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康熙兒子們為爭皇位的「九龍奪嫡」事件原因

2020-12-17 歷史滄瀾

看影視劇中,清宮戲中演繹非常的多的就有一件事「九龍奪嫡」,為什麼康熙的兒子們為皇位掙得那麼慘烈呢。當不成皇帝,當個富貴閒散王爺不是挺好的嗎。今天,歷史滄瀾就來和大家一起研究研究這個「九龍奪嫡」。

爭皇位的原因:

1、至高無上的皇權誘惑力

最高統治者的寶座,從來不缺前赴後繼爭奪的人,古今中外都如此,為了至高無上的權利,父子都可能相殘,更何況是兄弟。所謂天家無父子,天家無手足。齊桓公的兒子們爭王位,連他們老爹死了都不管,屍體都臭了。隋煬帝弒父,唐太宗玄武門之變,明成祖的靖難之役……歷史上這種事情比比皆是,清朝的皇子們自小就要接受嚴格的教育,這些為皇權爭奪的事例,早已融進他們的潛意識,誰都跑不了,除了那些個小娃娃還不懂。

2、生在皇家,爭皇位也是爭生存

皇權至高無上,生在皇家,是離這個位置最近的人,你的兄弟,從出生就有很大可能成為你的競爭對手。或是對你有威脅的人,所以,沒當皇帝前是你爭我奪,相互廝殺。當了皇帝,要麼是出於報復,要麼是出於自保,對兄弟也往往不會手下留情。

歷史上的例子太多了,秦二世胡亥即位,不光矯詔處死扶蘇,還殺盡了他的兄弟姐妹。西晉八王之亂,宗室相殘。南北朝皇權更替頻繁,皇室的殺戮就更重了,生在皇家雖有富貴,卻可能是隨時朝不保夕,也難怪那時候上自皇室,下至平民,都崇信佛教。實在是對現實絕望了才寄希望於來世。

所以,有時候掙的不光是皇位,還是生存的機會。成王敗寇,誰都想搏一把,誰都不甘心做案板上的魚肉。看雍正即位後對那些與他爭皇位的兄弟的手段,也恰恰證實了,皇位不僅是權利和寶座,也是活命的機會。

那有人要說了,歷史上也不都是兄弟相殘呀,不是也有活得好好的皇子宗親嗎?

的確有,而且也不少,但每個朝代不同,狀況也不一樣。能做個無憂無慮的富貴閒散人。的確也不錯,但前提,能不能有這個機會。清朝的皇子們是很少有機會做富貴閒人的,原因如下:

、清朝的繼承制度

我國自西周開始確立的嫡長子繼承制,雖然有一定的弊端,但有個最大的好處就是,讓統治階級內部權力更替相對穩定。名分早早定下來,其他不是嫡長子的人心中沒那麼大期望,也會安心做個臣子,甚至還會出現忠心耿耿的守護江山和正統的臣子。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周公。還有漢、唐、宋、明。大部分時候是遵循立嫡立長原則的,這樣新皇帝和他的兄弟間矛盾也會少很多,至少不會不死不休。

大清的皇位繼承卻不是按這個立嫡立長的原則來的,絕大多時候,是按「立賢」來。這可能跟他們的少數民族的傳統,或者說習慣有關,畢竟是遊牧民族入主中原,雖然學習漢族的典章制度,但或多或少還是保留他們自己的一些傳統。比如說蒙古人的傳統是「少子守業」,雖然滿族沒有「少子守業」這個說法,但也沒有必須嫡長子守業的規矩。就以康熙之前的大清皇帝來說,皇太極、順治、包括他康熙、都不是嫡長子。

立嫡立長,標準是固定的擺在那的,誰都無法質疑。但「立賢」這個標準可就是見仁見智了,皇子們都想表現出自己的本事,自己的賢能,可到底誰「賢」,就看皇帝老爹怎麼看了。

九龍奪嫡時,八王爺還有「賢王」的美名呢,不照樣被康熙罵「辛者庫賤婢出身」,徹底斷了爭皇位的資格。

尤其是,康熙一開始按照立嫡長子的標準立了老二胤礽(生母孝誠仁皇后),可後來隨著自己年紀越來越老,太子越來越大,因為種種原因,對太子兩立兩廢。太子被廢了,不就等於給那些個年長的皇子們送去了爭位的希望嗎,更何況康熙那幾個兒子也都是各有能力,誰能不眼饞皇帝的寶座呢。

