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你能成為自己,而不是別人認為的你

2020-12-15 安米心理

小時候跟著大人出去吃飯,大人們每次都會先把菜單交給我,讓我點喜歡吃的菜品,身為小孩我當然不會客氣了,愛吃什麼點什麼,全然不顧別人的口味。而後長大了,每次和朋友出去吃飯,點菜反而成了一個大問題。

拿到菜單時,內心泛起漣漪,看到喜歡的菜——「這個我挺喜歡吃的,但如果他們不喜歡,這道菜就好像專門為我點的一樣,嗯……還是看看別的吧。」看到不喜歡的菜——「這個菜賊難吃,每次吃完我都會反胃,但也許別人喜歡呢?」於是我合上菜單,交給別人,「順便,我都可以。」

這背後的心理原因很簡單,我總是擔心別人產生反感,以至於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不敢為自己承擔責任,擔心自己不被他人接納,得不到他人喜愛。每一次的社交就像是智商與情商的博弈,或者說是表裡的對峙。

你還記得小時候第一次把自己的夢想告訴別人時,別人告訴你:「別做夢了」「現實一點」的時候,你的內心活動是怎樣的嗎?那也許是你第一次告訴媽媽我想當太空人、美國總統、超人,或者是你第一次跟好朋友說長大了要當一名公主住在城堡裡。

每當我們有自己的想法時,都會遭到別人「現實」的打擊,這些「現實」就像一條條規則印在我們的腦海裡,我們看著這些規則長大,也慢慢試著按照規則辦事,最後逐漸成為我們的責任。

我曾闡述過獎懲機制對人們孩子辦事積極性的影響,大概說了這麼一個實驗:現有A組與B組兩組孩子,要求他們進行一個挑戰性的遊戲,其他條件不變,兩組孩子唯一不同的是,在遊戲過程中,大人們會為A組孩子加油助威,並在完成時給予獎勵,而B組孩子沒有讚美也沒有獎勵。

結果顯而易見,被稱讚的A組孩子積極性與任務完成度更高,但是實驗結果在遊戲多次進行之後發生了轉變。在進行更高難度的挑戰時,B組孩子後來居上,並在之後的幾次實驗中依舊如此。

這個實驗得出了一個結論:外在獎勵會將原本有趣的事物變得無聊。也就是擠出效應,即外在動機會排擠內在動機。雖然外界的刺激會在短期內提高孩子的積極性,但這種進步很快就會停滯,然後倒退,這一現象又被稱作「四年級滑坡效應」。

四年級滑坡效應與自我認知有著很大的關係,在孩子還小的時候,老師經常會用小紅花或者小獎品激勵孩子背課文、做作業等等。但是人格發展到一定階段,孩子們開始想要自己探索這個世界,就像有些孩子很排斥大人幫自己做某事,當家長幫自己的時候,孩子通常會推開他們。在教育心理學中可以解釋為孩子天生具備接受挑戰的天性,而大人的誇獎恰恰阻礙了孩子獨自形成獨立的人格。

因為外界的獎勵,孩子的注意力會從挑戰本身轉移到「是否得到獎勵」這個問題上,如此往來,他們挑戰困難的目標不再是為自己負責,而是為別人的情緒負責,所以很容易失敗。討好型人格大抵就是從這裡開始形成的。

我有一個朋友也是這樣的人。她曾跟我講述了自己開始討好的起源:小時候她非常愛表現自己,學了唱歌跳舞,每次家裡來客人,媽媽都會讓她在客人面前跳一段。但是有一次,她跳了,卻沒有得到客人的回應,他們自顧自地聊天,嗑瓜子,也沒有人稱讚她好可愛,從那以後,她便不願再展示自己的內心世界。

身為中國人大概都有過被大人圍觀表演的經歷,於是我安慰她:「你和那些客人很熟嗎?」她搖了搖頭。「那你為什麼會跳舞?」她說:「我不知道,已經記不清了。」「所以,你是為了自己跳得,而不是他們,對嗎?」「對」「所以外人的反饋對你來說一點用沒有,你的責任已經完成,沒有必要再取悅他們。」她沒有說話,也許思考著什麼。

