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信則不立

2021-01-09 己未曉

與人交往,誠信是關鍵,人若沒有誠信,事業很難做起來 的。

人若沒有誠信,關鍵時刻是沒有人願意伸手幫助他的。

正如,我們耳熟能詳的《狼來了的故事 》,放羊娃 為了取得取樂,一次次地喊「狼來了」,「狼來了」。等到狼真的來了的時候,再喊「狼來了」就沒有人相信他了,放羊娃被狼吃了 。 結果 放羊娃 因為他的說謊,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

記得有位朋友在2013年向我借錢,我看她實在周轉不開,就 借給了她7000元錢。 後來她就再也不提向我還錢了 。我向她提還錢的事兒,她就左右推脫不提還錢的事兒。轉眼七年過去了,借給她救急的錢一直都是沒有還給我。前日,忽然她又打電話向我借錢,我果斷地拒絕了。 朋友間相互幫助是很正常的,但前提是你得守信用 。

古語云,信則立,不信則破。

我們怎麼可能與沒有信譽之人交往呢!

周幽王因失信於諸侯 ,失信於天下 百姓,因而失去了一切 , 是血的教訓 啊!

周幽王 為了博取美女褒姒的一笑,不惜點燃了在外敵入侵,國家出現危險報警時,才可以點燃的烽火臺。 結果各地諸侯緊急來救援,卻是什麼事都沒發生 ,原來只是周幽王為了博取美女褒姒的傾城一笑。令各大諸侯失去了對他的信任,結果導致周幽王失去了江山 !成了西周最後一個國王。失信於人 導致了一個王朝的覆滅 。

孔子說:「人而無信 ,不知其可也。」

無獨有偶 ,歷史上有很多講誠信的故事,比如商鞅變法,立木求信。

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為新法,秦孝公有些擔心, 猶豫不決 。商鞅終於說服了秦孝公實行變法,發布新的政令 。為了取信於民,商鞅 立三丈之木於國度南門,招募百姓中有能把此木移到北門的,給予10金。 百姓對這種做法感到奇怪,沒人敢去移動這塊木頭。然後, 商鞅又布告國人,能移動者給50金。有個大膽的終於移動了這塊木頭到城北門。商鞅立刻給他了50金,以表明誠信不欺 。這一立木取信的事實,終於是百姓確信新法是可信的,從而推行新法 。

古語說:「信則立,不信則破!」

自古以來,誠信都是人品考量的第一項,沒有誠信,寸步難行 。

我有一次 遇見的客戶需要與我 長期合作 ,但是我只有三個月的空餘時間, 無法長期合作, 我就直言相告客戶,說:我的工作計劃,沒有那麼長的空餘時間,只能合作三個月, 客戶被我的真誠所打動 ,她欣然接受。我們愉快地合作了三個月 !

誠信是人最基本的品質,是其他一切美德的基礎!

誠信也是一種資本,也是提高 我們競爭力的保障 !

