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到二十世紀之間的「世紀轉折文學」的特點

2021-12-26 新澄讀書

19世紀下半葉,歐洲經過1848年革命,資本主義迅猛發展,工業革命促使生產力直線上升。19世紀下半葉,歐洲最大的戰事是1966年普奧戰爭和1870年普法戰爭。發達國家紛紛用兵海外爭奪殖民地:英國在拿破崙戰爭中獲得優勢,利用強大的艦隊,先徵服印度,接著發動鴉片戰爭;1871年建立的德意志帝國,在分割殖民地方面是個遲到的國家,德皇威廉二世利用義和團起義和德國公使在北京遇刺事件挑起八國聯軍侵華,德國陸軍元帥瓦德西擔任聯軍司令攻陷北京;奧地利在拿破崙戰爭時期便已不是軍事強國,但憑藉靈活的外交才能,在維也納會議上,也成為左右歐洲局勢的強國,以後又兵不血刃的併吞匈牙利,建立雄踞多瑙河的奧匈帝國,但是它真正的實力實在文藝上。歐洲封建君主經歷了幾次激烈的革命,也順應歷史的潮流,無損王室基本利益又可免去殺身之禍的基礎上紛紛改革:制定憲法,成立議會,普及教育.歐洲出現了幾十年和平安定的局面,文藝流派異彩紛呈。然而,爭奪殖民地的矛盾和民族矛盾終於爆發列強之間的殊死搏鬥。1914年,塞拉耶佛一聲槍響引燃了歷時四年的空前慘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在社會矛盾,民族矛盾尖銳複雜得到情況下,歌舞昇平下思想的暗流湧動。思想革命在醞釀,促使人們思考、探索。其中,對歐洲各國思想影響最強烈的是尼採的哲學思想和弗洛伊德的學說。尼採有一個基本思想,即對兩千年來一切價值進行重估。普法戰爭後,尼採出版了四篇文章,結集為《不合時宜的觀察》①,1886年發表《在善與惡的彼岸》②。1900年,尼採去世。同年,奧地利醫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發表《夢的解析》③,指出夢是通往潛意識的迂迴道路。也是1900年,青年維也納派的領袖阿圖爾·施尼茨勒的中篇小說《古斯特少尉》發表,開創了意識流小說在德語國家文學的先河。茨威格八年後也發表了內心獨白小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和《馬來狂人》等。①《不合時宜的觀察》中,第一篇文章對於文化市儈(自滿自足、粉飾太平,不求革新,應和官方的需要,作官方的喉舌)進行了尖銳地批評,否定用武力的優勢取得帝國統一的德國軍國主義。第二篇文章極力反對用歷史、用傳統來壓制創新精神。第三篇文章肯定了叔本華絕不隨波逐流,敢于堅持真理的精神。第四篇文章對音樂家華格納在藝術上勇於創新的精神推崇備至。②《在善與惡的彼岸》又譯《凌駕於善惡之上》,尼採在文章中對於當時的倫理學、美學、藝術理論、形上學和認識論都進行了批判,提出要重估現有的一切價值,從而動搖了資產階級的道德基礎。③《夢的解析》是弗洛伊德對三年間進行自我分析得到的研究成果的總結,否定了之前人們將夢神秘化,認為夢是達到陰間的通途的觀點,提出夢是人的潛意識裡的欲望的不自覺的流露,通過夢的解析,可以發現人們壓抑在潛意識中的欲望。這部劃時代的著作,使得人在認識自己的過程中,又發現一片一直未涉足的新大陸——人的潛意識世界。幾百年來,作家在描寫人過程中,經歷了一個艱難的發展歷程:中世紀時,文學的目的是頌神,人在文學作品中的出現,只是為了表現對神的敬畏或是表現一個宗教倫理。藝術領域,如繪畫、雕塑中,人物都是瘦骨嶙峋、形容枯槁、受苦受難的樣子只求早日擺脫人間困苦,早日安享天國福祉。從歐洲中世紀黑暗時代覺醒之後,人們先是通過文藝復興,爭得自己的美奐與尊嚴,擺脫宣揚禁慾的基督教會的精神束縛,如同提香筆下維納斯的腰肢。隨後,啟蒙運動在十八世紀又使人的理性得以確認,並將理性提高到衡量一切真理的高度,與之相對,浪漫派將感情引入文學。到十九世紀末,作家進一步對人的心靈這一未開墾的處女地進行拓荒和探險。歌德在《浮士德》中精闢地指出「哦,兩個靈魂,寓於我的胸中」,說明人的內心充滿矛盾,不能把人簡單地貼上標籤進行分類。隨著弗洛伊德學說的發表和傳播,人們懂得,許多尚未得到饜足的願望,都像妖魔似的被囚禁在潛意識裡,如被偽善的道德、視為禁區的性慾,始終受到壓抑,不是以變態的行為發洩出來,便是長眠心底引發精神異常。這一發現開啟了作家的心智,拓寬了作家的視野,擴展了文學的題材。

相關焦點

  • 思勉人文思想節:閱讀十九世紀文學對今天有什麼意義
    先讀二十世紀文學,再讀十九世紀文學南京大學教授、作家畢飛宇說,在今天這樣一個時代談十九世紀文學可能會更準確。「二十世紀是十九世紀的兒子,二十一世紀是十九世紀的孫子。兒子談論父親通常不靠譜,孫子討論爺爺通常靠譜。當我還是 『兒子』的身份,我在上大學。
  • ​碎片化的存在:英語文學中的二十世紀圖景
    說到二十世紀,我們會想到兩次世界大戰、冷戰、殖民地解放運動,等等。在當時,科技進步和價值信仰體系的崩解,變革著人們的思維和生活方式。反映在文學上,二十世紀的創作者更加緊密地把對生命意義的探求和對創作手法的試驗合而為一。二十世紀最具代表性的英語作家、詩人、劇作家多出現在一戰、二戰前後,如喬伊斯(James Joyce, 1882-1941)、艾略特(T. S.
