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康熙早早退位,還會出現九子奪嫡的現象嗎?

2020-12-17 騰訊網

據《白話本國史》中記載:「聖祖是個聰明特達的君主。他樂於求學,勤於辦事。於天文、地理、律歷、算術……學問,多所通曉。又頗能採用西洋的學問。……他能勵精圖治,確是實在的。……能儉於用財,也確是真的。所以當三藩平後,國內已無戰事,政治亦頗清明,百姓就得以休養生息。」

康熙帝8歲登基,是一位真正的「少年天子」。但也是在鰲拜被擒之後,康熙皇帝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親政,彼時的康熙帝不過16歲。這位少年天子從小受著清宮中最好的教育,有著最好的發揮空間,可謂是意氣風發。最終他用一生的斐然政績開創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王朝盛世——康乾盛世,向世人證明了自己的帝王之才。

然而,在康熙晚年卻發生了歷來被公認為是史上最激烈的皇位爭奪戰——「九子奪嫡」。這次奪嫡事件不僅僅是皇子之間的爭奪,亦演變成了朝中的朋黨之爭。而此次事件的起源便是太子胤礽的廢立論其根本原因,康熙在其中有著重要的作用。

四十年的儲君,最後的親王

皇太子胤礽自幼被立,當了四十年之久的儲君,卻為了皇位而不仁不義,最終造成了他的死亡。皇太子的第一次被廢亦是九子奪嫡的開始,那麼若是康熙早早退位,胤礽的被廢事件是否便不會發生?後來也不會出現九子奪嫡了?

愛新覺羅 胤礽,1674年出生,生母是孝誠仁皇后赫舍裡氏。康熙與孝誠仁皇后感情一直深厚,而在赫舍裡氏生下胤礽後就崩逝了。康熙痛苦之後,就把對妻子的感情都一併給了胤礽。

在胤礽剛滿一歲時,康熙將其冊封為皇太子,並帶在身邊親自撫養,為止傾注了大量心血。

胤礽四歲出痘,歷來的勤政的康熙卻撇下政務,陪護在兒子身邊半月之久;胤礽五歲時,康熙為其修葺毓慶宮作為太子東宮。

等到胤礽到讀書的年齡時,康熙不僅親自教他學習,更是特請了大學士為師。為了增長太子的見識,康熙每次外出巡視時都把太子帶在身邊。

胤礽確實也繼承了康熙的才智,自幼聰明伶俐,滿漢精通、文武兼備。在胤礽八歲時,他就能宣讀滿文捷書,在行獵時還可以射斃豹子。

康熙對於胤礽的太子之位極為重視,為了顯示皇太子的地位,康熙在冊立太子時,為胤礽的服飾等物都選用皇帝相似的;諸王公大臣在皇太子前面前,需行兩跪六叩頭之禮,僅僅比皇帝的三跪九叩頭禮差了一些。

種種可見,康熙對胤礽這個皇太子的寵溺和重視遠遠超過了任何一個皇子,在帝王家是十分少有的地步。

但令康熙沒想到的是,這過多的愛卻在胤礽的成長過程中,慢慢演變成了害,甚至養成了他恃寵而驕、暴戾不仁的性情,最終導致了他的悲慘結果。

皇長子胤禔發難與阿哥複議,同時告發了太子暴戾不仁的罪名,並羅列出大量罪狀。再加上彼時,十八阿哥突患重病,最後早亡,但恃寵而驕的胤礽卻絲毫完全沒有傷心的樣子,不見一絲的兄弟之情,使得康熙非常心寒。

在此事發生的四個月之後,康熙下詔書宣布:太子被廢,並幽禁於鹹安宮內。這是胤礽被廢的第一次,儘管後來再次被立,卻還是抵不住康熙五十一年再次下詔廢太子。

自此,廢太子胤礽一直被圈禁,直到他死。最終在雍正繼位後,胤礽被追封為和碩理親王。

毋庸置疑,一個當了四十年的皇儲,難免日久而生出怨懟之心,若是康熙早早退位,或許一切都有了改變。但是九子奪嫡的事件卻是不可避免的。

清朝祖制的好與不好

首先,來說一說的清朝的祖制。清太祖皇帝努爾哈赤兩立太子,第一位太子——褚英被自己殺死,第二位太子代善——自己廢掉了太子。因此努爾哈赤始終認為早立太子不僅無法起到穩定國祚的好作用,反而可能使太子本人嬌縱放肆,最終影響江山的穩固。於是努爾哈赤提出繼承人由眾貝勒推舉的制度。

