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在國圖帶你讀古文

2020-12-17 中國財富網官方

近日,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北京大學中文系聯合主辦的「風雅風骨風趣——中國古代文學名家名作講座」開幕式暨首場講座在國家圖書館舉行。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副主任張志清,北京大學中文系副主任杜曉勤出席活動並致辭。

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葛曉音,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鳴、劉勇強分別從詩、詞、小說三種文體出發,與讀者分享了賞析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方法與技巧。

左起:劉勇強、葛曉音、張鳴

葛曉音教授從中國詩歌史的常識出發,分享了自己多年來關於古典詩歌閱讀欣賞的心得。葛曉音認為,中國古典詩歌的題材從少到多、不斷增加,在題材形成和擴大的過程中,具有內容主題和藝術風格的傳承性。如感遇言志、詠史懷古、邊塞遊俠、山水田園、贈人送別、鄉思羈愁、閨情宮怨等,幾乎是中國詩歌永恆的題材,後人寫作時也往往繼承前人的同類題材。所以,了解詩人思想藝術的前後傳承關係,對理解中國詩歌很有幫助。在中國詩歌史上,前代的大詩人對後代影響很大,後人的詩歌裡常常會繼承他們的思想和藝術表現方式。葛曉音舉例,李白在《月下獨酌》中「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即可看作對陶淵明「揮杯勸孤影」(《雜詩》其二)的化用。同時,把握古典詩詞的創作特色需要對其體裁進行針對性了解。中國古詩中有古體、近體兩大類,古體包括五古、七古、五七言古絕、三言四言六言、樂府等,近體包括五律、七律、五言排律、五七言律絕等,不同的體式都有不同的鑑賞標準。

葛曉音談到,除了了解詩歌史常識外,鑑賞古典詩還需對中國古典詩學的鑑賞理論有所認知。中國古典詩學從秦漢時代開始,到清代末年,逐漸積累起一套自成體系的欣賞理論,至今仍在運用。中國古代的鑑賞者本身都是寫作者,他們對作品的評論側重感性和印象批評,從創作經驗出發的審美感受細膩準確,提出了如比興、氣骨、興象、意象、意境、格調、神韻、法度等一系列創作規律術語,同時還善於運用大量的比喻來闡釋解讀文本。對古典詩學鑑賞理論的熟諳,有助於更好地理解作家作品。

國家圖書館文會堂座無虛席

中國古典文學發展到了唐代,詩歌的鼎盛中孕育著新變。張鳴教授談到,與詩歌相比,詞在形式上包含了很多新的因素,閱讀欣賞唐宋詞作品,需要了解詞在體裁形式上的新特點。詞在最初被稱為「曲子」或「曲子詞」,也有「樂章」、「小歌詞」的別稱。在唐宋時代,詞的寫作是「倚聲填詞」,其文體屬性主要就是歌詞。因為配合音樂的關係,詞在寫作規範、藝術表現、傳播接受等各個方面,都受到音樂的啟發,抒情力量大大突出。同時音樂曲調的豐富性決定了詞體的形式多樣,遠勝詩歌。不同詞牌依據樂曲不同,在句數、句式、字數、平仄、韻腳、押韻方式等格式上都有著規定。《康熙欽定詞譜》共收錄826調、2306體,足以見詞的聲律體式變化多樣。此外,與詩歌相比,詞在詩行組織方式和句式上的創新也很突出。

中國古典文學、文獻大家吳小如先生曾提出解讀古典文本的四條原則,即通訓詁、明典故、考身世、查背景。張鳴認為,吳小如先生將「通訓詁」排在首位,以示讀懂詩詞文辭的重要性。「這包括兩重意思,一是要準確理解一些常用字詞在作品中的準確含義,二是要準確理解語詞在作品中起到描寫敘述修辭作用時的具體含義。」張鳴以王維《鹿柴》詩中「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舉例,常見的注釋將「人語響」解釋為人說話的聲音,這其實並不準確。張鳴認為「人語響」應是人說話的回聲,是王維針對「空山」場景精細而又準確的描寫。同樣,傳統的解釋對李清照的《如夢令》也存在誤讀。「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此處作者一人遊樂,「爭」字斷然不會是爭先恐後划船找路,解釋成「怎」更合理。在「堪對此景,爭忍獨醒歸去」(柳永《迎新春》)、「一句枕前爭忘得」(馮延巳《憶秦娥》)等同代作品中,多有例證。

