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寧坤:憶趙蘿蕤教授

2021-03-05 私人史

憶趙蘿蕤教授

© 巫寧坤/文

陳夢家和趙蘿蕤

  我是很晚才有幸結識趙蘿蕤的。1948年3月,我從美國印第安那州曼徹斯特學院畢業後,進入芝加哥大學研究院攻讀英美文學博士學位,當時已有數十名中國研究生在那裡深造,多半在「國際公寓」寄宿。到校後也住在那裡,結識了其中不少人。在英文系研究生中有趙蘿蕤、周珏良、查良錚(穆旦)等人,他們都是國內英語界的精英,我的良師益友,後來數十年中的患難之交。
  珏良,我曾在昆明西南聯大見過一面,他的堂兄、我的忘年交周煦良教授介紹的。當時他已從清華大學外文系畢業,留校任助教,我是外文系一年級新生。那是1939年的事了,一別九年,倒成了朝夕過從的異國同窗。
  趙蘿蕤是西語界資深望重的前輩,無奈我孤陋寡聞,有眼不識泰山。當時蘿蕤已完成研究美國小說家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小說的博士論文,頗得系主任威爾特(Napier Wilt)等教授的讚賞。幾年的寒窗苦讀已大功告成,這時她的丈夫陳夢家教授已提前於1947年先行回國,任教清華,因此她有富餘的時間常與珏良和我討論文學理論和批評的問題。我們三人都師從克萊恩(Ronald S. Crane)教授等大師,鑽研他們根據亞裡斯多德的《詩學》原理創建的「新亞裡斯多德學派」(或稱「芝加哥學派」)的文學批評理論。蘿蕤熟諳中外文學名著和文學理論,分析研究常有獨到的見解,說來娓娓動聽。但不論日常交往,或談詩論文,一向溫文爾雅,文質彬彬,從來沒有一點資深前輩居高臨下的神氣。在全體中國留學生中,她是「德高望重」的「大姐」,大家一起出遊時,她「龍頭」,我「龍尾」
  1948年秋冬之間,蘿蕤通過了博士論文答辯,來年6月就可在著名的洛克菲勒教堂登臺接受博士學位。這時平、津局勢緊張,萬一南北交通受阻,蘿蕤深恐不能實現學成回國的願望,便毅然決然在年底以前不顧一切兼程回國,幾經周折才在1949年初回到了當時的圍城北平,到燕京大學西語系任教。不久之後,朝鮮戰事爆發,燕大的美國教授紛紛回國,蘿蕤接任系主任職務。由於師資不足,除了原有的學貫中西的青年教授吳興華,和在國內延聘的俞大綱和胡稼胎兩位前輩,她又報請陸志韋校長電聘我回國來共事。
  1951年8月中旬,我回到北京,蘿蕤親自到前門火車站接我。別後不過兩年多,我不無好奇地看到,她的衣著起了很大變化。當年在芝大,她總愛穿一身樸實無華的西服,顯得落落大方,風度宜人。眼前她身上套的卻是褪了色的灰布中山服,皺皺巴巴不倫不類,猛一看人顯得有些憔悴了,但風度不減當年。
  到了燕園,由於我新來乍到,住房尚未分配,蘿蕤便留我先在她家做客,受到她溫馨殷勤的款待。陳夢家教授當年是著名的「新月派」詩人,後來又以古文字學和考古學的成就蜚聲中外,當時在鄰近的清華大學中文系任教。夫婦倆住在朗潤園內一幢中式平房裡,室外花木扶疏,荷香撲鼻,室內一色明代家具,都是陳先生親手搜集的精品,客廳裡安放著蘿蕤的「斯坦威」鋼琴。這時我才知道她是燕大宗教學院院長趙紫宸博士唯一的女兒,趙老不僅是世界知名的基督教神學家,任世界基督教理事會的亞洲主席,而且是全國聞名的杜甫專家。蘿蕤從小在家受到中西文化的薰陶,不但能詩能文,而且彈得一手好鋼琴。二十歲自燕大西語系畢業後進入清華大學外國文學研究所,兩年後就將美國詩人愛略特(T. S. EIiot)以晦澀聞名的長詩 The Waste Land(《荒原》)譯成中文,受到專家學者的交口稱讚。後來在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所選的研究專題又是以艱深聞名的亨利·詹姆斯長篇小說。我在風景如畫的洞天學府開始我的教學生涯,竟又得在這般清高優雅的人家流連,私心不由得不惑到慶幸,怎麼也不會料到這樣的日子不久就會一去不復返了。

