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院法官」效力待定的轉讓合同是否適用善意取得?分情況?

2020-12-14 徐振亮律師

【最高人民法院法官著述】

《合同法》第51條規定的情形不屬於效力待定合同。按照民法理論,法律上的處分,包括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合同法》第51條中的「處分」的法律定位應當是處分行為,而不包括負擔行為。依據處分合同,處分人負有變更標的物權利的義務。出賣他人之物的行為,屬於處分行為,是《合同法》第51條規定的無權處分行為。而《合同法》第47一48條規定的情形下,合同欠缺的是締約能力要件,締約能力要件屬於《合同法》規定的合同有效的要件之一,作為負擔行為的合同之效力當然應依照《合同法》規定的有效要件加以認定。因此,所謂的效力待定的情形,應限於《合同法》第47一48條規定的情形。

在無行為能力人、限制行為能力人或無權代理人所訂立的效力待定合同的情形下,是否適用善意取得,應當分情況討論。

1.無行為能力人訂立的效力待定合同的情形。在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從事的日常生活合同,如購買文具等,或者純獲利益的合同,則應認定為有效。而對於一般交易中的轉讓合同,我們認為,如果受讓人與無行為能力人籤訂了轉讓合同,在受讓人明知對方是無行為能力人的情形下,受讓人是具有惡意的,不能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如果受讓人不知對方是無行為能力人的情形下,經無行為能力人的法定代理人事後追認,可以繼續履行轉讓合同,也不存在適用善意取得的問題;如果受讓人不知道或者不應當知道對方是無行為能力人的情形下,無行為能力人的法定代理人不予事後追認的,並不影響善意取得制度的適用,應根據是否符合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認定受讓人是否取得物權。

2.限制行為能力人締結的效力待定合同的適用情形。10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可以實施某些與其年齡、智力和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行為,其他民事活動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在徵得其法定代理人同意後實施。所謂與年齡、智力狀況相適應的行為,是指根據未成年人的年齡狀況和智力發育情況能夠為該未成年人完全理解的行為,如購買零食、文具等。所謂與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行為,是指精神病人在其健康狀況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實施某些其能夠理解行為性質、辨認行為後果的行為。

應當指出,限制行為能力人可以實施一些純獲法律上利益的行為,如接受遺贈、贈與等。對此類效力待定合同中受讓人能否適用善意取得則需根據不同情況進行分析。一是如果限制行為能力人與受讓人履行了轉讓合同的,監護人或法定代理人也進行了事後追認的,則合同有效,受讓人自可依據合同取得物權,而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二是如果受讓人具有惡意,明知對方是限制行為能力人,還與其籤訂與其年齡、智力、精神狀況不相符的轉讓合同的,在轉讓人的監護人或法定代理人未追認的情況下,受讓人因其惡意而無法構成善意取得。三是如果受讓人是善意,不知道出讓方是限制行為能力人,其監護人或者法定代理人事後又不予追認的,且其交易行為符合善意取得的其他要件的,受讓人則可以根據善意取得制度獲得物權。

3.無權代理人締結的效力待定合同的適用情形。無權代理人以本人名義與他人籤訂的合同是一種效力待定的合同。無權代理人籤訂的合同儘管缺乏代理權,存在著主體的瑕疵,但這種缺陷是可以通過本人的追認加以補正的。因此,本人進行了追認的,當然可以繼續履行合同,而排除善意取得之適用;在本人不予追認的情形下,無權代理人不僅存在締約能力要件的欠缺,其亦構成無權處分,符合善意取得制度適用的前提條件,故應有善意取得制度之適用空間,至於能夠最終構成善意取得,則需根據《物權法》第106條的規定加以認定。

此外,《買賣合同解釋》第3條依據《物權法》第巧條關於「原因行為與物權變動結果」區分原則,確立了負擔行為在此種情形下有效的規則,並未導致善意取得制度生存和適用空間的喪失,恰恰相反,這一規定有助於我們更加有理由跳出善意取得中轉讓合同有效還是無效爭議樊籬的束縛,從善意取得中的關鍵因素—是否善意出發,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這不僅相當必要,而且會使我們擁有一個更加開闊的視野。

無論轉讓合同有效還是無效,《物權法》第106條規定的要件是我們正確認識和理解善意取得制度、正確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的核心所在。《買賣合同解釋》第3條規定了負擔行為有效,但這並不必然導致受讓人因而能夠終局地取得所有權,受讓人如果要最終取得所有權,在轉讓人為有權處分的情形下,受讓人根據合同之履行,並符合了《物權法》所規定的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則可取得所有權;在轉讓人為無處分權人時,則須符合《物權法》第106條規定的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方可最終取得所有權;倘若受讓人沒有取得所有權,按照《買賣合同解釋》第3條第2款的規定,買受人可以要求出賣人承擔違約責任或者要求解除合同並主張損害賠償。因此,《買賣合同解釋》第3條和《物權法》第106條相得益彰、互為補充,共同形成了保護善意相對人的安全網絡。