我想很多人都會有這種問題,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知道喜歡做什麼工作,不知道喜歡什麼樣的人,不知道自己是否是自己。我們經常用情緒來探索自我,於是首先有了責任,再有反饋,最後才到自我。

每次當我在安慰或者解惑別人的煩惱時,我覺得,別人的快樂就是我的快樂,我看了成百上千的文獻,寫了三四百篇文章,積累十萬多字,見過形形色色的人,聽到他們對你表達感謝心情真的很爽。但是我唯獨不能停下來,因為這就是我生活的全部,如果停下來,我就是一個不負責任的、孤獨的人。

當然,我也很煩惱被生活牽著走,有時會跟朋友出去喝酒談心,我向他們說著我內心的苦惱,他們卻回復我:「這麼多年,我一直看不清你到底是誰,我以為跟我們喝酒聊騷的樣子才是真實的你,但是遇到外人你又板起了一張嚴肅臉。每次帶你去KTV別的小女生問你你是誰時,你每次回答都不是你,謊報年齡,謊報工作,甚至謊報姓名。有時候感覺和你的距離是那麼近,卻又那麼遠。」

我們以外界的反饋當作自己的責任,如果沒有反饋就陷入迷茫和孤獨,如果沒有反饋,也就失去了自己。我們每一個人都想做得更好,卻沒人想過腳踏實地地做自己。

回到最開始的話題,就算你點了一個不好吃的菜品,人們也不會說你點的菜真難吃,而是說這家廚師真不怎麼樣;就算你點了一個人人喜歡的佳餚,人們誇獎的也永遠是廚師,而不是為他們情緒負責的你。所以,是時候應該轉變了,從做一個「自私」的人開始,先有我,然後有責任,然後再反饋。