  到校後不久,我就上課了。我從未教過書,蘿蕤卻安排我教「英國文學史」和「高級英文作文」,都是四年級的課,我只有十來天時間備課,而且沒有課本可用。蘿蕤鼓勵我試用馬列主義觀點講授英國文學史,而我對「馬列」一竅不通,只好臨時抱佛腳,勉為其難,深恐有負蘿蕤大姐的信任和期望。不料幾個月後,「知識分子思想改造運動」就從天而降,不僅要「人人過關」,而且衝擊了教學工作,我教的「英國文學史」下馬,我倒落得清靜,也免得蘿蕤為我操心。
  「思想改造運動」一打響,市委工作組進駐燕園,發動全校師生批鬥趙紫宸、陸志韋、哲學系主任張東蓀,要求人人和他們「劃清界限」。作為西語系系主任,蘿蕤不僅僅要檢討個人的「資產階級思想」,還要參加各種大、小會議,沒完沒了地檢討在領導教學工作中「重業務,輕政治」的錯誤傾向,疲於奔命。
  「思想改造運動」告一段落,緊接著上級宣布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教會大學一律解散,燕京和輔仁按不同科系分別併入北大、清華、北師大,人員聽候統一分配。7月,蘿蕤來訪,向我傳達本系教師分配情況。五名教授中,她本人和其餘三位教授都去北大,唯有我的去處是天津南開大學。話一出口,她就忍不住放聲哭了起來。我明白她的心情,當初她讓我放棄未完成的博士論文,萬裡來歸,而現在卻只能讓我任人擺布,無可奈何,吉兇莫測,她怎能不感到由衷的負疚?當初,她滿懷信心,要壯大燕京的英語教授陣容,以芝大英語係為藍本建立一個優異的英語專業,如今她以稀有的才華構建的象牙之塔在狂風暴雨中化為灰燼,美好的夢想成為鏡花水月,她怎能不傷心欲絕?幾個月來,她憔悴了許多。儘管她平日總鎮靜自若,從容不迫,但不難想像,她在工作組的政治壓力下忍受了多少煎熬,因為既是趙紫宸的女兒,又是陸志韋的乾女兒,她又何從「劃清界限」?長年徜徉於詹姆斯小說中那些女主角的精神世界,她那詹姆斯式的細膩感情與良知,怎經得起如許粗暴的衝擊?同時,夢家在清華也遭受猛烈批判,現在被分配到考古研究所了,她父親在被長期批鬥之後也被迫告別任教多年的燕園。此時此刻,我決不能和這位敬愛的大姐「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而只能強作歡顏,好言寬慰,讓她不要為我操心,反正我是四海為家的。
  我本打算暑假好好休息一下,然後去南開報到。不料又奉命參加「亞洲太平洋地區和平會議」翻譯工作,直到1952年11月才離開燕園,一輛卡車連人帶行李把我和老母送到前門火車站。距蘿蕤到車站接我不過一年多,燕京大學已經換了人間,「新北大」成了風光旖旎的燕園的新主人。