來自:杜萬華主編、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一庭編著:《最高人民法院物權法司法解釋(一)理解與適用》

相關焦點

  • 「最高院法官」重大誤解、顯失公平合同是否適用善意取得?
    【最高人民法院法官著述】《合同法》第54條第1款規定:下列合同,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1)因重大誤解訂立的;(2)在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物權法司法解釋(一)》第21條未對這兩種可撤銷或變更的合同,在轉讓人為無處分權人時是否得適用善意取得進行規定。實踐中應如何把握?
  • 善意取得制度中合同效力問題研究
    實際上,2005年7月公布的《物權法(草案)》在第111條中曾將「轉讓合同有效」一併納入善意取得構成要件的範疇,但是與《合同法》第51條關於無處分權人處分時合同「效力待定」的一般條款發生了文義上的衝突,引發了學者們就此問題展開的一系列討論。
  • 《民法典》善意取得中的「轉讓」行為
    在理論上主要體現為不同甚至相悖的學術主張,有學者以《物權法》第15條為依據,認為我國立法上已經承認了物權變動中債權行為與物權行為相區分的事實,反對學者則認為該條僅承認買賣(轉讓)合同可以產生債權效力,但物權變動是否需要物權合意未予明確。基於上述,我們基本得以確定善意取得中「轉讓」行為性質及其效力問題的核心在於:基於法律行為發生的物權變動中是否存在獨立抽象存在的物權行為。
  • 最高院:股權轉讓的內部效力和多重股權轉讓中善意取得制度的適用
    【爭議焦點】1.在股權轉讓糾紛中,在轉讓人與受讓人之間,即使股權沒有進行轉讓登記,只要轉讓協議合法有效,股權亦產生轉讓效力;2.在股權轉讓糾紛中,轉讓人將股權轉讓受讓人後,未進行轉讓登記,又將股權轉讓給第三人並進行轉讓登記,可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判斷第三人是否為股權所有人。
  • 合同法第五十一條與善意取得制度
    這是效力待定合同的一種。所謂效力待定合同是指合同雖然已經成立,但因其不完全符合有關的生效要件的規定,一般需要經過有權人的承認才能生效。它包括相對人與缺乏締約能力的人、無代理權的人和無處分權的人訂立的合同三種形式,合同法第五十一條就是對無處分權人與第三人訂立的合同的效力的規定。因此不難看出這種合同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無處分權人實施了處分他人財產的行為。
  • 合同的效力待定概述
    效力待定的合同,是指合同雖已成立,但由於不完全具備法律規定的有效條件,因而其是否能夠生效還須經權利人的承認才能確定的合同。效力待定的合同是自身有瑕疵的合同,而這種瑕疵經權利人的承認是可以彌補的,所以它不同於合同的無效和合同的可撤銷。
  • 最高院:對「《關於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三...
    最高院:對「《關於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三條中的『當事人』是否為合同締約方」問...本條是關於出賣人對出賣的標的物無所有權或處分權時,買賣合同是否無效的規定。基於物權變動的原因行為與物權變動的結果相分離的原則,本條規定出賣人在訂立買賣合同時,對出賣的標的物沒有所有權或處分權,並不影響作為原因行為的買賣合同的效力,但出賣物是否能夠因買賣合同而發生所有權轉移的物權變動效果,則要依出賣人此後能否取得標的物的所有權或處分權等予以確定。
  • 案例| 金融借款合同糾紛中抵押權的善意取得與刑事追贓的關係及...
    來源:上海金融法院「裁判要旨」金融機構抵押貸款業務中,若抵押物系抵押人以犯罪手段所得,在無證據證明金融機構對犯罪事實知道或應當知道的,應認定金融機構善意取得抵押權,且刑民案件應並行處理。
  • 效力待定合同的法律後果有哪些?
    如果這個合同被定性為效力待定合同的話,它的法律後果是什麼樣子的呢?它在法律上會給雙方產生什麼樣的結果?小編來給大家介紹一下。第一,什麼叫做效力待定合同,以及在什麼情況之下會出現這種合同類型?3、通常來講,如果籤訂的主體不合格的話,很有可能會導致產生效力待定的合同,也就是說,其中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所籤訂的合同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所籤訂的合同,有一部分是屬於效力待定的合同的。
  • 無權處分必然導致合同效力待定?
    ,在孩子監護人同意之前,該合同就是效力待定的合同。合同被追認之前,善意相對人有撤銷的權利。撤銷應當以通知的方式作出。(3)無處分權人訂立的合同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
  • 股權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和規則適用
    ,但並未明確是否適用於股權。合眾公司因合同無效不能獲得股權,故其將股權轉讓給華仁公司的行為屬於無權處分行為,故本案可類推適用《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有關善意取得之規定。彭麗靜未在股權轉讓合同上簽名,只是股東在辦理股份轉讓和公司變更手續方面存在的瑕疵,而這一瑕疵並未影響股權轉讓合同的實際履行。彭麗靜對此明知,且並未提出異議,因此,股權轉讓的瑕疵不影響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