相關焦點

  • 信則有不信則無的真相是什麼?
    信則有不信則無,那同一個事實到底是存在還是不存在呢?難道我們的信可以感動上天,讓不存在變得存在嗎?事實會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嗎?這話明顯不科學啊!可現實當中這種現象又普遍存在,比如看似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信的人就能完成,不信的人就完成不了。
  • 人而無信則不立!利用人的同情而編造故事謊言是否要嚴懲?
    利用人的同情心編造故事,也是編造謊言,這應不應該負法律責任呢?是不是要嚴懲呢?不久前也曾經有一則謊言騙了全國人民!11月30日晚間,一名男孩母親到派出所報警,稱自己的孩子在放學後並沒有回家。人而無信則不立!對於編造謊言,吸引眼球,博取同情的人,有什麼信用可言呢?這能不能錄入徵信系統呢?人是有感情的,同情之心人皆有之!對於這種利用人類的同情心,編造謊言,故事,浪費時間,浪費人力物力,浪費公信的人,是不是該嚴懲呢?
  • 為增加奶粉銷量誤導消費者被罰款200萬:人無信則不立
    有人說,這樣做生意太不講道德了!的確如此,人無信則不立!俗話說:魚離開水就會死亡,人沒有禮儀便無法自下而上,而不講誠信則會受到煉獄的懲罰。《塔木德》中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你們不可行不義,要用公道天平、公道砝碼、公道升鬥、公道秤。」
  • 信則有不信則無——閒聊鬼神的存在與否
    可是,一旦扯到與鬼神相關的問題,比如他們到底存不存在,然後他們又是以哪種形式存在的,每個問題都足以讓無數個不同面孔的哈姆雷特,出現在這世界上七十多億人的心中,然後互相爭執不下。以下開始個人看法,鬼神話題,首先是一個人類文明的話題,站在人的角度上來說,不管他們到底是怎麼存在的,他們都不能脫離了人類社會,人類社會不存在了,鬼神也就不再存在了。
  •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精品推薦)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古注對「兵」是專指兵器或兼指人有不同見解。四書釋地三續:日知錄謂古人言兵皆指器,餘證以四書,知足兵去兵及孟子所言兵果皆器也。《論語集釋》:古者兵出於農,上地可任者家三人,中地可任者二家五人,成數具存,何以去得?去兵是去民也。故邢疏以兇器釋兵,而顧氏亦以兵為五兵也。趙佑溫故錄:「莊八年公羊書『祠兵』,註:『殺牲饗士卒。』隱四年左傳:『諸侯之師敗鄭徒兵。』
  • 哈工大大四學生畢業前夕被開除:人無信則不立
    他為省去來回的機票錢,就請好友黃同學代考自認為不重要的兩門課。最終,不誠信的惡果落在了自己頭上,還連累了別人。《論語》講,「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則衰。」由此,我們想到那些因無誠信,紛紛翻車的明星翟天臨、仝卓、高天鶴等。投機取巧也許能得一時人生得意,但終究是埋下了東窗事發的禍患,「不是不報,時候未到」而已!
  • 民無信不立——日習論語第283天
    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善為國者不欺其民,善為家者不欺其親。不善者反之:欺其鄰國,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離心,以至於敗。所利不能藥其所傷,所獲不能補其所亡,豈不哀哉!昔齊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晉文公不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棄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廢徙木之賞。
  • 《悟學.第141篇》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譯文】子貢問怎樣治理國家。孔子說,「糧食充足,軍備充足,老百姓信任統治者。」子貢說:「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項,那麼在三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軍備。」子貢說:「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項,那麼這兩項中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糧食。自古以來人總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對統治者不信任,那麼國家就不能存在了。」
  • 公考備考:不學禮 無以立
    參考範文:不學禮無以立《論語》說:「不學禮,無以立。」什麼是「禮」?什麼是「立」?即個人立身正、處事周全;即民族素質高、文化強、精神足;即國家經濟勁、創新足、國力強大為世人尊敬。「不學禮,無以立」強調「禮」之於「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體現為無論是個人、組織乃至國家都需有禮,無「禮」則不立。「禮」是人的精神與靈魂,人是社會與國家的精神與靈魂。