二、清朝對皇子的待遇和管制還是挺嚴苛的,想做富貴閒人,幾乎不可能。

看下面的親王待遇表

和官員比,也沒多多少,但王府養的人,那可是不少啊,那個王爺不是三妻四妾,奴僕成群呢,一大家子人要養,和官員比,日子也不會富裕多少。而且還有一點很關鍵,並不是所有的皇子都能封王。

看一下康熙兒子的封王情況

從表格中能看出來,康熙在世,只封了4個親王,3個郡王,3個貝子。

其餘10人,除了廢太子胤礽外,都是什麼爵位都沒有的「光頭阿哥」。而光頭阿哥的俸祿,每年只有約1000兩銀子加500石祿米,平均每月還不到百兩銀子和百石祿米。老婆孩子一大家子人,皇子可能還沒地方當官的油水多,你說這些皇子能平衡啊,日子想過逍遙也逍遙不起來呀。

咱來個扎心對比:明朝王爺待遇

明朝的藩王是皇帝封一塊地,在京城長到一定年齡就要就藩,沒有聖旨不準進京。藩王除非犯了謀逆不赦之罪,其餘罪行一律由宗親會議報皇帝裁決,不得逮捕。除了政治特權,藩王還有經濟上的特權,他們都享有終身俸祿,每年50萬石祿米,還有各種的稅收都歸他們享有,此外還佔有大量的良田。

並且明朝的王爺不準參政,政治權力等於零。也就是說只要不覬覦皇位,不用幹活光拿錢,富貴閒人做的不要太瀟灑。

清朝皇子們沒有封地,無故不得離京,就是說只能在北京居住;

但是清朝的繼承制度不是嫡長子繼承制,而且藩王可以參政,他們都有自己的一套班子。在這樣的制度環境下,每個皇子都有繼承權,誰能不覬覦皇位呢?

最重要的,皇子們不管願不願意,都得辦差,甭管你有沒有爭位之心,活你得幹,幹不好還會受罰。可是幹得好了,會不會引起兄弟們和朝臣們的注意,就算沒有爭位之心,也會被當成假想敵吧。

