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鍾書,4年橫掃清華圖書館,孩子可借鑑怎樣的讀書經驗?

2020-12-10 輔你做更好的家長

一個朋友叫徐近書,曾問起他為什麼叫這個名。他說周歲時抓周,老爸期望他能像錢鍾書那樣抓一本書,但卻未能如他老爸所願,抓到了書旁邊的一個東西。

「鍾書」之類的名字叫起來肯定會心虛了。不過,他父親心思靈活,說是他抓的那個東西離書很近。所以,退而求其次,取名「近書」還是可以的。

近書也比較爭氣,從小喜歡看書,小學到大學也是一路好成績,畢業後有一個不錯的工作,用他爸的話來說:「還算有出息。」

近書曾跟我說過:「自己愛讀書,確實是源自向錢鍾書學習。」

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錢鍾書是怎樣讀書的。

1、瀰漫整個童年的樂趣

「回家後手舞足蹈向兩個弟弟演說他剛看的小說了。李元霸或裴元慶或楊林(我記不清)一錘子把對手的槍打得彎彎曲曲等等。他納悶兒的是,一條好漢只能在一本書裡稱雄。關公若進了《說唐》,他的青龍偃月刀只有八十斤重,怎敵得李元霸的那一對八百斤重的錘頭子;李元霸若進了《西遊記》,怎敵得過孫行者的一萬三千斤的金箍棒。(我們在牛津時,他和我講哪條好漢使哪種兵器,重多少斤,歷歷如數家珍)。妙的是他能把各件兵器的斤兩記得爛熟……」

這是楊絳在《記錢鍾書與<圍城>》裡,對錢鍾書從讀書中獲得樂趣的描寫。幼時的錢鍾書酷愛讀書。除了讀《論語》、《大學》之類的「教科書」,還讀像《西遊記》、《三國演義》之類的課外書,甚至在讀書人看來不太能登大雅的《七俠五義》、《說唐演義》等,也統統拿來讀。

錢鍾書對書的痴迷,大概就是從這時候開始或進一步加深的,這段時間是錢鍾書因病從私塾退學、跟著自己的伯父讀書的日子。

「每天早上,伯父上茶館喝茶,料理雜務,或和熟人聊天。鍾書總跟著去。伯父花一個銅板給他買一個大酥餅吃……鍾書吃了酥餅就孜孜看書,直到伯父叫他回家。」

心理學研究證明,一個人最初的記憶、或感受到的最濃烈的情緒,會對其一生產生重要的影響。成年之後,這種記憶或情緒會在其心裡時時泛起,會不自覺地指引人的行為或躲避或追求重溫這種記憶。

錢鍾書這種吃餅、讀書的樂趣,時間雖不是很長,但瀰漫了他的整個童年,也深深地進入到他的潛意識裡,指引他一有時間就去通過讀書重溫這種樂趣。

2、橫掃圖書館

一個朋友曾說:「之前還以為自己讀書挺多,後來了解了錢鍾書,才知道是愛讀書。我們一般一年最多能讀100本書,但人家錢鍾書的目標動輒就是:整個圖書館。」

從小享受讀書樂趣的錢鍾書,進入清華大學後,面對清華圖書館的豐富藏書,更是如魚得水,為自己的學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成就了自己的一段傳奇。

當時清華圖書館中、外文藏書多達一百三十餘萬冊。錢鍾書計劃按照書庫排架順序,中文書從甲字第一號、外文書從A字第一號讀起,陸續地將圖書館全部藏書通覽一過。

他按照東西方文學分類研讀的方法,一周中文一周英文,每周四五本書,日夜津津有味地讀。

幾年下來,憑藉超乎常人的勤奮與天賦,錢鍾書涉獵了我國古代經史子集、稗官野史、小說筆記、方志輿地佛藏道等各類中、西新舊書籍,創造了清華學生中讀書數量第一的記錄。

錢鍾書讀書不讀得快,而且讀得精、讀得熟。別人問某個詞句的出處,他常常如數家珍似地告知在圖書館哪排書架、第幾層、哪本書上第幾頁、第幾行裡;從他讀過的書中隨便抽出一段來考,他往往能不假思索、流暢無礙地背下來。