我希望我有自己獨特的靈魂,你也該有自己的。

相關焦點

  • 拜託,你又不是馬雲!不讓自己成為別人的麻煩,就是最大的成功
    同在一所普通大學的畢業生,在畢業三年後,有些人還是個普通職員,僅能養活自己,沒有餘錢往家寄,就更別提買車買房了,而有些人則靠著家裡的關係成功成為公司的一個小主管。光看表面的話,你一定會覺得後者是成功的,畢竟人家好歹也是個小官,而前者是不成功的,因為都畢業三年了還僅能顧自己。
  • 《我不是一個完美的小孩》我不要你做別人家的小孩,我想你做自己
    看過一個令我記憶深刻的兒童繪本,《我不是一個完美的小孩》。它出自於婷婷書苑,裡面的小女孩的內心獨白令我認識到,我真的不是一個合格的母親。繪本裡寫到:小女孩常常在告訴自己:我知道,我不是一個完美的小孩,但你們從來也不是完美的父這個小女孩更多是在傾訴,父母們讓孩子做他們的影子,自己成為他們的鏡子。
  • 謝謝你,讓我成為了更好的自己
    記得有一部電影,裡面有一句臺詞我感觸特別深。我所認為最深沉的愛,莫過於你離開以後,我活成了你的樣子。影片中講述了男主與女主不一樣的愛情故事。男主萊昂以保護的方式愛著女主瑪蒂爾達。在這個世界上有沒有這樣一個人,可以像萊昂一樣給你一個避風港。
  • 成為你自己,而不是成為別人眼中正確的你,生命才有意義
    雖然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不可否認,這本書真的像是一盞明燈,照亮了當時的我。那個時候,只要不是按照父母給我設計的軌道走,無論我做什麼父母似乎都不認同,他們覺得我不聽話,我又桎梏於我是不是真的錯了,矛盾與衝擊雙重打擊著我,那段時間的自己,萎靡不振。
  • 你對別人的好,別人認為理所當然?
    放學後也不理我,不和我一起走,還跟別的同學說我的壞話,我覺得非常委屈。在她的意識裡,我就必須給她帶零食,無形中這已經變成了我的義務。我主動帶零食給她,並在日常生活中變成一種約定俗成的習慣,人性的依賴感讓她認為我是錯的。
  • 孩子我要求你用功讀書,不是跟別人比成就,是希望你有更多選擇
    >對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而在現代的生活架構裡,什麼樣的工作比較可能給你快樂?第一,它給你意義;第二,它給你時間。你的工作是你覺得有意義的,你的工作不綁架你使你成為工作的俘虜,容許你去充分體驗生活,你就比較可能是快樂的。至於金錢和名聲,哪裡是快樂的核心元素呢?
  • 【好文推薦】不是讓自己成為別人,而是讓自己成為自己
    文學院孫鬱教授代表全體教師寄語畢業生:在社會經歷巨變的今天,希望同學們發揮自己的智慧,對失調的文化進行調試,對社會流行色保持警惕;堅持鬧中取靜,「不是讓自己成為別人,而是讓自己成為自己」。孫鬱教授表示,學校和老師將一直給予同學們祝福和信任,「堅信未來的不久,校史館將留下大家動人的名字。」以下是孫鬱教授寄語原文。
  • 多麼希望你能在我身邊!
    多麼希望你能在我身邊!你要記得那些黑暗中默默抱緊你的人,逗你笑的人,陪你徹夜聊天的人,坐車來看望你的人,陪你哭過的人,在醫院陪你的人,總是以你為重的人,帶著你四處遊蕩的人,說想念你的人。是這些人組成你生命中一點一滴的溫暖,是這些溫暖使你遠離陰霾, 是這些溫暖使你成為善良的人。如今我已經學會了在痛苦時儘量的吃飽飯、泡個澡、早點睡覺。不是我活得沒心沒肺,而是我知道痛苦不會自己消失,它會長久頑固地橫在我面前,必須保持精力,才能跟難熬的日子對抗到底!
  • 微信朋友圈正成為信息繭房,你看到的只是別人希望你看到的
    一、微信是平行世界,你看到的只是別人希望你看到的哪裡有社交,哪裡就有「偽裝」,當一個社交平臺與家人,同事,領導,朋友,陌生人,合作夥伴紛紛產生關聯,自然會產生信息的交叉影響,這就變成一個偽裝出來的平行世界。
  • 如果可以:我希望你變成更好的自己
    如果可以,我希望你可以變得更加優秀一點,變得更加上進一點。有時候自己,也會對自己失望,覺得自己太過於頹廢。很多時候,為了掩飾自己的害怕,也學會了找各種各樣的理由去拒絕做很多事情,如果可以,我希望你能夠勇敢一些,不要害怕丟臉,不要害怕別人的眼光,去做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
  • 黃子韜真敢說:你把我當明星是你自己認為我高你一等
    他便道:」熱度流量錢名利我缺哪一個?你把我當明星是你自己認為我高你一等,別把你以為的以為加在我身上!離開網絡同來看看,自己過得是否如意,是否活出了自己活出來的樣子?……不想看我的動態如果看到了,憋著!」比如說到某小區:「這破地方絕對最後一次來,態度極其惡劣不講道理,噁心到了,特別是這的保安。」
