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丹妮郭,健康編輯說
圖/來自網絡
你的孩子快樂嗎?
現在很多父母可能不太關心這個問題,他們更關心的是,我的孩子優秀嗎?
可以理解,因為父母自己面對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壓力,快樂不起來,哪還有心思關心孩子快不快樂呢?或者說,他們認為,孩子的快樂應該建立在他的優秀能力上,考試都不及格,還談什麼快樂。
對於這個問題,好友小白也曾經和我探討過。她和她老公都是那種讓人快樂的人,他們對孩子的養育觀點也很一致,就是培養一個快樂的孩子。可是,這種養育觀點和其他家庭成員產生了衝突。
長輩們都認為,要對孩子嚴格要求不能鬆懈,更是督促著她給孩子報各種學習輔導班。在爺爺奶奶的觀念中,棍棒出孝子;伯伯伯母的價值觀裡,學習優異是他們的信仰。
我這位朋友也曾動搖過,被家人的觀點弄得焦慮過,也把孩子的時間用各種輔導班填滿過,但堅持了一段時間後,她果斷放棄了。
因為她看到,孩子曾經靈動的眼睛變得越來越呆滯了;從前親密互動的親子關係,在催寫各種作業中變得疏遠了。有一天,孩子噙著淚水,眼神無助地望著她說:「媽媽,我不快樂。」
快樂,是兒童情緒教育的最終目的。我們要培養孩子快樂的生活觀。而孩子的快樂從哪裡來呢?首先,父母是快樂的,如果父母整天愁眉苦臉,孩子也很難真正快樂起來。其次,要給孩子創造快樂的源泉。
那在平時生活中,怎麼給孩子創造快樂的源泉呢?
第一,是父母的關注。如果孩子缺少父母的關注,就很難與父母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也被稱為依戀關係。沒有這種依戀關係,孩子就沒有安全的連接,就會缺少同理心而且更容易發怒,這樣的孩子很難得到快樂。
所以,父母再忙也要適當關注孩子。閒暇時,可以陪孩子玩玩遊戲、和孩子討論一下學習;沒時間時,也可以簡單問問孩子,今天過得開不開心。關鍵是,要讓孩子感受到,你在關心著他,想著他,愛著他。
第二,讓孩子做他感興趣的事。我們大人不也一樣嗎?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時會很高興、很有動力,孩子也一樣。而且,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也能在好玩的事物中學到很多知識。
比如,孩子對樂高積木痴迷,就盡力滿足他這個興趣需求。在家裡,開闢一個樂高角落,相當於給了孩子一個「快樂小窩」,孩子不僅會沉浸在快樂中,還能通過積木搭建,鍛鍊空間想像力和雙手的精細動作能力。
第三,讓孩子感到滿滿的成就感。成就感,就是做完一件事時,所獲得的愉悅和成功的感覺。
比如,孩子學會了一首新的鋼琴曲,教會了爺爺奶奶說英語,精心呵護的植物開花了……這些成就感,會大大激發孩子的快樂基因,有助於孩子快樂生活觀的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