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 秋
宋 劉翰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
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
同學們,今天是立秋,所以我們今天來學習立秋這首詩的賞析,在學習賞析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立秋是怎麼一回事。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一般每年的陽曆8月7日或8日是立秋的日子,它前面一個節氣是大暑,所以立秋一般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秋的意思是暑去涼來,秋天開始。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一直很重視這個節氣。 我國古代將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是說立秋過後,颳風時人們會感覺到涼爽,此時的風已不同於暑天中的熱風;接著,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生;並且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
其實,按氣候學劃分季節的標準,下半年日平均氣溫穩定降至22℃以下為秋季的開始,我國很少有在「立秋」就進入秋季的地區。秋來最早的黑龍江和新疆北部地區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一般年份裡,首都北京9月初開始秋風送爽,秦淮一帶秋天從9月中旬開始,10月初秋風才吹至浙江溫州。立秋後雖然一時暑氣難消,雖有「秋老虎」的餘威,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氣溫的日較差逐漸明顯,往往是白天很熱,而夜晚卻比較涼爽。此外,秋的含義,還有莊稼快成熟的意思。
古代立秋之日,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到西郊祭祀迎秋,並下令武將開始操練士兵,以保家衛國。另外,不論朝廷還是民間,在立秋收成之後,會挑選一個黃道吉日,一方面祭拜感謝上蒼與祖先的庇佑,另一方面則嘗試新收成的米谷,以慶祝。
聽完了立秋節氣知識,讓我們來讀讀這首寫立秋的詩歌吧。
立秋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
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
《立秋》是南宋詩人劉翰創作的七言絕句。這首詩寫詩人在夏秋季節交替時的細緻入微的感受,寫了立秋一到,大自然和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的變化。劉翰,字武子(一說武之),長沙(今屬湖南)人,久客臨安,迄以布衣終身。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乳鴉:幼小的烏鴉。啼散:啼叫著飛散了。玉屏空:指屋子顯得空寂。玉屏,精緻的屏風。這兩句的意思是起初小烏鴉還待在樹枝上或屋簷上叫著,天黑了,烏鴉歸巢了,就再也聽不到烏鴉的叫聲了。烏鴉有結群營巢的特點,所以傍晚時,烏鴉的叫聲還是比較多的。老烏鴉不太喜歡叫,叫起來聲音也粗礪,比較難聽。而乳鴉比較喜歡叫,聲音也柔和些,不是很難聽。傍晚時玉屏上的字畫還能看得比較清楚,天黑了,玉屏上的字畫就看不見了,顯得空空的了。當然,聽不到烏鴉叫,看不見玉屏上的字畫,於是屋內也就顯得安靜空曠了。詩人我躺在床上用扇子扇風時的感受,夏天扇風,覺得不是很涼快,因為空氣的溫度比較高。立秋扇風,覺得分外涼爽,因為秋天到來了,空氣的溫度也低了些。
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秋聲:秋天西風吹得樹木蕭瑟作響的聲音。無覓處:無處可尋。「滿階」梧葉:滿臺階的梧桐葉。據文獻記載,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裡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因為梧桐是落葉喬木,葉子比較闊,所以讓人覺得梧桐落葉比較早,比較顯著。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夜裡秋風由勁吹到停止的過程。起初還聽到秋風吹動草木發出嗚嗚的聲音,起床後一點聲音都聽不到了。在明亮的月色中,見到臺階上落滿了梧桐葉,我終於清楚地見到了秋天到來的足跡。
本文系中心兒童傳統文化啟蒙網絡班學習內容之一,歡迎您的孩子報名參與學習,每月一期,每期50元,每期課前在最新招生公告下面留言,留言點讚數在68以上者,可免費學習一個月,如對此有問題可在此文章底部留言。
點擊閱讀原文試聽今天課程錄音
中心承接傳統禮儀慶典活動策劃並執行,傳統文化教育、漢式遊學等項目,欲尋合作請發簡訊至13868849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