  • 效力待定合同的法律效果如何
    如果這三個條件中有一個不成立,合同就無法發生效力。那麼效力待定合同的法律效果如何?閱讀完以下王觀濤律師為您整理的內容,一定會對您有所幫助的。 一、效力待定合同的法律效果如何  1、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經法定代理人追認後,該合同有效,但純獲利益的合同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而訂立的合同,不必經法定代理人追認。相對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在一個月內予以追認。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
  • 房屋轉讓中的適用善意取得問題
    ,源於日爾曼法「以手護手」的原則,指無權處分他人財產的人在不法將其佔有的他人財產轉讓給第三人後,如果受讓人在取得該財產時系出於善意,則其取得該財產的所有權,原財產所有權人不得要求受讓人返還財產。而當保護房產共有人的所有權與維護善意第三人權益發生衝突時,為了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交易秩序與交易安全,是否可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在我國尚未形成統一的認識。筆者通過以下事例,與大家共同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一、案例及分歧意見  周某和張某是夫妻,2005年7月10日,周某經人介紹,與原告尚某達成房屋買賣協議。
  • 再論無權處分合同的法律效力
    從該條文義可得知最高法院的司法態度是無論權利人是否追認,無權處分合同都屬有效。但這只是暫時解決了實務中的法律適用問題,理論界關於無權處分合同是否應當有效的爭論可能仍會持續下去,筆者就此問題談一下自己的粗淺看法。  1999年頒布施行《合同法》第51條規定:「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
  • 人大代表與最高院法官:評議《民法典(草案)》物權編、合同編、人格...
    根據德法等域外法的經驗,在為第三人的合同對第三人是否直接取得請求權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時,可以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或者交易習慣等具體情事予以認定。例如,《德國民法典》第328條第2款規定:「第三人是否取得權利,第三人之權利是否立即或僅在一定條件下發生,或契約當事人是否保留無須第三人同意撤銷或變更第三人權利之權利,無特別規定時,應按具體情事,即如從契約目的認定之。」
  • 善意取得:特別的所有權取得方式
    《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規定了一種特別的所有權取得方式———善意取得,即為此利益衡量的適用範例。   無權處分與合同效力   「處分」是一個很重要的術語,就其含義而言,一般包括法律上的處分和事實上的處分兩種,前者主要是指能夠引起物之權利變動的行為,如出賣、贈與等,而後者則是指引起物的物理狀態發生變化的情形,如毀損等。
  • 《<民法典>適用與司法實務》第3期 | 物權編之股權善意取得、業主...
    ▲點擊圖片前往購書地址▲為了準確把握民法典的立法精神,更好地理解適用民法典,上海法院成立了由全市三級法院70餘名資深法官、業務骨幹等組成的《民法典分編》研究興趣小組。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期間,研究小組圍繞《民法典》的理解與適用開展研討活動25次,形成研究成果57項。
  • 效力與責任配置:瑕疵股權轉讓的司法判定
    一般情況下,瑕疵出資事實並非認定瑕疵股權轉讓合同效力的事實要件。唯有在瑕疵出資事實與瑕疵股權轉讓合同之意思表示相連接時其才可作為法官司法推理中的小前提。  3.意思表示考察   該種觀點認為,對於瑕疵股權轉讓合同效力的司法認定,既不宜直接作有效認定,可不可簡單因為股權之瑕疵而做無效之認定,而應當考察當事人之意思表示是否真實,存不存在欺詐、重大誤解等影響意思表示真實性的因素。當瑕疵股權出讓人採取欺詐方法與受讓人訂立股權轉讓合同,在受讓人為善意的情況下,即應當賦予當事人以撤銷合同的權利。
  • 表見代理與善意取得
    他人有理由相信其為夫妻雙方共同意思表示的,另一方不得以不同意或不知道為由對抗善意第三人。在司法實踐中,遇到處理婚姻家庭涉及房屋糾紛等不動產案件,適用該條規定的同時,難免會與其他法律規定相衝突,易混淆債權契約效力與物權契約效力界限。本文從表見代理與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及其缺陷以及司法實踐的運用對該條司法解釋進行理論上的探討。
  • 如何適用不動產善意取得制度中的「善意」標準
    在本案的審理過程中,關於不動產善意取得的具體適用上尚有如下問題值得探討:  1、本案中若中介公司惡意是否影響對受讓人善意的認定  原告葉冰鬆通過中介公司與陸小峰籤訂買賣合同,如果中介公司明知陸小峰屬於無權處分但有意不告知葉冰松,致使雙方訂立合同並完成過戶登記,是推定受讓人主觀上具有善意從而取得該處房產,讓原所有權人周忠蘭將無權處分人陸小峰和中介公司同時列為被告追究其侵權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