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貴在「難得糊塗」

2020-08-27 甘泉島1974

在學科集體教研活動日,針對政治賈老師的一堂公開課,老師們出現了較大分歧。一派認為教學效果很好,符合當代課堂教學改革精神;另一派則認為賈老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都值得商榷,理由是一節課都快結束了,課堂訓練都做完了,怎麼學生還提出了那麼多問題?越教問題越多,越教越『』糊塗『』,算怎麼回事?

我們不禁要問,懼怕學生提出問題,到底是什麼思維在作怪?所教學生勇於提出問題的教師,究竟教學水平如何?

這實際上是涉及教學評價的一個重要原則問題,即,教學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麼?是將學生教得什麼問題也沒有了,帶著圓圓的句號下課,還是讓學生在完成了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後,衍生出一系列更高層次的問題,帶著眾多的問號下課。

在如何評價教學的最高境界這個問題上,我不禁想起了鄭板橋 「難得糊塗」 的名言,其「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的慨嘆一直在我腦海裡迴旋。我們知道,鄭板橋的「糊塗」可不是笨蛋,而是一種聰明人參透世事之後的『』裝糊塗『』,是一種很高的境界,是在聰明基礎上的一種大智慧。因此,我們說教學貴在「難得糊塗」。

教學上的「糊塗」狀態,就是讓學生在熟練掌握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產生新的問題意識,從而派生出新的知識,並由此激發進一步探究新知識的興趣和動力。這種問題意識是十分難能可貴而又十分脆弱的,為師者必須十分珍惜並小心呵護之。因此我們的教學必須變單純傳授知識為讓學生主動建構知識,變單純解決問題為創造新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帶著問題學,在學中解決問題,並不斷激發更高層次的新問題。

原教育部副部長呂福源曾經指出:中國的近期危機是缺乏現代化的產品,我國自己創造的現代化產品極少,多數為進口或仿製;遠期危機是國民尤其是孩子缺乏好奇心,缺乏好奇心就缺乏想像力、缺乏創造力,缺乏民族進步的動力和靈魂,這應該是中華民族的心腹大患。

這段話引發了我對教育及教學的成功與失敗問題的深思,所謂教學的成功,絕不是我們經常看到的這種場景:老師教學生記熟了本節課的基本知識,全部做完了本節課的訓練題,進行了必要的反饋矯正和課堂小結後,然後問學生:「同學們都會了嗎?」,學生齊聲回答「會了!」;老師又問:「同學們還有什麼問題嗎?」,學生再次齊聲回答「沒有!」,然後師生心滿意足的下了課。課堂教學改革儘管喊了這麼些年,這種情景在今天的課堂教學中不還是大行其道嗎?如果你還不相信,看看各地千篇一律的預設型、表演式公開課你就知道這種現象是多麼的普遍!

因此,我們評價一堂課是否成功,更應注重學生在學習方面積極的情感體驗,即不但學會,而且會學、樂學,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憤」、『』悱」狀態,甚至使學生有一種「糊塗」的感覺。這種可貴的「糊塗」是一種高層次的收穫,是學生在已學會知識的基礎上,深入鑽研,並對新舊知識融會貫通後所產生的一種知識和能力的升華,是一種學然後知不足的感覺,也就是一種提出問題的欲望。

可以想像,如果學生在老師的幫助和自己的努力下,從這種「糊塗」中再明白過來的時候,學生收穫和進步是必須用質的飛躍來形容的。

所以,判定一堂課成功的最高境界是「難得糊塗」。即在完成基本教學任務的前提下,學生的問題意識越濃,求知慾越強,提出的問題越多,則本節課就越成功,即使某些教學環節不夠完整,本節課也是完全應該充分肯定的。相反,如果僅教會學生一定的知識與技能,而教得學生沒有問題了,或不會提問題、不想提問題,那麼這節課就是最大的失敗,因為你把學生教「死」了,把學生的思維窒息了,通常講的「教死書」、「死讀書」就是這種狀況。長此以往,就會使學生的個性泯滅、特長消失,而變得與世無爭甚至自暴自棄,在潛意識中缺乏起碼的抗爭、叛逆、懷疑或否定的精神,最終結果是學生創新能力的低下,從而導致教育的最終失敗。

正如愛因斯坦所講:「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善於提出問題、善於懷疑和否定,是創新型人才的本質特徵。學生在課堂上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越多,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重要標誌。從這個意義上講,本文開頭中的那位賈教師應該大受褒獎和推崇,對於當代課堂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價值引領作用。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別忘了給我關注、點讚!我會不斷分享教學經驗與教育故事!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必刪!

