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長跟我反應,自己家的孩子已經3歲了,口齒不清,老師跟她反應她家孩子因為說話的問題,不願意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
以前,她一直覺得講話奶聲奶氣挺可愛的,結果老師一反應才知道,身邊別的孩子口齒都很清晰,而自己的娃發音,平舌翹舌分不清,很多發音還是錯的,「牛奶」說成「流奶」、「」翹舌音不會讀,無論她怎麼幫孩子糾正發音,都無濟於事。
圖片源於網絡
家裡的老人還覺得她過分糾正,指責她奶聲奶氣的孩子逗人開心不好嗎!
孩子長大了就知道該如何發音了,為此還跟家裡的人吵了一架。
在我的建議下,她帶著孩子去醫院做了檢查,排除了自閉症等生理問題,醫生告訴她孩子說話的清晰度不高,原因是孩子的口腔肌肉發育不好。
在諮詢了孩子的飲食和生活環境後,醫生告訴她,造成孩子說話不清晰,語言表達能力障礙主要是孩子平時飲食太過精細,無法讓口腔肌肉得到充分鍛鍊。
圖片源於網絡
其實,三歲的孩子,飲食的精細程度已經基本可以和大人同步。而很多家長還跟這位媽媽一樣,對孩子的飲食關懷備至。
要知道過度的保護很可能會適得其反,反而引起孩子口腔肌肉發育延遲。
圖片源於網絡
家長應多多重視孩子的進食,想要孩子口齒清晰先要讓孩子正確的吃!
隨著小孩月齡不斷增長,應該要增加食物的粘稠度和顆粒度,每每有家長跟我反饋孩子的吃飯問題,我都覺得孩子現在的孩子養的太精細了,都長牙了還還在給孩子餵用輔食機攪打得稀爛的糊狀食品,。
有些孩子乳牙幾乎都已經長好了,家長卻還天天餵食粥和軟麵條。
長此以往,孩子整體口腔肌肉和牙齒的發育都會處於一直落後的狀態,常常會出現流口水、吐字不清的現象。
圖片源於網絡
讓寶寶用牙齒或牙床練習磨碎食物,不僅可以讓寶寶的面部和口腔肌肉更靈活,充分的咀嚼也有利於乳牙的發育,能讓牙齒更整齊,對語言能力的發展也大有助益。
家長們一定要注意,千萬不能因為怕孩子咳嗽、嘔吐,就讓孩子吃太久的糊狀食物和軟爛食物。
很多家長喜歡給寶寶們吃米湯、粥、稀飯這樣的流質半流質食物,認為這種食物更好消化,也比純米飯更營養。其實,流質半流質食物的營養密度極低。
即便是孩子咕嘟咕嘟吃了一大碗,其實沒多少營養進肚,寶寶沒多久就餓了,孩子吃不好,抵抗力就會下降,身體也會變得虛弱。
圖片源於網絡
還孩子小的時候通過食物來鍛鍊孩子的口腔力量增強營養是非常有必要的。
當孩子可以添加輔食之後,父母一定要依照孩子的年齡儘快為他們提供合適並種類豐富的食材。
比如,香蕉和蘋果,雖然同是糊狀食品,但其果肉的粗細還是有差別的,為孩子提供的口腔刺激也是不同的。所以,既要讓孩子吃香蕉,又要讓孩子吃蘋果,不斷豐富孩子的口腔感覺。
圖片源於網絡
很多媽媽為了孩子吃東西時能保持衣服和桌面整潔,會選擇把水果切成小份。
還有的家長,喜歡用剪刀把雞腿、牛排剪成一小顆一小顆給孩子吃,以為讓孩子能吃得更方便,其實是剝奪了孩子鍛鍊牙齒和頜骨的機會,也阻礙了整個口腔肌肉的發展。
孩子兩歲以後,是需要刻意鍛鍊口腔肌肉群,來幫助孩子實現靈活發音的。
比如讓孩子啃整個的蘋果和梨,啃雞腿,咬整個饅頭、撕咬大的肉塊,多吃玉米、芹菜、堅果等比較粗纖維和硬的食物。
圖片源於網絡
用吸管吸食的過程中,孩子必須將嘴唇緊閉,用力吮吸。這樣的動作,可以實現孩子口腔和內腔肌肉的雙重鍛鍊,有助於孩子在說話時字正腔圓!
圖片源於網絡
很多家長擔心孩子弄髒,不願意讓孩子自己吃飯,經常餵飯。當孩子有飯粒粘在嘴角或者手上的時候,家長也會第一時間幫忙擦掉或者用勺子蹭到孩子嘴巴裡。
這樣讓孩子錯失了靈活運用舌頭舔勺子和嘴角等食物的機會,也是孩子語言發展過程中的一大損失。
另外,在正確的「吃」的同時,家長平時還可以帶孩子玩吹口琴、吹氣球、吹紙、伸舌頭、做鬼臉等的遊戲,來鍛鍊孩子的口腔肌肉、舌、唇、面頰,讓孩子越來越清晰流暢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