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白話本國史》中記載:「聖祖是個聰明特達的君主。他樂於求學,勤於辦事。於天文、地理、律歷、算術……學問,多所通曉。又頗能採用西洋的學問。……他能勵精圖治,確是實在的。……能儉於用財,也確是真的。所以當三藩平後,國內已無戰事,政治亦頗清明,百姓就得以休養生息。」
康熙帝8歲登基,是一位真正的「少年天子」。但也是在鰲拜被擒之後,康熙皇帝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親政,彼時的康熙帝不過16歲。這位少年天子從小受著清宮中最好的教育,有著最好的發揮空間,可謂是意氣風發。最終他用一生的斐然政績開創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王朝盛世——康乾盛世,向世人證明了自己的帝王之才。
然而,在康熙晚年卻發生了歷來被公認為是史上最激烈的皇位爭奪戰——「九子奪嫡」。這次奪嫡事件不僅僅是皇子之間的爭奪,亦演變成了朝中的朋黨之爭。而此次事件的起源便是太子胤礽的廢立論其根本原因,康熙在其中有著重要的作用。
四十年的儲君,最後的親王
皇太子胤礽自幼被立,當了四十年之久的儲君,卻為了皇位而不仁不義,最終造成了他的死亡。皇太子的第一次被廢亦是九子奪嫡的開始,那麼若是康熙早早退位,胤礽的被廢事件是否便不會發生?後來也不會出現九子奪嫡了?
愛新覺羅 胤礽,1674年出生,生母是孝誠仁皇后赫舍裡氏。康熙與孝誠仁皇后感情一直深厚,而在赫舍裡氏生下胤礽後就崩逝了。康熙痛苦之後,就把對妻子的感情都一併給了胤礽。
在胤礽剛滿一歲時,康熙將其冊封為皇太子,並帶在身邊親自撫養,為止傾注了大量心血。
胤礽四歲出痘,歷來的勤政的康熙卻撇下政務,陪護在兒子身邊半月之久;胤礽五歲時,康熙為其修葺毓慶宮作為太子東宮。
等到胤礽到讀書的年齡時,康熙不僅親自教他學習,更是特請了大學士為師。為了增長太子的見識,康熙每次外出巡視時都把太子帶在身邊。
胤礽確實也繼承了康熙的才智,自幼聰明伶俐,滿漢精通、文武兼備。在胤礽八歲時,他就能宣讀滿文捷書,在行獵時還可以射斃豹子。
康熙對於胤礽的太子之位極為重視,為了顯示皇太子的地位,康熙在冊立太子時,為胤礽的服飾等物都選用皇帝相似的;諸王公大臣在皇太子前面前,需行兩跪六叩頭之禮,僅僅比皇帝的三跪九叩頭禮差了一些。
種種可見,康熙對胤礽這個皇太子的寵溺和重視遠遠超過了任何一個皇子,在帝王家是十分少有的地步。
但令康熙沒想到的是,這過多的愛卻在胤礽的成長過程中,慢慢演變成了害,甚至養成了他恃寵而驕、暴戾不仁的性情,最終導致了他的悲慘結果。
皇長子胤禔發難與阿哥複議,同時告發了太子暴戾不仁的罪名,並羅列出大量罪狀。再加上彼時,十八阿哥突患重病,最後早亡,但恃寵而驕的胤礽卻絲毫完全沒有傷心的樣子,不見一絲的兄弟之情,使得康熙非常心寒。
在此事發生的四個月之後,康熙下詔書宣布:太子被廢,並幽禁於鹹安宮內。這是胤礽被廢的第一次,儘管後來再次被立,卻還是抵不住康熙五十一年再次下詔廢太子。
自此,廢太子胤礽一直被圈禁,直到他死。最終在雍正繼位後,胤礽被追封為和碩理親王。
毋庸置疑,一個當了四十年的皇儲,難免日久而生出怨懟之心,若是康熙早早退位,或許一切都有了改變。但是九子奪嫡的事件卻是不可避免的。
清朝祖制的好與不好
首先,來說一說的清朝的祖制。清太祖皇帝努爾哈赤兩立太子,第一位太子——褚英被自己殺死,第二位太子代善——自己廢掉了太子。因此努爾哈赤始終認為早立太子不僅無法起到穩定國祚的好作用,反而可能使太子本人嬌縱放肆,最終影響江山的穩固。於是努爾哈赤提出繼承人由眾貝勒推舉的制度。
