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圈發廣告圖片,不再套路「出牌」——不少人發現自己的微信朋友圈裡冒出許多「靈魂畫手」,推銷商品的圖片全變成了手繪圖。
今年1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以下簡稱《電商法》)正式實施。而就在《電商法》正式實施的第一天,微信朋友圈代購間一股「手繪」熱開始風行,有不少人宣稱這是為了規避《電商法》新規。北青報記者採訪多位朋友圈代購獲悉,「手繪」營銷熱其實更多的是為了吸引顧客眼球。
代購:朋友圈化身「靈魂畫師」
版本一:出現敏感字眼,交易雙方永久封號
除了避免在聊天過程中出現支付寶、轉帳等字眼和品牌logo外,許多代購表示不接受、不回復文字消息,有代購為了在關鍵時刻「避風頭」,直接在朋友圈發布了「停更通知」。
版本二:支付寶、銀行付款,拒絕微信轉帳
版本三:微信朋友圈啟用限流、降權新政策
有些代購為了避免在廣告中出現產品名稱等敏感字眼,直接變身靈魂畫師,努力臨摹產品外觀的同時,也引發了一波「神文案」:除了用英文、日文等發廣告外,「倩碧」的黃油被描述成了「隔壁村倩倩的弟弟,有油、很清新」;「露娜」的潔面儀被代購們宣傳為鹿晗的弟弟「鹿娜」;「迪奧」的口紅被稱為「雕牌鑽石系列」……
看著朋友圈裡艱難前行的代購們,有網友不禁吐槽,「如今做代購不僅需要具備靈魂畫師技能,還要具備十級翻譯水平。」不過,也有網友表示,「替代敏感字眼,違規的就能變成合規的了?明顯是掩耳盜鈴。」
騰訊:未推出針對朋友圈代購新規
除了「手繪」商品和多語種營銷,不少代購的朋友圈中還出現了微信2019年開始對朋友圈進行「限流降權」的消息——2019年1月1日開始,微信正式啟用新政策:限流和降權。每發一次朋友圈微信可能只有一部分人能看見,而且是隨機的,比如發20條,有的好友只能看到5條,有的只能看到3條……
對此,騰訊公司的相關負責人表示,一直以來,微信都不鼓勵利用個人微信號進行商業營銷行為,但針對新《電商法》,騰訊方面並沒有推出新的規則來限制用戶在朋友圈做代購。「所謂的『限流降權』是謠言,其實早在2015年就有這種謠傳,但最近又因為《電商法》出臺被翻了出來」。
該負責人表示,微信並不是一個營銷平臺,所以微信一直都不鼓勵個人在朋友圈進行商業營銷。對於用戶舉報較多、涉及銷售假貨、詐騙和商業侵權等涉嫌違規的個人微信號,微信會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和用戶協議進行處理。
律師:抖機靈避不開法律規制
那麼朋友圈代購採用「手繪」和「多國語言」的營銷方式能夠避開法律監管嗎?
據中國青年報報導,主攻《電商法》和網際網路訴訟的北京市安理律師事務所律師白小莉表示,根據《電商法》規定,即便是在朋友圈裡做海外代購,經營者也必須披露自身的主體資格、行政許可信息。此外,經營者對於其代購商品的商品信息也必須全面披露。這意味著,不管是用中文還是其他語言在朋友圈裡進行代購商品的宣傳營銷活動,經營者都必須有效披露商品的重要信息,比如商標、生產地、有效日期等。用畫圖代替商品原物圖片,或者用外語介紹商品信息等「抖機靈」的方法,顯然不能避開《電商法》對於海外代購活動的規制。
(文章來源:上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