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青評論
為了學生更好的成長,導師要學會「放手」,摒棄那些「拱衛山頭」的「門戶之見」,放他們「自由飛翔」。
從「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進而開展一種探究性的教學、掀起一場課堂革命,大體是上世紀60年代以後風靡全球教育界的一個基本趨勢,也與全國高校本科教育會議提出的「以本為本,回歸常識,回歸本分,回歸初心,回歸夢想」的要求相契合。
不過,同樣的道理,到了研究生培養階段,面對的則是另一種情境。研究生教育通常採用的是導師負責制,導師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並形成以導師為核心的師門組織。隨著招生規模的擴張從本科傳導到研究生,本科擴招過程中陸續出現的一些問題也逐一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顯現。
一個突出問題是「生師比」的失調,導致導師的指導不到位。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高校教師在面臨沉重的教學科研壓力之餘,能夠指導帶教和承受的研究生規模、數量,也存在一個最優邊際。
所以,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現象:一位新晉碩導、博導,在其指導學生的最初幾年,尚能因材施教、針對每個學生的特點優長開展有效的指導,激發學生的創造活力。大約3年左右,當他所帶的學生覆蓋到全部年級階段並穩定到一個較高規模水平後,就不免力不從心、漸露疲態,很難顧及到每個學生的成長,其關注和指導的力度就會下降,學生的獲得感也會下降。
從我個人指導研究生的情況來看,大約碩士生是每年2-3人,博士生每年1人。如果滿負荷工作的話,所指導的研究生規模就達到7-9人。如何確保培養的質量,對每位學生負責?導師對學生是一種「一對多」的局面,而從「以學生為中心」的視角來看卻是「一對一」的——每位學生只有一個導師。這是一對矛盾。
所以,我一方面提醒自己作為導師,要時刻注意這種不均衡的狀況,盡最大努力增加與學生的接觸、溝通;另一方面,也在和學生的交流中建議他們「反周期調節」。對碩士生來說,在圖書館讀書的時間會更多,相對於博士生而言,被導師找去討論的機會更少,那麼有時就需要更為主動地與導師溝通交流;而對博士生來說,要反過來去增加自己沉下心來坐冷板凳、研讀經典的時間,形成一種對衝。
更為根本的解決之道,是形成一種基於「學生、學習、學術」的開放式的共同體。這個共同體可以包容傳統的「師門」所內涵的師生關係。除此之外,應當有一種相互砥礪、促進共同成長的願景。須知,到了研究生教育階段,其基本的組織方式早已不再是本科生的班級制,但獨行快、眾行遠,每個研究生仍然有構建新的集體認同的強烈需求。開展讀書會,集中學習和研討交流;開展集體學術項目,到鄉村田野、工廠車間進行社會調研。這些都是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有效手段。
強調上述方面,絕非為導師鬆綁、卸責,而是要促使導師把心思真正聚焦在「引導」「塑造」上。相當數量的導師也比較認同的一種流俗見解是,把導師的工作僅僅局限於指導論文寫作,甚至個別導師連這一點都做得不到位。等而下之者,則把「導師—學生」的關係異化為「老闆—僱工」關係。
實際上,導師更重要的工作在於「導學」,在於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在於在教學相長的過程中碰撞思想、分享體驗、觸發靈感、激勵創新,構成不可分割、互為助力、相互成全、互相成就的學術共同體。
導師不僅是指導研究生畢業論文的老師,還應該是研究生科學研究上的合作夥伴、思想修養上的主要責任人、健康生活上的重要監督者。到了特定的抉擇時刻,導師還要學會「放手」——為了學生更好的成長,摒棄那些「拱衛山頭」的「門戶之見」和留用身邊的私心雜念,放他們「自由飛翔」。這樣的定位,是對傳統意義上完成任務型的「導師—學生」關係的一種超越,是一種更值得追求的高質量「師生關係」。
教育是一個慢變量,教書、育人從來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導師需要在實踐摸索中總結經驗、認識規律,像人民教育家於漪老師那樣,一輩子做老師,一輩子學做老師。
撰文/曹東勃
微信編輯/昆蘭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