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 北大中文系教授:我們今天為何要讀《韓非子》?

2020-12-16 澎湃新聞

宋初宰相趙普以「半部《論語》治天下」而聞名;近代章太炎等人則提出「半部《韓非子》治天下」,以期救亡圖存;今天的我們讀《韓非子》又具有什麼樣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呢?近日,北京大學出版社 「北大博雅講壇」以「我們今天為什麼要讀《韓非子》」為主題,邀請北京大學中文系邵永海教授、孫玉文教授分享了自己讀《韓非子》的感受和體會,並以邵永海教授「讀古人書」系列圖書第一部《讀古人書之〈韓非子〉》(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為具體案例,同讀者一起探討了我們今天讀《韓非子》等古代經典的意義、細讀古代原典的方法以及值得注意的一些問題。

為什麼要讀《韓非子》:從一個故事說起

法國著名思想家託克維爾曾經說:「當過去不再照亮未來,人心將在黑暗中徘徊。」邵永海教授在講座一開始即引用託克維爾這句名言,啟發大家思考對於我們這樣一個傳統歷史文化影響深遠的國家,在今天社會上泥沙俱下的「國學熱」「傳統文化熱」中,應該怎樣看待我們的歷史,怎樣閱讀、理解我們的古代經典,我們今天讀古人書意義何在。邵教授指出,這些都是我們應該持續思考的問題。具體到《韓非子》,邵永海教授從《韓非子·難一》中收錄的一則師曠與晉平公的故事入手,為大家做了生動的講解。

講座現場

故事是這樣的:晉平公有一天跟群臣在一起喝酒,喝得非常酣暢淋漓的時候,晉平公就滿足地感慨道:「莫樂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違。」這句話是說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情比做君主更快樂了。做君主為什麼快樂?因為只要是他說的話就沒有人敢違背。當時陪坐在旁的著名樂師師曠,聽到此話以後,就把面前的琴抄起來,朝著晉平公砸過去,晉平公慌忙躲開,一邊躲一邊說:「太師打誰呢?!」師曠說:「我剛才聽到有個見識淺陋的小人在說胡話,所以我要砸他。」晉平公說:「說話的人是我。」師曠說:「哎呀,這不是一個君主應該說的話。」當時其他臣子紛紛站出來要求嚴懲師曠,但是晉平公說:放過他吧,「以為寡人戒」。

邵永海教授說,咀嚼《韓非子》中收錄的故事的內涵,可以讓我們更深入細緻地窺見韓非思想的觸鬚,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韓非子》一書的內容,探求《韓非子》在今天的時代價值。邵教授說,這個故事首先告訴我們:「絕對的權力帶給人的快感也是絕對的。晉平公的感慨可謂一語道破天機:權力給人的快感不正跟酒喝到高潮的酣暢一樣嗎?那種肆意放縱慾望、個人意志得到充分尊重和實現的滿足,世間又有什麼快樂能夠替代呢?晉平公的感慨無疑是發自內心深處的。」

對此,孔子說:「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對於權力可能給個人、社會和國家帶來的危險,我們的古人從歷史經驗教訓當中早已經有了充分認識。古人經常用駕馭馬車來比喻權力的運行或者國家的治理必須要小心翼翼,否則就會車毀人亡。《詩經·小雅·小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就旨在說明在位者面對權力應有的一種心態。從這一認識出發,古人創造了解決「權力怎樣不被濫用」這一問題的豐富、重要的思想智慧資源,其中有不少方面仍然值得今天的我們學習、借鑑。諫官制度就是中央集權專制政體的一種自我糾錯機制,故事中的師曠就是使用了極諫的方式向晉平公進言。然而即便是採取這樣一種進言的策略,師曠也給自己帶來了極大的風險。這是中央集權專制政體下古代諫官制度難以克服的弊端決定的。韓非認為,人具有趨利避害的本性,人們會逃避進諫這樣高風險的道義上的責任,而選擇與君主「同取同舍」,像故事中的群臣那樣努力討得君主的歡心。這樣的結果就是官場上擅於奉迎附和的「君子」更能獲取君主的信任和寵愛,從而進入權力中心成為得勢者。這就造成了一種能人賢士逆淘汰的機制,成為我國兩千多年歷史進程中始終無法克服的一個弊端;像陳子昂那樣抒發「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懷才不遇的孤獨、悲憤情緒,也成為中國古代文學的一個永恆主題。