  我到南開大學任教之後,和原燕園同仁聯繫不多。1956年夏,我又被調回北京,在西郊一所外語學院英語系任教。學院離「新北大」不遠,我有時在周末或假日去看望蘿蕤,但她大部分時間住在市內家中,因此也難得見上一面,說點閒話。1957年我中了「陽謀」暗算,輾轉聽說夢家也落難,蘿蕤受打擊,患了精神分裂症。1958年,我發配北大荒,從此顛沛流離,多年與蘿蕤不通音信,只知道她仍在北大任教,但身為「右派」家屬,又為精神病所苦,日子一定不會好過。及至十年浩劫臨頭,又輾轉聽說夢家在「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腥風血雨中不堪凌辱而自裁,蘿蕤從此孑然一身,精神分裂症更形加劇。
  十年浩劫之後,我又回到北京原單位任教,重新見到蘿蕤,真「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當年從燕大調入新北大的四位英語教授中,三位都在「浩劫」中死於非命。蘿蕤碩果僅存,但她自己在市內的家、夢家生前精心搜集的明代家具和字畫、她的斯坦威鋼琴,都沒逃脫「橫掃」的命運。
  她已搬到父母生前寓居的美術館后街二十二號一座歷史悠久的四合院內,兩間朝西的小屋,裡面一間放了一張小床、一張小書桌、兩三把椅子。這是她的臥室兼書房,也是她接待國內外來訪者的小天地。外面一間放著幾個書架,藏書中包括她當年在美國搜集的全套初版詹姆斯小說和愛略特籤名的詩作。她畢生以讀書為樂,可目力衰退,不得不有所節制。她熱愛音樂,現在唯一的消遣是坐在小屋裡傾聽西方古典音樂的錄音。和沈從文一樣,她從來不談個人的苦難經歷。正如楊憲益和戴為迭從來不提在「浩劫」中痛失獨子之痛一樣,她也從來沒有提到過她的喪夫之痛。我知道她因精神分裂症仍在服藥,有一天,我注意到她的嘴唇不時抽搐,便問她是否可以減少劑量,她的臉立刻變色,質問我:「你要讓我犯病嗎?」我後悔說話唐突,同時也突然認識到,這麼些年來她形影相弔,不定受到過怎樣的夢境的煎熬,哪怕一個詹姆斯式的悲劇女主人公,也不可能以如此的勇氣和尊嚴承受她的苦難。
  令我感到驚喜的是,泰山壓頂的苦難並沒有使她顧影自憐,一蹶不振。我重返北京之後,有機會去市內,一定和老伴兒一道去看望她,一杯清茶,談天說地,或者約她去吃個小館子,打個「牙祭」,反正讓她高興我們也就高興。有時還帶上孩子或親戚或外國友人去拜見這位倖存的國寶,她也樂於接待。我也常和她一道參加一些學術活動。1980年12月,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在成都主辦外國文學學會成立大會,雖然路途遙遠,蘿蕤也不畏長途跋涉,和我搭乘同一趟火車前往成都赴會。1984年春,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英文系克裡格(Murray Krieger)教授應我的邀請來廣州中山大學作系列演講,她也欣然應邀赴會,談笑風生,而且從來沒有要求特殊照顧。