皇太極時期,生前也從未冊立太子。因為在大清,家族力量是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的。每個權貴家族為了大清勞心費力,目的便是封王萌爵,繁盛家族。若是早立太子,利益定向後就會使得各支力量權力失衡,不利國家的發展。

於是大清王朝形成了一個祖制——帝王生前不公開冊立太子。這樣一來,既不會形成黨派勢力,也能夠讓皇子們積極打造自己。事實也證明了,這樣的做法使得大清宗室的文化武功水平遠遠高於其他王朝。

然而,事物都是具有兩面性的,有好就必然有壞。面對皇位如此巨大的誘惑之下,以機取巧、惡性競爭是在所難免的。並且因為競爭者是有權有勢的皇子們,使得了惡性競爭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巨大的。

「九子奪嫡」的必然

相比於前面的幾位皇帝,康熙皇帝就是一個另類了。他雖然早立了太子,但是他也並沒有立了太子之後就放鬆對其他皇子的教育與栽培。

彼時康熙為了集權,於是採取了嫡長子制度。康熙十四年,他冊立了嫡次子胤礽為儲君。康熙三十七年,他又為成年的兒子們授予爵位和八旗領民,一共有六個兒子受封。這六位受封的阿哥在掌握了八旗的部分權力之後,自是更加方便了康熙集權。

但令康熙想不到的是,他對其他皇子的封爵和早立太子卻是起了很大的矛盾。

在滿族立繼承人的歷史上,從來都不是採取嫡長子制度的。故而很多滿人都還無法接受不了以嫡長子制度選出的太子胤礽。

但是在此關鍵當口,康熙卻將八旗的部分權力分給了自己六個兒子以後,滿人開始認為這些阿哥們都有繼承權。自幼受皇室良好教育的阿哥們個個文武雙全,誰也不輸給誰,有了權力後自然有野心。

他們不願意屈居於太子胤礽之下,於是,康熙晚年時一出九子奪嫡的好戲開始了。

因此,九子奪嫡的根本原因雖然不在於康熙,也不在於這些皇子的野心。而是在清朝入關以後,制度的不斷變化之下的結果,又或者說是清朝本身的風俗與中原漢族制度風俗衝突之下的一個衍生物。

康熙四十七年,皇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黜,奪嫡拉開了帷幕。在康熙帝的旨意之下,由朝臣來推舉皇儲之人,但絕大多數的朝臣卻都推舉八阿哥胤禩。

這也就註定了皇八字胤禩是註定與皇位無緣的,康熙帝廢黜太子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太子對皇權的威脅。而眾臣對八阿哥胤禩的支持就成了對皇權的挑戰。從此胤禩便成了康熙皇帝打擊制約的主要對象。

八阿哥的命運轉折不過只是「九子奪嫡」的一個縮影。此後的奪嫡愈演愈烈,為了能夠統治天下,這些優秀的皇子們不顧及手足之情,演變成了一場兄弟相殘的嗜血之戰。

小結

縱觀歷代的封建王朝,立嫡都是國家穩固發展的根本,即便康熙皇帝被譽為「千古一帝」可同樣在皇儲的事情無法避免。奪嫡事件導致了皇子之間為奪儲而大力培植黨羽,黨派之間勾心鬥角、相互傾軋。朋黨之爭帶來了國家政體吏治的混亂,使得國家發展有倒退之勢。

幸而,這場轟轟烈烈的皇位爭奪戰終究落下帷幕,選出了一位優秀的後繼者——雍正。正是雍正在位的十三年間的勤政,奠定了歷史上的康乾盛世,為乾隆王朝的60年輝煌提供了重要的條件。