相關焦點

  • 北京晨報:雌雄同體與難得糊塗-難得糊塗 駕照 雌雄同體 birthdate...
    北京晨報:雌雄同體與難得糊塗 2012年4月12日 10:11 選稿:實習生 汪婧婧  來源:北京晨報  作者:白蕊     一位中文名字叫戴偉的加拿大男士稱:拿到中國駕照以後  想我中華,泱泱大國,人才輩出,因此前一種情況肯定存在,而且箇中原因,國人都不陌生——人生在世,難得糊塗!的確,自從有了鄭板橋的典故,難得糊塗就成了處世哲學的經典,備受推崇。不能否認,難得糊塗自有其大智若愚的生存智慧。對於不少個人生活中的矛盾糾紛,甚至不忿不平,難得糊塗確是聰明之舉。
  • 難得糊塗
    他們,不是不聰明,而是難得糊塗。人這一生,大事偶爾有,小事頻繁生。很多事情稀裡糊塗,說不清楚,沒有答案。越是想弄清楚,就活得越痛苦。人情、利害、情理,這些東西捋不清,說不明。難得糊塗不是真糊塗,是放下困惑後的清楚,大智若愚的態度。
  • 南懷瑾|教育子女難得糊塗
    教育子女難得糊塗-南懷瑾-現代社會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父母也是越來越重視子女的教育。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南懷瑾先生講的教育子女難得糊塗吧。 我引用清朝一位才子鄭板橋(鄭燮)的名言,叫做「難得糊塗」。他是江蘇人,出身也很貧寒,自己站起來的,沒有考取功名以前,靠賣畫教書過活。那個時候教書待遇很低,我們過去家裡請來的老師也是那樣,不像現在做老師有很好的待遇。所以古人講「命薄不如趁早死,家貧無奈做先生」,家裡太窮了才出來教書過生活。
  • 人生如夢,難得糊塗,過簡單快樂的生活
    「難得糊塗」是清朝鄭板橋的名言,是他人生之路和為官之道的心得。難得糊塗的糊塗,不是腦子不靈活和不明是非,而是表麵糊塗,內心清明的大智若愚。難得糊塗的人,將智慧深埋在心底,面對複雜的世事,他們簡單做人、簡單做事,對世間瑣事看得開、放得下。
  • 關於「難得糊塗」一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關於「難得糊塗」一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都從自己的各個角度來理解含義,但總的來說,鄭板橋的這句話含義不淺,以愚者之見,由糊塗變聰明難,由聰明變糊塗更難,鄭板橋的「難得糊塗」有人解析是四種含義,一,吃虧是福。二,自我解嘲。三,自我批評。四。謙虛自誇。
  • 鄭板橋與人為善,難得糊塗
    鄭板橋與人為善,難得糊塗提起鄭板橋自然無人不知,尤其是那句「難得糊塗」,一句簡單的話語道出了讓人仰望的意境,古今文人墨客,山野隱士無不傾倒。老鄭不但嘴上說,實際行動也在踐行自己的名言。老鄭就是老鄭,也確實「糊塗」了一把,但是對老秀才而言這卻是「難得糊塗」。鄭板橋見其人畫得的確不錯,生活也著實窘迫,於是心生一計。幾天後,他邀來當地名流大腕,告訴他們找到了自己童年學畫的「蒙師」,將老秀才向大家作了引薦,並請他當面畫了一幅墨竹,眾人都交口稱讚。此後,鄭板橋這位「蒙師」的畫店,天天顧客盈門,老秀才的生活也因此大為好轉。
  • 夫妻相處之道,總是難得糊塗居然是錯的?
    因為家庭事情繁瑣,碎務太多,事有輕重緩急,不能一概而論,籠統地將所有夫妻相處,家庭事務都用難得糊塗的思想去處理是錯的,不同的事務應該使用不同的態度,不能總以糊塗的態度處理。下面就三種情況逐一分析。
  • 青春期親子溝通藝術-難得糊塗
    說起「難得糊塗」,我們中國人都很熟悉,這裡面有很身後的人生哲理。在我們家庭教育中,難得糊塗也是處理親子關係的溝通技巧。我們先來看一個關於席慕蓉的故事。「難得糊塗」,其實是一種高超的教育藝術。
  • 「難得糊塗」,是在鄭板橋人生得意,還是沮喪時寫的
    「難得糊塗」,別具一格的板橋體,跳入眼帘,你就會想到他的竹子、蘭草、石頭……在你的心裡,自然而然的會有一股樸實的聯想展開。這就是藝術的魅力。鄭板橋書寫的「難得糊塗」條幅,是在他當官前寫的,還是在當官時或者辭官之後寫呢!
  • 文物志|鄭板橋「難得糊塗」在濰坊
    文物志|鄭板橋「難得糊塗」在濰坊大眾日報記者 張依盟2020-10-31 06:36:31 發布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鄭板橋「難得糊塗」在濰坊2020-10-31提起揚州畫派的代表人物鄭板橋,人們很容易想起他的名言「難得糊塗」。在濰坊市博物館有一塊鄭板橋的「難得糊塗」碑,下方就刻著這幾行小字。石碑深受遊客喜愛,由此開發的文創產品也備受追捧。那麼,這塊碑為何在濰坊?鄭板橋,名燮,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揚州八怪」之一。
