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糊塗」是清朝乾隆年間揚州八怪的代表人物鄭板橋的傳世名言,兩百多年來,經過後人不停地理解和研究,賦予了這四個字豐富的人生哲理!甚至被許多人掛在案頭當作了為人處世的警言!
這句名言,與糊塗粥的淵源頗深,傳說鄭板橋喜歡喝碎米粥,甚至還加入棒頭麵粉屑,煮得糊裡糊塗的,還活靈活現地陳述食粥之樂:「暇日咽碎米餅,煮糊塗粥,雙手捧碗,縮頸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應該是以此感悟為靈感,寫下「難得糊塗,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變糊塗則更難」的千古名句。
糊塗粥又叫棒子麵粥、玉米面粥、玉米糊,其製作過程很簡單,在鍋裡放適量的水燒開,倒入碎米攪勻煮開即可。而傳統的做法,要加入「揚」的方法:待水燒開,揚進碎米,這樣才均勻、黏稠。即用瓢搲好碎米,左手拿瓢,右手拿銅勺,慢慢抖動瓢,少許、均勻地把碎米飄向鍋裡,同時,銅勺在鍋裡協調地攪和,避免粘生碎米疙瘩。煮好的糊塗粥,冒著熱氣,散發著米香,黏黏的稠稠的,佐以農家小鹹菜,諸如醃菜、醬豆、蘿蔔乾、豆腐乳,不用筷子,沿著碗邊,「哧溜哧溜」,嘬上一口,滿嘴生津,一碗下去,喝得全身暖洋洋的,特別愜意。
粥的歷史悠久,據《周書》記載,「黃帝始烹谷為粥」。喝粥在我國很早就被認為是一種很好的養生方式,宋代學者張耒(號宛丘先生)曾經作《粥記》一文指出:「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訣。」而大詩人陸遊對此極為贊同,特作《食粥》詩:「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
糊塗粥通常是使用玉米小碴作為原料,玉米成熟後,上磨子粉碎成細小顆粒而成。上好的糊塗粥面,比普通的玉米碴子更細碎,比玉米面有顆粒感,如海灘上的細沙,抓一把就像手握流沙,順著指尖滑落,金燦燦,晶閃閃的。在製作上與玉米碴相比,省去了提前浸泡的步驟,口感上與玉米面相比更有層次,在順滑中又增加了顆粒感。喝一口濃香又順滑滋潤心田,對於常食膏膩之味的都市人來說,一碟鹹菜,一碗清粥,那一口清潤,簡單而溫馨;對於長輩來說,撿拾那被漸漸遺忘的純粹滋味,憶苦思甜,重溫起過去的歲月;也非常適合給孩子喝,容易消化和吸收,現吃現做分秒出爐。
玉米過去是東北人的主食之一,吃玉米面窩頭和大發糕,還有每天早餐喝的玉米糊塗粥。現代科學認為多吃粗糧有益健康,玉米被稱為「粗糧黃金」,可以降低血清膽固醇,調節神經和內分泌功能,豐潤皮下組織,使皮膚具有彈性和光澤。玉米含有亞油酸與穀胱甘肽,可以降低膽固醇,防止膽固醇沉積在血管內壁,減少動脈硬化的發生,能夠預防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此外,玉米還能夠預防老年黃斑變性。
一把米,一瓢水,一鍋一勺一點一滴,這種稠厚的半流質,溫潤而包容,鄭板橋寫的「難得糊塗」字幅下,有他題的一行款跋:「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這行款跋,當是鄭板橋對「難得糊塗」的解釋,也是對自己處世哲學的一種解釋。就像這糊塗粥帶給我們的啟示一樣,「參茸鮑翅無窮盡,稀粥淡飯可長久,莫嫌淡薄少滋味,淡泊之中滋味長。」莫要淡忘這糊塗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