  令我感到更加驚喜並肅然起敬的是,她以衰病之軀,且又老眼昏花,卻堅持不懈地從事教學和科研。英文系出版的《歐洲文學史》巨著由她和另外兩位教授負責編寫的。她擔任英文系博士研究生導師,傳道授業,既慈祥又嚴格。我曾應邀參加過她的博士生的口試,深為她的敬業精神所感動。她早年譯的艾略特的長詩《荒原》久已膾炙人口,八十年代初又應上海譯文出版社之約重新修訂。同時,她又毅然投身翻譯美國詩人惠特曼(Walt Whitman)的經典巨著《草葉集》(The Leaves of Grass)。在她那僅能「容膝」的小屋裡,夜以繼日一面鑽研惠特曼的全部作品和一切有關詩人和《草葉集》的學術著作,一面伏在那張小書桌上,用她那一筆不苟的書法,重鑄惠特曼前無古人的詩篇,長達十二年。在這個期間,上海譯文出版社又約她翻譯一部詹姆斯短篇小說選。她忙於翻譯《草葉集》,只抽空翻譯了《黛茜·密勒》和《叢林猛獸》兩篇,其餘三篇和詹姆斯的著名論文《小說的藝術》就由我完成了,1985年出版。和她合作的過程也是向她學習的過程,可惜只有一次這樣難得的機會。
  1988年,我和美國《紐約時報》駐北京記者葛鋼(Ed Gargan)談起蘿蕤大姐劫後餘生翻譯《草葉集》全文的「壯舉」,他深受感動,央我幫忙安排登門採訪。葛鋼在那間小屋裡進行採訪之後,寫了長篇報導,登在1988年2月16日《紐約時報》的頭版,引起美國研究惠特曼的學者極大的興趣。為了表彰她畢生獻身文學研究和教學的精神和成就,1991年芝加哥大學邀請趙蘿蕤博士回母校參加建校一百周年活動,並授予「專業成就獎」。
  1993年9月,蘿蕤又應香港中文大學之請,去講學兩周。9月24日,她從中大寫信到美國給我,信中提到她不久前看過年初在紐約出版的我用英文撰寫的回憶錄《一滴淚》(A Single Tear):「我還在為你的書而感到振奮。」又說她曾和中大英文系教授提到我的書,「我說不但內容一字動不得,即文字也一字動不得」。同時,她也知道這本紀實作品,雖然平實至極,卻已經使我們陷入「貧歸故裡生無計,病臥他鄉死亦難」的境地。在信的結尾,她用樸實無華的語言向我們發出深情的邀請:「你和怡楷來京可住我處,我們現在西屋作客房,有全套衛生設備。我仍有保姆,可和我同飯。」蘿蕤大姐老境悽涼,竟然還要為我這個無家可歸的遊子的食宿如此操心,怎能不令我感慨萬千,欲哭無淚。我只能等形勢允許時再作歸計,面謝大姐的關心愛護了。
  1997年秋,北京一所英語學院邀請我來年返京講學,我指望終於可以重新回到蘿蕤大姐身邊了。怎麼也沒料到,1998年元旦就傳來過耗,蘿蕤大姐已含恨走完了她八十六年風雨人生的道路。當年她領軍的偌大西語系五名教授中,如今只下我一個人了。不到四年之後,她度過黃昏歲月的那座被文化專家們稱為「集建築、人文、文物價值於一身」的故居,而臨巨大商業利益的衝擊,也在推土機下死於非命。
  2005年10月我回國探親訪友,曾在上海作短暫的停留。8日下午,由友人陪同偕怡楷前往上海博物館,專程參觀陳夢家先生生前搜集的明代家具精品,憑弔兩位故人。五十五年前在他倆朗潤園家中做客的光景,歷歷在目,物在人去,恍若隔世。但願蘿蕤大姐在天之靈不再為我這個羈留海外的八五老人的食宿操心!

