單,大多數的名字後面,都是一些從單位名稱來看並無法辨別工作內容的小公司。「有的去醫療美容機構運營公眾號,甚至還有人在奶茶店打單。」作為老師,讓黃老師最難過的是——學生即使不讀大學,也一樣可以做這份工作。

前一段時間,中國有6億人平均工資僅為1000元的新聞。讓我們了解了那些群體。排除老年人,其實剩下的大部分群體就是農民,他們也有子女讀大學。

很現實的境況就是,這樣的家庭每年一半的收入,都投入了子女教育。但這一切像個循環一樣,以前是家裡面父母用自己的身體為代價,賺錢供孩子讀書,但等孩子剛大學畢業,自己的溫飽還沒解決,家裡父母的身體無法再承擔勞動,家庭生計的負擔落到了一個還沒站穩的人身上。這樣一家人總在底層打轉,自己不敢亂換工作,陷入了這樣的循環中。

大山女校長與一線城市價格不菲的輔導費

前段時間,網際網路上刷屏的山區女校長張桂梅的事跡被連續報導,歷經艱難和磨難創辦的女子高中,多年來1600多名女高中生圓了大學夢。我非常的佩服這位女校長,有人或許有異議,但我覺得對於山區女孩來說,任何人沒有資格對這樣的教育模式說出些什麼,在文憑的年代,只有走出去才是人生的第一步。一代人離開了那個環境,是後面幾代人受益。


大山女校長---張桂梅

因為貧困,山區家庭學費都交不起。我們能上網,看到這篇文章的你,就說明我們是在一個網際網路的世界,先不談認知。但還有一部分人在網際網路以外。有一句話張桂梅說的很好,也是她對山區人民的深刻認識---當時他的初衷是解決低素質的母親,低素質孩兒這種惡性循環。女孩子受教育,她可以改變三代人。認知的提高會改變他們對知識和學歷的重要認識程度。

高考那幾天,在上海市西中學考點,一對年過八旬的爺爺奶奶開著殘疾車送孫女趕考,83歲的奶奶淚眼婆娑的表示,心疼孫女刷題到凌晨一點睡覺,每天只睡4、5個小時。孫女從小學到高中輔導費就用了100萬。

100萬在上海,一對一的輔導確實不是小數目,但在上海,中產家庭來說,真的是可以拿出來用在孩子身上。這就是一線城市與農家孩子在教育的起點上已經拉開了差距。


100萬的輔導是少數,但從更大的側面來看,城市孩子的輔導已成為一種常態。

要知道,同樣是輔導,性質是不一樣的,進度趕不上那叫補弱,而別人是花錢一對一提高,雖然平時都叫做補課,其本質卻完全不一樣,一種是基礎,一種是提高。

上海和北京的學生競爭壓力相對當地來說並不小,而且大多數都選擇讀北京和上海的大學。基本不願去外地,城市的選擇是家長考慮的第一位,有錢的基本是留學。

此前,針對上海中產階級家庭孩子暑假安排的一些調查研究顯示,孩子暑假的課程每天安排的滿滿當當,不僅有文化科目還有藝術類。普通家庭的孩子暑假基本就是玩。在很多見識方面,農家孩子已經落後在起跑線上了。

從今年的語文高考捲來看,對信息豐富程度和見識的考察已經很明顯。城市孩子在這一點上明顯佔據優勢。越是有錢的人家越注重知識改變命運。雖然高考的效益對中產階級來說性價比很低,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現在,從小學六年級就普遍開始了教育軍備競賽,有條件的家長要麼提前買學區房,要麼考私立學校,雖然學費價格不菲。

農家孩子沒有這樣的條件和環境。當今城市化進程加快,比重更是越來越小,這是不爭的事實。一方面是父母的認知,另一方面是因為金錢方面的欠缺造成的更大的認知遮蔽。

大的環境因素,好的老師,選擇留在了大城市,農村學校留不住優質老師。教育只是一個切面,大多行業都是如此。大城市的虹吸效應,不僅僅是教育資源的稀缺,他是全方位的。


據《南方周末》的採訪報導,不同級別的大學學生,畢業後的去向對應著不同的城市:頂級大學對應的是全球最好的城市;重點大學對應的是一線城市、省會城市;一般大學對應的是中小城市、鄉鎮甚至鄉村。

