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中學語文課時,最不喜歡課文後面要求背誦全篇,如果是古詩還好背,要是古文就比較難了。上世紀30年代,著名語言學家趙元任寫了一篇名為《施氏食獅史》的古文,只有92個字,然而即使你會背全文,也不會有一個人聽得懂。
施氏食獅史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試食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
趙元任是一個百年一遇的天才,文理兼備,他是語言學家,被譽為「中國現代漢語之父」,也是物理學家、數學家、音樂家。
他的語言天賦驚人,不僅掌握了英語、法語、德語、日語等多國語言,還會33種中國的方言。
據說有一次,劉半農為編寫一本「罵人專輯」,在報紙上刊登了一則啟事,公開徵集各地「罵人方言」,趙元任看到後,便來到劉半農的住處,用全國各地的方言,將劉半農「臭罵」了一頓。
趙元任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是閒得無聊嗎?
在1930年代,國內語言學界對漢字拼音化的呼聲很高。
其實,趙元任此舉其並非反對漢字拼音化。他在演講中就曾說,除了專門研究文字的人,其他人是可以使用拼音文字代替國語交流的。
再說,按他自己的說法,他學習語言不過是覺得好玩。看來,他寫這篇文章也是「玩」的成分居多。
筆者認為,此文與其說是反對漢字拼音化改革,不如說是反映漢語尤其是文言文存在「能看不能聽」的問題。
中國的漢字,是由圖畫演變而來的表意文字,音節比較少。據統計,現代漢語中約有400多個獨立音節,如果算上四個聲調,也只有1000多個音節,而漢字的常用字也有9000多字,這樣,就導致漢字的同音字、同音詞特別多。
拼音文字的同音詞,相比之下要少得多。
然而,相比拼音文字,漢語卻有著言簡意賅的優點,在聯合國的六種文字中,只有漢語的漢字本最薄。
而語言高度凝練的文言文,更是惜墨如金。比如一段短短的古文,翻譯成拼音文字,字符長度都要多出很多,即使是像《紅樓夢》這樣的小說,漢學家大衛·霍克斯的翻譯也達到了五冊,而原著只有一冊,頁數多出了幾倍。
漢語在單位跨度之內,能容納更多的要素,同樣文章的閱讀速度,漢字也一般比拼音文字快。
有人戲謔說,西方的語言相比漢語是「三個浪費」:浪費口水、浪費墨水、浪費紙張。
所以,不光漢字有簡化字,早在18世紀,班傑明·富蘭克林就提出了簡化英語的方案,著名作家馬克·吐溫也積極支持簡化英語,原因就是他不想寫那麼多字母。
但是,語言文字代表著一個國家的文化,有著強大的社會根基,要想徹底變革又何其困難。因此,不管是漢字拼音化,還是簡化英語,都沒有得到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