  本文選自《我自己的歌:惠特曼詩選》,趙蘿蕤/譯,花城出版社,2016年5月。

往期文章 點擊打開

守護民間記憶
Keep the Memories Alive

賜稿:chings@aliyun.com

相關焦點

  • 巫寧坤:一代才女趙蘿蕤教授
    、巫寧坤、餘英時,攝於2012年巫寧坤的「一滴淚」1957年,巫寧坤於「反右運動」中在北京國際關係學院被劃為「極右分子」,被開除公職,送北大荒勞改農場勞動,1961年6月病危「保外就醫」。巫寧坤與雙親緣淺,母親精神失常後自縊,父親耳聾,不親近人,在他去西南聯大的同年被侵華日軍殺害。在戰火和國難中成長起來的他,渴望一個繁榮富強的中國。這一年,先回國的趙蘿蕤已在燕京大學成為西語系主任。朝鮮戰事使得外籍教授紛紛離開中國,西語系師資嚴重不足,她緊急託校長陸志韋給巫寧坤去電,邀請他來燕大西語系任教。只考慮了幾天,他就丟下寫了一半的博士論文和即將拿到的學位,準備回國。
  • 「我歸來,我受難,我倖存」翻譯家巫寧坤逝世,終年99歲
    美國當地時間8月10日,著名翻譯家、英美文學研究專家巫寧坤逝世,終年99歲。圖片來源:紀錄片《西南聯大》截圖巫寧坤出生於1920年9月,江蘇省揚州人,後師從沈從文、卞之琳等人。巫寧坤的翻譯作品包括《手術刀就是武器——白求恩傳》《了不起的蓋茨比》等。巫寧坤把自己的前半生歸納為「我歸來,我受難,我倖存」。網友評論巫寧坤簡介巫寧坤,中國著名翻譯家,英美文學研究專家。1938年,他作為揚州中學的一名流亡學生來到了武漢,參加了軍事委員會戰時工作幹部訓練團受訓三個月。
  • 一代才女趙蘿蕤
    趙蘿蕤是浙江德清人,自幼長在蘇州。她的父親趙紫宸,出身貧寒,早年就讀東吳大學,是黃摩西的學生,後來又留學美國。到她上學時,趙紫宸已是東吳大學教授兼教務長了。趙蘿蕤七歲進景海女子師範學校就讀,同年開始學習英語和鋼琴,受的完全是美國式的教育。趙紫宸是個中國傳統文化修養極深的學者,他生怕教會學校不注重中文的培養,就親自在家裡為女兒教授《唐詩三百首》和《古文觀止》。
  • 趙蘿蕤:這是一顆月亮,非常寂寞,又非常圓滿
    清華大學的人文科學、社會科學類系科被取締,於是陳夢家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趙蘿蕤則調入北京大學西語系任教授。 巫寧坤回憶說,"7 月,蘿蕤來訪,向我傳達本系教師分配情況。五名教授中,她本人和其餘三位教授都去北大,唯有我的去處是天津南開大學。話一出口,她就忍不住放聲哭了起來": 我明白她的心情。
  • 戴煌:巫寧坤教授回國落難記
    燕京大學西語系主任趙蘿蕤博士親自到前門火車站迎接。當時正值韓戰如火如荼,燕大美籍教授紛紛回國。趙女士除了在國內延聘了教育部副部長曾昭倫的夫人俞大絪等前輩外,又不遠萬裡請他回來共事。他利用上課前的幾天時間,看望了原西南聯大的一些老同學,如在新華社搞英文翻譯的杜運燮、在北京市文聯編《說說唱唱》的散文家汪曾祺等等。在老師中,他最惦念的是沈從文先生。
  • 翻譯家巫寧坤逝世: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
    巫寧坤1920年出生於江蘇揚州,1939-1941年就讀於西南聯大外文系,師從沈從文、卞之琳等名家。1943年赴美擔任中國在美受訓空軍師的翻譯。1948年3月,巫寧坤從美國印第安納州曼徹斯特學院畢業後,入芝加哥大學攻讀英美文學博士學位,期間結識穆旦、趙蘿蕤、周珏良等人,後成為數十年患難之交。
  • 《了不起的蓋茨比》譯者巫寧坤去世,享年99歲
    在蕭珊、趙蘿蕤等同窗的勸說下,他放下寫了一半的博士論文,收拾行李回國。芝加哥大學研究生院的李政道博士特地幫助他整理行裝,並用端正的大字在那些箱子上寫下了「北京燕京大學巫寧坤」。歸國後,巫寧坤進入燕京大學西語系任教,並在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後被調到南開大學教書。
  • 老留學生巫寧坤的傳奇人生
    1950年韓戰爆發,在中國任教的美國教授紛紛離開。1951年伊始,正在芝加哥大學攻讀英美文學博士的巫寧坤收到燕京大學校長陸志韋電函,急聘巫寧坤到燕京大學任教;這是時任燕京大學西語系主任的師姐趙蘿蕤先生極力推薦的。趙先生於1948年取得芝加哥大學博士,1949年初輾轉回到當時的圍城北平,出任燕京大學西語系教授。
  • 巫寧坤的後半生
    巫寧坤的前半生輾轉國內多地,飽經磨難,後半生退休留美,過起了做揚州菜、搓麻將的自在生活。  學生郭中迅回憶起這位老師總是從「神」到「人」來回交替:「巫先生授課,就好像物理系的學生遇見了愛因斯坦……但在公共澡堂遇見先生時,他又是如此接近生活。」  生命的結尾,巫寧坤「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他走得很安詳,沒有一點病痛。」巫寧坤的三兒子巫一村說。
  • 拍場一瞥︱鮮為人知的巫寧坤歐洲之行