人生的差距,就是從每一道門檻上一步步拉開的。「慢慢地,別人去清華北大,我就只能二本學院,這也是我很努力拼來的。好像自己奮鬥的終點,就是別人的起點。」

非人為的資源傾斜造成了寒門難再出貴子,它不僅僅是一個口號,而是真真切切擺在眼前的看的見的體系。

網際網路的網課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這樣的隔閡,但也僅僅是在意i定程度上而已,環境的因素導致了信息向下傳遞在一定程度上並沒有那麼的通暢。

文憑通脹的時代--教育文憑成為就業市場上的通貨

美國社會學家蘭德爾·柯林斯在其著作《文憑社會》中,提出「文憑通脹」的概念,衝擊了現代社會的「教育神話」。

在對西方社會的觀察中,柯林斯認為大規模文憑通脹後,教育不能促進社會平等——非但不是社會流動的階梯,反而為社會流動製造了障礙。來自不同社會階級、種族群體的人們,生存機會與他們的父輩大體相同。


當今社會,大家都對「本科生就業難」和「研究生遍地走」有所體會:從考上大學就等於鯉魚躍龍門,到北大畢業生賣豬肉成為新聞,再到深圳中學教師招聘開始要求名校碩士,房地產行業不乏高學歷的985畢業生,開始我們很驚嘆,但我們似乎很快對各行各業不斷水漲船高的學歷要求見怪不怪了。

在工業化的今天,學校-職場這架機器進入正式運轉中之後,文憑越來越會變成阻礙社會流動的堤壩——因為與文憑更相關的,是教育資源的傾斜、父母家庭的背景......這也就是為什麼近十年來「寒門難出貴子」。

「中產階級焦慮」是近年來最為熱門的話題,而教育則無疑是中產焦慮的重災區。教育投資從學鋼琴、上輔導、學藝術,到一擲千金購置學區房,幼兒園入園排隊搶號、小學到初中學區房熱度不減。這些無不是一種教育的軍備競賽。


看起來家長好像瘋掉了,但如果以文化通貨的視角來看,卻不難解釋。

對於中產家庭來說,教育的戰爭是一場「不參與,即出局」的多輪博弈——他們有著一定的經濟基礎和條件,認知上不低,基因的傳遞有偏差,他們害怕自己滑落到下一個階層,資金也沒足夠到確保未來毫無後顧之憂。

中產家庭一方面要面臨階級滑落的心理危機,擔心自己不努力就被別人趕超,另一方面,對於階層的躍遷還存在一點渺小的希望,雖然不太可能。在這樣的糾結中,只能通過加大對孩子的投資,保證孩子取得一紙文憑,在不保證掉隊的情況下,讓自己的後代還能在這個圈子裡面繼續玩下去,保證自己在競爭中不下牌桌,爭取更好的教育資源和文憑。

但在今天,對農村孩子來說,如果沒考上大學,他也會成為外出打工的一員逃不出父母那輩的命運。所以,大學教育對他來說還是非常重要的。哪怕農村的孩子,哪怕二本學校的孩子,他們還是可以通過教育改變自己的命運,還可以有這個機會,學歷文憑對於農家孩子來說是性價比很高的事情,對中產階級們來說,主要是保證自己不掉隊。一個是提升階層,一個是盡力維持當前的階層。

如今文憑學歷是進入一定圈層的敲門磚,是一種通貨。雖然網際網路的機會很多,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多機會,但現在這樣的機會在文憑通脹的今天。口子也越來越小,比例也越來越少。



