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跟著大人出去吃飯,大人們每次都會先把菜單交給我,讓我點喜歡吃的菜品,身為小孩我當然不會客氣了,愛吃什麼點什麼,全然不顧別人的口味。而後長大了,每次和朋友出去吃飯,點菜反而成了一個大問題。
拿到菜單時,內心泛起漣漪,看到喜歡的菜——「這個我挺喜歡吃的,但如果他們不喜歡,這道菜就好像專門為我點的一樣,嗯……還是看看別的吧。」看到不喜歡的菜——「這個菜賊難吃,每次吃完我都會反胃,但也許別人喜歡呢?」於是我合上菜單,交給別人,「順便,我都可以。」
這背後的心理原因很簡單,我總是擔心別人產生反感,以至於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不敢為自己承擔責任,擔心自己不被他人接納,得不到他人喜愛。每一次的社交就像是智商與情商的博弈,或者說是表裡的對峙。
你還記得小時候第一次把自己的夢想告訴別人時,別人告訴你:「別做夢了」「現實一點」的時候,你的內心活動是怎樣的嗎?那也許是你第一次告訴媽媽我想當太空人、美國總統、超人,或者是你第一次跟好朋友說長大了要當一名公主住在城堡裡。
每當我們有自己的想法時,都會遭到別人「現實」的打擊,這些「現實」就像一條條規則印在我們的腦海裡,我們看著這些規則長大,也慢慢試著按照規則辦事,最後逐漸成為我們的責任。
我曾闡述過獎懲機制對人們孩子辦事積極性的影響,大概說了這麼一個實驗:現有A組與B組兩組孩子,要求他們進行一個挑戰性的遊戲,其他條件不變,兩組孩子唯一不同的是,在遊戲過程中,大人們會為A組孩子加油助威,並在完成時給予獎勵,而B組孩子沒有讚美也沒有獎勵。
結果顯而易見,被稱讚的A組孩子積極性與任務完成度更高,但是實驗結果在遊戲多次進行之後發生了轉變。在進行更高難度的挑戰時,B組孩子後來居上,並在之後的幾次實驗中依舊如此。
這個實驗得出了一個結論:外在獎勵會將原本有趣的事物變得無聊。也就是擠出效應,即外在動機會排擠內在動機。雖然外界的刺激會在短期內提高孩子的積極性,但這種進步很快就會停滯,然後倒退,這一現象又被稱作「四年級滑坡效應」。
四年級滑坡效應與自我認知有著很大的關係,在孩子還小的時候,老師經常會用小紅花或者小獎品激勵孩子背課文、做作業等等。但是人格發展到一定階段,孩子們開始想要自己探索這個世界,就像有些孩子很排斥大人幫自己做某事,當家長幫自己的時候,孩子通常會推開他們。在教育心理學中可以解釋為孩子天生具備接受挑戰的天性,而大人的誇獎恰恰阻礙了孩子獨自形成獨立的人格。
因為外界的獎勵,孩子的注意力會從挑戰本身轉移到「是否得到獎勵」這個問題上,如此往來,他們挑戰困難的目標不再是為自己負責,而是為別人的情緒負責,所以很容易失敗。討好型人格大抵就是從這裡開始形成的。
我有一個朋友也是這樣的人。她曾跟我講述了自己開始討好的起源:小時候她非常愛表現自己,學了唱歌跳舞,每次家裡來客人,媽媽都會讓她在客人面前跳一段。但是有一次,她跳了,卻沒有得到客人的回應,他們自顧自地聊天,嗑瓜子,也沒有人稱讚她好可愛,從那以後,她便不願再展示自己的內心世界。
身為中國人大概都有過被大人圍觀表演的經歷,於是我安慰她:「你和那些客人很熟嗎?」她搖了搖頭。「那你為什麼會跳舞?」她說:「我不知道,已經記不清了。」「所以,你是為了自己跳得,而不是他們,對嗎?」「對」「所以外人的反饋對你來說一點用沒有,你的責任已經完成,沒有必要再取悅他們。」她沒有說話,也許思考著什麼。
我想很多人都會有這種問題,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知道喜歡做什麼工作,不知道喜歡什麼樣的人,不知道自己是否是自己。我們經常用情緒來探索自我,於是首先有了責任,再有反饋,最後才到自我。
每次當我在安慰或者解惑別人的煩惱時,我覺得,別人的快樂就是我的快樂,我看了成百上千的文獻,寫了三四百篇文章,積累十萬多字,見過形形色色的人,聽到他們對你表達感謝心情真的很爽。但是我唯獨不能停下來,因為這就是我生活的全部,如果停下來,我就是一個不負責任的、孤獨的人。
當然,我也很煩惱被生活牽著走,有時會跟朋友出去喝酒談心,我向他們說著我內心的苦惱,他們卻回復我:「這麼多年,我一直看不清你到底是誰,我以為跟我們喝酒聊騷的樣子才是真實的你,但是遇到外人你又板起了一張嚴肅臉。每次帶你去KTV別的小女生問你你是誰時,你每次回答都不是你,謊報年齡,謊報工作,甚至謊報姓名。有時候感覺和你的距離是那麼近,卻又那麼遠。」
我們以外界的反饋當作自己的責任,如果沒有反饋就陷入迷茫和孤獨,如果沒有反饋,也就失去了自己。我們每一個人都想做得更好,卻沒人想過腳踏實地地做自己。
回到最開始的話題,就算你點了一個不好吃的菜品,人們也不會說你點的菜真難吃,而是說這家廚師真不怎麼樣;就算你點了一個人人喜歡的佳餚,人們誇獎的也永遠是廚師,而不是為他們情緒負責的你。所以,是時候應該轉變了,從做一個「自私」的人開始,先有我,然後有責任,然後再反饋。
我希望我有自己獨特的靈魂,你也該有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