  • 經典好文:難得糊塗不是真糊塗,而是大智慧
    難得糊塗的歷史由來:在清代,鄭板橋的書、畫、詩都了不得,但他的仕途卻非常不順,直到50歲才當上個七品芝麻官。有一年,他跑到萊州雲峰山看南北朝著名的「鄭文公碑」,看得入了迷,天晚了回不去,看看山上有幾間茅屋,便準備敲門借宿。
  • 一把米一瓢水 難得糊塗的糊塗粥
    「難得糊塗」是清朝乾隆年間揚州八怪的代表人物鄭板橋的傳世名言,兩百多年來,經過後人不停地理解和研究,賦予了這四個字豐富的人生哲理!甚至被許多人掛在案頭當作了為人處世的警言!應該是以此感悟為靈感,寫下「難得糊塗,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變糊塗則更難」的千古名句。糊塗粥又叫棒子麵粥、玉米面粥、玉米糊,其製作過程很簡單,在鍋裡放適量的水燒開,倒入碎米攪勻煮開即可。而傳統的做法,要加入「揚」的方法:待水燒開,揚進碎米,這樣才均勻、黏稠。
  • 「難得糊塗」,害了多少中國人?
    ID:jingboguoxue)作者 | 京博國學鄭板橋有句廣為人知的話,「若被批評幾句,就搬出「難得糊塗」作擋箭牌。這種人就是誤解了「難得糊塗」的真正含義。《菜根譚》有言:「大聰明的人,小事必朦朧;大懵懂的人,小事必伺察。」真正聰明的人,應該是小事裝糊塗,大事不含糊,而不是事事都糊塗。
  • 「揚州八怪」筆下難得糊塗的真正含義
    咱們現在有很多熟悉鄭板橋的人都是那四個字「難得糊塗」,這四個字才是現在鄭板橋最出名的原因。而且一般都把這難得糊塗理解成就是什麼事情都不要太過較真,得過且過人反而能活得更好,可是這就等於完全曲解了當時鄭板橋的意思。鄭板橋本意的難得糊塗絕對不是就讓你這麼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跟世間隨波逐流同流合汙。
  • 鄭板橋的難得糊塗:「糊塗是一種遠見,也是一種修養」
    人生在世,難得糊塗。那是因為,一個人如果太過聰明往往會平添許多不必要的麻煩,這樣,就會身心俱疲。但其實,看似糊塗的背後,是洞察一切卻定的把握,知道分寸,一種不計較罷了。難得糊塗其實是一種做人的境界,也是一種學問,這是大徹大悟的哲學,凡事都沒必要去較真,世間真的東西很少,任何一個圈子都存在著規則和潛規則,學會八面玲瓏,通融圓滑,溜須拍馬,媚上捧場,糊塗之處,才能如魚得水。鄭板橋當年寫下這一句「難得糊塗」,是對世俗的一種痛恨,對官場惡習的一種厭惡,也是他最終看破官場險惡,辭官歸隱的原因。
  • 【你家鄉有成語故事嗎(4)】「 難得糊塗」是成語嗎?
    「難得糊塗」是成語嗎?我們在1986年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成語大辭典》上沒查到,但濰坊人覺得是,他們把「難得糊塗」算在了39個與濰坊有關的成語中。要那樣的話,我們覺得鄭板橋的另一句話「吃虧是福」也該算進去。濰坊人太犟,不跟他們爭論了。
  • 【生活隨想】孟令昌|| ​當知足常樂遇到難得糊塗
    今天推送給大家的是俊韜在線的一位新朋友,山東菏澤鄄城籍文學愛好者孟令昌先生,他帶給大家的是隨筆《當知足常樂遇到難得糊塗》,靜靜地思考之後的思想所得,每一句都是那麼的接地氣,沒有什麼晦澀的語言,也不是什麼深奧的道理,但看過聽過之後,入心入腦,給人以啟迪和力量。
  • 視而不見,充耳不聞,便是難得糊塗
    難得糊塗可保全有用之身,堅守底線才能捍衛人間正道。不因道之無形而恣意妄為,不以道不鳴而做一些掩耳盜鈴的舉動。
  • 「人文」有山東人認為,鄭板橋「難得糊塗」裡的「糊塗」是道美食
    後來,王員外請板橋題字時,欣然提筆寫下了:難得糊塗。鄭板橋的「難得糊塗」,竟然說的是山東民間的一道菜?……別覺得奇怪,還有說法稱「難道糊塗」是山東的一鍋粥的。在山東菏澤、濟寧、泰安一帶,流行一種早餐粥飯,叫做「糊粥」。最著名的一種糊粥,是菏澤鄆城的呂家糊粥。
  • 在國家典籍博物館看鄭板橋的「難得糊塗」
    其中,《修城記》向觀眾訴說其為政的勤勉有道,《嶠壁蘭圖》、《春風十裡》中可知其書畫的脫俗立新,《難得糊塗》則是另一番為人處世之境界。另外,展覽還通過對高鳳翰、李鱓、黃慎、羅允紹等人書畫作品的展示,擴展介紹了以金農、鄭板橋為首的「揚州畫派」(又稱「揚州八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