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讀《韓非子》:說難

2021-02-23 馬浩教授on戰略管理
實話實說,我輩沒有任何國學功底。四十多前年,批判孔老二的時候,才不明就裡地聽過幾耳朵古人的事兒及言語。所謂的儒法道各家,真不知道說的究竟是啥。

到現在也沒明白。古漢語不靈。得不了真經秘籍。聽的看的都是大概。而且往往是以訛傳訛。讀典籍,靠半吊子文人的翻譯是極其不靠譜的,跟讀大多數中文翻譯的英文書一樣不靠譜。

相反,能夠將中文翻譯成英文而出版的東西,通常是相對比較靠譜的。一是各自領域的專家在弄翻譯。二是英語國家出版界足夠專業自律。三是這些國家讀者沒興趣讀對其它國家文字的垃圾翻譯。

如今,即使是中華書局等傳統名社弄出來的古籍譯文,也是不可靠的。仔細想想,各行各業有真才實學的專家還真是鳳毛麟角。抬眼望去,滿坑滿谷的都是一知半解而招搖撞騙的東郭米斯特。而且還都是膽敢張羅獨奏。

難怪劉文典曾經奚落沈從文。西南聯大時期,日軍飛機出動轟炸時,師生都要急忙躲飛機。某次,劉文典看見沈從文也在跑,就不屑地嗔怪道:炸死我劉文典,華夏之大再沒有人講莊子了。你沈從文一個弄現代文學的也急著瞎跑啥?!

現今誰有這氣派? 首先得有玩意兒呀。想想沈從文那是多牛。劉文典那得自覺多麼更牛!

曾經粗讀《韓非子》。不夠系統深入。最近,再次進入韓老師的世界。

先看看最有名的篇章之一:說難。

遊說之難。

進諫之難。

忽悠之難。

拍馬屁之難。

現代漢語翻譯和經典英文翻譯分別單列。現代漢語翻譯取自百度百科(該網頁沒有給出來源)。英文翻譯取自於Burton Watson的Han Feizi: Basic Writings,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4/2003。

原文:凡說之難,非吾知之有以說之之難也;又非吾辯之能明吾意之難也;又非吾敢橫失而能盡之難也。凡說之難:在知所說之心,可以吾說當之。

現代漢語翻譯:凡是進說的困難:不是難在我的才智能夠用來向君主進說,也不是難在我的口才能夠闡明我的意見,也不是難在我敢毫無顧忌地把看法全部表達出來。凡是進說的困難:在於了解進說對象的心理,以便用我的說法適應他。 

英文翻譯(The Difficulties of Persuasion):On the whole, the difficult thing about persuading others is not that one lacks the knowledge needed to state his case nor the audacity to exercise his abilities to the full. On the whole, the difficult thing about persuasion is to know the mind of the person one is trying to persuade and to be able to fit one’s words to it.

英文是意譯。感覺是根據現代漢語版本翻譯的,而不是從原文直接一一對應翻譯的。如果一個人同時精通現代漢語和英語,不知道哪個版本會感覺更加精準、明晰。

無論如何,有了中英兩個翻譯的版本,理解原文就相對容易多了。沒有翻譯的話,反正我是不可能真正看懂原文的。上面開篇第一段,基於上述中英翻譯,我的理解是:

大凡晉言之難,並非在於我肚裡是否有貨能夠以之晉言;亦非我的辯才是否能夠言達心聲,也不在於我是否敢於將自己的見解和盤託出。真正的難處,在於明了晉言對象的心思,並使我之晉言正中其下懷。

(到現在我也不知道「橫失」二字具體是啥意思)。

接下來,韓老師展開說明。說白了,就是看人下菜,區別對待:要名說名。要利言利。

而對於假要名聲真要利益的人,你給丫晉言說名,丫肯定假裝接受實則躲避;你給丫晉言說利,丫肯定暗中接受,明面上不搭理你。

名和利。真和假。2X2矩陣。韓非子早就會畫了。只是「真要名聲不要利益」那個象限沒有展開說而已。估計是空集。

「夫事以密成。語以洩敗。」 這句話無需翻譯。

「凡說之務,在知飾所說之所矜而滅其所恥。」

這句話也很直白,英文翻譯更直白。The important thing in persuasion is to learn how to play up the aspects that the person you are talking to is proud of, and play down the aspects he is ashamed of.

