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學,家長最怕老師刁難。
要知道孩子上學,為的是學知識,考上好大學,改變自己的人生。
但老師如果不成為動力,反而成為阻力,家長得有多鬧心?
"3600÷9≠400?我孩子咋錯了?"質疑老師刁難
有網友發出一個孩子的數學題,當家長的很難理解,這種簡單的4則運算,孩子明明算得是對的,怎麼老師批孩子做錯了?
陰謀論,一下就佔領高地了。
家長開始質疑,老師是不是在刁難自己的孩子。
還在群裡和老師討論起來,結果反被打臉。
原來,孩子和家長,都沒有認真審題。
原題的要求,是讓孩子根據題幹,推理出"售出"價格,而不是簡單的運算出"購入成本"。
然後還要匹配正確的單位,才能得出正確答案。
不是孩子算錯了,而是沒審題。
家長當時顯得有點尷尬。
別看小小一道數學題,反映出的,是日益浮出水面的"家校矛盾"。
家校矛盾癥結在哪?
長期以來,家長和學校的矛盾逐漸激烈。
不久前,有家長因為老師不改作業,怒退家長群,引起央視點評。
兩者矛盾,不可謂不尖銳。
原本應該為了孩子前途,家長和學校雙方聯手,促進孩子學習質量,提高學校教育質量。
現如今,為何變成了互相質疑的模樣?
我們來盤一盤家校矛盾的癥結。
我認為,家校矛盾有表象和內質。
第一,家校矛盾的表象是——缺乏信任
正如認為自己孩子,被老師刁難的家長一樣,家長缺乏信任,不斷構想孩子受到不公平的對待,從而對整個老師群體,產生了質疑,就連一道4則運算,都能上升到刁難的程度。
而老師對家長的信任,或者說了解,也有限。不然完全放手讓家長自己改作業,沒有考量每個家長的教育程度和理解能力。
第二,家校矛盾的內因是——規劃不合理
工作之所以能展開,一定是每個工作成員,都能各司其職,每個角色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就像一隻球隊,每個人都站好自己的位置,才能最後贏得勝利。
在家長和學校的角色中,家長應該做好家庭教育,給學校教育做補充,而學校則應該盡到學校的責任,充分調動孩子學習積極性,讓家長放心。
因為對孩子教育的規劃不合理,讓家長操心學校老師的工作,讓老師督促家長跟進孩子學習。
孩子的整體教育,顯得很擰巴。
結語
其實,打開家校矛盾癥結的關鍵,我認為是溝通。
家長和老師的互動,不應該停留在群裡,也不應該局限於某幾道題的對錯。
互相之間眼光應該更長遠一些,讓家長和老師,彼此掌握和推動孩子在家與在學校的學習進度,成為彼此的助力,而不是阻力。
你覺得老師和家長,應該如何交流,才能提高孩子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