參考資料:《白話本國史》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九子奪嫡的時候,十三爺胤祥因為何事,被康熙軟禁了整整十年
    九子奪嫡的時候,十三爺胤祥因為何事,被康熙軟禁了整整十年康熙廢太子之前,是很喜愛並且重視胤祥的。胤祥喜讀書,精通武藝,康熙生前曾多次說他像自己。康熙南巡6次,其中有4次帶著胤祥,其他的皇子都沒有這樣的待遇。
  • 九子奪嫡的真相 社科院專家深度解析學霸康熙
    正如《上新了▪故宮》中所反映的那樣,在幾何方面,皇帝突飛猛進的學習進度,常使法國人白晉感到發愁,而他的學習熱情又讓這位傳教士感到幸福;在解剖學方面,康熙不僅秉承著這種探尋到底,誓要做個明白人的精神,他還會結合中醫理論與西醫進行更深一層次的比較研究。
  • 皇帝為何從不會主動退位讓賢做太上皇?了解這2字就會明白太現實
    在中國封建王朝中,普天之下聽命於皇帝一人,所以從來沒有看到過有哪個皇帝會提前退位,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自己成為太上皇。大家可能會說,乾隆不是提前退位把皇位傳給了嘉慶嗎?但其實乾隆成為太上皇之後,還是把所有的實權掌握在手中的,嘉慶也只是有名無實,乾隆之所以會退位,也是因為自己的承諾,不能超過康熙的在位時間。皇帝為何從不會主動退位讓賢做太上皇?
  • 他是康熙最小的兒子,康熙在63歲時生下他,雍正與乾隆都很照顧他
    皇子之間互相爭寵,為儲君之位手足相殘的現象屢見不鮮,歷史上有名的九子奪嫡,競爭之慘烈人盡皆知,但並不是康熙的每個孩子都參與其中了,康熙的幼子胤秘就成功置身事外,躲過了這場血雨腥風
  • 康熙晚年,九子奪嫡,實力爆棚的八皇子終抵不過雍正那輕輕的一筆
    康熙晚年,九子奪嫡,實力爆棚的八皇子終抵不過雍正那輕輕的一筆在清朝時期的諸位皇帝中,最偉大的要數千古一帝康熙。在康熙執政時期,中華民族出現了康乾盛世的局面,由此可以看得出康熙在治理國家方面是非常有能耐的。
  • 《康熙王朝》為何省略雍正?只因《雍正王朝》珠玉在前要揚長避短
    而緊隨著《雍正王朝》的,便是於2001年播出的《康熙王朝》,也是一部經典的歷史愛情大劇,雖然在深度上不及《雍正王朝》,但正因為《雍正王朝》太有深度,所以很多人看不透徹,而《康熙王朝》相比之下加入一些愛情元素,還有些許個人英雄主義,或者說傳奇色彩,顯得滿朝文武都是庸人,不論什麼困難,面對康熙的英明神武,只需熱血操作一番就可以迎刃而解
  • 胤禛抓周儀式上,拿著毛筆胡亂畫下一字,竟預示著九子奪嫡的成功
    無論孩子抓到了什麼,大人都應該是開心的,但在歷史上,康熙為胤禛抓周時卻出了亂子。民間流傳著孫權為孩子抓周的故事,而傳言孫皓就是一手抓了簡冊,一手抓了綬帶。孫皓最後成為吳國皇帝雖然是自身成長奮進的結果,但兒時的傳言卻流傳下來,成為一種美好的象徵。而反觀紅樓夢中賈寶玉,賈寶玉抓周的時候就是抓的胭脂,事實上賈寶玉的一生也確實與紅顏糾纏。
  • 乾隆60歲選擇退位,劉庸只說了一句話,讓嘉慶得到傳國玉璽
    乾隆60歲選擇退位,劉庸只說了一句話,讓嘉慶得到傳國玉璽。眾所周知,乾隆皇帝在歷史上是一位有所作為的皇帝,在他執政期間,精心治國,勵精圖治。在康熙盛世的基礎之上,開闢了大清王朝的「康乾盛世」。這一點乾隆自然功不可沒,被載入史冊,千古流傳。
  • 康熙最喜歡的兒子,後期被當成豬圈養,無聊生了29個孩子
    在清朝的時候,有這樣一個皇子,曾經是康熙皇帝最疼愛的兒子,但是因為犯了一些錯誤,讓康熙對他的印象一下子變得極差,後期皇子就被康熙當成豬一樣圈養起來,無聊之下,這名皇子只能生孩子消遣時間,沒想到竟然生下了29個孩子。
  • 2019年、2020年都出現了厄爾尼諾現象,2021年還會出現嗎?
    厄爾尼諾現象是一種周期性的自然現象,一般情況而言,大約每隔7年出現一次。但是隨著氣候的改變,厄爾尼諾的現象出現規律也在發生改變,所以如今這個「大約每隔7年出現一次」的規律性已經不具有過高的參考價值了,也就是說氣候的演變正在改變厄爾尼諾現象出現的規律,已經是「正常變得不正常」,這意味著什麼?氣候真的不正常了?
  • 不退位減與退位減該教些什麼
    馬上就要學習不退位減與退位減,吳穎老師提出了一個問題:不退位減與退位減該教些什麼?在一年級上冊我們已經學習了「20以內的退位減法」和「100以內的兩位數減一位數、減整十數」。前面一周我們又學習了「100以內不進位加法和進位加法」。
