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列入人類遺產名錄的(二十四節氣)、夏至與冬至十年時間點

2020-12-19 易生活文化

二十四節氣,是指幹支歷中表示季節、物候、氣候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反映了太陽對地球產生的影響,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二十四節氣,於中國先秦時期就已經訂立、到漢代完全確立的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它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

夏至與冬至一年陰陽之氣交接

很多事情都需要考慮這兩個時間點

如貴人用事、排盤時等

夏至(英文名 Summer Solstice):

人們常說的三伏天就是在夏至到來之後會有的。

冬至(英文名 Winter Solstice):

唐代詩人杜甫曾作詩

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江上形容吾獨老,天邊風俗自相親。杖藜雪後臨丹壑,鳴玉朝來散紫宸。心折此時無一寸,路迷何處見三秦。

相關焦點

  • 「二十四節氣」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你認為最有可能的高考考向是什麼?歡迎在文章末尾寫留言!
    中國「二十四節氣」正式列入聯合國非遺名錄新華社阿迪斯阿貝巴11月30日電(記者 王守寶)正在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
  • ...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之二十四節氣
    2006年,「農曆二十四節氣」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1年,九華立春祭、班春勸農、石阡說春被列入該遺產項目的擴展名錄;2014年,三門祭冬、壯族霜降節、苗族趕秋、安仁趕分社被列入該遺產項目的擴展名錄。
  • 冬至與他的二十四節氣朋友們
    2020年12月21日 冬至 冬至時間在每年公曆12月21日~23日之間,是中國農曆中的重要節氣之一 ,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當太陽到達其一年中離赤道的最北點或最南點時,將發生二至,也就是夏至和冬至。這是由於地軸的傾斜以及地球繞太陽軌道的運動引起的。
  • 登封第六屆二十四節氣冬至文化節精彩紛呈
    12月21日,登封市告成鎮觀星臺景區二十四節氣廣場上,30名學生集體唱誦24節氣歌,伴隨著抑揚頓挫、清脆悅耳的歌聲,中國·登封第六屆二十四節氣冬至文化節拉開了序幕。登封第六屆二十四節氣冬至文化節現場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楚小龍致辭「天地之中」登封,歷史傳承悠久,名勝古蹟密布,每一處都承載著歷史文化。
  • 國學問答之二十四節氣
    問:傳統說法二十四節氣指的是什麼?答:二十四節氣是指: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節氣古代起源古代制定曆法的天文官員,利用土圭實測日晷,正午時刻,將每年太陽照射物體,影子最長那一天,定為「日至」(又稱日長小滿至、長至、冬至),同理,將每一年太陽照射物體,影子最短的那天,為「日短至」(又稱短至、夏至)。這就確定了冬至和夏至。在春秋兩季各有一天的晝夜時間長短相等,便定為「春分」和「秋分」。
  • 中國書協理事王榮生書趙學敏《二十四節氣詩》之《夏至》
    夏至 6月21日卯時(5-7點)夏至是我國先人採用土圭測日影,最早確定的一個節氣。夏至是太陽的轉折點,夏至日最長,從夏至始日逐漸短,到冬至日最短。有「夏至一陰生」的說法。夏至不是最熱的時候,到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進入「三伏」,是一年最熱的時候。夏至氣候特點:氣溫高,氣壓低,溼度大,時有雷陣雨。唐代劉禹錫有「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名句。物候為: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夏至陽極陰生,一直到「三伏」陽氣盛於外。
  • 中國古人問天智慧《二十四節氣歌》
    二十四節氣歌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表達了人與自然宇宙之間獨特的時間觀念,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精華。在傳承發展中,二十四節氣被列入農曆中,成為農曆一個重要部分。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節氣」作為民俗項目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6年11月30日,中國「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二十四節氣」在國際氣象界,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11月30日下午委員會經過評審,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網絡配圖 僅供參考那中國的二十四節氣都有哪些呢?
  •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 專家解釋:申遺不是「搶註商標」
    當地時間11月30號,在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十一屆常會上,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正式通過評審,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也是中國繼京劇、珠算等第三十一個被列入該名錄的項目。
  • 每個人都是二十四節氣的傳承人
    2016年11月30日,在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公考小常識:二十四節氣歌,很多成年人都記不全的基本常識
    這首簡單的二十四節氣歌,是不是還有很多人不會背?如果準備公考的你也沒能記全這首二十四節氣歌,看到這篇文章會不會「老臉一紅」?沒事沒事,下面中公衛生人才網的小編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二十四節氣歌的知識。通過對太陽運動周年的觀察,我們聰明的先輩將太陽的運動周年平均分成二十四等分,並給他們一一起了好聽的名字。
  • 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指幹支歷中表示季節、物候、氣候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反映了太陽對地球產生的影響,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測日影、千人餃子宴……登封二十四節氣冬至文化節精彩不斷
    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這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先民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是安排農業生產、協調農事活動的時間制度,也是順天應時的生活指南。2016年,二十四節氣獲批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登封告成鎮觀星臺雙世界文化遺產所在地,它不僅是測算曆法的主要天文建築,也是二十四節氣傳承的最直接文物史證,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載體。
  • 四川民俗學家劉孝昌:一篇農諺 讓你讀懂二十四節氣
    成都人「借題發揮」,把二十四節氣的冬至弄成「羊肉節」。 郭勁松 畫   編者按   2016 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成功申遺,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世界遺產再添「中國符號」   再過半個月,又將迎來「二十四節氣」之中的冬季網紅——冬至,講究滋味生活的成都人,又可以熱氣騰騰地「搭車」過個節日了。
  • 英語六級翻譯預測及答案:二十四節氣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中國的「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
  • 最簡單易懂的《二十四節氣》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二十四節氣》是我國獨創,對我國的農業生產起著指導性的作用。2014年4月,中國文化部正式啟動將「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申報工作,2016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二十四節氣」如何活化與傳承
    □本報記者 溫小娟    日前,中國「二十四節氣」正式列入聯合國非遺名錄,世界文化遺產再添「中國符號」,這是中國第31個列入該名錄的項目。隨著申遺的成功,這項古老的中國文明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在現代工業化社會,作為農耕文明經驗總結的「二十四節氣」有何實用價值?
  •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 民俗專家細說廈門版「節氣歌」
    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1屆常會通過審議,批准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一時間,這個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這二十四個節氣在廈門本地有著怎樣的傳承和故事?記者近日進行了採訪了解。
  • 第六屆中國登封二十四節氣冬至文化節圓滿收官
    第六屆中國登封二十四節氣冬至文化節啟動儀式冬至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節氣。冬至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
  • 今日寒露——淺談二十四節氣
    而大寒則為歲末,二十四節氣輪換更替,循環往復,一周期乃一歲也。到了漢武帝時期,採用土圭測日影法,將在黃河流域測定日影最長、白晝最短的這天作為了冬至,以冬至為二十四節氣的起點,終於大雪。分為了二十四份,節氣之間間隔十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