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仲勳傳》執筆人:他在世時講很多群眾路線

2020-12-15 搜狐網

  編者按】習仲勳同志誕辰百年,紀念的心意不斷。習仲勳曾對新聞業說,「我們的任何紀念活動,都不是為了紀念而紀念……總是為了總結歷史經驗,更好地前進。」我們紀念他曾選擇的責任,它們與這個時代亦近亦遠;他曾經歷的苦難,是過來人掩埋的心事;他暮年工作的海岸上,仍然是未竟改革的潮頭。我們的紀念,也充滿著或遠或近的思緒。

  即將到來的2013年10月15日,系革命家習仲勳誕辰100周年。甘肅、陝西、廣東、北京舉辦了座談會、書畫展、圖片展等各種形式的紀念活動。習仲勳的兒子習遠平近日撰文稱,父親一生中參與完成黨建立陝甘邊根據地和建立廣東經濟特區兩大歷史使命。

  今年8月,編撰多年的習仲勳個人傳記《習仲勳傳》下卷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其上卷早在2008年即出版發行,該人物傳記的執筆是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研究員賈巨川。

  據《渭南日報》報導,2002年習仲勳同志逝世時,新華社播發的四千言的《習仲勳同志生平》也由賈巨川參與撰寫。

  主題各異的紀念活動組成了百年習仲勳今日的敘事,賈巨川多次記錄習仲勳和他親朋的口述材料,他向本報記者介紹了其中眾多故事。

  「他在洛陽愛洗澡的那個澡堂」

  《21世紀》:你當時接到《習仲勳傳》任務的背景是?

  賈巨川:1992年中央辦公廳秘書局批示同意編寫《習仲勳文選》、《習仲勳革命生涯》和《習仲勳傳》三部叢書。《習仲勳文選》收錄選編他本人在革命和建設過程中形成的文章講話等,於1996年出版;《習仲勳革命生涯》是他的老同事、老戰友和重要知情人有關習老生平業績的回憶錄,於2002年出版。《生涯》我受齊心大姐的委託參加了多次編輯修改和最後的寫稿工作;《習仲勳傳》規劃和其他黨和國家領導傳記一樣,出一本四五十萬字。

  開始寫傳時,習老當時還健在。1996年5月我被調到省委黨史研究室專事此項工作。當時有七八個人一起開會分工,分別執筆。但後來其他人都因各種原因離開了,就剩下我一個人。為習仲勳這樣一個重要黨史人物立傳,屬於歷史研究的範疇,要在不同的歷史大背景下去考察、去思考、去辯證。需要深入地調查、大量地閱讀,廣泛地尋訪,縝密地考察。

  《21世紀》:你第一次跟習仲勳見面是在什麼時候?

  賈巨川:1996年12月第一次在與習老見面,當時他已經離開領導崗位,在深圳休息。我們當時去了幾個人,見面後他仔細問了每個人的情況,說了一些家常話。大約十多分鐘時間,印象較深的是老人家特別問我們住店一晚是多少錢?要求注意節約,不要遊山玩水。

  《21世紀》:你搜集材料的過程是怎樣的?

  賈巨川:就是去他經歷過的地方,找一些檔案館的歷史資料,尋訪有過交集的人,十餘年間,走訪了近200名與習仲勳一起工作、戰鬥和生活過的老同事、老戰友、老部下、親屬子女以及身邊的工作人員,也使用了大量的口述史料。查閱了中央、省多個檔案館、圖書館有關習仲勳的館藏資料;涉獵閱讀了數百種和習仲勳有關的書、報、雜誌,從中覓取習仲勳的生活與心路蹤跡;足跡遍及陝、甘、寧、青、疆、粵以及豫、京等習仲勳革命活動舊址,勘察、照相、繪圖、實錄、筆記。細到一場戰役是如何打的,在什麼地方,地形物貌如何,敵方兵力構成,騎兵還是步兵,都帶著什麼武器,從哪個方向來的;村子之間的相隔距離,會議舉行在什麼樣的場地,宿營吃飯又在哪裡?不同地方的風土人情,不同時期度量衡器。大到時代背景,小到當地方言土語,都逐一探詢,現場感受,目的在於還原一段真實歷史,寫出一部精品傳記。

  2003年,陪其愛人齊心重訪陝甘寧、廣東、洛陽等地,包括找到了他在洛陽時候愛洗澡的那個澡堂。

  《21世紀》:《習仲勳傳》以時間脈絡搭框架敘述,你當時為什麼會選擇這種方式呢?