清華圖書館的藏書,中文洋文均有,整日開放,但許多同學都摸不到門。錢鍾書的同學吳組緗,一直喜歡看一些英文的「某方面」的書,同學曹禺是知道的。一次,在清華校園的咖啡館,先來的曹禺見吳組緗進來,便偷偷對他說:「你看,錢鍾書就坐在那裡,還不趕緊叫他給你開幾本書?」吳組緗聽罷,隨即走到錢鍾書的桌邊,請他給自己開錄三本英文「某方面」的書。錢鍾書也不推辭,隨手拿過桌上一張紙,飛快地寫滿正反兩面。吳組緗接過一看,數了數,竟記錄了40幾本書的名字,還包括作者姓名與內容特徵,不禁嘆服。

曾看見過一個文章的標題:你一生讀的書,都比不過錢鍾書讀的「某方面」的書。

3、對一切有字的東西感興趣

1939年10月,錢鍾書為照顧在湖南藍田師範學院任教的父親,也受聘從上海前往那裡教書。由於當時處於抗戰時期,交通艱難,一路走走停停。這條步行也只需要兩個月的路程,錢鍾書一路行船坐車竟也走了一個多月(大家可參照《圍城》中方鴻漸等人去三閭大學上任的行程)。

在險阻的路程中,錢鍾書仍是怡然地讀著書。不過他讀的這本書有點特別,它是一本字典。在我們看來,字典是工具書,只有在查不明白的單詞時才用得著。它註定是枯燥無味的,但錢鍾書卻能把字典也讀出樂趣:

「遇到生冷的字固然可以多記幾個字的用法,更可喜者,前人所著字典,常常記載舊時口語,表現舊時習俗,趣味之深,有不足為外人道者。」

我的一位表哥曾經受錢鍾書的影響背過成語詞典,我都覺得他很了不起,也因此對他敬佩不已。表哥說他背背成語詞典還可以,外文字典嘛,則毫無這個勇氣。因為成語詞典與字典,一個頗有樂趣,一個枯燥不可比;且中文與外文,也是一個可輕鬆,一個吃力。表哥如今在一知名出版社任編輯,也算是當日所學,於今日看到意義。

他常說:「像這些大家學習,哪怕學個百分之一,也會終身都有裨益。」

4、「錢塗無量」

錢鍾書讀書時有個癖好,喜歡用又黑又粗的鉛筆畫下佳句,每遇心得,便在頁眉處寫下評語、批註。當時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書中畫黑線、加評語的部分,大都是出自錢鍾書的手筆。有人還將其稱為「錢批」,或戲言「錢塗無量」。

其實,這是錢鍾書讀書的秘訣之一。他這樣做的目的,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容易「找」。因為但凡學問做到一定程度的人,其圖書瀏覽量必然也不會少。這樣,寫文章的時候,怎樣引用更加方便就成為最重要的問題之一了。錢鍾書喜歡在頁眉上寫下自己的見解,非常有利於查找。他的文章旁徵博引,不只因為他博聞強記,還跟他做標記的習慣有很大關係。

他這麼做還有一個好處:讓別人看書的時候會多幾分「方便」。據他清華的同班同學甘毓津回憶說:「他(錢鍾書)起勁時,圖書館庫裡的書,逐排橫掃。他喜歡把書裡精彩或重要的部分,在旁邊用粗鉛筆畫上豎線。可惜我當時沒有學乖,否則只去找他畫有粗黑線的部分讀,也可以省事省力多讀很多書。」

錢鍾書的這種方法真的可以提高讀書的效率,我現在就是這個方法的實踐者。讀書的時候,我必會拿一支鉛筆,一方面可以做書籤,一方面也可以像錢鍾書一樣在書中佳句下畫線,也可以在讀到有感處做下「眉批」。有時寫文章,需要引用某書的內容又往往不能完全記起,但我記得在曾經做過「眉批」。查看書中「眉批」處,果然在那裡。

