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科集體教研活動日,針對政治賈老師的一堂公開課,老師們出現了較大分歧。一派認為教學效果很好,符合當代課堂教學改革精神;另一派則認為賈老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都值得商榷,理由是一節課都快結束了,課堂訓練都做完了,怎麼學生還提出了那麼多問題?越教問題越多,越教越『』糊塗『』,算怎麼回事?
我們不禁要問,懼怕學生提出問題,到底是什麼思維在作怪?所教學生勇於提出問題的教師,究竟教學水平如何?
這實際上是涉及教學評價的一個重要原則問題,即,教學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麼?是將學生教得什麼問題也沒有了,帶著圓圓的句號下課,還是讓學生在完成了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後,衍生出一系列更高層次的問題,帶著眾多的問號下課。
在如何評價教學的最高境界這個問題上,我不禁想起了鄭板橋 「難得糊塗」 的名言,其「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的慨嘆一直在我腦海裡迴旋。我們知道,鄭板橋的「糊塗」可不是笨蛋,而是一種聰明人參透世事之後的『』裝糊塗『』,是一種很高的境界,是在聰明基礎上的一種大智慧。因此,我們說教學貴在「難得糊塗」。
教學上的「糊塗」狀態,就是讓學生在熟練掌握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產生新的問題意識,從而派生出新的知識,並由此激發進一步探究新知識的興趣和動力。這種問題意識是十分難能可貴而又十分脆弱的,為師者必須十分珍惜並小心呵護之。因此我們的教學必須變單純傳授知識為讓學生主動建構知識,變單純解決問題為創造新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帶著問題學,在學中解決問題,並不斷激發更高層次的新問題。
原教育部副部長呂福源曾經指出:中國的近期危機是缺乏現代化的產品,我國自己創造的現代化產品極少,多數為進口或仿製;遠期危機是國民尤其是孩子缺乏好奇心,缺乏好奇心就缺乏想像力、缺乏創造力,缺乏民族進步的動力和靈魂,這應該是中華民族的心腹大患。
這段話引發了我對教育及教學的成功與失敗問題的深思,所謂教學的成功,絕不是我們經常看到的這種場景:老師教學生記熟了本節課的基本知識,全部做完了本節課的訓練題,進行了必要的反饋矯正和課堂小結後,然後問學生:「同學們都會了嗎?」,學生齊聲回答「會了!」;老師又問:「同學們還有什麼問題嗎?」,學生再次齊聲回答「沒有!」,然後師生心滿意足的下了課。課堂教學改革儘管喊了這麼些年,這種情景在今天的課堂教學中不還是大行其道嗎?如果你還不相信,看看各地千篇一律的預設型、表演式公開課你就知道這種現象是多麼的普遍!
因此,我們評價一堂課是否成功,更應注重學生在學習方面積極的情感體驗,即不但學會,而且會學、樂學,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憤」、『』悱」狀態,甚至使學生有一種「糊塗」的感覺。這種可貴的「糊塗」是一種高層次的收穫,是學生在已學會知識的基礎上,深入鑽研,並對新舊知識融會貫通後所產生的一種知識和能力的升華,是一種學然後知不足的感覺,也就是一種提出問題的欲望。
可以想像,如果學生在老師的幫助和自己的努力下,從這種「糊塗」中再明白過來的時候,學生收穫和進步是必須用質的飛躍來形容的。
所以,判定一堂課成功的最高境界是「難得糊塗」。即在完成基本教學任務的前提下,學生的問題意識越濃,求知慾越強,提出的問題越多,則本節課就越成功,即使某些教學環節不夠完整,本節課也是完全應該充分肯定的。相反,如果僅教會學生一定的知識與技能,而教得學生沒有問題了,或不會提問題、不想提問題,那麼這節課就是最大的失敗,因為你把學生教「死」了,把學生的思維窒息了,通常講的「教死書」、「死讀書」就是這種狀況。長此以往,就會使學生的個性泯滅、特長消失,而變得與世無爭甚至自暴自棄,在潛意識中缺乏起碼的抗爭、叛逆、懷疑或否定的精神,最終結果是學生創新能力的低下,從而導致教育的最終失敗。
正如愛因斯坦所講:「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善於提出問題、善於懷疑和否定,是創新型人才的本質特徵。學生在課堂上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越多,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重要標誌。從這個意義上講,本文開頭中的那位賈教師應該大受褒獎和推崇,對於當代課堂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價值引領作用。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別忘了給我關注、點讚!我會不斷分享教學經驗與教育故事!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