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輩子殺豬,這輩子教書」,怨恨之氣撲面而來。這是在我決定做老師之前,一位從公辦鄉村學校「逃離」的朋友給我發了這樣一篇文章,文中歷數老師的艱辛。
諸如,「工資低,男老師都結不了婚,沒有女孩子願意嫁給老師」「工作忙,連陪自家的時間都沒有」「社會地位不高,家長越來越不把老師放在眼裡」「學生不聽話,難管」。
拋開工資這樣的社會因素不談,這位朋友向我傳達的核心意思是「老師越來越不被社會重視,不被家長、學生尊重,『人民老師』已經淪為口號」。
作為一個任教兩個月「新老師」來說,我不同意殺豬匠的說法。相反,「這輩子當老師,是上輩子修來」,因為尊重是自己給的,不是社會、家長、學生給的。
在抱怨不被外界尊重的部分老師,可否捫心自問,有沒有完全尊重學生。當學生犯錯的時候,有多少老師咆哮講臺、歇斯底裡、斯文掃地。學生不可能不犯錯,如果把孩子們每次犯錯都看做一次學習的機會,老師的脾氣應該會好很多。
最近一周,我在講題的時候,都會讓錯的同學站起來。不是為了打他們,而是讓他們注意力更為集中地聽課。當我講完題目之後,還會問他們聽懂沒有,聽懂的可以坐下。如果沒有聽懂的同學,哪怕是最簡單的公式、單位換算,我都會重複一遍。
學生不會,老師告訴他就可以,不值得批評、謾罵。日本著名的企業家優衣庫創始人柳井正在談到管理時曾說,「領導在傳達意思時,一定要說5遍,確保下屬能夠領會自己的意思」。成年人尚且如此,何況是十三四歲的初中生。
在對待學生的時候,也沒有必要裝得像聖人一樣,真實才能真誠。昨天晚上,我替班主任去寢室值班,看到學生在吃柚子。有一個學生分一瓣柚子給我,他的柚子也是另外同學給他的,我順手就把這瓣柚子掰成兩半,一人一半。
另外一個學生拿出了他珍藏的桂圓,我禮貌地拒絕了,跟他說「老師謝謝你的好意,但我不太愛吃桂圓。」於是,就跟學生聊起了挑食的話題。是的,老師也是一個挑食的人,不必作、不必裝,真情相待。
不僅對待學生如此,對待家長也一樣如此。當學生惹事、月考沒考好時,老師總喜歡請家長,當著家長的面把學生罵一頓,或者讓家長回去嚴加管教(言外之意,就是回家打一頓)。更有甚者,有的老師還會把家長當做學生一樣,劈頭蓋臉地訓一頓。
教育本質上是一種服務。無論是私立學校,還是公立學校,老師的工資要麼來自學生的學費,要麼來自國家的稅收。換句話說,家長是服務的購買者,而老師是服務者。很難想像服務業的哪家公司,敢這麼訓斥他的客戶的。
我的意思並非,老師就該卑微,無限制地付出。個人特別不喜歡奉獻這個詞,意識形態太濃了,老師也是人,沒有無緣無故、毫無節制地付出。
最好的家校關係,也應該是平等的,老師和家長的關係更像是合作關係,其共同目的都是對孩子好。用這種關係去對待學生父母,就會理順哪些事情該老師負責,哪些事情該家長負責,哪些事情該學生自主決策。
即便是成績差的學生,老師和家長的目的都是讓他變得更好。哪怕成績只是從20分提高到30分;哪怕這孩子考不上高中、大學,他能夠成為一個健康、快樂、有愛的人也好。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呢?不是讓每個人都考上高中、大學,中國教育的特點決定不可能所有人都上大學。
教育的目的應該是讓孩子成為一個自立的成年人,離開父母能獨立地生活,離開老師能積極主動地學習。我們期望的無非是他們能夠學會愛人,不傷害他人;對家庭有責任感;樂觀、積極,能夠笑對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