  賈巨川:當時接到這個活的時候,還沒有一個設計,當時我看了兩三個月的材料以後,寫出了一個提綱,包括下卷的提綱1996年就完成了。為了寫這個傳記,我把十大元帥的傳記都買下來看了一遍,也留意了一些外國人寫的傳記,比如,哈裡森·索爾茲伯寫的《長徵:聞所未聞的故事》,艾格尼絲·史沫特萊寫的朱德傳記《偉大的道路》。在這之前我有過一個小經歷,渭南師範學院的一個教授,他當時主持編了《史記·人物大辭典》,當時我承擔了500多個條目,就是為每個人物做傳,就是把過去的古文做成字典式,所有在做人物傳記方面有一點前期的積累和修養。所以,我想承擔這個任務後,也希望能跟得上十大元帥的傳記,不能讓別人覺得差得太遠,雖不能及,仍心嚮往。《習仲勳傳》的寫作框架也是參考了那些傳記。為了閱讀效果,產生跌宕的感覺,寫作的過程也像拍照一樣,運用了一些長鏡頭、短鏡頭,寫少年時候,也可能拉到了解放後哪一年又回憶到了他上學的學校,但基本是以時間順序來敘述的。

  傳記從他家庭的遷徙開始,1888-1889年,習仲勳的爺爺帶著他伯父、姑媽逃荒來到了陝西,當時的社會、人文、政治、經濟特點都做背景作了介紹。

  「一些敏感的事情,習老書面答覆過」

  《21世紀》:上卷時間節點為什麼到1949年呢?

  賈巨川:最初的想法是出一本四五十萬字的書就可以,就像彭德懷傳記一樣,四五十萬字也寫得非常精彩,但是上卷的稿很快就完成了,完成後下卷的事情涉及非常多,比如說1952年他在新疆與王震也有一些敏感的事情,54年跟高崗的事,59年彭老總的事,62年他的事,後來他平反擔任了廣東省委書記,這些文卷當時習老健在的時候就寫出來了,絕不是2008年才開始的。當時習老審閱過還給了書面答覆,那時沒想分上下卷,當時就覺得哪些材料掌握得充分,比較成熟先把它寫出來,當時是分段寫的,有些人是不認可的。齊心大姐(習仲勳妻子)比較喜歡我,1996年第一次見到習老,當時我也比較小才45歲,他的秘書年紀都比較大,齊心大姐把我拉過來拉過去,老跟著她跑。

  上卷寫完後,我和齊心大姐、當時陝西省黨史辦的領導在一塊商量溝通,當時覺得先把寫好的上半部分先出版出來,下卷經過時間推移慢慢出來。當時也有人認為寫傳需要經過沉澱,比如習仲勳與胡耀邦的傳聞,我查過有關檔案,關於那一段是絕密的,中央根本不讓任何人查,胡耀邦下臺,有人傳習仲勳發脾氣,檔案上都沒查到。我認為沒有這個事,但有沒有同情,這個肯定有。我寫的時候都有兩個源頭,一是文獻資料和口述資料。

  《21世紀》:下卷初稿你參與了哪些部分?

  賈巨川:下卷是2008年啟動,2008年我在華山腳下寫作的,大概用了一年的時間,2009年底完成了寫作,但是下卷的部分內容在上卷寫作時就完成了,比如1962-78年他16年的蒙難,習老在世的時候就看過,還給我寫了回信,這部分內容在2002年以前就完成了,原來就是一本書,後來發現材料多了,新中國成立後牽涉到的重大問題、原則問題較多,考慮到審查問題,就分了兩段出了。我給他們交了3個稿子,就變成了下卷。後來我又修改了一個工作稿三五十萬字,最後又給了他們一個完整的終身稿。

  我寫到習老去世,最後一章就是習仲勳魂歸故裡,下卷的書稿也是我完成的。準確地說就是他們把我的稿子做了些修改,怎麼改的我就沒看,他們說他們編寫組派了多少人下來調查,我說不能搞來料加工,但這裡恰好有我寫得滿意的,他們可能用了;我不滿意的正在修改,想修改也進不去了。

  當時傳記由陝甘寧新京廣、中央檔案館等單位協同完成,由陝西牽頭,黨史傳記的寫作是個研究的過程。寫傳的人也要像科學家一樣實驗、投身,去他生活過的地方。

  《21世紀》:有人認為下卷可以寫得更展開一些,比如習仲勳曾任內務司法委員會主任委員時候對中國法制建設做出了很大貢獻。

  賈巨川:五屆法制委員會,他在廣東的時候先是當第二書記,後來當第一書記,可能是他擔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的時候兼任的;後來他就不當副委員長了,直接當了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從81年6月當到82年的9月。十二大開了以後,習老在書記處還留了兩三年,所以習老這時候的主要精力在書記處管黨務,法制工作這一段他是兼職,顧不上。

  《21世紀》:《習仲勳傳》完稿之後的送審過程是怎樣?