在李清照的另一首詞《聲聲慢》中,有「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的傷惋名句,但此處「黃花堆積」並非指殘英遍地,而是菊花盛開。「積」,在中國古代詩詞中常用來描寫芳草茂盛繁花盛開,如「重樹日芬蒕,芳舟轉如積」(謝眺《和別沈右率諸君》)。李清照在此處實構建反差,以菊花盛開的燦爛反襯自己孤苦寂寞的憔悴,如將「黃花堆積」理解為落英繽紛,則喪失了鮮明強烈的對比效果。

此外,張鳴還談到,理解古典詩詞也應避免咬文嚼字、「死於句下」,須深觀其意,在讀懂文辭的基礎上,披文入情,揆情度理,融會貫通。

人頭攢動,濟濟一堂

劉勇強教授從《紅樓夢》中關於小說三種讀者的論述出發,與大家分享了古代小說的讀法。劉勇強認為,中國古代小說在傳播過程中很重視讀者接受,古小說理論也形成了以閱讀為中心的評點式理論架構。金聖歎在評《水滸傳》時,特意作了《讀第五才子書法》置於最前,用以統括散金碎玉般的評點。毛宗崗著《讀三國志法》、張松坡著《金瓶梅讀法》、張新之著《紅樓夢讀法》、劉一明著《西遊原旨讀法》,解讀方法與具體評點相互補充、生發,對閱讀產生了引導作用。劉勇強建議聽眾閱讀古代小說時對動機、人物、敘事和語言四個方面加以關注,分別就其內涵、性格、結構、表達進行細緻體會。

現場讀者認真聆聽

據主辦方介紹,本次系列講座共十三場,從3月16日起每周在國家圖書館開講。在接下來的三個月中,除葛曉音、張鳴、劉勇強三位教授外,系列講座主講人還包括北京大學中文繫於迎春、傅剛、常森、錢志熙、杜曉勤、張劍、李簡、李鵬飛、潘建國等知名學者。中國古代文學名家名作講座將以文學史時段研究與名家名作精講相結合,各主講人還將向聽眾推薦相關領域的重要典籍與研究著述。3月22日,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於迎春將為讀者帶來系列講座第一講——「《詩經》中的『變雅』」。

系列講座內容

據悉,「風雅風骨風趣——中國古代文學名家名作講座」是國家圖書館繼「孔子儒學儒藏——儒家思想與儒家經典名家系列講座」、「格致考工源流——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名家講座」、「稽古貫通啟新——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名家講座」之後舉辦的第四次國圖講壇古籍保護傳承系列講座,四次系列講座的內容或將在2019年下半年結集出版。