所以這種制度下,其實就是在鼓勵皇子表現,鼓勵皇子們競爭。每個皇子都有繼承權,而且一旦繼承皇位那就是鹹魚翻身了

所以,即使自己不爭,也會站隊。像十三站隊老四,雖然被圈禁,但老四登基之後,對十三可是封親王,倚重有加,比對自己同母的弟弟都好。

而且,康熙時的九龍奪嫡,總感覺有點被他默許的意思。也許,他就是要看看誰最強,誰最有能力繼承皇位,管理好江山社稷。這可能也跟他們遊牧民族血液裡對強者的崇拜有關係。

我是歷史滄瀾,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不同觀點,歡迎討論

相關焦點

  • 胤祥能文能武,性情疏闊,為何想不開的非要去爭皇位?只為一個人
    在康熙二十五年的時候,在這個年輕皇帝志得意滿的時候,他已經迎來了他第十三個兒子,胤祥,他的生母身份並不顯貴,而對於皇子眾多的康熙來說,一個身份並不顯貴,也不如何受寵的妃子,生下的兒子,著實沒有什麼值得特別注意的。做父親的喜悅他也早就已經品嘗過,對於新皇子的降生,他雖有歡喜,然而很淺。
  • 康熙最終把皇位傳給雍正,真的是看中雍正兒子弘曆很有出息嗎
    後來康熙又找人算八字,算出弘曆的八字貴不可言,還算出弘曆母親的八字福不可言。後來,康熙還帶著弘曆到熱河去避暑,去打獵。由於弘曆的優秀表現,因此康熙才決定把皇位傳給雍正,最後通過雍正把皇位傳給弘曆。(康熙把弘曆帶在身邊)但是,這一個故事,顯然是很不靠譜的。
  • 康熙的九個兒子為何非要爭奪皇位呢,當個無憂無慮的王爺不好嗎?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就會說了,當個無憂無慮的王爺,沒事多造造小人不好嗎,為何非要爭奪皇位,甚至爭個你死我活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雖然王爺表面來說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是僅次於皇帝的尊貴存在,但說得再好,皇帝也只有一個,可是天下之主,正所謂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王爺再尊貴也只是臣子,君臣有別,看似只差一步,實則天壤之別。
  • 她是康熙的夫人,24年在宮中無名無分,卻得到幾代天子的尊敬
    更奇怪的是之後20多年,康熙就像忘記了她一樣,沒有給她加過任何福利。而她也不曾再生育過其他孩子,完全就是後宮的一個小透明,可見她並不得康熙的喜愛。而她的孩子十七阿哥允禮,一直到25歲康熙過世的時候,都不曾得到過爵位。這跟那些17、8歲就被康熙冊封為貝勒,20歲出頭就冊封為郡王的哥哥們相比,十分不起眼。
  • 康熙花十年時間寫下遺詔 是在敲打誰不要窺伺皇位?
    雍正繼承皇位之所以存在疑問,並不是像許多野史小說記載的那樣,說雍正篡改康熙遺詔,把「傳位十四阿哥」改為了「傳位於四阿哥」,而是康熙臨死前,根本沒有留下一份令人信服的傳位遺詔。根據《清實錄》的描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忽感不豫,病逝於暢春園。康熙駕崩後,隆科多頒布大行皇帝遺詔,立皇四子為皇太子。
  • 如果康熙早早退位,還會出現九子奪嫡的現象嗎?
    然而,在康熙晚年卻發生了歷來被公認為是史上最激烈的皇位爭奪戰——「九子奪嫡」。這次奪嫡事件不僅僅是皇子之間的爭奪,亦演變成了朝中的朋黨之爭。而此次事件的起源便是太子胤礽的廢立論其根本原因,康熙在其中有著重要的作用。 四十年的儲君,最後的親王 皇太子胤礽自幼被立,當了四十年之久的儲君,卻為了皇位而不仁不義,最終造成了他的死亡。皇太子的第一次被廢亦是九子奪嫡的開始,那麼若是康熙早早退位,胤礽的被廢事件是否便不會發生?後來也不會出現九子奪嫡了?
  • 康熙和乾隆都在位60餘年且兒子都不少,為何乾隆朝沒有皇子爭位?
    康熙的兒子們太優秀,野心就大,而乾隆的兒子們太平庸,野心也就都小再有就是縱觀一下康熙的這些兒子們,除了那些康熙老來子的幼子之外,他那些年長的兒子們哪個不是都比較優秀,就說康熙這九子奪嫡之中的九個兒子,個個都是文武雙全治國之才。
  • 康熙的一臉麻子為他皇位繼承加高分,順治的幹爺爺也起到重要作用
    順治皇帝是皇太極的第九個兒子,在皇太極駕崩後,滿族統治者內部為皇權繼承產生了尖銳的矛盾,在矛盾無法調和的情況下,年僅六歲的順治就機緣巧合的當上皇帝,成了大清朝入關的第一個皇帝。他共育有八皇子,而長子、四子、六子夭折。到順治去世前,只剩下五位皇子,其中福全年齡最長,玄燁次之。
  • 九子奪嫡的時候,十三爺胤祥因為何事,被康熙軟禁了整整十年