皇太極時期,生前也從未冊立太子。因為在大清,家族力量是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的。每個權貴家族為了大清勞心費力,目的便是封王萌爵,繁盛家族。若是早立太子,利益定向後就會使得各支力量權力失衡,不利國家的發展。
於是大清王朝形成了一個祖制——帝王生前不公開冊立太子。這樣一來,既不會形成黨派勢力,也能夠讓皇子們積極打造自己。事實也證明了,這樣的做法使得大清宗室的文化武功水平遠遠高於其他王朝。
然而,事物都是具有兩面性的,有好就必然有壞。面對皇位如此巨大的誘惑之下,以機取巧、惡性競爭是在所難免的。並且因為競爭者是有權有勢的皇子們,使得了惡性競爭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巨大的。
「九子奪嫡」的必然
相比於前面的幾位皇帝,康熙皇帝就是一個另類了。他雖然早立了太子,但是他也並沒有立了太子之後就放鬆對其他皇子的教育與栽培。
彼時康熙為了集權,於是採取了嫡長子制度。康熙十四年,他冊立了嫡次子胤礽為儲君。康熙三十七年,他又為成年的兒子們授予爵位和八旗領民,一共有六個兒子受封。這六位受封的阿哥在掌握了八旗的部分權力之後,自是更加方便了康熙集權。
但令康熙想不到的是,他對其他皇子的封爵和早立太子卻是起了很大的矛盾。
在滿族立繼承人的歷史上,從來都不是採取嫡長子制度的。故而很多滿人都還無法接受不了以嫡長子制度選出的太子胤礽。
但是在此關鍵當口,康熙卻將八旗的部分權力分給了自己六個兒子以後,滿人開始認為這些阿哥們都有繼承權。自幼受皇室良好教育的阿哥們個個文武雙全,誰也不輸給誰,有了權力後自然有野心。
他們不願意屈居於太子胤礽之下,於是,康熙晚年時一出九子奪嫡的好戲開始了。
因此,九子奪嫡的根本原因雖然不在於康熙,也不在於這些皇子的野心。而是在清朝入關以後,制度的不斷變化之下的結果,又或者說是清朝本身的風俗與中原漢族制度風俗衝突之下的一個衍生物。
康熙四十七年,皇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黜,奪嫡拉開了帷幕。在康熙帝的旨意之下,由朝臣來推舉皇儲之人,但絕大多數的朝臣卻都推舉八阿哥胤禩。
這也就註定了皇八字胤禩是註定與皇位無緣的,康熙帝廢黜太子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太子對皇權的威脅。而眾臣對八阿哥胤禩的支持就成了對皇權的挑戰。從此胤禩便成了康熙皇帝打擊制約的主要對象。
八阿哥的命運轉折不過只是「九子奪嫡」的一個縮影。此後的奪嫡愈演愈烈,為了能夠統治天下,這些優秀的皇子們不顧及手足之情,演變成了一場兄弟相殘的嗜血之戰。
小結
縱觀歷代的封建王朝,立嫡都是國家穩固發展的根本,即便康熙皇帝被譽為「千古一帝」可同樣在皇儲的事情無法避免。奪嫡事件導致了皇子之間為奪儲而大力培植黨羽,黨派之間勾心鬥角、相互傾軋。朋黨之爭帶來了國家政體吏治的混亂,使得國家發展有倒退之勢。
幸而,這場轟轟烈烈的皇位爭奪戰終究落下帷幕,選出了一位優秀的後繼者——雍正。正是雍正在位的十三年間的勤政,奠定了歷史上的康乾盛世,為乾隆王朝的60年輝煌提供了重要的條件。
參考資料:《白話本國史》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