邵永海教授對於這個故事的解讀,是如何細讀古代文本、把握古人言外之意的一個精彩示範。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大概了解《韓非子》這本書的內容和特點,簡而言之,《韓非子》整本書就是圍繞著「怎樣做君主」這五個字展開的,君主怎樣最有效率地利用臣下來為自己做事情,同時要防範臣下有弒君篡位的野心。換句話說,也就是「君主政治學」,核心命題是「君臣關係問題」。

回到「我們今天為什麼要讀《韓非子》」這一主題,邵教授說:我們需要看我們從怎樣的歷史當中走過來,我們每個人的觀念當中對於權力還存在著怎樣的迷信和誤解,從這個角度來講,可以說讀《韓非子》能夠幫助我們理解我們的歷史,也為我們照亮未來。

我們知道,「老馬識途」「自相矛盾」「守株待兔」「鄭人置履」等我們今天耳熟能詳的寓言故事,都是出自《韓非子》。韓非對自己收集的每一則故事都細心揣摩,力圖從中提煉出可資君主學習、借鑑的經驗教訓,並藉以表達自己的政治主張,寄寓自己的社會理想。孫玉文教授說,韓非經常說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根據當代情況做出調整,《韓非子》中收錄的這些生動有趣的寓言故事和歷史典故,它們所承載的社會目的,包含的深刻寓意和內涵,對今天的我們來說仍然是有很多啟發意義的,仍能給我們智慧的啟迪。今天,《韓非子》於我們不僅僅是治國理政的思想理論,對於我們怎麼跟自然、跟社會相處,怎樣思考問題等,都具有借鑑意義。

邵永海教授和孫玉文教授都一致提到了韓非對人性觀察、對人心揣摩的深刻,達到了令人驚訝萬分、難以置信的地步。這一點在《說難》《難言》二篇中表現比較顯著。邵教授說,戰國時期的縱橫家著書往往以「揣摩」來命名,「揣摩」即揣情摩意,特別是跟君主進行語言交流之前,首先要把對方的心理活動摸透。而揣摩在我們今天生活當中是不是還存在呢?恐怕我們每個人都會有切實的感受。如果從人性的角度來講,我們也可以說韓非的很多思想,出發點都是建立在這上面的。從對人性的理解出發,韓非有一句名言:「賞譽厚而信者,下輕死。」「下輕死」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人可以為了名利而輕易獻出自己的生命。對人的生命尊重原本是一個民族文化應該擺在首位的問題,但是在我們的傳統文化當中,這點究竟處在什麼位置,非常值得我們反思。這個問題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著我們對人、對人性、對生活、對社會的理解。

如何細讀古代原典:《讀古人書之〈韓非子〉》的示範

對古代原典的細讀,首先要落實在對古代漢語字詞的恰切、準確的理解上,也就是要讀準確;其次,在讀準確的基礎上要讀出古人的言外之意。孫玉文教授認為細讀古代文本,這兩點至關重要。孫教授說,我們讀古人書,一方面要讀進去,另一方面要跳出來。跳出來就是理解古人的作品,不要拘泥。但是現在有些人喜歡以此為自己的錯誤辯解,認為「詩無達詁」,還有人拿國外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來說。孫教授明確指出,古人的言外之意具有客觀性,把握言外之意就是要揭示這種客觀性,不能信馬由韁,不能把哈姆雷特理解為別的人。必須正確區分求真解和理解拘泥,不能將求真解誤解、曲解為拘泥,將胡解、妄解古書美化為不拘泥,從而為錯誤的理解尋找擋箭牌。「邵永海教授的《讀古人書之〈韓非子〉》字字去落實,深刻準確地把握言外之意,這種做法是值得提倡的。」