    後來雍正即位,雍正對他非常的信任,封他為親王,給他實權管理朝中的大臣。直到他去世前,他都一直有實權處理國家的大小適宜。雍正穩定了朝中局勢之後,報復了曾經和他爭奪皇位的兄弟。除了胤祥之外的所有皇子,都受到了雍正一定程度的懲罰。可見雍正是多麼的看重和信任自己的弟弟胤祥。胤祥的史料上有一段時間是空白的,就是在胤礽被廢除之後的十年時間。
  • 他是康熙皇帝的十六子,功績平平,為何最後成為了鐵帽子王?
    本文章由倩倩人文獨家發布,點擊關注、防止迷路哦~~~在「九龍奪嫡」當中,雍正憑藉著自己的資歷脫穎而出,在雍正登基之後,先是打壓了當初與自己爭奪皇位的兄弟,後又冊封了兩位兄弟為鐵帽子王,其中一位就是十三阿哥胤祥,大家也都知道
  • 康熙臨終前還給雍正留了一筆特別的「財富」,但在皇宮大牢裡!
    每天小編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聞史,喜歡的讀者寶寶記得關注我哦~今天小編要給大家講一個關於康熙和雍正之間的一件聞史。在歷史上來說,康熙也算是一名明君。他不僅是在清朝執政時間最長,而且還有很多兒子。據傳聞在他60多歲時還有過一個兒子,當時其實康熙的孫子都比這個老年得子的兒子要大很多了。
  • 文武全才的皇子,因為一個致命的缺陷,註定與皇位無緣
    這是公事,這第二件私事更是讓康熙勞心費神--因為沒有處理好它,以至於這件事成了整個清朝的一樁疑案,那就是皇位的繼承權問題。這諸子奪嫡的影響可太大了,甚至會動搖整個清王朝的命運。康熙晚年,他的九個兒子為了爭奪儲君的位置,彼此算計、明爭暗鬥,搞得頭破血流。雖然最後繼位的是四阿哥胤禎,也就是雍正皇帝,但這個結果讓其他皇子都難以服膺。所以雍正繼位以後便施展鐵腕,將他幾個兄弟一一給處置了。
  • 康熙排行老三,而且不受順治帝寵愛,他是如何8歲登上皇位的呢
    順治帝選的繼承人是他的三阿哥玄燁,也就是後來的康熙帝,也是看似最沒可能的一位皇位繼承人。順治帝一共有八個兒子,有幾位皇子夭折,還有些尚在襁褓之中。當時年齡適合繼承皇位的也就只有玄燁和福全、常寧這三人。這三位中玄燁年紀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受順治帝寵愛的,他是如何被選中的呢?個人認為原因有以下3點。
  • 康熙看望50歲的親哥哥,康熙剛走,哥哥說:我可以死了
    康熙帝一生最大的「汙點」恐怕就是晚年的「九子奪嫡」,與其幾個兒子相比,康熙這個皇位來的頗為輕鬆!而且他是以順治帝第三子的身份繼承皇位的,上面還有一個哥哥福全!
  • 康熙長子胤禔為什麼被痛斥為「亂臣賊子」?結局也不是太好?
    大阿哥胤禔是康熙長大成年的兒子中年齡最大的兒子,因為是庶出,所以沒有被立為太子,也被稱為皇長子或大阿哥。康熙在這時還是一直都認為他的好兒子胤礽本質不壞,也沒認識到胤礽其實是被康熙的溺愛寵壞了,而是認為被索額圖這個奸臣帶壞了,所以康熙對索額圖和他的兒子們毫不留情。
  • 順治帝共有八子,康熙非嫡非長,為何最終成為皇位繼承人
    順治一共有八個兒子,玄燁(即康熙)是第三子,其母佟佳氏,時為順治帝庶妃。按古代繼承法統,非嫡非長的玄燁,是不大可能被選中為繼承人的。那麼中間發生了什麼事,讓他撿了個大便宜呢?還有傳言,康熙六十年負責武涉治水的左都御史牛鈕,就是此人。這事很不靠譜,牛鈕的生母此後還為順治生了兩個女兒,不存在被趕出宮的說法。歷史上也從來沒有因為母親身份低賤,被剝奪皇子身份的事。所以,牛鈕早夭的記載不會有錯。剩下的六個兒子,時年長子福全8歲,玄燁7歲,常寧4歲,奇綬2歲,隆禧和永幹1歲。
  • 康熙63歲生的兒子,因年齡太小被乾隆當弟弟照顧,三朝皇帝寵著他
    清朝不再選定嫡長子,而是任由皇子發揮,最後冊立的太子就是嫡長子,而太子的母親死後會追封為皇后。 康熙一共有24個兒子,有九位皇子深陷九子奪嫡的風波,除此之外的皇子要麼早逝,要麼年紀尚小。其中一位皇子,正是因為年紀最小,不僅躲掉了奪嫡的爭端,還受到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的寵愛。他就是康熙皇帝最小的兒子,愛新覺羅·胤秘。
  • 清朝歷史九龍奪嫡,始作俑者竟然是康熙皇帝,這一波操作值得學習
    翻開清朝的歷史,九龍奪嫡這一段無疑是很精彩的一幕,而這在展現政治的血腥之外,更體現了康熙皇帝家庭教育的成功。康熙作為清朝歷史上不可替代的千古帝王,毫無疑問他在教育上也是很成功的,否則也不會出現如此多的優秀兒子。
  • 康熙死前找雍正談話,用盡康熙最後心機,每個字都需要仔細揣摩
    康熙在其統治時期把清朝治理得井井有條,這些都是康熙將皇權運用到了極致的結果。儘管康熙皇帝功成名就,但他也有不受節制的時候。雍正在位期間,頗受康熙的愛戴,太子胤礽被廢,加上皇長子被禁錮,各皇子都看到了奪嫡的希望。因此紛紛加入爭鬥,最後演變為「九子奪嫡」的歷史事件。這個事情也是康熙皇帝沒有料到的,他為此而苦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