  賈巨川:首先是給習老看,看了20多萬字,後來下卷的,他不看了,後來給老太太看,最後給習近平看,習近平還給我寫了一封信。當時中央規定,要走3個程序把3個關,這些都是出版社完成的。開始以為中央文獻研究室看了,中央黨史辦就不用看,結果還是要給中央黨史辦看。

  《21世紀》:你怎麼看待現在各地方紀念習仲勳的活動?

  賈巨川:對老一輩革命家的紀念,我們要繼承學習他們變革社會和投身社會的精神,而不是搞形式主義。應該以老一輩的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精神來紀念。比如,土地革命時期中共組織在西北發動的士兵暴動達70多次,假如這70多次都搞成這樣的紀念,就搞成了一個災難,沒有任何意義。

  《21世紀》:你認為哪些故事片段能夠代表習仲勳的為人和品質?

  賈巨川:習老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他本身是從勞動人民中走出來,對人民群眾的疾苦深有體會,他在世的時候能夠講到很多群眾路線。比如陝甘寧邊區的土地革命,當時貫徹全國土地法大綱,沒收地主富農的財產,把地主富農趕到山上去吃草,當時左得嚴重,傷及到了許多在共產黨領導下翻了身、致了富的人和一些革命幹部,當時只管階級,不管其他。中央開會後,習老在陝甘寧邊區做了很多調查,給毛主席寫了3份報告,提出在陝甘寧邊區要劃分老區、半老區、新區,團結了一批可以團結的群眾。我寫的《習仲勳在土改中的工作糾偏》具體提到了。

  《21世紀》:這本傳記有沒有比較遺憾的地方?

  賈巨川:後來補充完善修改的沒有加進去。我對部分史實有保留意見。寫作風格嚴謹性也不一致。

news.sohu.com false 21世紀網-《21世紀經濟報導》 http://jingji.21cbh.com/2013/10-12/3MNjUxXzgzNTY3MA.html report 4477 【編者按】習仲勳同志誕辰百年,紀念的心意不斷。習仲勳曾對新聞業說,「我們的任何紀念活動,都不是為了紀念而紀念……總是為了總結歷史經驗