後來讀心理學的書,知道心理學上有個「情景記憶原理」——記不清學過的東西,但還記得學得時候在什麼情景裡。「眉批」能幫助記憶,原理也應該是這樣的。

5、讓人慚愧的2:1

錢鍾書讀書的另一個秘訣是作筆記。楊絳在《錢鍾書是怎樣做讀書筆記的》文章中說,錢鍾書記憶力雖強,過目不忘。但他本人卻並不以為自己有那麼「神」。他說自己只是好讀書,肯下功夫,不僅讀,還做筆記;不僅讀一遍兩遍,還會讀三四遍,筆記上不斷地添補。所以他讀的書雖然很多,也不易遺忘。

楊絳還說過:「鍾書作一遍筆記的時間,約莫是讀這本書的一倍。他說,一本書,第二遍再讀,總會發現讀第一遍時會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讀幾遍之後才發現。」

作筆記的時間與讀書時間竟然是二比一!想來慚愧,別說平時看書不作筆記,就連我當年讀大學時,每逢考試都得找女同學借筆記。

錢鍾書一生作過多少筆記?

錢鍾書去世後,楊絳整理他生前的筆記,外文筆記合計178冊,34000頁,中文筆記數量上大體與此相當。另有「日札」23冊,2000餘頁,加在一起足足四十卷。而且,這些筆記包羅萬象,無論是博大精深的中外經典名著,還是通俗的小說劇本、甚至是村謠俚語,都應有盡有,簡直就一個圖書館。

楊絳還說:「錢鍾書深諳『書非借不能讀也』的道理,有書就趕緊讀,讀完總做筆記。無數的書在我家流進流出,存留的只是筆記,所以我家沒有大量藏書。」

我之前曾寫過一篇文章,講的是一孩子家裡藏有5000冊書,孩子喜歡閱讀,知識豐富,成績突出。很多人問:「我們家沒有那麼多書怎麼辦?」

好辦,讓孩子學習一下錢鍾書。

6、書要讀成自己的

在錢鍾書六七歲上私塾的時期,私塾的先生考了錢鍾書一個問題:「《大學》講的是什麼道理?」

錢鍾書答道:「大學講的是做人的道理,要著眼於自己的內心,大學講的是所有人生活的道理,人群的劃分是按一家一戶來的,從古至今沒有變過。我認為大學講的道理要從下往上看,『修身齊家』是重要的,至於治理國家與否,是對小部分人說的,我們每個人要看到自己的內心,還要注意家庭和瞌。」

先生聽了,暗生感慨:他給孩子們講了這麼多年的《大學》,總是強調志氣要大,越大越好,要治理國家要平定天下,今天錢鍾書的話給他提了一個醒。就拿自己來說,能夠治理國家,能夠去平天下嗎?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明了自己的內心,對得起自己的學生,還要使自己家庭和睦。

這麼簡單的道理,自己雖然大半輩子讀書教書,卻直到今天才明白。他知道,眼前這個稚氣未脫的孩童,在這個年紀就有這番見識,前程必不可限量。

大學時代的錢鍾書,更讓人見識到了其獨立思考、見識高遠的能力。他在圖書館藏書上所做的那些「眉批」,別的同學看了,往往自嘆不如。甚至有的同學稱,當自己看看錢鍾書「批註」過的書時,就會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感覺。

及至其後來能創作出巨著《圍城》、《談藝錄》、《管錐編》,更是非有獨立的思考、開創的精神不可。

7、家庭的滋養

錢鍾書的成就自然離不開他的天資聰穎、勤奮好學,也離不開其家庭的薰陶和父親的教導。

錢基博與錢鍾書

錢鍾書家族是江南的名門望族,最早可以追溯到越王錢鏐那一代。錢氏家族是典型的「文化家族」, 「讀經傳則根底深」是家訓中的重要內容。因此從錢氏家族走出來的人才,包含了各行各業,如科技方面的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號稱『三錢』的科學家;外交方面有非常著名的錢其琛;而現代人較為熟知的文學方面的著名學者除了錢鍾書之外,還有很多,如錢玄同、錢穆等等。

錢鍾書的父親錢基博也是一位民國時期的著名學者,從小聰明好學,五歲受書,九歲能熟背四書五經等多部儒家經典,十歲熟讀《史記》、《儲氏唐宋八大家文選》……二十二歲曾被江西提法使招募,但因不喜歡官場,後來投身教育,曾在上海聖約翰大學、清華大學南京中央大學、光華大學(今華東師範大學)等任教,言傳身教,自是對錢鍾書產生重要影響。