孫玉文教授提到最近有人批《弟子規》《商君書》,他說,對於任何作品我們都應該有批判的眼光,問題是批判要有道理,對於古代經典的批判應該建立在準確通讀全書的基礎之上。如果先入為主,帶著成見、帶著有色眼鏡去讀古人書,甚至不讀原典、不讀全書,為了批判而批判,這在研究方法上是不可取的。讀古人書的正確做法,應該是朱熹所提出的「虛心涵泳」,虛心就是不能帶著成見讀書,要認認真真讀進去,對古人書的理解要符合語言文字的規律,要讀出古人的言外之意。「我們今天很多人沒有做到這一點,邵老師這本書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

《讀古人書之〈韓非子〉》

孫玉文教授提出的細讀古代文本的兩點建議,邵永海教授也很有共鳴。邵教授說,從個人的閱讀經驗和感受來說,解讀古代文本,「考據」和「義理」兩者不可偏廢。如果沒有深厚的考據之功作為支撐,單獨從一個文本當中闡發義理,很容易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反之,如果只注重考據而沒有義理思考,我們可能知道古文每個字的意思,也能夠將古文翻譯成現代漢語,但是如果進一步追問這些古人到底在講什麼,我們可能會不得其解。邵永海教授說,《讀古人書》系列叢書計劃選取我國古代對歷史文化產生深遠影響的典籍,以選本的形式呈現每一種典籍多蘊含的思想智慧,也就是說,希望以《讀古人書》系列為實例,努力從考證考據和義理兩個方面挖掘每本古書的內涵,展示細讀古代原典所應遵從的原則和方法,將來有機會奉獻給各位讀者,也希望能得到大家更多的批評指正。

具體到怎樣讀《韓非子》,有讀者提出,《韓非子》二十卷五十五篇,總字數達十多萬言,體裁類型多樣,結構複雜,內容深刻,其中一些篇目還可能不是出自韓非之手,對於普通讀者來說很難把握。對此,邵永海教授說,如果我們仔細觀察《韓非子》的篇目,會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完美形態:從《說林》上下篇這種最粗糙、最原始的故事收集,到《喻老》《十過》、《難一》至《難四》這樣非常嚴謹地利用故事講道理;而《內儲說》《外儲說》是韓非的分類資料庫,他已經建立了主題鮮明的分類框架,而且對每一類主題做了簡明扼要的說明,但是還沒有進一步闡發。通過這三類不同的文本形態,我們可以知道韓非在怎樣利用故事來講道理這方面,有非常嚴密的思考過程,也有非常詳細的寫作計劃,只是他沒有最後完成。

陳啟天先生以及邵增樺先生按照《韓非子》篇目可信度高低排序,他們相信這樣讀《韓非子》能夠把握韓非的思想體系,這是一種讀法。但是這樣的篇目順序,從閱讀的角度來說邵永海教授表示不是很贊同,他也同樣不贊同按原書篇目順讀,那樣會讓人喪失閱讀興趣。邵教授建議,從讀故事入手是比較好的讀《韓非子》的切入點。戰國中期以後,縱橫家們越來越喜歡用講故事的方式,把自己要講的道理隱含在故事當中,《韓非子》也具有這樣的特點。每個故事後面的韓非簡單的點評,足以使我們領會到韓非在收錄這些故事的時候,想用故事闡明什麼道理。換言之,韓非要講的所有道理、所有觀點,在這些故事裡全都存在。從生動形象的故事入手,讀起來會比較輕鬆。在接受韓非基本思想框架和邏輯套路之後,我們再去看其他篇目會覺得容易得多。

