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判例:只有在無主體對強拆行為負責的情況下,才宜推定縣級政府為強拆主體

2020-10-08 狄城普法驛站

☑ 裁判要點

國家徵收土地的,依照法定程序批准後,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公告並組織實施。但具體到強拆主體的認定,不能僅根據上述規定就推定所有的徵收過程中的行為均由市、縣級人民政府承擔責任,只有在無主體對強拆行為負責的情況下,人民法院才會根據舉證責任及行政行為受益原則推定市、縣級人民政府為強拆主體。

☑ 裁判文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

行 政 裁 定 書

(2020)最高法行申7358號

再審申請人(一審原告、二審上訴人):陳龍,男,漢族。

被申請人(一審被告、二審被上訴人):安徽省太和縣人民政府,住所地安徽省太和縣人民中路**。

法定代表人:劉某某,該縣人民政府縣長。

再審申請人陳龍因與被申請人安徽省太和縣人民政府(以下簡稱太和縣政府)房屋強制拆除及行政賠償一案,不服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2019)皖行終1268號行政裁定,向本院申請再審。本院依法組成合議庭進行了審查,現已審查終結。

陳龍申請再審稱,(一)原裁定駁回陳龍起訴確有錯誤,認定事實主要證據不足。1.陳龍在法定期限內向原審法院提交的第二組證據中的第3份證據安徽省國土資源廳皖國土資公開[2017]15號《安徽省國土資源廳關於陳秉剛申請政府信息公開的答覆函》、第4份證據太政辦信復[2019]18號、[2018]33號《政府信息公開答覆書》,第5份證據安徽省人民政府建設用地批覆皖政地[2016]628號《關於太和縣2016第2批次城鎮建設用地的批覆》、第6份證據太和縣政府徵收土地方案公告(太政地[2016]64號)、第7份證據太和縣國土資源局徵地補償安置方案公告(太國土資[2016]178號)能夠形成一個完整的證據鏈條,證明陳龍的土地房屋由太和縣政府組織實施徵收。2.根據2019年修正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六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五條規定,在集體土地徵收過程中,有且僅有市、縣級人民政府才具有依法徵收土地及其附屬物的職權,發布公告亦是其履行職權的表現。在被拆除房屋位於市、縣級人民政府確定的徵收範圍內的情況下,除非市、縣級人民政府能夠舉證證明房屋確係在其不知情的情況下由其他主體違法強拆,人民法院可以依據上述法律規定,推定強制拆除行為系市、縣級人民政府或其委託的主體實施。本案太和縣政府在法定期限內並未向原審法院提交證據證明陳龍房屋系被太和縣城鄉管理行政執法局組織實施徵收。(二)陳龍提交的最高人民法院(2018)最高法行申6637號行政裁定書屬於能夠推翻原裁定的新的證據。(三)原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不足,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九十一條第三項規定的情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五條、2019年修正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三條、《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第四條規定,市、縣級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的房屋徵收與補償工作。故太和縣政府是該轄區內徵收組織實施主體,陳龍起訴符合法律關於有徵收土地批准文件、有徵收土地公告、有徵收補償方案公告的規定,法院裁定駁回陳龍的起訴明顯錯誤,違反上述法律規定。一二審法院依據陳龍向法庭提交的安徽省太和縣人民法院(2018)皖1222行初93號行政判決書,認定太和縣城鄉管理行政執法局對陳龍之父陳秉剛位於陳大莊的案涉房屋進行拆除,認定事實沒有事實證據和法律依據。太和縣政府自認於2018年4月4日強制拆除的房屋是陳龍的,而不是陳龍的父親陳秉剛的。一二審法院沒有認定,太和縣政府向法庭提供相關證據證明太和縣城鄉管理行政執法局是組織實施徵收的行政主體。(四)原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一二審裁定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五條、第二十五條、第二十六條、第三十四條、第四十九條、第六十七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一條、2019年修正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三條、第四十四條、第四十五條、第四十六條、第四十七條、第四十八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五條、第四十五條、《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第四條、第五條、第二十七條、第二十八條第一款、《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農村集體土地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嚴格徵地拆遷管理工作切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的緊急通知》等規定。(五)原裁判違反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序,影響公正審判。原審違反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行政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二十八條規定,當事人在提起行政訴訟的同時一併提出行政賠償請求,或者因具體行政行為和與行使行政職權有關的其他行為侵權造成損害一併提出行政賠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分別立案,根據具體情況可以合併審理,也可以單獨審理。原審違反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第二十六條第一款關於「原告起訴的被告不適格,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原告變更被告;原告不同意變更的,裁定駁回起訴」的規定。原審法院並沒有分別立案,並未告知陳龍變更被告,並未分別作出判決,明顯審判程序嚴重違法。另外,一二審法院裁判未對未採信陳龍提交的證據進行釋法說理,未對不支持陳龍提交的最高人民法院判例進行釋法說理,未對原審法院認定的事實是否需要提交證據證明進行釋法。