錢基博對錢鍾書的教育非常重視,有一年,錢基博到北京清華大學任教,寒假沒有回家。鍾書在寒假裡沒有嚴父的管束,更是快活。他借了大批的《小說世界》、《紅玫瑰》、《紫羅蘭》等刊物恣意閱讀。暑假他父親歸途阻塞,到天津改乘輪船,輾轉回家,假期已過了一半。他父親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命鍾書和鍾韓(鍾書的堂弟)各做一篇文章。鍾韓的一篇頗受誇讚,鍾書的一篇不文不白,用字庸俗,他父親氣得把他痛打一頓。經此皮肉之苦,激發了錢鍾書發憤用功,不過一兩年功夫,學業上便判若兩人。

到考上清華大學之前,他不僅不再挨打,而且是他父親得意的寵兒了。到20歲時,鍾書已經被他的父親訓練成一個小學者了。

結語:

不是每個孩子抓周都抓書,也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成為錢鍾書。但在家長的有效引導下,建立讀書的興趣、掌握讀書的方法、鍛鍊讀書的毅力、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卻是每一個孩子都可以做到的。

「孩子的習慣是可以養成的,榜樣的力量又是無窮的。讓孩子了解一下錢鍾書讀書的故事,有標杆在那裡,『見賢思齊』,即使最後不能看齊,但『取上得中』,也肯定能激起孩子更大的讀書興趣……」在一個家庭教育的論壇上,一位專家的話我感覺很有說服力。

