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遊鴻明、金志文、林依輪在泉州學習閩南童謠 創作新歌
歌手和孩子們一起體驗布袋戲 據悉,歌手們將在感受閩南文化、閩南童謠的魅力後,把泉州童謠作為新元素融入音樂創作中,節目或在月底播出。 除了向傅孫義請教閩南童謠,三位唱將還先後到鯉城區華巖小學、源和1916實地體驗,通過與孩子們玩丟手絹、學習拍胸舞、體驗布袋戲等,感受泉州文化。
-
新華少年宮:傳承拍胸舞文化 放飛小小少年夢
開設閩南鄉土氣息的拍胸舞課程,讓孩子們在練習和表演中,感受歷史遺傳和傳統民間舞蹈的魅力。新華少年宮依託百年歷史底蘊的學校,大力弘揚傳承優秀民族文化。拍胸舞表演位於鯉城區的新華中心小學是省級農村示範小學,由菲律賓華僑於1920年創辦,至今已有百年歷史。
-
泉州真是個豐富的文化寶庫!
今晚7時30分,央視《2019春節戲曲晚會》在CCTV-11首播,泉州作為三個分會場之一,泉州南音、提線木偶戲、高甲戲、拍胸舞、南少林武術等10多個項目集體亮相
-
布袋戲在臺灣
注重文化底蘊和內在情感 霹靂國際多媒體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強華是雲林黃氏家族布袋戲第四代傳人,他告訴記者,布袋戲受到喜愛,第一有文化底蘊和情感,第二有撲朔迷離、高潮迭起的故事,第三有細膩的人性刻畫,第四有唯美的造型,第五有強烈的視覺呈現。 布袋戲起源於17世紀的福建泉州,屬於中國傳統偶戲中的傀儡戲,在閩南和潮汕地區廣為流傳,後隨大陸移民傳入臺灣。
-
臺灣歷史文化漫談:布袋戲
其中最普遍的傳說是明末泉州書生梁炳麟,屢試不中,一年應試之前,與友人至九鯉湖,夜裡夢見一白法老翁於其手掌題『功名利錄歸掌上,榮華富貴在眼前』以為是佳兆,不料,那年依然名落孫山,失意之下,便借木偶解悶,由於言詞博雅,技藝精巧,歲轟動於泉州一帶,一些失意書生競相仿效,使得掌中戲成為知識分子的娛樂。
-
「閩南臺中特色廟會」舉行 兩地特色美食誘人
華夏經緯網3月25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大陸福建省政府和臺中市政府合辦「閩南臺中特色廟會」,昨天在臺中公園揭幕,現場擺出了140個美食攤位。福建省長蘇樹林及臺中市長胡志強主持揭幕儀式,並相互致贈禮物,之後更有民俗才藝表演,讓參觀民眾「有吃又有捉」。
-
多彩的閩南文化:鬥陣來學閩南語
閩南文化係指生活在福建南部地區的人(主要是閩南人)共同創造並一代代傳承發展與創新的地區性文化。閩南地區從西晉末年開始開發,在隨後的幾百年間,中原文化、百越文化、異國文化在這裡相互滲透、融合,孕育了包容多元文化的閩南文化。
-
金志文採風閩南童謠 回歸純真好音樂
節目中,王者參謀金志文和林依輪帶著王者歌手遊鴻明來到福建泉州採風,三人變身「大齡兒童」再次回到課堂學習閩南童謠,跟一群孩子們成為了同窗,回歸童心純真。 都已為人父的參謀、歌手們與孩子不但沒有隔閡,更是一起玩起了丟手絹,「追逐戰」上金志文被萌妹子追著滿場跑圈,場面讓人捧腹。釋放童心的同時,金志文與王者歌手遊鴻明希望能將小孩子天真的聲音融入歌曲中。
-
起源於福建泉州,霹靂布袋戲前世今生
17世紀手掌中的戲曲:霹靂布袋戲的起源17世紀福建泉州的民間流行著一種用木刻人頭,以人手作為偶的軀幹跟四肢進行演繹,並以布料作為偶的衣著進行表演的戲曲。輾轉300年間,布袋戲從福建泉州漳州、廣州潮汕等地流傳到臺灣等地區,逐漸發展出不同的派系。其中最出名的便是紅遍兩岸三地,流行30多年出品3000多劇集的霹靂布袋戲。從落地生根到枝茂繁榮,霹靂布袋戲又經歷了怎樣的一個發展過程,讓我們一起走進黃氏布袋戲家族。
-
霹靂布袋戲:傳統劇種也酷炫
