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甘肅省天水市張家縣川海灣小學 馬國強老師
從2018年秋學期開始,四個學期,我一共給孩子們上了《積極關係》(低、年高級兩個版本)、《樂學包》和《優勢自信》四個心智素養課程。在課程中,我和孩子們一起學到了情緒管理、學習能力培養、人際關係處理以及自身優勢發現等知識和方法。
這些課程對孩子們的影響不是立竿見影的。甚至有時候,可能感覺,有些課程上完後似乎對孩子們沒什影麼響。但是兩年下來,我慢慢發現,其實孩子們的變化是很大的。比如,孩子們知道生氣時應該怎麼做,即使真正生氣時可能還不能百分百按照學習到的知識來處理;孩子們與我的關係非同一般,待我幾乎就像待自己的親人一樣;我們約定好的事情,只要一提醒就能馬上改正……等等,這使我不由得想起了杜甫《春夜喜雨》中那詩句---「潤物細無聲」。
當然,能有這樣的效果,主要原因是心智素養課程的內容體系科學合理、編排形式靈活多樣。但也有一點不可忽視,就是課上課下持續地實踐心智素養課程的理念。在此,與大家分享我的幾點體會。
培養規則意識
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我們會發現,課堂規則的重要性。心智素養課的每個課程,第一課時都是「建立課堂規則」。
在課堂規則的建立應該注意什麼呢?我覺得首先是:讓每個孩子都參與到規則的制定的過程中。這樣每個孩子都會感覺自己是課堂的主人,可以增強孩子們的主人翁意識與自信心。同時,自己制定的規則執行起來也會更容易一些。其次,在執行課堂規則時,教師的態度也非常重要。我覺得最好的態度是「溫和而堅定」。只有這樣,規則才能被穩固而持久地執行起來。
在三年級時,我和孩子們制定的規則是,只要有人不遵守課堂紀律,我就從五數到零。如果數數期間又有人違規,就從六數到零,以此類推……剛開始,有孩子故意試探我的態度,在我快要數到零時就搗亂一下。那時有過把數加到五六十的情況,使得有些同學幾近崩潰,但我一直都是堅定地執行著……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練,孩子們都知道我是「說到做到」,因此再也沒有人試探我的底線了。
關注每一位孩子的心理健康
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我們要留心觀察學生,看看孩子們的日常行為與往常有沒有不同的地方,要想辦法探尋這些行為背後的原因,針對性地進行疏導和預防。
在和孩子聊天的過程中,我們要遵循「同理傾聽,完全接納」的原則。當孩子敞開心扉對我們講解自己的真實想法時,我們首先要認可他(她)的情緒,做到同理傾聽。以聽為主,可以伴隨一些「嗯,嗯」、「原來是這樣啊」等表示認同的詞語或短句,以及用點頭或其他面部表情、肢體語言等來表示認可他(她)的感受。當我們用這樣完全接納的態度去傾聽、認可他(她)的情緒、讓他(她)儘量把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吐露出來時,他(她)的情緒就已經得到了有效釋放。
當然,有時僅僅通過同理傾聽還不能完全解決孩子「問題」的話。我們就要坐下來,和孩子「一起探討」,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時,我們需要像「教練」一樣,多提啟發性的問題,讓孩子自己多思考,儘可能地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如果需要,我們可以與孩子一起按照找到的方法去實際操作,把問題解決掉。讓孩子們去嘗試,如果辦法並不能有效解決問題時,就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再次探尋新的方法,直到把問題徹底解決掉。
一次我們班的兩位同學發生矛盾,一位同學動手打了另一位同學。我就問那位打人的同學:「你為什麼要打人?」他說那位同學罵了他,他很生氣,剛開始他還在忍著,但後邊他忍不住了就動手了。我接著問他:「那除了打人還有沒有其他解決好的辦法?」他想了想說,他可以從教室裡出去,等氣消了再進來。我對他的想法及時進行肯定,並希望他以後再發生同樣的事後能試著用用這個辦法。從那以後,這個孩子就很少動手打人了。
老師的成長,是孩子們成長的前提
要想使以上方法起到作用,我想有一個必要的前提,老師與學生的關係必須十分融洽,孩子們願意聽老師的話。而要想達到這樣的效果,我認為老師自己要堅持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共情與傾聽能力,和科學有效解決孩子心理問題的技巧。
多一些知識的積累。孩子的每個行為背後一定有其深層的原因。我們一定不能簡單粗暴地去對待,而要深入地進行了解,弄清行為背後的目的和原因,為正確處理問題打好基礎。如此,才能取得孩子的信任,讓他(她)有事時願意跟我們講。
多一些方法的學習。和孩子一起相處,處理他們遇到的問題時,我們心中一定要有方法。什麼時候應該關心,什麼時候應該鼓勵,什麼時候可以忽略,什麼時候必須重視,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實施有方。建議大家都讀讀或聽聽《正面管教》這本書。
多一些實踐。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的過程中,很多理論都離不開實踐練習。在有認識、有方法的基礎上,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斷地堅持實踐。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也只有如此,我們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的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在開展心智素養課程過程中,孩子們和我都有很多感受和收穫,我們一起感受情緒、一起認識自己、一起嘗試挑戰新鮮的事物……感謝「心靈魔法」,讓孩子們和我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