·END·

【輔你做更好的家長,給孩子最好的成長。研究古今中外500多位名人的成長經歷,希望對家長和孩子能有借鑑意義。】

相關焦點

  • 好想「橫掃清華圖書館」
    寫下「好想橫掃清華圖書館」這句話,或許有人會認為筆者瘋了:你怎麼能夠橫掃清華圖書館呢?且不說你已經進不了清華了,即使進了清華,誰又能橫掃清華圖書館呢?筆者上網搜了一下,發現截至2019年年底,清華大學圖書館(含專業圖書館及院系資料室)的實體館藏總量約538.63萬冊(件)。
  • 橫掃清華圖書館的錢鍾書,誰說讀書多了容易呆?看咱多淘氣
    錢鍾書當年被清華大學破格錄取,因為數學只考了十五分,但國文、英文水平極高,英文更是考了滿分,從進入清華開始,錢鍾書便立志要「橫掃清華圖書館」,即把清華圖書館一百三十多萬冊藏書從甲字第一號(中文)和A字第一號(外文)都要通覽一遍。
  • 他高考數學15歲,被清華破格錄取,說要橫掃圖書館的書做到了嗎?
    他高考數學15分,立志要讀完清華圖書館裡面的書,做到了嗎?錢鍾書曾立下豪言要橫掃清華的圖書館,這樣的豪言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立下的。現在很多學生別說橫掃圖書館了,就連背課文都成了極其痛苦的事情。錢鍾書到底怎麼做到這樣灑脫的?
  • 他曾立志要橫掃清華圖書館,教授感嘆還好有他沒讀過的書!
    錢鍾書為何能橫掃圖書館?背書,這個詞,是個中國學生都逃不掉,但是還是有很多學生背不了,到了該交差的時候就不行了,然後被叫家長,罰抄什麼的,真的很常見。為什麼現在有很多學生連課文都背不了,而錢鍾書卻能橫掃圖書館?清華大學想必大家都知道,清華大學是中國乃至亞洲最著名的高等學府之一。錢鍾書,中國現代作家、文學研究家,與饒宗頤並稱為「南饒北錢」,可算文學大家。
  • 錢鍾書數學15分上清華,不靠關係全憑能力,清華之龍真不是吹的
    爺爺看了非常開心,覺得這個孩子以後肯定會大有出息。果不其然,錢鍾書小的時候就特別喜歡讀書。家裡有書的地方就有他,他還經常跑進爺爺書房裡看書。爺爺對這個孫子是又愛又恨,愛是因為鍾書喜歡讀書,恨是錢鍾書經常把書搞得髒亂。
  • 橫掃清華圖書館攻略 | 你知道清華到底有多少個圖書館嗎
    百年清華,百年清圖,圖書館是這個園子的靈魂所在~你知道清華到底有多少個圖書館嗎?       清華大學圖書館始建於1912年,今年已經108歲了。錢鍾書曾在這裡讀書,曹禺曾在這裡創作,朱自清曾在這裡擔任館長。從這裡走出了一代又一代清華英傑。
  • 錢鍾書讀辭典
    錢鍾書周歲「抓周」時,抓到了書,所以家人給他取名為「鍾書」。也許是天意吧,他也就名副其實,一輩子「鍾情於書」。在清華大學讀書時,他就立下了「橫掃清華圖書館」的志向,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到了讀書上。錢鍾書在讀書中,還對讀字典、辭典有著特別的興趣,而且深得其樂,許多大部頭的字典、辭典、大百科全書他都讀過。1939年秋,錢鍾書和鄒文海、徐燕謀等人一起,從上海動身,一同赴遙遠的湖南安化藍田的國立師範學院任教。途中,錢鍾書「怡然自得,手不釋卷」。鄒文海好奇,方知錢鍾書看的是英文字典。
  • 她是河北高考狀元,讀書破萬卷,揚言要橫掃清華圖書館
    郜楚煊從很小就開始看書,小學二年級就開始接觸紅樓夢,初中就開始讀《史記》、《資治通鑑》等歷史書籍,可謂是讀書破萬卷了。郜楚煊的書架2019年高考,郜楚煊沒有辜負老師和家長的期望,最終以總分689分的優異成績一舉奪得2019年河北省高考文科狀元,其中郜楚煊的語文考了139分、數學考了141分、英語考了
  • 錢鍾書讀書筆記70000頁,哪有什麼天才,只不過是肯埋頭苦讀
    錢鍾書與楊絳,這對文壇伉儷,晚年曾將他倆一生的全部稿酬,捐獻給他們的母校清華大學,作為對考上該校貧困生的援助。獎學金的命名並沒有冠以兩人的姓名,而是取名為「好讀書獎學金」。「好讀書」,不僅是對莘莘學子的寄託和希望,更濃縮了錢鍾書求學不倦的一生。
  • 董彥斌:錢鍾書的感想與夢想
    天幹地支本為紀事方式,然而回思1840和1900年,確乎覺得庚子年是一種反思中外關係的紀念年份,當中國無法不成為世界一部分的時候,大航海送來叩門聲,便需認真對待。總體而言,在當時長期封閉的清代國人,不知國門之外是怎樣的人間,以至《瀛寰志略》和《萬國公法》這樣的開人眼界的書反而成為明治維新初期的讀本,而不能滋養本國的英才與民眾。這種庚子式反思,給當代人也提出追問。
  • 一代鴻儒錢鍾書:「人謂我狂,不知我之實狷」