基本上是繼續叫你曉瑜晉言對象的心思:

要多說那些丫引以為傲的事兒,別提那些丫拼命要藏著掖著的事兒,要讓丫從容真切地感覺那些事兒都不算事兒。

韓非子不僅會畫矩陣,而且是案例分析的高手。不亞於HBS的任何大拿。不就是講故事麼?!俯仰皆是。順手拈來。

昔者鄭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娛其意,因問於群臣:「吾欲用兵,誰可伐者?」大夫關其思對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國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聞之,以鄭為親己,遂不備鄭,鄭人襲胡,取之。

一個字兒,manipulation!操縱,欺詐,玩弄。

為滅胡國,不惜嫁自己的閨女給其國君,不惜故意發問而不眨眼地殺戮自己(多嘴)直言的臣下。忽悠對手。兵不厭詐。都是行為藝術。 

宋有富人,天雨牆壞,其子曰:「不築,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同一句話,不同的人說,效果完全不一樣!

昔者彌子瑕有寵於衛君。衛國之法:竊駕君車者罪刖。彌子瑕母病,人聞,有夜告彌子,彌子矯駕君車以出。君聞而賢之,曰:「孝哉!為母之故,忘其犯刖罪。」異日,與君遊於果園,食桃而甘,不盡,以其半啗君。君曰:「愛我哉!忘其口味,以啗寡人。」及彌子色衰愛弛,得罪於君,君曰:「是固嘗矯駕吾車,又嘗啗我以餘桃。」故彌子之行未變於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見賢而後獲罪者,愛憎之變也。故有愛於主,則智當而加親;有憎於主,則智不當見罪而加疏。故諫說談論之士,不可不察愛憎之主而後說焉。

同一件事兒,不同的情境說,結果大相逕庭、完全迥異。

韓老師早就懂得權變理論。

非常老練地使用Contingency Approach!

