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食藥監總局近日發布公告,根據藥品不良反應評估結果,一掃光藥膏不再適用於治療兒童胎毒,兒童禁用該藥。
在南方,傳統觀念認為胎兒在母體中染了毒氣,出生之後若不除去,將來會引發許多疾病,如黃疸、溼疹、鵝口瘡等,因此要服解胎毒藥。
然而在兒科醫生看來,這些傳統做法不妥,建議家長不要隨意給孩子喝中草藥湯劑,否則很可能加重症狀,甚至引起肝腎功能損傷。
「胎毒」到底是什麼?
民間流傳的所謂「胎毒」到底是什麼?
「傳統醫學所說的胎毒是一個較寬泛的概念」,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兒科主治醫師楊東新介紹說,胎兒在產婦懷孕期間感染的「溼熱之毒」統稱為「胎毒」,胎毒不能歸結為一種疾病,表現形式多樣,如為黃疸、溼疹、鵝口瘡等。
古人認為胎毒的發病與胎妊期間母體的熱毒有關的某些嬰幼兒疾病,楊東新介紹,清代名醫吳鞠通在他的傳世名著《溫病條辨》中談到兒科時說:「惟較之成人,無七情六慾之傷,外不過六淫,內不過飲食、胎毒而已。」意思是:但孩子生病和成人又不大一樣,並沒有七情六慾對身體的影響。在外呢,多是因為風、寒、暑、溼、燥、火等六種邪氣侵襲;在內呢,不過吃飯不注意導致的飲食積滯、或從媽媽身上遺留下來的火熱或寒性體質等。
廣東省中醫院治未病中心陳秀華主任醫師也曾談到,「胎毒」一詞首見於《幼幼集成》,其中對「胎毒」病因有所描述:「凡胎毒之發,如蟲疥、流丹、溼瘡、癰癤、結核、重舌木舌、鵝口瘡,與夫胎熱、胎寒、胎搐、胎黃是也。」其病因是由於孕婦恣食辛熱,甘肥厚味,或生活調攝失宜,遺毒於胎,或鬱怒悲思等因素影響到胎兒而致病。
不過也有兒科醫生持不同觀念,廣東省人民醫院新生兒科主任醫師農紹漢提出,很多寶寶都會出現「胎毒」問題,過一段時間會自行緩解;母親的情緒變化確實會影響到母乳的某些成分,但對孩子影響微乎其微。
亂用湯藥「清胎毒」南方很常見
「清胎毒」在南方比較流行,老一輩人認為南方的氣候和水質屬於熱性,很溼熱。所以,有的媽媽甚至在懷孕期間就開始服用中草藥來「排毒」,有的家長還給新生兒服用了一些中草藥以排除「胎毒」,包括甘草、黃連、硃砂、牛黃、鉤藤等,還特製成所謂清胎毒的「開口茶」,由鉤藤、大黃、金銀花、蟬蛻、甘草等中草藥組成,鵝蛋也被當做去胎毒利器。
專家認為這是不可取的,因為黃疸、溼疹、鵝口瘡等等各有病因,不能簡單地用「清胎毒」來解決。相反,這些中藥對嬰兒的健康不利,民間所謂「清胎毒」的方子多為清熱解毒、性寒涼的中草藥,不適合嬰幼兒服用。例如,黃連味苦,性寒,易損傷嬰幼兒的胃腸功能,影響消化、吸收;硃砂含有汞和硫磺,對嬰兒有一定的毒性;牛黃是食草動物的膽石,味苦,性涼,不宜單味服用;輕粉即汞粉(水銀),有劇毒。
另外,有先天性蠶豆病的孩子,加重病情。
蠶豆病孩子服草藥當心急性溶血性黃疸
新生兒發育未完全,解毒能力低,有的中草藥很可能就有肝腎毒性,對寶寶的身體會造成極大的傷害。楊東新還特別談到,有先天性蠶豆病的孩子,如果家長貿然給餵食了鉤藤等中草藥,會突然誘發孩子的黃疸,加重病情。
近年的臨床研究發現,部分新生兒服用草藥後,會影響膽紅素的代謝,發生急性溶血性黃疸,出現皮膚、眼珠、小便發黃。有統計顯示,在南方約有5%的男嬰發生過這類黃疸,原因多與新生兒服草藥有關。
楊東新在門診就曾遇到這樣的小患者,剛出生沒幾天,孩子的奶奶就煲了鉤藤茶給孩子喝,說能去胎毒,結果喝完之後孩子出現嘔吐、發燒,哭鬧不止,送到醫院急救家長才知道孩子患有蠶豆病。楊東新介紹,G6PD缺陷(俗稱「蠶豆病」)是中國南方最常見的遺傳缺陷病之一,特別是廣東、廣西的發病人群較多。急性溶血黃疸發生時可有發熱、寒戰、頭痛、嘔吐、腰痛,並有不同程度的貧血和血紅蛋白尿(尿呈醬油色或茶色),嚴重者可有急性腎功能衰竭。「所以兒科醫生一般都不建議給新生兒餵服中藥去胎毒」,楊東新強調說。
連結
這些「胎毒」該如何處理?
「胎毒」中常見的一些疾病,各有病因,並非一味草藥、一組藥方所能全部解決的。
1.溼疹
中醫稱小兒溼疹為「胎斂瘡」「奶癬」,認為其多由溼熱蘊結所發。此外,飲食也是引起小兒溼疹的一個重要原因。一旦孩子出現溼疹,家長要排查孩子的食物中是否存在過敏原。
常見的引起小兒溼疹的食物有蝦、蟹、海魚、蛋黃、牛奶等。年齡小的嬰兒應儘量母乳餵養,添加輔食時,應由少到多一種一種地加,使孩子慢慢適應,這也便於家長觀察是何種食物引起過敏。其次,嬰幼兒生活不規律、哺餵時間不當等,可使胃腸功能紊亂,導致消化不良,也可誘發溼疹。另外,由於有些嬰幼兒長期以牛奶為主食,血中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低,也能誘發溼疹。因此,患兒家長應首先在飲食中找原因,注意餵養得當,溼疹是完全可以預防的。
2.鵝口瘡
新生兒鵝口瘡多在出生後2-8天內發生,好發於頰、舌軟顎及唇。
是一種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黏膜的炎症。白色念珠菌廣泛分布於自然界中,正常人的口腔、皮膚、陰道中都可以分離出本菌。新生兒出生2天,即可在口腔中發現本菌,是由於通過產道時接觸母體的分泌物而受染。念珠菌也常寄生於水果、奶製品等食品上,可因接觸這些食品而受染。由於孩子入口的東西不乾淨:餐具消毒不徹底、乳母的乳頭不乾淨、照顧孩子的人手不乾淨造成孩子所用物品汙染,對於缺乏抵抗力的新生兒或小嬰兒都容易引起鵝口瘡的產生。
3.黃疸
黃疸幾乎是每個小嬰兒都會出現的問題,只不過輕重不同而已。如果新生兒與母親的血型不合時特別容易造成溶血,表現為黃疸。但這只是一個生理過程,在產後2-3天出現黃疸,持續到4-6天會到最高峰,大約到第10-14天就會自行消失。但如果出現嚴重黃疸而不及時處理,也會影響孩子的健康發育。(記者 李劼 通訊員 林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