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繪製出迄今為止最全面的人類基因組中非編碼DNA圖譜 揭示了3萬個人類疾病區域的特殊迴路!

2021-02-25 淮北市轉化醫學中心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Nature上題為「Regulatory genomic circuitry of human disease loci by integrative epigenomics」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繪製表觀基因組圖譜即使了3萬個人類疾病區域的迴路。20年前,人類基因組的第一份草案公開發布,該項目的主要驚喜之一就是科學家們發現人類基因組中僅有1.5%是由蛋白質編碼基因組組成的。

在過去20年裡,科學家們最初認為是垃圾DNA的非編碼DNA片段在機體發育和基因調節中都扮演著關鍵角色,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布了迄今為止最全面的非編碼DNA圖譜。該圖譜對跨越833種組織和細胞類型進行了表觀基因組標記,即能表明不同類型細胞中哪些基因被開啟或關閉的修飾,相比之前所涵蓋的內容有了顯著增加,此外,研究人員還識別出了能控制特定生物程序的調節元件,並揭開了與540種特定性狀相關的大約3萬個遺傳變異的候選作用機制。

研究者Manolis Kellis教授說道,我們所提供的其實是人類基因組的迴路,20年後我們不僅有了基因,而且還擁有了非編碼的注釋、模塊、上遊調節子、下遊靶點、病毒變異以及對這些病毒變異的解釋。

圖片來源:CC0 Public Domain

表觀基因組的控制

疊加在人類基因組(組成遺傳代碼的核苷酸序列)之上的是表觀基因組,表觀基因組由化學標記所組成,其能幫助確定不同時間點和不同細胞中會有哪些基因被開啟表達,這些標記包括組蛋白修飾、DNA甲基化以及某段DNA的可及性。表觀基因組學能直接讀取機體細胞所使用的標記,從而記住每一種細胞類型和機體每一種組織中到底什麼開啟和關閉;其就好像便利貼、螢光筆和下劃線一樣,表觀基因組學能讓我們了解每種細胞類型中被標記為重要的細胞,從而了解基因組的實際功能。

而繪製這些表觀基因組注釋或能幫助揭示遺傳控制元件以及不同元件活躍的細胞類型,這些控制元件能被分類為集群或模塊,共同作用來控制特定的生物學功能,其中一些元件是增強因子,其能與激活基因表達的蛋白質相結合,而另一些則是抑制因子,能夠關閉基因的表達。研究人員新繪製的圖譜名為EpiMap (Epigenome Integration across Multiple Annotation Projects),其建立在多個大規模繪圖聯盟的數據基礎之上,並能夠結合這些數據,包括了ENCODE(DNA元素百科全書), Roadmap Epigenomics(表觀基因組學計劃)和Genomics of Gene Regulation(基因調控基因組學計劃)。

文章中,研究人員共收集了833個生物樣本,其達標了不同類型的組織和細胞類型,每個生物樣本的表觀基因組標記的子集都略有不同,因此很難完全整合多個聯盟的數據;隨後研究人員通過合併類似標記和生物樣本的現有數據,填補了缺失的數據集,並利用由此產生的跨越833個生物樣本中的1萬個標記彙編來研究基因調節和人類疾病的發病機制。

研究人員注釋了200多萬個增強子位點,其僅覆蓋了每個生物樣本中0.8%的比例,合計佔基因組的13%;研究人員根據其活性模式將其歸納為300個模塊,並將其控制的生物學過程、調節子和短序列基序聯繫了起來,同時研究者還預測了基於其協調活性模式下,控制元件和目標基因之間的330萬種聯繫,這代表了迄今為止人類基因組中最全面的迴路。

疾病連結

自從2003年人類基因組最終草案完成以來,研究人員已經進行了數千項全基因組關聯性研究(GWAS),揭示了能使攜帶者易患某種形狀或疾病的常見遺傳突變。這些研究大約產生了12萬個突變,但僅有7%的突變位於蛋白編碼的基因中,其餘的93%的突變位於非編碼的DNA區域中。然而,非編碼突變體如何發揮作用,研究人員並不清楚,原因有很多;首先,基因突變是成組遺傳的,這就使得在每個疾病相關區域的幾十個突變中尋找致病突變體變得非常困難,此外,非編碼突變體能夠遠距離作用,有時在數百萬個核苷酸以外,這就很難找到其所作用的靶基因,同時其還具有極強的動態性,這樣研究人員就很難知道其到底會在哪個組織中發揮作用,而且了解其上遊調節機制也是一個未解決的問題。