國學

相關焦點

  • 說難、孤憤的韓非子
    說起韓非子,讓人馬上就想起了其一生正如其作品《說難》、《孤憤》。韓非子本是戰國時期韓國貴族,深愛自己的祖國,但他的觀點並不被韓王所重視。秦王看過他的書之後非常欣賞他的才華,為了得到韓非就出兵攻打韓國。韓非子與秦相李斯本是同學,都是跟荀子老師學習的。但韓非文章出眾,連李斯常常自嘆不如。韓非主張:1.封建專制,即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此天下之常道也;2.中央集權,即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3.改革,繼承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思想傳統;4.依法治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建議你讀讀韓非子的《說難》
    建議你讀讀韓非子的《說難》 當今中國雄心勃勃
  • 韓非子名篇《說難》原文
    - 闇然日章 | 詩和遠方的人生,值得細細品讀 -本周四開始,我會在「闇然日章」公眾號的「日章學堂」在線教室裡和大家分享韓非子的一篇小文
  • 講座| 北大中文系教授:我們今天為何要讀《韓非子》?
    宋初宰相趙普以「半部《論語》治天下」而聞名;近代章太炎等人則提出「半部《韓非子》治天下」,以期救亡圖存;今天的我們讀《韓非子》又具有什麼樣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呢?近日,北京大學出版社 「北大博雅講壇」以「我們今天為什麼要讀《韓非子》」為主題,邀請北京大學中文系邵永海教授、孫玉文教授分享了自己讀《韓非子》的感受和體會,並以邵永海教授「讀古人書」系列圖書第一部《讀古人書之〈韓非子〉》(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為具體案例,同讀者一起探討了我們今天讀《韓非子》等古代經典的意義、細讀古代原典的方法以及值得注意的一些問題。
  • 韓非子論「術」
    故法莫如顯,而術不欲見(《韓非子·難三》)。  由此可見,「法」和「術」皆屬人主治國不可或缺之工具,但兩者之間仍有所區別。對此,蕭公權先生曾指出大端者有三:「法治之對象為民,術則專為臣所設,此其一。法者君臣所共守,術則人主所獨用,此其二。法者公布眾知之律文,術則中心暗運之機智,此其三(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聯經出版社,1982,242頁)。」
  • 三四歲娃讀《孫子兵法》,孟子莊子韓非子一起「上」?不能讓孩子亂讀經!
    我打開她的朋友圈,呃,原來是做幼兒讀經的。圖片裡,讀經的娃三四歲的樣子,用手指著大大的課本,很認真。善緣說,您讀經嗎?我說,讀,比如《孟子》、《化書》、《列子》。又問我,系統讀嗎?我答:不是。善緣不無自豪地發來一張圖,說,這就是他們的必讀經書系統圖,如下——
  • 《韓非子》中的著名成語——原來都這麼熟悉!
    ——《韓非子.十過第十》。成語釋義:嘴唇如果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比喻彼此之間利害相關,互相依存。四,智子疑鄰原文: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韓非子.說難第十二》。——《韓非子.喻老第二十一》。成語釋義:平常不顯山不露水,沒什麼突出表現,卻一下子做出驚天動地的事跡來。八,老馬識途原文: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韓非子.說林上第二十二》。
  • 《韓非子》名言精選——感悟古人的智慧!
    ——《韓非子.說林上第二十二》為人處世喜歡耍機巧偽詐,雖然能夠一時得逞,但時間久了,總會被人看破,從而失去別人對他的信任;誠實寬厚的人,看起來很笨拙,但卻容易取得別人的信任。看身邊很多的人,都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弄巧成拙,從長遠來看,聰明人真的還不如笨人。三,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
  • 論功行賞《韓非子·八說》
    論功行賞《韓非子·八說》:「計功而行賞,程能而授事。」「論功行賞」指按功勞的大小給予獎賞。論,按照。在消滅項羽以後,劉邦建立了漢朝,成為皇帝。面對曾經幫助他打拼天下的功臣,劉邦準備封賞他們。有的大臣表示不服氣,不滿地說:「我認為頭功當屬曹參,他衝鋒陷陣奮勇殺敵,攻下諸多城池,身上更有七十多處傷口,論功勞應該排在第一位。」聽到群臣各執一詞誰也不服誰,關內侯鄂千秋走到前面,把劉邦想說的話說了出來:「曹參轉戰沙場,為大王攻下諸多城池,雖然功不可沒,卻只是一時的。大王與楚軍相持的五年中,常常因為戰爭失掉軍隊,也有好幾次隻身逃走。