  • 人生感悟:不要讓別人對你的看法成為你前進的阻礙!
    或者當你做某一件事或者你的某個想法沒有得到別人的認同時,我們都會在心裡產生一個疑問: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為什麼他們都不認同我的想法?在這些疑問的影響下你會產生強烈的不自信,不知所措,你自己都不知道你是否真的有問題。最後可能因為別人的質疑和對自己的懷疑而失去錯過一些機會和造成一些後果。這都不是你所希望的。但往往現實就是如此。所以,別人的看法到底重要嗎?
  • 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別人家的孩子,你要做到這幾點
    一個優秀的孩子,背後一定有著重視教育的家長,而不重視家庭教育的家長,一定很難培養出高素質令人豔羨的別人家的孩子。包括現在人們也越來越認識到「原生家庭」對孩子產生的影響,很多產生的問題都能追根溯源到原生家庭。
  • 希望你永遠保持童真,希望我的希望成為現實
    ,留在2019年,希望有些人,沒變成你的遺憾,希望你依然溫柔待這個世界,希望你穿上新裙子的時候,也對舊衣服笑著說謝謝。希望你忘掉委屈哭過的日子,希望你好好談一場戀愛,希望你工作順利,身體健康,希望你把2019年沒完成的事做完,希望你不用失去學會珍惜,希望你哪怕難受也試著再笑一笑。
  • 我很抱歉,在我自己生活也一團糟的時候,沒能成為你的安慰
    導語:如果可以,我希望一直那般幼稚。從未成熟,不知世事,不與苟合。有時候即使再委屈,不高興之後,也要給自己一個微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從什麼時候起,自己好像變了一個人。這個變化,有可能是你從別人口中得知的。
  • 希望有個人能為你遮風擋雨,而不是成為你的風風雨雨
    我覺得好遺憾,因為提起愛情,我想到的形容詞是,疲憊,沮喪,失望,無能為力!等你不再為了他在朋友圈分享音樂發狀態,才是真的不愛了!我剛剛扇了我錢包一個耳光,其實也沒什麼,就是希望它能腫起來。承認吧,你身上至少有二十斤肥肉是靠「不能浪費」四個字得來的。
  • 傷害你的不是別人,其實是你自己對事情的看法!
    我們常常以受害者自居,認為世間所有的痛苦都集中到自己一人身上,「為什麼倒黴的總是我」「這不公平」「我簡直是天底下最可憐的人」……但真正帶給我們如此巨大痛苦的,卻往往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情的看法。表面上看,他的憤怒緣自刺痛他腳踝的那個人,但實際上,這種怒氣是來自「這個傢伙非常無禮,我被冒犯」的想法。所以,當他發現對方是個盲人時,認為對方「無禮」的這個想法根本站不住腳,而憤怒的情緒也就隨之轉變了。由此可見,身體上的痛覺往往會因心理疼痛而被放大,只要消除了心理的病因,疼痛的感覺會大大削弱。在一個霧氣籠罩的清晨,有個人吃力地划著船逆流而上。
  • 一個很愛自己男朋友的女孩,還會對別人動心,你認為正常嗎?
    這也很正常,因為你的男朋友肯定是你最喜歡的。但絕對不是世上最完美、最優秀的!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英俊瀟灑、才貌雙全的男人比比皆是。但作為個體的我們,由於生活環境的局限性,可以接觸到的人和事物範圍可能很小。更主要的是,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因此,我們也只能顧此失彼的選擇對自己更重的那個人。
  • 希望你成為一個高尚的人
    但沒有任何人能用「社會就是如此,人活在那樣的社會裡,就有這樣的意義」之類的話三言兩語說清楚,就算能講清楚,這也不是聽聽就能立刻理解的。父母和老師可以教你英語、數學、歷史,卻無法教你,人們聚集起來創造出這個社會,每個人在其中過著各自的人生到底有多大意義,有多大價值。隨著你漸漸長大會有所感悟,長大後也還要繼續學習,自己尋找答案。
  • 「我養你,你卻把我當仇人」,女兒:您都不愛自己,別人怎麼愛你
    文|張平插圖|來自網絡很多人喜歡抱怨為什麼別人不愛自己,有些是真的沒緣分,但也有的是因為這個抱怨的人本身就不夠愛自己,所以別人自然也沒辦法愛你。一位粉絲的投稿。說實話,這件事讓我聽的有幾分傷感,父母為了孩子的付出確實大到我們無法想像,但是父母到底有沒有必要這麼做呢?我個人是覺得沒有。女兒的態度確實不對,但母親也不是完全沒有責任的。相信這樣的場景母女之間也不是第一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