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就能解決這些問題,並能為超過3萬個非編碼GWAS編譯提供候選的機制見解;研究者發現,與同一特性相關的變異更傾向於在該特性生物學相關的特定組織中富集,比如,與智力相關的基因突變往往會出現在大腦中活躍的非編碼區域,而與膽固醇相關的基因突變則會出現在肝臟中的活躍區域中。研究人員還表明,一些性狀或疾病會受到多種不同組織類型中增強子活性的影響,比如他們發現,與冠心病相關的遺傳突變或在脂肪組織、冠狀動脈、肝臟等其它組織中處於活躍的狀態。

目前研究者Kellis的實驗室正在與其他研究人員合作,在這些全基因組預測的指導下來尋找特定疾病發生的線索;研究人員正在對冠心病患者的心臟組織、阿爾茲海默病患者的小膠質細胞以及肥胖患者的肌肉、脂肪和血液等組織樣本進行分析,基於目前的研究結果,這些或許都是能預測疾病的因素。許多其它實驗室也都在利用EpiMap數據來進行不同疾病的多項研究;最後研究者Kellis說道,我們希望我們的預測結果能在工業界和學術界得到廣泛的引用,從而幫助闡明遺傳突變及其發揮作用的機制,並能幫助靶向性療法瞄準作用靶點,從而加速治療多種該疾病的藥物等療法的開發。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繪製出人類皮膚單個黑素細胞的基因組圖譜
    科學家繪製出人類皮膚單個黑素細胞的基因組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1 21:47:36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A. Hunter Shain研究小組繪製出人類皮膚單個黑素細胞的基因組圖譜。
  • 人類基因組指導手冊發布:生成了詳細基因組圖譜
    據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在2020年8月15日發布的消息:一項歷時17年的研究計劃,如今已經成功的繪製出了一份詳細的基因組圖譜,揭示了數十萬個潛在調控區域的位置,這一資源將有助於所有人類生物學研究向前發展。在人類基因組的30億個鹼基對中,只有2%編碼構建和維持我們身體的蛋白質。
  • 科學家繪製出人類DNase I超敏位點的索引圖譜
    科學家繪製出人類DNase I超敏位點的索引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 23:59:17 美國華盛頓大學John Stamatoyannopoulos、Wouter Meuleman等研究人員合作繪製出人類
  • Nature:繪製出有史以來最大的人蛋白相互作用圖譜
    2017年5月28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繪製出人5800多個基因編碼的蛋白相互作用圖譜(或者說網絡)。這些基因代表著超過四分之一的人基因組。
  • 我國科學家繪製出人類細胞圖譜 涵蓋八大系統
    新華社杭州3月26日電(記者朱涵)浙江大學醫學院郭國驥教授團隊用自主研發的分析平臺,繪製出跨越胚胎和成年兩個時期、涵蓋八大系統的人類細胞圖譜。這項成果26日在《自然》雜誌上在線發表。  細胞是生命的基本單位。在過去,科學家主要利用顯微鏡和流式分析等技術,依靠若干表型特徵對自然界裡不同物種的細胞進行分類和鑑定。
  • 我國科學家完成鯉魚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
    在國家「863」計劃、「973」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等資助下,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聯合中國科學院、哈佛大學、奧本大學等單位組建的國際合作團隊完成了鯉魚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並揭示其獨特的全基因組複製事件,這是國際上首個完成全面解析的異源四倍體硬骨魚類基因組圖譜
  • 科學家公布第一階段人類基因組「差異圖」
    由美國、中國、日本等國200多位科學家參加的「國際人類基因組單體型圖計劃(HapMap)」日前取得階段成果,科學家於26日公布了第一階段人類基因組單體型圖。科學家說,這份描述人類基因組中最常見差異的圖譜,將大大促進疾病和人類進化的研究。    人類基因組擁有大約32億對鹼基。
  • 科學家繪製出腦幹迴路內各種前肢動作的功能圖譜
    科學家繪製出腦幹迴路內各種前肢動作的功能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8 16:25:45 近日,瑞士巴塞爾大學Silvia Arber及其小組繪製出腦幹迴路內各種前肢動作的功能圖譜。
  • 基因組圖譜全面揭秘鳥類演化「大爆炸」歷程
    原標題:基因組圖譜全面揭秘鳥類演化「大爆炸」歷程   一項歷時四年之久、雄心勃勃的國際合作研究,通過全面解析現代鳥類基因組圖譜,使約6600萬年前地球上龐大動物類群恐龍覆滅之後出現的鳥類演化「大爆炸」歷程浮出水面,並深入解答了很多疑問。
  • 科學家繪製出地球微生物組的基因組圖譜