  • 【悅讀】《韓非子》:慎易以避難,敬細以遠大
    《韓非子·喻老》中有言:「慎易以避難,敬細以遠大」,它警示世人,謹慎對待容易的事可以避免危難,慎重處理細小的事可以遠離大禍。此外,《韓非子》中還有不少流傳至今的名句、膾炙人口的故事。比如千裡之堤,潰於蟻穴;比如扁鵲見蔡桓公等等,講述的都是同樣的道理。易與難、細與大,既對立又統一,充滿著辯證的哲理。
  • 韓非子對古今之變的論說
    在中西交流中,我的一個感受是,在一個受過西方哲學訓練的人那裡,《韓非子》可能是讀起來最順暢的中文經典之一。其原因可能就是歷史與邏輯在他理論中的作用,更與西方主流傳統接近。韓非子對先王之道的否定的一個重要根據,在於其古今之變的說法,通過古今的變化來否定先王之道的永恆性。(他的)今日之世界與古代聖王的世界有著根本不同,這種不同使得所謂的聖王之道過時,不再適用,因此也不應該被稱為「道」。
  • 如何理解韓非子的「法術勢」,韓非子提出的「法術勢」是何意
    「法、術、勢」是韓非子的法治思想。在韓非子之前,出現了商鞅、申不害、慎道,這三個人的思想各有特色,商鞅的思想重法,申不害的思想重術,而慎道則看重「勢」。韓非子結合三位前輩的思想,在其老師荀子之性惡論的基礎上,提出了「法、術、勢」的治國思想。下面,我們來分別了解一下韓非子「法、術、勢」思想之各自特色。1、韓非之「法」的思想對於「法、術、勢」思想,韓非子最看重「法」,韓非子認為,一個國家的律法,必須由官府編撰成文,而且公布天下,施行法的方式當以「賞罰」進行強制性施行。
  • 《韓非子》經典格言十則,洞悉世事,經營人生!
    尊稱韓非子或韓子。韓王之子,荀子的學生。作為秦國的法家代表,備受秦王嬴政賞識,但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終被下獄毒死。他被譽為得老子思想精髓最多的二人之一。著有《韓非子》一書,共五十五篇、十餘萬字。1.事以密成,語以洩敗。——《韓非子·說難》以,因。
  • 韓非子的思想來源於老子
    韓非子在自己的《解老》和《喻老》兩篇文章中講,自己的學問來源於老子。韓非子的基本思想和老子是相似的。但由於他處於戰亂的年代,所以提出國君不應該沿用和平時期先王的治國方法,提出了適應戰亂社會的強硬治國策略。
  • 《韓非子》10句經典名言,句句透徹,讓你的人生少走彎路!
    《韓非子》一書文筆犀利,議論透徹,包含很多寓意深刻的故事和豐富的內涵,宣揚了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為先秦法家理論學說成就的最高峰,而以下這10句《韓非子》中的經典名言,更是句句透徹,讀懂了能讓你的人生少走彎路!1.
  • 穿越去戰國,聽韓非子講「治大國若烹小鮮」
    他以著書立說來表達他對這個世界的解構,為當朝者、為後世,留下了集思想之大成的《韓非子》。《韓非子》在思想內容上集大成,在表達方式上也是集大成者。這是它能廣為傳誦的根本原因。在諸多貢獻裡,《韓非子》對《老子》的理解和闡釋,堪稱裡程碑式的模板。
  • 文言文朗讀打卡【12】《韓非子》的《自相矛盾》【節選】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強調了一條語文學習的重要方法,即「閱讀」,對語文學習的重要性! 今人說:「21天習慣養成」發現了一項學習方法的重要規律,即「堅持21天」,往往能養成一個習慣! 2020年7月15日開始,呂夫子將開始一期:「21天文言文朗讀打卡」訓練。
  • 《韓非子》經典名句20句,看穿人性,讀懂人心!
    【感悟】出自《韓非子·難一》篇。大意是,欺騙性的自我吹噓,不要很長的時間就會被識破;掩蓋真相弄虛作假,不要多久就會被揭穿。 這是對自我吹噓、弄虛作假的至誠忠告。如果違反客觀事實自我吹噓,弄虛作假,必定會被事實揭穿,被民眾識破。雖然時代更替,歲月流逝,但韓非的思想今天聽來仍然振聾發聵。
  • 《守株待兔》——出自《韓非子》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守株待兔》這則寓言,原文出自《韓非子》。
  • 讀二十四史——《史記》一四五:韓非囚秦,說難孤憤
    韓非悲慨廉潔正直之士不見容於邪枉之臣,因此考察往古來今的得失變化,著《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十餘萬言。韓非深知遊說之難,故專門撰寫《說難》一書,其中關於遊說之難分析得非常詳盡,然而他最終還是因此死在秦國,不能逃脫遊說之禍,可悲可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