布袋戲起源於17世紀的福建泉州,屬於中國傳統偶戲中的傀儡戲,在閩南和潮汕地區廣為流傳,後隨大陸移民傳入臺灣。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布袋戲在臺灣步入全盛期,全臺同時存在六七百個劇團演出。操偶師父將戲偶擬人化演出,融合風俗民情、歷史章回故事、俠義柔情,一度讓民眾為之著迷。
-
閩南伴手禮創意「鬥陣行」 泉州元素妙呈遊客觀眾
在西街舊麵粉廠內,熱鬧的拍胸舞和火鼎公婆照例吸足了眼球,孩子、大人都被他們的歡樂氣氛所感染。表演者被「圍觀」,自然也舞得更來勁。有名攝影愛好者乾脆做起「嘴臉」,和火鼎公婆來張合影,讓人忍俊不禁。孩子們則紛紛被泉州市木偶劇團退休演員林文榮現場表演的提線木偶《馴猴》、《小沙彌下山》吸引住了。
-
臺灣偶戲劇種:布袋戲
二、布袋戲的音樂與劇目 臺灣傳統布袋戲主要傳自福建漳州、泉州和廣東潮州地區,因此布袋戲音樂通常以南管和潮調作為後場。清末明初北管戲曲盛行,布袋戲也援用北管音樂,所以南管、潮調與北管便成為傳統布袋戲主要後場音樂。 南管布袋戲的後場、唱腔、劇目與梨園戲相似,使用南鼓、簫、噯仔、琵琶、三弦等樂器。
-
歌舞劇《古厝娶親》演繹閩南婚禮大觀
泉州歌舞劇團時隔兩年再次復排復演了閩南民間婚俗歌舞《古厝娶親》。該劇在題材、表演形式、人物造型、舞臺背景等各方面都進行了融合創新,吸引了觀眾的眼球,展現了泉州文化的無窮魅力與豐富內涵。近年來,泉州努力促進文化與旅遊的雙向良好互動,泉州的不少劇團積極嘗試創新,同時探索一條商業化運作之路。
-
組圖:閩南民間藝術園揭牌 臺灣精品館亮相泉州
組圖:閩南民間藝術園揭牌 臺灣精品館亮相泉州 2014年08月04日 11:24:06 來源:中國臺灣網
-
泉州:幼兒歡樂過「六一」
6月1日,鯉城區傳春幼兒園在泉州第七中學體育館歡度「六一」,圖為拍胸舞表演。記者發現,無論是傳統節慶活動,還是創新的節目,都展示了近年來幼兒園的特色教學和文化引領,充分發揮家園共育優勢。其中,泉州市第一幼兒園舉辦「閩南文化藝術周」、「傳閩南神韻,繹海絲風情」文藝演出、「中國畫,畫閩南」繪畫展。而鯉城區傳春幼兒園除了舉辦傳統的拍胸舞、火鼎公婆的文藝演出外,還設計了有趣的親子運動會。
-
原來臺灣的布袋戲早就超越大陸木偶戲這麼多了!
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籠底戲、掌中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的中國福建泉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州與臺灣等地流傳的一種用布偶來表演的地方戲劇,此外在福建寧德福鼎市亦有流傳,當地人稱之為大拇指戲。
-
【聚焦11.5】傳統布偶技藝的商業變革之路——霹靂布袋戲
致力於引進先進影視製作技術,開發新型態之偶動畫並策劃跨界跨國影視合作,並將傳統布袋戲文化升華為華人在全世界引以為傲和得以立足的獨特藝術形式。曾任,布袋戲電視劇《梁祝之西蝴蝶夢》編劇布袋戲電影《奇人密碼》編劇、特效總監;真人電影《神廚》特效監製;臺日合拍布袋戲電視劇《東離劍遊記》總監製。
-
八閩千姿:拯救閩南文化「活化石」泉州歌訣
它是以閩南方言進行創作和傳唱的一種口頭文學表現形式,流行於閩南、臺灣和東南亞閩南籍華僑華人聚居地,被譽為閩南文化的「活化石」。 傅孫義是泉州歌訣的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出生於書香世家,從小就熟知100多首泉州歌訣。「小時候沒有玩具,念歌訣是我們的樂趣,下雨天孩子們沒事做,就會圍坐在一起念歌訣《天烏烏》。」傅孫義說。
-
傳統手工藝作品新春走俏 福建泉州藝人忙趕製
「我們從三個月前就開始忙碌,這段時間到元宵前是我們最忙的時候,要趕進度完成訂單,好讓花燈在元宵節順利『點亮』,讓市民欣賞到傳統文化之美。」泉州花燈省級傳承人曹淑貞介紹時,視線一直沒有離開手中的花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