    他在清華讀書四年,北京的著名景點幾乎沒有去過,時間都用在「橫掃整個清華圖書館」。  他曾經說過,「只要有書可讀,別無營求。」  他就是被譽為「博學鴻儒」、「文化崑崙」的錢鍾書先生。  12月19日是錢鍾書逝世20周年,我們一起回顧他的故事,向先生致敬。
  • 世界讀書日:清華圖書館,我想你了!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提起讀書令人情不自禁地想到清華圖書館>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讓我們來一次「假如」假如沒有新冠疫情假如我們如期回到校園一切會是怎樣?我們為大家描繪了在那個沒有病毒肆虐的平行世界「我們與圖書館的故事」讓我們在讀書日這個美好的日子在臨近清華109歲生日的美好季節
  • 「江蘇教授」錢鍾書:國文、英語俱佳,曾評價魯迅只適合短篇小說
    時任清華大學校長的羅家倫以「國文特優,英文滿分」的評價將他破例招進了清華。他就是「狂人」錢鍾書。「二十不狂沒志氣」,錢鍾書初入大學便狂氣沖天。初入大學的錢鍾書憑一句「橫掃清華大學圖書館!」的豪言被同學們廣為熟知。如果只是一句「狂言」那不值一提,大學時光裡錢鍾書果真將圖書館裡的文學書籍給看了一遍。
  • 錢鍾書是怎樣煉成的:前網際網路時代的知識管理術
    十多年過去了,結果並沒有任何人成為錢鍾書,或是寫出錢那樣的著作。那麼,到底是什麼地方出了問題呢? A. 為什麼不會再有錢鍾書:知識範式的改變出生於 1910 年的錢鍾書是一個有趣的樣本。公元前 4 世紀的柏拉圖也更強調記憶,聲稱書寫都不如記憶來得可靠,因為書寫下來後就脫離了作者控制,比憑記憶的口述更容易被曲解——這和如今我們熟悉的「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可大相逕庭,卻曾經很長時間內被人奉為圭臬。宋代有印刷術後,學者葉夢得甚至聲稱印刷書會損害記憶為主的傳統學術模式(而學者得書甚易,讀書亦遂不復尋行數墨),這和 15 世紀的歐洲人文主義者的論調頗為相似。
  • 大師錢鍾書的讀書方法,學到這個要點,成為學霸不是難事
    錢鍾書的博聞強識能傲視群雄,有人甚至稱他可以「過目不忘」。相傳他在清華念大學,就幾乎把圖書館書籍都讀完了。有次,同學想找一些偏門資料,忘了是哪本書,就向錢鍾書詢問。錢鍾書不僅告知書的位置,還能把資料所在的具體頁數說出來。
  • 科學養育的孩子到底有多厲害?看看聰明的媽媽是怎麼做的
    如今很多父母除了重視學校教授的課本只是,也將課外閱讀滲透進孩子的生活。那麼怎樣給孩子挑到適合的書籍呢,就要求媽媽要精挑細選了。孩子小的時候,不管讀什麼樣的書,媽媽們都是一個目的,就是培養孩子養成熱愛讀書的好習慣,終生受益。
  • 錢鍾書的北京地理坐標:三裡河是最後居所(組圖)
    感受著秋日裡灑滿陽光的清華園,這裡沒有滿園的蕭瑟,處處洋溢的是高等學府特有的靜謐與大氣。綜觀錢鍾書的一生,清華園可以說是他一生中最快樂的地方,也是他夢開始的地方。初入清華園的錢鍾書便以他淵博的學識被同學們譽為「清華才子」,同樣在清華園錢鍾書收穫了他一生的幸福,他與夫人楊絳就是在清華園相識、相戀的。  我的腳步在清華園的小路上拐來拐去,來到了位於學校中心舊校區的圖書館。
  • 錢鍾書與楊絳的筆墨,滿滿書法味
    楊絳先生走了,105歲,即使在彌留之際,思維和言語中,始終不離「錢鍾書」三個字。高尚的節操,有目標有志趣的生活,任光陰流轉,萬物消長,而內心依舊篤定從容。1932年春天,楊絳考入清華大學並與錢鍾書相識。第一次見面,錢鍾書就說:「我沒有訂婚。」
  • 楊絳:錢鍾書是怎樣做讀書筆記的 | 鳳凰副刊
    他做筆記的習慣是在牛津大學圖書館(Bodleian——他譯為飽蠹樓)讀書時養成的。因為飽蠹樓的圖書向例不外借。到那裡去讀書,只準攜帶筆記本和鉛筆,書上不準留下任何痕跡,只能邊讀邊記。鍾書的「飽蠹樓書記」第一冊上寫著如下幾句:「廿五年(一九三六年)二月起,與絳約間日赴大學圖書館讀書,各攜筆札,露鈔雪纂、聊補三篋之無,鐵畫銀鉤,虛說千毫之禿,是為引。」
  • 人人皆知錢鍾書的天才 只有楊絳知道他的笨拙
    但很少有人知道從與親人離散到再次團圓的這條古驛道上四季交替中楊絳怎樣走完了她的人生,並以百歲高齡完成了錢鍾書生前未完成的心願。解說:2011年10月15日,在首都圖書館舉辦了一場名為「走進錢鍾書的讀書生活」的活動,應邀參加活動的錢鍾書的親朋故知,將自己所親歷親聞的有關他的好讀書,勤治學的往事,與在場的所有讀者分享。而剛剛由商務印書館編輯完成的《錢鍾書手稿集中文筆記》更在萬眾矚目下正式發行出版。十一年的精心努力,二十冊厚厚的筆記,只因為十三年前的一個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