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浙江一份高考作文引起廣泛關注。原因是文中使用了大量生僻字,晦澀的名言和頻繁出現的哲學家名字讓整篇文章讀來有些困難。
據悉,這篇文章在批閱時第一位老師只給了39分,而其他兩位老師均給出55分的成績,最終,閱卷組給出了滿分的成績。
文章出來以後有不少網友說這位考生是在掉書袋、炫技,認為他這是在侮辱語文,是歷史的倒退。
其實,換成任何人在考場上都想拿出最好的一面來,恨不得把自己腦子裡精彩的詞彙都用上去。從這個角度講,如果過分批判甚至連帶批判考生的做法似乎不妥。
拋開負面評論,我們仔細去看這篇文章,可以看出作者確實是有豐厚的知識積累的,而且能夠把晦澀的哲學語句貼切地用在自己的作文中,已經顯示出考生的能力了。尤其是最後一句「生活在樹上,始終熱愛大地,升上天空」確實含蓄雋永,意味深長,有一定的文採。
語言是用來交流的,而不是用來唬人的。如果能用簡單的話把自己的思想表達清楚,那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事實上,文採和簡單並不是一組對立的詞語。
古往今來有不少好的作家或者詩人留下的經典之作,並不見得他們用了多少晦澀的句子,相反,正是因為他們的話語滿滿的煙火氣而贏得了無數人的心。
楊絳先生在《我們仨》裡寫到:「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國外的作品同樣有語言簡單質樸卻又發人深省的句子,《巴黎聖母院》裡寫到:「人的心只容得下一定程度的絕望,海綿已經吸夠了水,即使大海從它上面流過,也不能再給它增添一滴水了。」
與這些文字相比,考生的作文似乎有些冰冷,甚至當我們第一遍時想通順地讀下來也有點困難;而語言是用來交流的:口語是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交流,書面語是作者與讀者情感上的交流。如果使用大量生僻字和歐化語句,只會增加讀者的反應時長,這樣的交流不能說是完全成功的。
其實與以往一些引人注目的作文比較,這次的滿分作文除了語句比較難懂,有一些生僻字,也並不是非常出圈。但是學姐認為,高考作文,雖然需要寫得出彩,但是並不需要過分炫技,很多時候還是靠自己的真實力才能走得更遠。
比如說當年用甲骨文寫作文的考生黃蛉,沒有到達分數線但是卻幸運地被四川大學破格錄取,但是正所謂日久見人心。
進入大學後從事甲骨文研究的大學教授發現黃蛉並沒有對於甲骨文十分熟悉,為人也不踏實,還很喜歡吹牛,甲骨文也就認識幾百個而已,何教授坦言:
「找個中學生培養一段時間,都可以認識上千甲骨文了」。
誠然,雖然文章有一定的文採,作者的積累我們也看得到,但滿分似乎還需要斟酌。滿分意味著完美,意味著很可能會被各個學校拿去仔細分析,很可能會被後面的同學模仿。
如果這樣的文章大量地出現在高考當中,可以想像一下到時候會是什麼情景:普通人想讀一篇好作文,結果是一邊查字典一邊看文章,10分鐘一篇的作文看了半個小時,這樣的文章真的是為了更好地交流嗎?
所以說這樣的文章雖然不能完全批判,但也不值得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