點擊關注 為你分享更多好文。

深耕認知成長、教育、心理和情感

如果覺得文章不錯,歡迎轉發、留言和點讚

相關焦點

  • 季謙先生 | 寒門難再出貴子?茅屋茨宇出公卿!
    編者按:「寒門難再出貴子 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這類言論現今似乎頗受歡迎,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上曾就此進行相關討論
  • 寒門難再出「貴子」?農民工:落榜就不復讀了
    對於城市裡的孩子而言,高考上榜的上大學,落榜的不是考慮復讀就是其他。且不說農村的父母文化程度高低,他們就是有能力教育孩子,但是在時間和精力上也是有限。城市裡的教育資源相比較農村,確實要先進太多。在農村,很多學校的老師對於學生的心理輔導,幾乎沒有,反而是用「體罰」來教育學生。
  • 寒門難再出貴子?重點高校農村孩子越來越少,現實比想像的更殘酷
    經過這麼多年的教育改革,我們的教育看似越來越公平,每個孩子在學校裡都能接受平等、快樂的教育,貌似每個孩子在學習都能無憂無慮的成長。但是在我國高校中,農村的孩子變得越來越少,當今社會,寒門幾乎很難再出貴子!
  • 寒門難再出貴子,這個時代的父母,如何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可到了現在,自己的孩子卻像在進行一場「軍備競賽」,時間被各種輔導班擠佔,每天完成作業要忙碌到深夜十一二點。就連父母自身,也要開始懂得輔導功課,要有時間接送孩子,陪孩子參加各種活動。 而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個大學老師說到:我們高校裡、重點高校裡的農村的孩子,正在變得越來越少了。不得不讓人感慨,難道寒門真的難再出貴子,越富有的家庭,孩子越是贏在了起跑線上?
  • 寒門貴子:寒門依舊有貴子,近日考上清華大學的工地少年獲獎5萬
    現在社會發展機遇很多,但是資本依舊是發展的基礎,所以越來越多的人說「寒門難再出貴子」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今年四川的一名高考考生給了我們一個答案。孫川家境貧寒,高考後便在工地上打小工為家裡減輕負擔,賺取自己的學費和生活費。9月3日,冕寧縣委、縣人民政府對冕寧中學2020年高考成績優秀學生孫川和教師團隊進行褒獎,頒發了10萬元獎金。據悉,此次獎勵由孫川同學和教師團隊各獲5萬元。
  • 維護教育的公平性,寒門也能出貴子
    01第一次聽到「寒門難再出貴子」這句話是在我高中時期,當時語文老師給我們了北京大學的劉媛媛在《超級演說家》中演講這一片段。在演講開始之前,劉媛媛問:我先問現場的各位一個問題,你們當中有誰覺得自己家境普通甚至出身貧寒想要出人頭地就得靠自己?你們當中又有誰覺得自己是有錢人家的小孩?
  • 寒門難再出貴子?他們用成績和實力證明:貧寒不能阻擋成功!
    寒門難再出貴子?他們用成績和實力證明:貧寒不能阻擋成功!尤還記得2017年北京高考文科狀元說過這樣一段話:我是中產家庭的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這種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資源,決定了我在學習時能走很多捷徑。熊軒昂父母是外交官,家庭條件優越,他出生於這樣一個家庭,有生在首都北京,在學習資源上就勝人一籌,可以說家庭條件是他學習上取得成功的因素之一。這也不禁也引發了「寒門難出貴子」的思考。
  • 農家女被冒名頂替上大學,寒門再難出貴子?個例不具有普遍性
    但對於有些貧窮的農民而言,復讀的費用是難以承擔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也只能接受命運的安排了······不禁有人感慨:「寒門再難出貴子!」難道寒門真的難再出貴子了嗎?不少人在看了陳秋媛的事例後,不禁感慨:「寒門再難出貴子!」難道寒門真的難再出貴子了嗎?【贊成者觀點】①寒門學子所在學校的教學質量難以與有錢人家的孩子所在學校相比,所以起跑線就輸了。②寒門學子的學習資料特別少,難以與有錢人家的孩子相比。
  • 寒門再難出貴子,出身決定未來?中國如此,外國也如此
    有些人就是含著金鑰匙出生,從落地的那一刻開始便站在了別人一生奮鬥的終點。有些人出生平平奮鬥一生只站在了別人的起點。打個比方,有錢人家的孩子五六歲時便跟著父母去過各個省市,見識過不同的風土人情,到過各種高檔場所博物館科技館,參加各種夏令營冬令營等等;而寒門子弟五六歲時都還沒出過所在的地市,甚至不知道火車是什麼樣,長大成人後終於過上了富家子弟剛出生時的生活。
  • 教育的競賽,讓農村學生距離名校的大門,再遠一步