相關焦點

  • 北大中文系教授一行到訪學而思,竟是忙活這事?
    根據合作,北大中文系將為好未來旗下學而思的大語文應用研究中心提供堅實的學術資源支撐,為大語文課程內容注入「北大」基因。近日,北大中文系教授們來兌現「承諾」啦!北京大學中文系李宗焜等四位老師蒞臨學而思大語文,與大語文教研團隊一起,對學生們的上課教材進行嚴格審定!
  • 北大中文系教授徐通鏘逝世
    北大中文系教授徐通鏘逝世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6-11-28 8:56:11 ·來源:新京報  一生致力於語言學研究和創新  本報訊 (記者張弘)著名語言學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徐通鏘先生因病於2006年11月25日19時50分辭世,享年75歲。
  • 一位資深教授的中肯建議:北大中文系,該醒醒了!
    ,先後在北京大學中文系、華僑大學中文系任教,現為福建師大中文系教授,本文為2012年孫紹振教授紀念吳小如教授的文章。)初進北大中文系,一眼就可以看出,不要說講師、副教授,就是不太知   名的教授也只能到新聞專業去上課,一般講師只能上上輔導課。當然,剛剛從保加利亞講學歸來的朱德熙副教授似乎是個例外。
  • 知天下,也知其不可而為之 | 陳曉明教授在北大中文系畢業典禮上的演講
    今天,我們滿懷收穫的喜悅在這裡舉行2017屆中文系畢業典禮,共同見證在座的同學們順利完成學業。我代表中文系全體師生員工,向畢業生同學們表示最熱烈的祝賀!想四年前,或二年三年前,有些同學應該是五年六年前,我是指有多位特別不捨得離開北大中文系的博士生同學,數年前,你們帶著金榜題名的榮耀,帶著對北大中文系的厚愛,走進北大的校園,那時你們的心情一定是帶著欣喜和激動,還帶著奮發和憧憬。今天,經過數年的寒窗苦讀,繞著未名湖走了一圈又一圈,你們的人生上了一個臺階,又要走進你們的新時代。
  • 北大中文系教授:大學改革更要警惕企業化
    那次改革也是以「國際化」為大旗,但滿腦子全是裁人下崗,下手太狠也太蠢,直接拿人事制度開刀,基本上是按經管思維、光華模式改造北大,跟社會上的老闆並沒有兩樣。  2003年的北大改革,從表面看,好像是「流產」了。但今天的燕京學堂,在骨子裡還是這一套。十年一輪,它又轉回來了。當然,今天的燕京學堂也有它的一套新設計,說一樣也不一樣。
  • 共克時艱 | 北大博雅講壇100+知名教授講座視頻免費看!
    共克時艱 | 北大博雅講壇100+知名教授講座視頻免費看!現在,我們開放「北大博雅講壇App」數百個精心剪輯的知名教授的講座視頻資源,給所有人免費看!免費看!免費看!(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在各大應用市場搜索「北大博雅講壇」,就可以搜索App,下載並登陸即可觀看!
  • 北大中文系教授韓毓海: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明偉大復興
    北大中文系教授韓毓海: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明偉大復興 發表時間:2015-11-09   來源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韓毓海作題為《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明偉大復興》的演講,並與現場觀眾和網友進行了互動。   在演講中,韓毓海理論聯繫實際,歷史結合現實,深入淺出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核心和精髓,著重點明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革命過程中的偉大意義。   「把一盤散沙的中國強有力地組織起來,這是中國革命的重要內容。組織人民群眾的基本方法,就是馬克思告訴我們的。」
  • 北大中文係為王力等三位一級教授銅像安放揭幕
    今年是北京大學中文系成立110周年,也是王力先生誕辰120周年。為緬懷新中國建立之初的四位一級教授,在去年為古文獻專業奠基人魏建功先生舉辦銅像安放揭幕之後,11月21日,北大中文係為楊晦、遊國恩、王力三位先生銅像安放揭幕。
  • 北大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再也寫不出比「高考作文」更有影響的文章了
    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2008—2012年任中文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講座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俗文學學會會長、北大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中國詩歌研究院執行院長。作者當年的高考作文《大治之年氣象新》,曾被《人民日報》刊登。
  • 北大中文系的「老主任」楊晦