    1983年9月,他參加了在漢堡舉行的「國際大學英語教授學會」為期一周的大會,「在國內久經身心禁錮,驀然置身國際學術交流的自由天地,恍若隔世」。這是他第一次前往歐洲,從淵源看,1948年他自印第安那州曼徹斯特學院畢業後,進入芝加哥大學攻讀英美文學博士學位,他的研究對象艾略特,後半生就在歐洲度過,巫先生也許早就心馳神往。
  • 《了不起的蓋茨比》譯者、著名翻譯家巫寧坤逝世
    美國當地時間2019年8月10日,著名翻譯家、英美文學研究專家巫寧坤於逝世,終年99歲。巫寧坤出生於1920年9月,江蘇省揚州人。1939至1941年就讀於西南聯大外文系,師從沈從文、卞之琳等人,1943年赴美擔任中國在美受訓空軍師的翻譯。
  • 巫寧坤走了,上帝落下了一滴眼淚
    在學者餘世存心裡,他欠了巫先生一筆債,他覺得在巫先生的文字、思想和人格尚處在幽秘之境、不為眾人所知時,自己有義務代為宣揚,以發潛德之光,大陸漢語世界如果缺失了有關巫寧坤等人的介紹,那對我們既是不公正的,又是我們漢語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匱乏和損失。
  • 《草葉集》譯本眾多,趙蘿蕤的版本何以「最佳」
    全譯本的問世中國臺灣的楊耐冬教授翻譯的《草葉集》是第一個公開出版的漢語全譯本。楊耐冬這位譯者的信息在大陸幾乎沒有介紹,目前只在林煌天主編的《中國翻譯詞典》中查到些許信息。楊耐冬1933年生,湖南宜章人,既是翻譯家,也是作家。
  • 趙蘿蕤小傳:歷經磨難、精神分裂的民國才女,翻譯出不朽名作
    1928年(16歲),趙蘿蕤考入燕京大學中文系。1930年,趙蘿蕤在美籍老師的建議下,轉系學習英國文學。(1931年聖誕,趙蘿蕤和父母及三個弟弟在燕京大學宿舍合影)1932年(20歲),趙蘿蕤畢業後,考入清華大學,研究英美文學。
  • 巫寧坤:滄海一滴淚
    直到1974年一月底,被調到蕪湖安徽師範大學任教,1979年5月奉命被調回北京,成為「國際關係學院」的教授並且辦理「右派」改正手續以後,依然是各種麻煩不斷跌宕起伏,屈辱艱辛不足為外人道也。此處引用一段子,看看那時的「悲慘世界」:1960年勞教的右派被押送到河北農場,因食物短缺,大家紛紛陷入浮腫,巫寧坤的妻舅送來高價買的一包烙餅。同屋一個中國古典文學的學者,當時浮腫不堪了,用柳公權字體給他寫了一張條子:「教授,我懇求您借給我一張烙餅,等內人從湖南來給我送食品,我保證一定加倍奉還。」還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巫寧坤趁別人不注意時,悄悄地遞給老劉一張烙餅。
  • 105年前的今天,曾經精神分裂的北大校花、翻譯家的趙蘿蕤出生
    趙蘿蕤因此患上精神分裂症,住進精神病院。出院後,歷經12年,翻譯了惠特曼的長詩《草葉集》,令人震驚。1998年,新年元旦,病逝。(1947年,陳夢家與趙蘿蕤在芝加哥大學合影)北大清華的校花才女1912年5月9日,趙蘿蕤[ruí]出生。父親趙紫宸是著名的中國基督教新教神學家、宗教教育家,此時在蘇州東吳大學附中任教。
  • 著名翻譯家趙蘿蕤25歲翻譯艾略特 戰亂中不失浪漫
    趙蘿蕤(1912-1998)是著名翻譯家,先後任燕京大學、北京大學的英文教授。1937年的夏天,25歲的趙蘿蕤就成功翻譯出版了現代派詩人愛略特的代表詩作《荒原》,成為把《荒原》介紹到中國的第一人。不久,盧溝橋事變爆發,北平再也容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這年8月,趙蘿蕤與丈夫陳夢家偕母、弟南下避難家鄉——浙江省德清縣新市鎮。
  • 一代才女趙蘿蕤:比起死去,更悲慘的是痛苦地活著
    趙蘿蕤就這樣去了清華研究生的面試。有趣的是,在幾門必考的外語中,趙蘿蕤的英語雖是一百,但德語卻是個零分。但幸好清華大學不拘一格降人才,不僅破格錄取了她,而且還給了她一年的獎學金。趙蘿蕤之後的成就也的確證明了她擔得起這份殊榮。在清華的第3年,趙蘿蕤便應戴望舒的邀請,開始翻譯艾略特的長詩《荒原》。
  • 翻譯家巫寧坤:他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不再歸來
    59歲的巫寧坤在這一年被平反,得以離開農村,返回國際關係學院任英文系教授。這一年,郭中迅考入國際關係學院,4年後,他讀研期間成為巫寧坤的學生。畢業30餘年後,郭中迅仍清楚記得巫寧坤授課時的樣子,戴著厚眼鏡,站在黑板前,頭髮凌亂,看起來有些「狂氣」:「巫先生一張嘴,聲音很大,笑聲也大。」
  • 翻譯家巫寧坤的後半生:他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
    巫一村供圖傳授學生批判性思維1979年,巫寧坤的生活進入後半生。59歲的巫寧坤在這一年被平反,得以離開農村,返回國際關係學院任英文系教授。這一年,郭中迅考入國際關係學院,4年後,他讀研期間成為巫寧坤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