    科學家繪製出地球微生物組的基因組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0 22:33:40 美國能源部聯合基因組研究所Emiley A. Eloe-Fadrosh小組繪製出地球微生物組的基因組圖譜。
  • 人體細胞如何分工 這張圖譜帶來新的認識
    世界首個人類細胞圖譜近日公布。科學家首次從單細胞水平上全面分析了胚胎和成年時期的人體細胞種類,定義了許多之前未知的細胞種類。細胞是生命的基本單位,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郭國驥團隊公布繪製成功世界首個人類細胞圖譜。
  • 科學家繪製出最詳細遺傳圖譜
    由牛津大學和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組成的研究組完成了世界上最詳細的遺傳圖譜,這張遺傳圖譜精確地繪製了來自母本卵子和父本精子中的遺傳物質的位置。
  • 中外科學家合作繪製萬種鳥基因組圖譜
    中外科學家合作,構建起了所有鳥類的基因組圖譜,解析了鳥類演化的歷程。11月12日,國際科學期刊《自然》以封面論文的形式發表了兩篇文章,報導了「萬種鳥基因組計劃」第二階段的研究結果。長期以來,人類對鳥類系統發育關係的了解比其他任何脊椎動物都要少。「萬種鳥基因組計劃」旨在從全基因組水平構建鳥類的生命之樹,解析鳥類輻射性演化的分子動力,解碼動物遺傳變異和性狀差異之間的聯繫,揭示分子演化和生物地理學及物種多樣性格局之間的關係,評估環境氣候及人類活動對物種演化過程及生物多樣性的影響,並且揭示整個鳥綱物種的種群變化歷史。
  • 科學家們成功繪製出首個人類心臟神經元的3-D圖譜!
    2020年5月31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iScience上題為「A Comprehensive Integrated Anatomical And Molecular Atlas Of Rat Intrinsic Cardiac Nervous System」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託馬斯傑斐遜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繪製出了首張人類心臟神經元的
  • 我國科學家繪製完成鯉魚全基因組序列圖譜
    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水產生物應用基因組研究中心、黑龍江水產研究所和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共同實施的「鯉魚基因組計劃」成功完成了鯉魚全基因組測序,並繪製了鯉魚基因組框架圖譜、基因組物理圖譜和高密度連鎖圖譜,為鯉魚基因組輔助育種研究、優良品種快速培育提供了重要基礎。 鯉魚基因組有100條染色體,是目前完成全基因組測序研究物種中染色體數目最多的動物。
  • 我國繪製完成世界首個蒙古族人全基因組序列圖譜
    新華社呼和浩特12月18日電(記者 於嘉、張雲龍)我國科學家繪製完成了全世界首個蒙古族人全基因組序列圖譜。這是記者18日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召開的「世界首例蒙古族人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完成成果發布會」上獲得的消息。
  • 科學家在人類癌症基因組非編碼區域中鑑別出關鍵的...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加拿大安大略省癌症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在人類癌症基因組中的大量非編碼區域(也被稱之為人類癌症DNA的「暗物質」)中發現了一種新型的致癌突變;這種突變或能作為一種新型潛在的治療靶點,幫助科學家們開發治療多種類型癌症的新型療法,包括腦癌、肝癌和血液癌症等。
  • 首份個人DNA圖譜 60億對鹼基序列全破譯
    ***未來可人手一份「生命天書」  這次沃森的圖譜繪製採用了新的測序技術,不但極大地提高了效率,而且只花費了不到200萬美元。1990年啟動「人類基因組」計劃用了10年時間才完成草圖繪製,而且成本超過40億美元。吉布斯博士表示,耗時和成本的大幅縮減,意味著「個人版」DNA圖譜走向公眾將很快成為現實。
  • 海洋所科研人員繪製完成牡蠣全基因組序列圖譜
    基因組數據全面提供解析牡蠣典型性狀的組學基礎牡蠣基因組由8億個鹼基對組成,大約包含2萬個基因。從初步分析來看,基因組數據支持了海洋低等生物具有高度遺傳多樣性的結論。此外,目前已驗證的109種鋅指蛋白結構域在牡蠣基因組中均有發現,並且在整個基因組中所佔的比例遠遠超過人類。這為解釋牡蠣含鋅量高的特點提供了基因組水平的線索。
  • 科學家繪製出大麥的泛基因組圖譜
    科學家繪製出大麥的泛基因組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3:39:49 德國哥廷根大學Nils Stein等研究人員合作繪製出大麥的泛基因組圖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