  • 康熙年間,如果英國發動鴉片戰爭,中國能贏嗎?
    那麼我們今天就來假設一下,如果在國力強盛的康熙年間,英國對中國發動鴉片戰爭,中國能贏嗎?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起點,也是中國近代屈辱史的開端,身為中國人我們都對這段歷史感到痛恨與無奈。 首先,我們來回顧一下歷史上真正發生的有關鴉片戰爭的史實。
  • 你說退位不退位?——二上《不退位減》和《退位減》教學建議
    汪老師回覆說:「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反過來問:100以內的不退位減法學生都會算了不教可不可以?」       我的答案是,不教也可以吧!哈哈。又或者,把「不退位減」和「退位減」一起教了?       還是先來看看教材。
  • 康熙63歲生的兒子,因年齡太小被乾隆當弟弟照顧,三朝皇帝寵著他
    01 清朝獨特的制度,導致了康熙晚年一場巨大的政治鬥爭——九子奪嫡。為了防止後代再出現這樣的情況,雍正設立了秘密立儲制度,將選定好的繼承人放在「正大光明」的牌匾後,等皇帝去世了再由大臣取出。由此可見九子奪嫡在當時的影響力多麼深遠,讓雍正皇帝都引以為戒。 康熙一共有24個兒子,有九位皇子深陷九子奪嫡的風波,除此之外的皇子要麼早逝,要麼年紀尚小。
  • 雍正王朝:康熙賜給佟國維老花鏡,他為何說我雖是老眼,卻不昏花
    雍正王朝:康熙賜給佟國維老花鏡,他為何說我雖是老眼,卻不昏花二阿哥胤礽第一次被廢太子後,老八暗中聯絡朝廷眾大臣支持自己,老十找來江湖術士張道長,說會相面,把大臣忽悠的團團轉以後,稱八阿哥是「皇」天命所歸,還弄出「八大王」的文字遊戲,給老八當太子造聲勢
  • 「九子奪嫡」中,那個被康熙厭惡,卻受雍正重用的神秘人到底是誰
    1661年,愛新覺羅·玄燁登基,年號康熙,也就是後來的康熙皇帝,康熙帝雖然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但是人難免一死,康熙帝也不例外,但是皇帝駕崩,儲位又該落於誰手。為了爭奪儲位,康熙晚年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九子奪嫡事件。
  • 康熙的兒子中屬他最長壽,看著兄弟們奪嫡,乾隆更是讓他管理朝政
    康熙的兒子中屬他最長壽,看著兄弟們奪嫡,乾隆更是讓他管理朝政圖片來源於網絡,文章系作者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雍正從九子奪嫡的鬥爭中勝出後為了鞏固帝位,對之前爭奪皇位的死敵實施了嚴厲的圈進打壓懲處,甚至沒有放過沒有參加過奪嫡的十二阿哥
  • 李卓 | 天皇退位的歷史與現實
    三是在發生災異現象時為攘災祈福的讓位。古代日本人相信天命,將災異現象的發生歸因於天意,通過宗教祭祀祈求消除災難的同時改元或讓位時有發生。如876年,清和天皇(858—876年在位)讓位於陽成天皇。根據其退位詔書,退位的理由不僅是「熱病頻發,御體疲弱,不堪聽朝政」,還「加以比年之間,災異繁見,天下無寧,每思乎此,憂傷彌甚」。
  • 康熙九龍奪嫡到底有何好搶的,無憂無慮王爺他不香麼?!
    瞧您這話說的,要說這事兒能怪誰,要怪只能怪他們的皇阿瑪康熙的態度太曖昧。康熙四十七年,胤礽第一次被廢,這一年就連九子奪嫡論資排輩的老小皇十四子都二十歲了。原來九子奪嫡的前幾年,局勢還趨於緩和,多多少少大家還忌憚些胤礽的地位,大家也就是暗地裡卯著勁兒鬥鬥罷了,畢竟誰也摸不準老爺子康熙的脈,弄不準今今廢明立,摔打鍛鍊胤礽,那麼哥幾個就是徹徹底底把未來皇帝給得罪了。可是到了康熙五十一年,眾皇子可是徹底把心放到肚子裡要擼起袖子爭上一爭了。為什麼呢?
  • 南國都市報數字報-如果讓康熙皇帝說普通話
    方言口音各異,便導致各種溝通交流的不便,還會鬧出諸多誤會,甚至會影響到升學當官。  柳宗元講話要靠翻譯  自古以來,中國官場便有一種不得在籍貫、出生地為官的規定。此種規定也帶來了一個重要問題,即古代官員與當地百姓常常因語言不通而無法正常開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