    但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他可是北大的風雲人物,一位曾有過很大影響的學者。1978年我到北大讀研究生時,先生還健在,常聽到這位「老主任」的故事,比如他「五四」遊行時參與「火燒趙家樓」等等,可惜沒有聽過他講課。近日北京大學中文系舉行楊晦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會,據說參加者不多,他直接教過的學生起碼都八十歲以上了,而現在的學生對楊晦這個名字可能是陌生的。
  • 作家出自中文系?北大教授:「本專業不培養任何作家」
    也有人想當然覺得中文系畢業的都會去當作家,因此許多將來夢想成為一名作家的學子都會去報考中文系,然而現實卻恰恰與我們的認知截然相反。名作家幾乎都不是中文系的細數中國近代有名的作家,你會發現他們很少有人是就讀中文系並順利畢業的。
  • 北大中文系教授陳平原:振臂一呼的角色不適合我
    2008年至2012年任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著有《千古文人俠客夢》《中國大學十講》《學者的人間情懷》《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三人談》等。妻子夏曉虹也是北大中文系教授。 陳平原今年將滿六十。在採訪中,「從某一角度上說」之類的用語,他頻頻拋出。面對我的提問:北大近兩年話題頻出,為什麼不見你發言?
  • 行在路上 心在前方 致北大李教授的一次講座
    理想的大學一直是我們各位高中生的奮鬥目標,今晚,很榮幸迎來北京大學的李教授為我們帶來:「我的大學夢我的北大夢」主題講座。我很榮幸自己坐在前排,以最好的視角用心聆聽這一次講座。在李教授介紹中,讓我對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北大有了更深入地了解。在那裡,群英薈萃,碩果纍纍,我對北大的印象不再是一所專注於文科的大學,而是一所綜合發展、兼容並包的學府。
  • 講座紀要丨陳平原教授: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研讀
    2019年3月6日,「孑民學術講座·經典新義」正式開幕。北京大學中文系陳平原教授以「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研讀」為題,開啟系列講座的第一講,為校內外師生帶來了一場豐富翔實、引人深思的講座。講座由中文系副系主任張輝教授主持。
  • 北大教授在國圖帶你讀古文
    近日,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北京大學中文系聯合主辦的「風雅風骨風趣——中國古代文學名家名作講座」開幕式暨首場講座在國家圖書館舉行。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副主任張志清,北京大學中文系副主任杜曉勤出席活動並致辭。
  • 【零距離看北大】為什麼要選擇北京大學中文系?
    近日,北大招生辦公室和北大新聞網聯合推出「零距離看北大」專題,全面介紹北京大學各院系特色,展示院系的風採與魅力,幫助考生和家長了解北京大學在教學、科研、國際交流、校園文化等方面的情況。為什麼要選擇北京大學中文系?
  • 北大中文系,該醒醒了!一位老校友的中肯建議
    (孫紹振:1936年生,196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先後在北京大學中文系、華僑大學中文系任教,現為福建師大中文系教授,本文為2012年孫紹振教授紀念吳小如教授的文章。)原載《南方周末》。近日讀友人贈《學者吳小如》,54年前聆聽吳先生的講課種種印象不時湧上心頭。在當時能讓他這樣一個講師上中文系的講臺,可以說是某種歷史的弔詭。
  • 北大名師國圖開講古代文學 系列講座聽眾爆滿
    新京報訊 3月16日,由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北京大學中文系聯合主辦的「風雅風骨風趣——中國古代文學名家名作講座」開幕式暨首場講座在國家圖書館舉行。首場講座由著名學者葛曉音教授、張鳴教授、劉勇強教授以對談沙龍形式呈現,內容兼及古代詩、詞、小說三種文體的賞析之法。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副主任張志清,北京大學中文系副主任杜曉勤等領導專家出席活動。系列講座共13場,每周在國家圖書館開講。
  • 陳曉明寄語新青年|在北大中文系開學典禮和畢業典禮上的致辭
    長按二維碼訂閱《中華讀書報》中華讀書報同步刊出北大中文系主任陳曉明教授的開學典禮致辭,求索中文學子的守正與創新。陳曉明教授在2016-2019年開學典禮和畢業典禮上的致辭同時編發。「傳道授業解惑」,師者仁心,拳拳之意,殷殷之情,寄語新青年。
  • 如何理解韓非子的「法術勢」,韓非子提出的「法術勢」是何意
    韓非子結合三位前輩的思想,在其老師荀子之性惡論的基礎上,提出了「法、術、勢」的治國思想。下面,我們來分別了解一下韓非子「法、術、勢」思想之各自特色。1、韓非之「法」的思想對於「法、術、勢」思想,韓非子最看重「法」,韓非子認為,一個國家的律法,必須由官府編撰成文,而且公布天下,施行法的方式當以「賞罰」進行強制性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