本院經審查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第四十九條規定:「提起訴訟應當符合下列條件:(一)原告是符合本法第二十五條規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二)有明確的被告;(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根據;(四)屬於人民法院受案範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根據上訴規定,陳龍主張太和縣政府實施了強制拆除行為,但太和縣政府對此明確予以否認。陳龍向一審法院提交的徵收土地批准文件、徵地方案公告等,不能證明太和縣政府對其房屋組織實施了拆除行為。2019年修正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六條第一款規定,國家徵收土地的,依照法定程序批准後,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公告並組織實施。但具體到強拆主體的認定,不能僅根據上述規定就推定所有的徵收過程中的行為均由市、縣級人民政府承擔責任,只有在無主體對強拆行為負責的情況下,人民法院才會根據舉證責任及行政行為受益原則推定市、縣級人民政府為強拆主體。陳龍一審中提供了強拆現場照片,其本人在照片上標註太和經濟開發區管委會的工作人員、太和縣城鄉管理行政執法局的工作人員等參與了強拆活動,還在一審中提供了安徽省太和縣人民法院(2018)皖1222行初93號判決書,該判決認定陳龍是陳秉剛之子,太和縣城鄉管理行政執法局對陳秉剛位於陳大莊房屋進行拆除,被拆除房屋即是案涉房屋。故陳龍提供的證據能夠證明太和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太和縣城鄉管理行政執法局實施了對其房屋的拆除行為。一審法院以被告不適格為由,裁定駁回陳龍對太和縣政府的起訴及賠償請求,二審法院予以維持,並無不當。此外,陳龍提交的「新的證據」不屬於足以推翻原裁定的新的證據,其亦未提交充分的證據證明其再審申請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九十一條第三項、第四項、第五項規定的情形。綜上,陳龍的再審申請不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九十一條規定的情形。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第一百一十六條第二款之規定,裁定如下:

駁回陳龍的再審申請。

審判人員(略)