    人生的差距,從教育開始,然後一步一步拉開大多數農村學生,都是出身平凡,沒有富裕的家庭,沒有過硬的背景。這些學生,想要從毫不起眼的鄉村、城鎮走向大城市,立足於大城市,手中最有用的便是一張來自名校的學歷。因為教育的不斷競賽,讓農村學生距離這些名校的大門,遠一步,再遠一步。因此,所謂寒門出貴子,便越來越難,大學好上,但名校難上。一個朋友,畢業於某普通二本大學,前些天他過來跟我說了一下他的讀書過程,並且最後感嘆了一句:「人生的差距,事實上是從教育開始的,然後再一步一步拉開。」
  • 寒門又出貴子,收到清華錄取通知書時正在工地搬磚,想自己掙學費
    四川涼山州冕寧縣惠安鎮迫夫村一個普通家庭裡,冕寧中學高2017級學生、高2020屆考生孫川同學高考考出675分,收到了清華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正式被清華大學工科試驗班類(機械、動力與航天專業)錄取。寒門又出貴子
  • 貧困家庭姐弟雙雙考上985,同是寒門,為何有的家庭能出貴子?
    前幾天一篇比寒門更可怕的,是「寒門思維」的文章刷爆朋友圈,因為今年我們看見了許多寒門家庭的孩子在高考中取得優異的成績,打破了寒門再難出貴子的說法!其實不難發現歷年來出身寒門的孩子考入高等院校往往要比其他的考生更吸引眼球,什麼樣的寒門才能養的出貴子?
  • 勝天半子,寒門真再難出貴子嗎?農村孩子的出路在哪裡?
    曾幾何時「寒門出貴子,白戶出公卿」激勵著許許多多的農家子弟,這讓他們努力奮發圖強,甩掉了貼在身上的「農二代」的標籤。幾年前一部熱播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裡面的主角祁同偉想著勝天半子的經歷讓人們再次熱議寒門難出貴子。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子嗎?
  • 貴子大多出寒門
    好的生活環境,優質的學習資源,文化層次高的父母家人,是家境貧寒的學生所不具備的。但是,寒門學生與生俱來的坦誠、好學、吃苦耐勞的優良品質,是生活環境好的學生無法比的。不要說自古以來寒門多貴子,就是現今有多少優秀學生是出自豪門的。古今中外豪門能有幾家幾代,創造社會財富的還不是廣大的寒門子弟。
  • 「寒門」再難出「貴子」?
    「寒門」究竟怎麼出「貴子」是一回事,「寒門」能不能出「貴子」是另一回事——後者而言,更為關鍵。「寒門難出貴子」是個偽命題在這個容易焦慮的時代,很多父母竭盡心力,為孩子爭取最優質的教育。價格不菲的課外班、擠破頭的優質民校、天價的學區房,不時成為爭議的熱點。
  • 「寒門難出貴子」?看完清華北大學生的家境後,網友無法淡定
    寒門難出貴子是真的嗎?看看清華北大的學生,個個家境優渥 「寒門是否能出貴子」這個話題一直是大家熱議的對象。雖然有許多寒門出貴子的實例,在《我是演說家》裡北大才女劉媛媛「寒門難出貴子」的演講引起許多人的共鳴,那句"命運給你一個比別人低的起點,是想告訴你,讓你用你的一生去奮鬥出一個絕地反擊的故事。"也成了很多人的座右銘。但這也改變不了寒門出貴子只是少數人的故事。
  • 抱著媽媽遺照上清華的男生,重新定義了「寒門貴子」
    帶著媽媽遺像去報導,已經是很「有故事」的人了,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何同學在談到「寒門貴子」時候的全新觀點。他說:「如果父母能夠滿足您對食物,衣服,住房,交通和學校的基本需求,那麼您不應該將自己家庭定義為貧困家庭,而是應當利用它來發展自己。
  • 「長城評論」聚焦二本學生出路:讀書依然可以改變命運
    一般而言,「985」「211」這一層次的大學生才算得上是「名校生」,但全國有3000多個高校,名校僅佔其中三十分之一,更多年輕人卻成了「沉默的大多數」——這既不合乎教育的本質理念,也不符合人文層面的關懷。法國思想家布迪厄在《國家精英》一書中,曾指出教育背景與學生所處的階層之間的正相關關係。
  • 「寒門難出貴子,高考難改命運」這最大的謊言,為何有那麼多人信
    「寒門再難出貴子,高考也不能改變命運」這些內容,不知道是被專家還是某些企業家炒出來的騙子概念。然後再看破人生,羽化而登仙般的說一句:「有些人一出生就有金鑰匙,寒門難再出貴子高考改變的命運,寒門出來的貴子。
  • 女校長怒懟「寒門難再出貴子」,清北復讀班打破城鄉資源差距
    「說什麼寒門再難出貴子,這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更多是教育資源失衡導致的。」在記者互動提問環節,「寒門再難出貴子」這一觀點被提及最多。誰說寒門再難出貴子?這鍋不應該孩子來背如何看待「寒門再難出貴子」這一熱門觀點?面對城鄉教育資源的嚴重失衡,現有哪些破解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