  • 十九世紀的數學
    在十九世紀下半葉,一些數學家注意了各分支間的聯繫,最著名的有克萊因的埃爾朗根綱領,在幾何中引進群的觀點,取得很大成功,但專門化的研究方式尚處於方興未艾的階段。從十九世紀晚期開始的將數學各分支奠基於公理體系之上的運動,又推進了各分支的細分,這種傾向一直延續到二十世紀。    十九世紀數學家的工作方式呈現出全新的、不同於十八世紀的特色。
  • 十九世紀數學
    在十九世紀下半葉,一些數學家注意了各分支間的聯繫,最著名的有克萊因的埃爾朗根綱領,在幾何中引進群的觀點,取得很大成功,但專門化的研究方式尚處於方興未艾的階段。從十九世紀晚期開始的將數學各分支奠基於公理體系之上的運動,又推進了各分支的細分,這種傾向一直延續到二十世紀。  十九世紀數學家的工作方式呈現出全新的、不同於十八世紀的特色。
  • 二輪複習7:第七章 十九世紀現實主義文學
    「文學考研」微信公眾號的第二輪《外國文學史》複習正式開始啦!大師兄每天都會在公眾號分享「複習乾貨」,希望參加2020文學考研的師弟師妹們一起堅持學習!每天學習完,都可以在下面留言【籤到】或發到朋友圈讓更多人監督你學習!堅持才是勝利!加油!
  • 「二十世紀外國文學叢書」摘錄(封面集)
    「二十世紀外國文學叢書」摘錄(封面集)時間:2009-08-23 16:53:54 來源: 編輯:嚴彬 標籤:由外國文學出版社和上海譯文出版社在1980年代共同出版,收錄以歐美文學為主,兼及亞洲、非洲、拉美、大洋州的經典文學巨作,相當大一部分為現代派作品,基本都是經過歷史沉澱的,公認的經典作品,暫定200種。
  • 十九世紀法國文學高峰的啟示
    這樣,19世紀法國文學就進入我們視野,為我們提供一個具體參照。  100年間轟轟烈烈,名家名著高峰迭起  整個19世紀,從1802年夏多布裡昂《基督教真諦》始,到歷經23年勞作完成的左拉《盧貢·馬加爾家族》止,中間有拉馬丁、維尼、雨果、奈瓦爾、繆塞和喬治·桑;司湯達、巴爾扎克、福樓拜和梅裡美
  • 周思中:二十世紀藝術的大轉折與中國工藝史學的建構
    2002年12月史論系老先生合影,左起:葉喆民、尚愛松、奚靜之、田自秉二十世紀藝術的大轉折與中國工藝史學的建構
  • 錢翰:二十世紀法國先鋒文學理論和批評的「文本」概念研究
    看到文藝學研究者之間的交流互動,微信組成員感到欣喜,這正是我們的創號初衷——以新形式與學界同仁交流對話、拓寬學術話語空間。今天,我們為大家介紹一本錢翰老師的新書《二十世紀法國先鋒文學理論和批評的「文本」概念研究》。該書作為國家社科基金科研項目的結項成果,已納入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
  • 一個精神病眼中的二十世紀德國史 一千零一夜
    整本《鐵皮鼓》,你可以說它就是一部簡明的二十世紀德國史。故事的敘事者奧斯卡,也是德國歷史的一個觀察者。這本小說從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但澤開始講起,一路講下去,帶領我們走到了納粹的興起,二次大戰,然後德國戰敗,一直到五六十年代左右。貫穿其中的,就是我們這個有一點精神病的奧斯卡。
  • 周 憲 ‖ ​十九世紀英語美學文獻學問題
    社會革命和工業化極大地改變了西方社會的城市形態和日常生活,都市化將大量農村人口集中到了城市,傳統的貴族文化面臨著世俗的大眾文化的嚴峻挑戰,中產階級的興起重塑了審美趣味。從文學藝術上看,十九世紀又是一個大發展時期,上半葉是浪漫主義的巔峰時代,下半葉則進入了現代主義的黃金時期。科學的昌明一方面改變了社會,另一方面也重組了科學知識的生產。
  • 他為何被稱作「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良心」?