二〇二〇年七月三十一日

相關焦點

  • 最高法判例:在縣級政府成立領導小組的情況下,如何認定強拆行為的適格責任主體
    ,其工作職責包括對逾期未拆除的作業設施和地上附著物,依法強制拆除,由於該工作領導小組系臨時機構,且無法律法規授權,其相應的法律責任應當由縣級人民政府承擔,原審認定縣被訴縣政府未實施拆除行為,不是適格責任主體,確有不當。
  • 違法強拆房屋,即使強拆人員不是政府人員,政府機關也要擔責
    因而,在被拆除房屋位於市、縣級人民政府確定的徵收範圍內的情況下,除非市、縣級人民政府能夠舉證證明房屋確係在其不知情的情況下由其他主體違法強拆,人民法院可以依據上述法律規定,推定強制拆除行為系市、縣級人民政府或其委託的主體實施。
  • 最高法判例:房屋強拆案件適格被告的確定規則
    ☑ 裁判文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行 政 裁 定 書(2020)最高法行申5332號 再審申請人(一審原告、二審上訴人):昭陽區益民養殖場,住所地雲南省 益民養殖場申請再審稱,(一)案涉強拆行為本質上屬於政府徵收行為,依法應當推定強制拆除行為系市、縣級人民政府或其委託的主體實施。(二)在昭陽區政府已經發布徵地公告,且依據相關規定,徵收行為由昭陽區政府及其相關部門具體負責實施的情況下,昭陽區政府組織實施了此次強拆行為。(三)被申請人強行拆除申請人房屋實體、程序上皆違法。
  • 房屋被強拆卻不知道誰幹的或沒有證據證明強拆主體,該如何維權?
    房屋被強拆卻不知道誰幹的或者沒有證據證明強拆主體,該如何維權?導讀:在拆遷過程中,由於徵收方與被徵收方就補償沒有達成一致,會出現被徵收方房屋被「偷拆」這一情形,還有就是被下發了限期拆除決定後,一些機關為了加快進程,也會在沒有履行法定程序的情形下強拆當事人的房屋,那遇到上述情況該如何維權呢?
  • 誰強拆了我的房屋?房屋被強拆了沒人承認實施的強拆應該找誰負責
    因為行政機關與相對人在行政管理活動和舉證能力上的懸殊,讓其提供不了有力證據證明是誰實施的強拆,就不可以起訴申請國家賠償了嗎?不!各級各地法院開始適用"推定"強拆實施主體的判決理由,然後根據被徵拆人提供的基礎性證據來推定縣、鄉政府系強拆行為的實施者。這一「推定」方式是無法質疑的對廣大被徵拆人而言,是一個很好的消息。
  • 最高人民法院勝訴:城中村改造強拆誰負責?不能光信村委會自認
    強拆發生時,區城中村改造工作領導組辦公室及區住建局工作人員在現場指揮,劉先生報警也未能制止強拆行為。其後,劉先生將區政府起訴至法院,請求確認其強拆房屋的行為違法。然而一、二審法院相繼裁定駁回了劉先生的起訴。原來,在庭審中村委會承認是其組織實施的強拆行為,且根據涉案城中村改造項目的拆遷方案,村委會為實施主體。
  • 拆遷過程中責任主體的確定
    責任主體根據法律規定,市縣級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房屋徵收與補償工作,意思也就是說市縣政府是房屋徵收的主體,換句話說,只有市縣級政府才有權限進行徵收,在拆遷行政訴訟中一般是誰實施,就告誰,而我們發現很多因為強拆的糾紛中
  • 徵收決定還沒公布,房子就被強拆了,豈有此理?
    在律師的指導下,李先生隨即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確認區政府強拆違法,案件經過了一審、二審,雙方對結果均不滿意,最終訴至最高法院。區政府主張,案涉房屋的強拆行為系其委託的建築公司在拆除其他房屋時操作不慎導致,責任主體應為建築公司,案件屬於民事侵權賠償糾紛,與自己無關。
  • 城中村改造強拆誰負責?不能光信村委會自認
    導讀:城中村改造拆遷項目中,村委會是拆遷方案中確定的實施主體,且其也承認系自己實施了強制拆除當事人房屋的行為。然而最高人民法院在對此案進行再審時,卻明確指出不能僅以村委會的自認來判斷城中村改造中強拆的責任主體,最終將本案指令省高院再審。那麼,本案的關鍵問題究竟在哪裡?本文就為大家解析這起頗具典型性的最高法勝訴的來龍去脈。
  • 最高法判例:政府作出城中村改造批覆能否視為實施強拆行為的委託
    ☑ 裁判文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行 政 裁 定 書(2020)最高法行申7570號 再審申請人(一審原告、二審上訴人):徐海英,女,漢族,住浙江省徐海英申請再審的主要事實和理由是:1.柯城區政府系涉案徵遷項目的法定責任主體,屬於本案的適格被告。2.即便本案被訴強制行為由案外人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姜家山鄉人民政府(以下簡稱「姜家山鄉政府」)實施,應當視為其在上級政府組織領導下實施。3.被訴拆除房屋行為並非姜家山鄉政府履行生效協議的行為,更不能由姜家山鄉政府獨立承擔法律責任。4.姜家山鄉政府實施的強制拆除行為系柯城區政府以批覆方式委託其實施。