  • 人無信,必不立,人無品,必無用
    「天道無親,長與善人」,講誠信,人品好的人往往受到蒼天的庇佑,在波詭雲譎的世道,心懷一份坦蕩,收穫一份溫情,更享受開闊豐盛的人生。1信,是立足的基礎信,是人賴以生存的美好品質,人與人之間依靠誠信架起溝通的橋梁,人與社會憑藉信用建立緊密的連結。《論語》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做人做事,要誠信。
  • 【創文公益廣告】不學禮,無以立
    【創文公益廣告】不學禮,無以立 2020-07-16 1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楊路:不學禮,無以立
    大部分朋友留言都出於同一個問題「怎麼能和孩子保持這種和諧不爭吵不頂嘴的狀態?」楊路老師認為,其實每個孩子都是「天使」,之所以會變成「神獸」「魔王」是我們的引導教育出了問題。在所有的教育當中,我一直都覺得「禮儀」是重中之重,只有孩子懂禮知理才能和父母良性溝通,才能聽進去父母的建議。
  • 不學禮,無以立,什麼是禮儀
    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正說明了禮儀的重要性。《儀禮》《周禮》《禮記》不僅是古代文人必讀的經典,而且是歷代王朝制禮的基礎,對於中國文化和歷史的影響之深遠,自不待言。毋庸置疑,要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就必須了解中國禮儀文化。禮儀概述中國是傳承千年的禮儀之邦,聲名播於海外。她的幾個鼎盛時期也曾是世界學習的典範。但是今天我們卻無奈地看到,中國人在禮儀方面的缺失與落後幾乎無法再與曾經的華夏相媲美。
  • 不學禮,無以立!
    或坐或立或行,雙手都應端放胸腹之間。揖禮第二要:立容德足容重、立容德——《禮記》固頤正視,平肩正背,臂如抱鼓。足間二寸,端面攝纓。端股整足,體不搖肘,曰經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肅立。站立腳下落實有力,心有德敬,頭直面端,平視前方,提臀收腹,體不搖肘,所有的揖禮都是在經立的基礎上實現的。舉手加額,以腰為軸(不是低頭、弓背)手、頭、肩背皆在腰的帶動下,鞠躬九十度(矩折),稍頓後起身,手放回胸腹之間,恢復立容。據《周禮》記載,根據雙方的地位和關係,作揖有土揖、時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
  • Manners maketh man 不知禮,無以立
    他創辦了牛津大學新學院(New College, Oxford)和溫切斯特公學(Winchester College),他的座右銘成了這兩所精英學校的校訓。這句話怎麼譯呢?原來,我們的孔夫子在《論語》中曾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信,無以知人也。」其中的「不知禮,無以立」高度對應這句英語古訓,正是電影的官方譯文,點個讚!
  • 【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不學禮,無以立
    【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不學禮,無以立 2020-10-22 18: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軍人禮儀》薦讀:不學禮,無以立
    不學禮,無以立——《中國軍人禮儀》推薦序■王潛心當我拿到人民日報出版社《中國軍人禮儀》書稿的時候,手裡沉甸甸的,不只是書的分量,還有它豐厚的內容。我作為一位多年從事部隊管理和禮儀工作的同志,對作者辛勤的勞作甚感欣慰。
  • 子曰: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
    聖人有言: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一個人學了詩,學了禮,才能文質彬彬,才可稱為君子。不學詩,無以言。中國古詩,包羅萬象,研究了詩,知識自然就會變得淵博,能多了解各種知識,例如各種禽魚鳥獸的名字,例如各種稱謂,以及一些具體現象的不同形容,各種知識都能了解而博物。所以,一個人學了詩可以變得更有內涵,說話更有條理。
  • 【聽師父說】無信心想往生是不可能的,無自信,單信佛都沒有用處.
    答:賜教不敢當。信心非常重要,如果我們學習,對我們學習的課程沒有信心,對老師沒有信心,對自己沒有信心,那什麼成就都沒有,世出世法都不能成就。中國自古以來,這是最早的,五千年所傳的倫理教育它就非常重視信心,五常仁、義、禮、智、信。而且信心,孔子講得很好,很多人向他請教,倫理道德什麼最重要?
  • 信則有不信則無:區塊鏈手機會是個偽命題嗎?
    我們不知道聯想在聲稱自己發布的S5是全球首款區塊鏈手機時,是不是做了基本的「功課」,先不說上述的國外企業早在去年就已經宣布推出區塊鏈手機(至少名義上),即便是國內企業,人家糖果和長虹也比自己提前推出了區塊鏈手機,難道連造「噱頭」的基本功課都懶得做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