相關焦點

  • 媒體刊文:習仲勳「長葛調查」
    劉水柱還說:「當時沒糧食,很多人家只能找點兒紅薯渣、紅薯葉、紅薯稈、壞紅薯、玉米芯等,將其粉碎後弄成飯糰充飢。就是買這些東西,有的社員還不得不出賣衣物。當時鹽也缺,飯糰澀得咽不下去。為體會百姓之苦,習仲勳副總理和群眾一道啃這種飯糰。那會兒,都能看到他眼中噙著淚花。」
  •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革命家——讀《習仲勳文選》的幾點體會
    毛主席稱讚習仲勳是群眾領袖,是從群眾中走出來的群眾領袖。  毛主席特別看重習仲勳,是因為他心中有黨,政治上強,雄才大略,勇於擔當,始終實事求是,向中央講真話。  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家國情懷  習仲勳是在人民中成長起來的革命家、政治家。毛主席稱讚習仲勳是群眾領袖,是從群眾中走出來的群眾領袖。他從切身經歷中深刻懂得人民的偉大,時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終心懷深厚的人民情結。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辦人民之所需,貫穿了他一生的實踐。  習仲勳始終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勤務員。
  • 習仲勳署理新正縣
    習仲勳兼任新正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    習仲勳在擔任關中特區、關中分區主要領導職務及兼任新正縣縣長期間,革命意志堅定,處事智勇雙全,工作雷厲風行,作風樸實無華,深受群眾愛戴。    1939年後,駐新正縣邊境的國民黨反動派的軍隊奉行蔣介石「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有意製造摩擦,挑起事端,蠶食新正地區。
  • 習仲勳情系祖居地南陽
    他與劉志丹、謝子長等人創建的陝甘革命根據地,成為紅軍長徵的落腳點。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在遴選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時,毛澤東說:「我們要選擇一個年輕的擔任西北局書記,他就是習仲勳同志。他是群眾領袖,是一個從群眾中走出來的群眾領袖。」是年,習仲勳32歲,任中組部副部長。
  • 習仲勳在長葛135天:開倉放糧平冤獄
    趙裕民回去探親時被習仲勳請去一起吃飯,實際上這是習仲勳特意安排的一餐飯,他早已了解到趙裕民在農村搞反「五風」工作,想了解情況。       習仲勳問:「你們這裡過去『五風』情況怎麼樣?」       趙裕民:「我們長葛的『五風』是比較嚴重的。」隨後,趙裕民給習仲勳講了工作隊一位隊員講過的一件事。
  • 第95期:習仲勳誕辰100周年 親人眼中的習仲勳--觀點--人民網
    習仲勳的夫人齊心此前接受採訪時回憶稱,建國初期,習仲勳任副總理兼國務院秘書長,公務非常繁忙。但是,他寧願把業餘時間花在照顧孩子上。當時家裡沒有保姆,他親自給四個孩子洗澡、洗衣服。「對此,他視為天倫之樂,尤其是在和孩子摔打著玩時,開心極了。」但是,在教育方面,習仲勳又表現得非常嚴格。兩個兒子從小就穿姐姐穿剩下的衣服或者是花紅布鞋。
  • 習仲勳建議制定《不同意見保護法》
    正當他年富力強,協助周恩來忙於處理國家事務時,在1962年9月召開的中共八屆十中全會上,康生給毛主席遞了一個條子,上寫:"利用小說進行反黨活動,是一大發明。"毛澤東當場念了這個紙條,並說:"凡是要推翻一個政權,總要先造成輿論,總要先做意識形態方面的工作不論革命、反革命,都是如此。"  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劉志丹的弟媳李建彤寫了一部傳記性小說《劉志丹》。
  • 習仲勳曾四到深圳南嶺村 看到村民逃港潸然淚下
    圖左為張偉基和習遠平在「習仲勳與廣東改革開放」座談會上合影;圖右為習仲勳第4次視察南嶺村時在張偉基陪同下參觀村辦企業  深圳南嶺村「老書記」張偉基深情回憶習仲勳張偉基印象最深刻的是,習仲勳為消除大家怕政策會變的顧慮時對他說的話:「小張,你放心,深圳特區的政策永遠不會變,如果變,只有越變越好!」  初到南嶺村  看到村民逃港潸然淚下  張偉基回憶,習仲勳第一次到南嶺村是在1978年。那時習仲勳復出主政廣東不久,恰逢廣東偷渡外逃最嚴重的時期之一。
  • 習仲勳臨終遺言:我沒給你們留下什麼財富,但給你們留了個好名聲
    父親的一番話深深地觸動了正寧的內心,這種「為祖國學文化」的信念改變了習正寧的志向,讓他主動放棄了報考軍事學院的打算,而是選擇了中國科技大學主修自動控制專業,逐漸成長為一名國家需要的科技人才。還有一次,夫人齊心在教導子女時說道:「家中的小事不能影響工作。」習仲勳聽後卻嚴厲地說:「大事也不能影響工作!」
  • 習仲勳家風嚴到「不近人情」:教女兒「夾著尾巴做人」
    《習仲勳傳》下卷封面。資料圖習仲勳與家人。資料圖  核心提示:習仲勳家風之嚴,在很多人看來似乎有點不近人情。女兒乾平「文化大革命」前畢業於外交學院,學的是法語,分配到《國際商報》工作。  原標題:紀念習仲勳誕辰100周年 家風之嚴「不近人情」  人民網北京10月14日電(陳苑)2013年10月15日,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習仲勳同志誕辰100周年紀念日。為紀念習仲勳同志,人民網文化頻道特精選《習仲勳傳》(下)中的部分章節,為您揭秘習仲勳同志鮮為人知的家庭生活與家風,講述他與夫人齊心風雨相伴,對孩子言傳身教,用一言一行影響著家人的故事。
