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中國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超常兒童研究中心」進行了新一輪的超常兒童篩選工作,旨在為開展超常兒童心理發展與教育實驗研究尋找合適的研究對象,從而為進一步探索他們的成長和發展規律提供可能。
自3月初以來,心理所超常兒童研究中心按規範程序,進行了家長或老師推薦、閱讀測試知情同意書並確認同意自願參加測試、在線填寫測試申請表並提供相關信息、研究人員審核孩子年齡及相關信息以確認符合測試條件等一系列工作,然後組織安排了此次測試。
國內外研究發現,儘管超常兒童是兒童群體中的一部分,但其呈現出的發展早、發展速度快、學習能力強、記憶力好、思維能力強等特點,使其掌握同樣內容的知識需要的時間比普通兒童明顯更少,當被安置在普通班級時就可能會出現不能適應的現象。在普通班裡45分鐘的教學內容,他們可能只需要10分鐘就能掌握,甚至在課前已通過自學掌握,於是可能會因無所事事而在課堂上做小動作或與其他同學說話,常常被視為問題兒童處理,久而久之反而可能真成了問題學生。而超常教育實驗研究就是希望通過摸索出一種特殊教育模式,為超常兒童提供適合他們身心發展水平和特點的教育,因材施教,不僅有利於我國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也有助於推進我國的教育改革實踐。
自1978年心理所成立「中國超常兒童研究協作組」以來,協作組已在超常兒童的心理發展和教育培養方面開展了廣泛的科學研究:對數以千計的兒童作了調查,對數百名超常兒童做了個案分析,並對其中許多個案進行了長達30多年的追蹤研究;編制了具有較高信度和效度的鑑別超常兒童認知能力測驗和個性心理特徵的問卷;對超常與常態兒童的認知、記憶、思維(包括創造性思維)、觀察能力和個性特徵等各個方面進行了比較研究;建立了多種形式的超常教育模式;對超常兒童的成因開展了深入的調查研究並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目前已在中英文刊物上發表了150多篇研究論文和報告,在超常兒童發展和教育研究領域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關注。該研究中心主任施建農研究員曾兩度被選為世界天才兒童研究協會亞太地區聯合會主席,並經常被各級國際會議邀請作關於中國超常兒童發展和教育研究的特邀報告。
30多年來,心理所的超常兒童研究已逐漸形成自己的理論模型——生物-社會-智力模型,經教育實驗研究證明該模型對於超常兒童來說是比較適合的。該模型認為,超常兒童首先是一個具有生物屬性且是處於快速生長發育期的生命體,身體的健康成長是第一重要的,因此在教育實踐中安排了大量的體育活動和野外體質訓練。其次是社會性的生命體,需要認識社會了解社會,被社會接納並最後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為此,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安排了去農村、工廠、養老院、孤兒院和關心貧困地區的孩子等大量接觸社會了解社會的課程和活動。第三是智慧性,超常兒童學習能力比一般兒童強很多,上課時間可以安排得比普通兒童少,因此在實踐中採用了4+1模式,即每周4天在學校開展教育部課標規定的課程教學,1天用於開展體育鍛鍊和社會實踐活動。實驗證明,通過超常教育實驗的孩子平均身體素質,如身高、體重、胸圍、肺活量、速度和力量等方面比北京市同齡普通孩子要好很多,社會適應能力也更強,而且學業成績優秀。
心理所是一個專業研究機構,不具有開展基礎教育階段的學歷教育教學資格,因此,超常兒童教育實驗研究需要跟有關的學校合作,由學校承擔具體的教育教學工作,由超常兒童研究中心提供理論指導和科學研究支撐。但為超常教育實驗研究進行的超常兒童篩選測驗,與學校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入學招生工作沒有必然聯繫。
超常兒童也是兒童群體中的一部分,對超常兒童教育也應該受到全社會關注,我們有責任為超常兒童提供適當的教育使他們健康成長,並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