相關焦點

  • 古文是用來讀的,不是用來翻譯的!難啃的古文怎麼學?
    郭初陽在和商偉教授對談中,提到,學古文不只是眼前的分數,更是關乎孩子一生的成長:錢鍾書說,如果把人類歷史比作一個人的成長史,那麼古代就相當於童年時,我們現代人反而比我們祖父輩更悠久也更有經驗,身居現代的我們為什麼要讀古文呢?答案就很清楚了:為了不忘童年。
  • 「古文是用來讀的,不是用來翻譯的」哥大教授推出學古文新書
    ↑商偉商偉在北京大學中文系師從語言文學系資深教授袁行霈先生,攻讀古代文學研究生,後在哈佛大學師從中國古典文學專家韓南教授,主攻元明清小說戲曲研究,同時,師從著名漢學家宇文所安繼續從事中古文學的研究。目前,商偉擔任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系杜氏中國文化講席教授。
  • 難啃的古文怎麼讀? 《都市快報》專訪哥倫比亞大學講座教授商偉
    如何讓孩子愛上古文?體味到古文之美?哥倫比亞大學講座教授商偉前兩天來到杭州,帶來「給孩子的古文」講座分享。新教材來了,老師也有點苦惱首先,為什麼是古文?來聽聽一位老師的焦慮。現在如果直接讓孩子讀《古文觀止》,顯然是不合適的。如何讓孩子輕鬆體味古文之美?
  • 曾告訴北大陳平原:院長要代表教授對付校長
    北大教授陳平原曾提出了「詩歌如何教育」的問題,因為即使在北大,目前教授詩歌的傳統也面臨挫折,怎樣才叫進入詩歌的意境,又怎樣才能把詩歌講得有學問?楊牧認為,讓學生了解詩、欣賞詩,需要追溯中文本源,基本的文學史觀念是基礎。他結合柳宗元的《江雪》一詩,說明進入詳細文本分析的重要性。「進入每一個文字,把每一個字統統弄得水落石出。
  • 講座| 北大中文系教授:我們今天為何要讀《韓非子》?
    近日,北京大學出版社 「北大博雅講壇」以「我們今天為什麼要讀《韓非子》」為主題,邀請北京大學中文系邵永海教授、孫玉文教授分享了自己讀《韓非子》的感受和體會,並以邵永海教授「讀古人書」系列圖書第一部《讀古人書之〈韓非子〉》(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為具體案例,同讀者一起探討了我們今天讀《韓非子》等古代經典的意義、細讀古代原典的方法以及值得注意的一些問題。
  • 古文素養必修課:讀短篇,讀精華
    古文的重要性,可見一斑。但古文的句式用法、特殊詞彙,無形中增加了一道閱讀門檻。哪怕是再通俗不過的四大名著,也有明顯的文言痕跡:古文底子好的,可以通宵達旦地讀三國、嘆紅樓;底子不好的,只能找「白話版」,讀得彆扭不說,原著中特有的氛圍也沒有了。
  • 讀不讀大學的差別大嗎?北大教授講:你上的學決定你是怎樣的人
    近日,關於北大教授談大學的意義的話題在網絡引發熱議;新聞中的北大教授強世功說「畢業前,一個學生是在校園裡生活,畢業後,校園在這個學生身上生活……學生工作成長中的品德、創造力與情懷讓我們看見大學是什麼樣子。」我想這就是對上大學的意義做好的回答。
  • 北大哲學教授楊立華做客先鋒書店談「魏晉的價值虛無與歸宿」
    邢虹 攝北大哲學教授楊立華做客先鋒書店談「魏晉的價值虛無與歸宿」南報網訊(記者 邢虹)魏晉時代,政權更迭頻仍,社會鬥爭複雜。近日,北大哲學系教授楊立華攜新作《中國哲學十五講》做客先鋒書店,舉辦「清談,虛無?——魏晉的價值虛無與歸宿」分享會。這也是北大博雅講壇第208期活動,北大博雅講壇是北京大學出版社為弘揚傳統文化,推動全民閱讀打造的高端閱讀文化品牌,是北京大學首批重點文化品牌項目。
  • 古文造句和解釋_古文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古文(gǔ wén)。近義詞有:文言文。反義詞有:白話。 如《說文》和曹魏時代《三體石經》中所收的古文及歷代出土的六國銅器、兵器、貨幣、璽印、陶器及近年長沙仰天湖楚墓中所發現的竹簡上的文字。至唐代則指隸書。 文體名。原指先秦兩漢以來用文言寫的散體文。相對六朝駢體而言。後則相對科舉應用文體而言。唐韓愈、宋歐陽修等皆曾大力提倡古文,反對駢驪的文體與文風。 泛指文言文。
  • 寒假福利:「為你讀小古文」公益伴讀第五天《王冕好學》
    「為你讀小古文」欄目特別為小朋友們策劃了「公益伴讀30天」活動:從文言閱讀超級暢銷書《小學生小古文100課》中精心挑選出30篇小古文,由易到難,由老師為小朋友們範讀、講解,寒假期間,每天推送!「為你讀小古文」是小古文課程首創者朱文君老師帶領教師團隊精心打造的音頻課,「為你讀」不只是給孩子讀,而是邊讀邊作精當的點撥和講解,在讀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讀。寒假裡,讓孩子先聽老師「為你讀」,就能輕鬆解決古文學習兩大核心難題:理解&朗讀。跟著「為你讀」,孩子完全可以實現「自學小古文」!