  • 習仲勳讓女兒改隨母姓
    1949年3月1日,習仲勳正在西柏坡參加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他和齊心的第一個女兒在延安橋兒溝出生。姥姥鄧耀珍說:「在橋兒溝生,名字就叫『橋橋』吧!」回到延安後,習仲勳高興地把女兒抱在懷裡左看右看,對著女兒稚嫩的小臉笑得合不攏嘴。
  • 讀《習仲勳之歌》 重溫習老為陝西農村報題詞
    5月24日,是我黨、我軍卓越的政治工作領導人、陝甘邊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者之一習仲勳同志逝世12周年。為了重溫《講話》,緬懷習老,本報特別推出《習仲勳之歌》這首萬言詩。習仲勳不滿13歲,就從陝西富平走上革命道路。在76年波瀾壯闊的革命生涯中,他不愧為毛澤東高度讚譽的那樣「是一個從群眾中走出來的群眾領袖」。
  • 專訪陳秉安:習仲勳意識到了「大逃港」是人民用腳投票
    習仲勳在湛江農村視察時與青年交談。1979年12月,習仲勳在香港考察。       在這種形勢下,習仲勳默認了寶安縣的做法。時任寶安縣委書記後來任深圳市委副書記的方苞說了一句意義深刻的話:「不是我們教育了群眾,是群眾教育了我們啊!」       1979年的1月,廣東省委準備召開擴大會議。
  • 這就是「傳佛心法在世如來」所講的真如本性!
    都是講的真正的這個自己,這個自己。就是這樣。你只要不覺悟,你不知道自己是這樣的,你就別講了,你出口為錯,你講就是講的生死,生死還用講嗎?大家都知道!還是多看「傳佛心法在世如來」的文章吧!
  • 習仲勳1935南梁歷險,面對百餘敵兵,「娃娃主席」不慌
    從1931年起,他就跟隨劉志丹參加革命,曾任南梁政府警衛班長。1980年7月17日,新華社甘肅分社的張鐸採訪了77歲高齡的王殿斌,他回憶了1935年4月,時任南梁政府主席的習仲勳所經歷的一次歷險。為掩護群眾決定不打伏擊1935年4月13日,即農曆三月十一,正逢南梁地區荔園堡的集市日,馬鴻賓部1000多騎兵突破紅軍在老爺嶺的防線,直犯南梁政府。
  • 堅持群眾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就是要使全黨同志牢記並恪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密切聯繫群眾,以優良作風把人民緊緊凝聚在一起。每位共產黨員都必須通過教育實踐活動,牢固樹立群眾意識,牢固樹立為民服務思想,不斷提高一心民的自覺性,始終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群眾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
  • 習仲勳夫人齊心向哪些逝者送花圈或委託弔唁
    據華商報報導,得知白紀年去世後,習仲勳夫人齊心、胡耀邦夫人李昭等送來花圈表示悼念。華商報報導稱,白紀年是中國共產黨執政以來,第一個民主推選的省委書記。其最大的特點是敢於直言,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有稜有角;性情熱烈,沒有架子、沒有城府、沒有害人之心,只琢磨事、不琢磨人。從來不喜歡人叫他什麼「書記」,八九十歲時都成「白老」了,大家還是喊他老白。
  • 女兒齊橋橋回憶習仲勳:教育子女嚴格 待人隨和
    葉劍英  親授機宜  1978年4月5日,習仲勳乘機抵達廣州。第二天,他就出席了廣東第四次黨代會第三次全會。齊橋橋記得,由於離京前說話太多,父親會上發言時,嗓子還是啞的。  在習仲勳抵達廣州6天後,葉劍英就率人到廣東視察工作和休息。在南湖賓館,習仲勳向葉帥匯報了到廣東工作的初步設想。
  • 楊 屏:習仲勳、浩然和我
    【翟玉忠先生按】習仲勳評當代廉吏別廷芳(1883-1940)以重刑治南陽時說:「別廷芳的個人行為,可以一時一地,做一方諸侯,保一方平安,但不能長治久安。你記住:什麼時候,這個國家沒有包公,也沒有別廷芳,還能路不拾遺,那就對了。」 別延芳為一代名吏,習仲勳評亦合天理。
  • 《習仲勳畫冊》英文版全球首發式在貝爾格勒舉行
    原標題:《習仲勳畫冊》英文版全球首發式在貝爾格勒舉行 畫冊共收入圖片近600幅,圖文並茂地再現了習仲勳從13歲投身革命,到成長為黨和國家領導人的人生歷程。孫壽山在致辭中表示,該畫冊內容豐富,資料翔實,裝幀精美,收錄的很多照片都是首次公開,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習仲勳畫冊》英文版的發行,可以讓世界各國的朋友更多地了解中國人民為實現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而進行的艱苦卓絕的鬥爭歷程,了解中國老一輩革命先驅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現代化建設事業所付出的浴血年華。」   《習仲勳畫冊》英文版的出版得到了塞爾維亞文化界的高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