  • 北京拆遷律師:如何鎖定強拆主體?
    對無證房屋,規劃部門或者城管部門會作出認定,認定為違法建築限期拆除,如果被拆遷人不履行限期拆除決定自行拆除,就會被強制拆除。對房屋強制拆除時,也並非是由某一個部門實施,會多個部門聯合執法,共同實施拆除行為。
  • 某水電站被強拆,最高院認定徵收方強拆行為違法
    近日,由北京冠領律師事務所任戰敏執行主任和張婷律師代理的某水電站強拆賠償案件,經最高法再審,裁定徵收方強拆行為違法,案件發回重審。案件上訴到廣東省高級法院,高院基本認同一審法院的認定,同時將行政徵收和行政賠償結合起來,提出徐先生不能提供充分有效的證據證明其系涉案房屋的權屬人,其與該房屋徵收行為之間無法律上的利害關係,不是適格賠償請求主體。
  • 面臨強拆,究竟什麼樣的建築會被強拆?違建就一定要被強拆嗎?
    一般認定違法建築的法律依據主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其中六十四條和六十五條明確規定只有取得規劃許可證或按照規劃許可證的要求建設的,才是合法的,否則會根據不同情況採取限期拆除等行政行為。(如果在不違反規劃的情況下補辦證件,也能夠成為合法房屋)。
  • 法律明確規定,拆遷部門無權直接強拆,更不能在夜晚和節假日強拆
    顯然,我們的國家法律是嚴厲禁止拆遷領域的暴力違法行為的,法律明文規定,拆遷部門無權直接強拆,更不能在周末和節假日強拆。而農村宅基地房屋拆遷的,則由相關部門讓作出責令交出土地決定,被徵收人不在規定的期限內依法複議、訴訟的,由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申請法院強制執行;之後若還不履行的,由作出補償決定的主體申請法院強制執行。與拆遷相關的這些法律並沒有賦予行政機關直接強拆的權力,在未依法申請的情況下,任何的強拆形式都不合法的,都是違反法律法規的。
  • 最高法院耿寶建審判長審理的徵地強拆案件十大裁判要旨匯集
    )——劉以貴訴阜寧縣政府、阜寧縣國土局、阜寧縣住建局城建行政強制案(2018)最高法行再119號1.關於土地徵收過程中合法建築拆除的法定職權與適格被告農村集體土地徵收過程中對合法建築的拆除,宜首先推定系徵收實施主體實施或者委託實施的拆除行為,而不應認定為民事主體等實施的拆除
  • 被強拆人無法舉證證明具體強拆人員時,誰來承擔強拆責任?
    ■本文作者:黃小仙 北京在明律師事務所導讀:對於徵地拆遷,最讓被徵收人痛恨的莫過於強拆、偷拆等行為。強拆行徑不僅僅是情感上讓人難以接受,更為重要的是,在實踐中,強拆房屋的人員一般都是社會人員、臨時工、流氓地痞等人員,拆完房後一鬨而散,被強拆人根本來不及保存證據,更找不到具體的強拆主體。
  • 徵收過程中遇到被強拆被偷拆,如何取證?|拆遷律師
    徵收過程中遇到被強拆被偷拆,如何取證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北京楹庭律師事務所劉雲律師為大家講解,有關房屋被強拆偷拆後如何面對強拆維權,如何取證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說,出警的記錄,可以證明我們的房屋某一時間,遇到了行政強制行為。但是,我們要切記不能夠以暴制暴,不能在強拆現場中發生任何的肢體衝突。
  • 強拆!政府你拆對了嗎?
    文|田麗編輯|王書博導讀:英國學者安東尼.奧格斯說:「從來沒有哪個制度否認過政府的徵收權,重要的是對徵收的法律限制。」為了公共利益需要,法律授權政府實施房屋徵收與補償工作,同時又設定嚴格的法律程序,限制政府權力。在徵地拆遷中,為保障城鎮規劃項目的順利實施,法律規定可以對房屋實施強制拆除,但需要實施正當的法律程序。
  • 房屋被強拆,最高法裁定不能僅以無產權為由否認二者存在利害關係
    無論是從不動產權益保護角度,還是從屋內動產權益保護角度,均不能僅以當事人無房屋產權為由否認其與強拆行為之間存在利害關係。退一步講,亦應當是涉案房屋的公房承租人,與被訴強拆行為之間有法律上的利害關係。無論是從不動產權益保護角度,還是從屋內動產權益保護角度,均不能僅以當事人無房屋產權為由否認其與強拆行為之間存在利害關係。
  • 最高法判例:強拆行為被確認違法後,當事人是否有權通過行政補償程序要求對其補償?
    ☑ 裁判要點 行政機關未依法先進行補償就強制拆除了當事人的房屋,其在實施強拆後,以及法院確認其強拆行為違法後,仍然未主動履行補償職責。在當事人申請房屋補償及物品賠償後,行政機關 未及時依法作出補償決定,其作出的行政賠償決定,既未尊重當事人對貨幣補償的選擇權,也未載明對物品賠償的標準和依據,確有不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