    巴金文學思想的核心為:真與善。這兩點之間,「真」是巴金文學思想的生命,是核心,「善」是巴金文學思想的基點,是價值。巴金文學思想中的善是人的絕對自由追求的價值觀,這主要得益於他早期所接觸的無政府主義思想。無政府主義思想提倡個體之間的自助關係,關注個體的自由和平等。
  • 空想社會主義思潮的發展——十九世紀上半期法國的思想層面
    引言空想社會主義思潮是法國十九世紀上半期第三大社會思潮。它與十八世紀的空想社會主義不同,是十九世紀資本主義關係確立後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日益發展的結果,它以嶄新的社會內容、蓬勃的聲勢作為無產階級的「象徵、表現和先聲」出現於這一歷史階段,其代表人物最早有巴貝夫,而後則有偉大的思想家聖西門和傅立葉。
  • 哈代:二十世紀文學巨子,有一位出手寫小說的詩人
    託馬斯·哈代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女作家伍爾夫拜訪託馬斯·哈代,秒變小迷妹,之後有了這句英雄惺惺相惜的評論。讚譽哈代是悲劇大師並非言過其實:一方面哈代確實配得上文學大師稱號,被譽為二十世紀文學巨子,在小說和詩歌方便成績斐然;悲劇二字更說明哈代小說主題之所在。像雨果一樣,詩人出手寫小說,人物的真善美,假醜惡難免多幾分誇大,但與雨果不一樣的是,哈代是一個現實主義者,筆下並無太多浪漫主義宣洩。
  • 杉山正明:「世界史」科目是十九世紀的負面遺產
    回顧歷史,我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長期被灌輸的世界史圖像,帶有一種濃濃的色彩,這種色彩大多肇因於十九世紀中葉開始到二十世紀初期以西歐為中心的歐美列強割據支配世界的國際情勢和歷史變遷。甚至,更重要的是,這樣一種十九世紀型的妄斷,竟然還進一步被回溯到往昔的歷史時代而印象化,不僅未予遊牧及遊牧民在人類史上所扮演的角色以正當評價,反而還使得將他們視作「歷史反派」「文明破壞者」的態度更加普遍。遊牧民可以說被當成了歷史上的「負面象徵」。雖然我們常說「思想的十九世紀」,但「無意識的十九世紀」才真正可怕。
  • 十九世紀的芬蘭和烏克蘭,與俄羅斯的關係
    為了治理芬蘭,由二十名芬蘭國民組成的中央行政委員會。委員會沒有什麼實權,受沙皇委任的總督領導。總督不但掌管整個的行政權,並且還監督法律的實施和司法的執行。芬蘭享有自治權:它的法庭和自己的軍隊。法律草案由議會討論。但是沙皇破壞芬蘭的憲法,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芬蘭人民經濟發展和文化的發展。
  • 以賽亞·伯林 | 二十世紀的政治思想
    所有的運動都有其根源,先驅者和微妙的開端:整個二十世紀也並非是被即使是在今天仍被看作是最偉大的歷史裡程碑的法國革命的普遍擴張而一分為二。然而,如果把法西斯和共產主義僅僅看成主要是歷史的危機的一種更強硬,更具暴力傾向的表現,是過去我們一直熟知的衝突的頂峰則是大謬。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的政治運動之間的區別是非常明顯的,這些運動的起因直到本世紀開始以後才被完全認識到。
  • 讀懂電影《二十世紀女人》
    所以,《二十世紀女人》從超市停車場上的小型火災開始,因為人類以同樣的方式回憶過去。《二十世紀女人》是家庭的故事。多蘿西婭,故事的女主人公,出生於1924年,1999年因肺癌病逝。她是個一輩子活在二十世紀的女人。
  • 二十世紀一百大中文小說
    《芙蓉鎮》,古華《地之子》,臺靜農《城南舊事》,林海音《古船》,張煒《酒徒》,劉以鬯《未央歌》,鹿橋《沉重的翅膀》,張潔《果園城記》,師陀《人啊,人!》》、朱西寧的《鐵漿》、陳映真的《將軍族》、王文興的《家變》、黃春明的《兒子的大玩偶》、王禎和的《嫁妝——牛車》、於梨華的《又見棕擱,又見棕擱》、聶華苓的《桑青與桃紅》、陳若曦的《尹縣長》、張系國的《棋王》等。
  • 十九世紀末的奧匈帝國風情
    奧匈帝國是十九世紀中期至二十世紀初的世界強國之一,曾有過輝煌的文明。最強盛之時可以和美、英、法、德、俄並稱。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強國在一戰後分崩離析,也是唯一一個在一戰後解體的世界強國。奧匈帝國,裡耶卡,考索大街。裡耶卡現屬於克羅埃西亞。波西米亞,布拉格,拉德茨基紀念館。圖中是奧匈帝國陸軍元帥拉德茨基青銅紀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