  • 讀《你應該熟讀的中國古文》有感:常讀古詩文,人品自高潔
    讀古文、古詩詞這些濃縮精華,滿含深情、富含哲理的句子,讓人如入月明星稀的夜晚,如被山間清風吹拂,眼前浮現大自然的壯美景觀,內心感受到古人細膩含蓄的豐富情感,寄情於山水之間,縱情於文字之中,讓人忘記時空,忽略古今,感同身受,有一種古今任由穿梭的酣暢自在,跨越歷史時空,古人今人都是一樣的心緒
  • 傳承千年,如今被當成迷信,北大教授馮友蘭:祖宗的智慧不是糟粕
    北大教授馮友蘭就曾經說過,很多人認為易經是迷信的根源,但是實際上易經不是糟粕,反而是古代超科學的載體。在國際中很有盛名的北大教授馮友蘭研究了很久,最後蓋棺定論說其是宇宙科學,並斷言在未來世界,它一定會被發現重視。裡面有很多我們沒有發現的思想和道理,會對人們探索自然宇宙奧秘提供一些參考和見解。而拋開我們傳統觀念,易經中的八卦竟和西方國家研究了很多年的生物的遺傳基因鏈條重合。這就意味著它中間可能有解開宇宙奧秘的知識。
  • 大語文啟蒙|小古文如何讀?四個技巧教給你
    寒假來了,很多媽媽在輔導孩子學習小古文時,就會有一些疑問:小古文的書怎麼讀?小古文到底要學習哪些東西?今天就教大家四招,把小古文讀深讀透。在讀古文時,除了讀原文,後面的注釋部分和講解的部分要一起通讀。這麼做的目的不是說要孩子學會翻譯,閱讀注釋的最重要一個好處,就是讓孩子積累實詞的不同意義。
  • 財貴教授的《一場演講,百年震撼》
    摘錄經典的片段供大家欣賞:「100多年前國立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長胡適倡導新文化運動,建議教育部,不要再讓兒童讀古文!從此以後中國人沒有胡適之。 出不來了,出不來了! 胡適之讀古書長大的。徐志摩、朱自清、白話文不是寫得很好嗎?
  • 寒假福利:「為你讀小古文」公益伴讀第6天《貓鬥》
    「為你讀小古文」欄目特別為小朋友們策劃了「公益伴讀30天」活動:從文言閱讀超級暢銷書《小學生小古文100課》中精心挑選出30篇小古文,由易到難,由老師為小朋友們範讀、講解,寒假期間,每天推送!「為你讀小古文」是小古文課程首創者朱文君老師帶領教師團隊精心打造的音頻課,「為你讀」不只是給孩子讀,而是邊讀邊作精當的點撥和講解,在讀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讀。寒假裡,讓孩子先聽老師「為你讀」,就能輕鬆解決古文學習兩大核心難題:理解&朗讀。跟著「為你讀」,孩子完全可以實現「自學小古文」!
  • 北大教授:「本專業不培養任何作家」
    名作家幾乎都不是中文系的細數中國近代有名的作家,你會發現他們很少有人是就讀中文系並順利畢業的。比如大家都知道的魯迅先生原本是學醫的,但是他覺得醫學救不了中國人,於是放下了手術刀,拿起了筆,成就了一代大家。
  • 《鄭伯克段於鄢》最能檢測古文水平!讀一讀,看你在什麼層次?
    《鄭伯克段於鄢》內涵豐富,涵蓋了王榮生教授文言文教學應包含文言、文章、文學和文化的4個內容,對學生來說是有挑戰度的,也正因為此,此文最能檢測學生的古文學習水平!不服!你一讀、一解、一說,再一寫,就可知你的古文水平如何?
  • 北大教授陳平原:讀博士,不該時刻念叨著畢業論文
    今天,分享北大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回憶其讀博經歷的文章《「好讀書」與「求甚解」》。陳平原教授於上世紀80年代在北大師從文學史家王瑤先生讀博,80年代寬鬆自由的校園氛圍,使得當時的學子擁有自由自在的讀書狀態,「更接近古人所說的含英咀華、沉潛把玩。讀書做學問,需要心平氣和、優遊從容。」「大學裡,只講修心養性固然不行,可變成單純的職業訓練,也未免可惜。
  • 北大光華任菲教授 喊你來讀BA碩士啦!管理學的考生看過來!
    【MBA中國網訊】集結號|任菲教授喊你來北大光華讀BA碩士(商業分析碩士項目)啦!管理學的童鞋們看過來!今天,小編請來光華管理學院的任菲教授,為童鞋們介紹商業分析。咳咳,敲黑板,管理學的小夥伴們要注意記筆記哦~任菲副教授「光華BA項目完善的課程體系可以幫助你運用數據創造商業價值。」
  • 孩子學古文,讀這一篇足夠
    注意,我說的是「會讀」,而不僅僅是「讀」這個動作。什麼叫「會讀」?我想至少包括三方面:一是會選擇閱讀文本,二是重視閱讀次第,三是講究閱讀方法。一. 關於閱讀文本的選擇。先說幾個不贊成的。首先,我不贊成太小的孩子去讀古文,主要是因為孩子的精力和理解能力跟不上。或許有人會質疑,古人不是很早就讀經典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