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時代精神 誠和敬「講述者」記錄長者生平

2020-12-15 中國新聞網

在誠和敬講述者小屋裡,有很多有故事的老人走進來,講述了自己「戎馬一生」的經歷,這樣有故事的長者還有很多。講述者小屋遍布在誠和敬的各個項目內,這是在北京誠和敬養老健康產業集團(以下簡稱「誠和敬養老集團」)為關注長者精神世界,記錄長者生活經歷,傳播長者精神風貌,特打造的「講述者」口述歷史文化品牌,希望通過「誠和敬講述者」影像挖掘集體記憶、個人記憶,運用視頻、音頻等記錄方式進行傳播與留存,在此過程中,讓長者有所收穫。在這些視頻中,觀眾可以看到新時代長者的精神狀態和專屬於他們的時代記憶。

透過個人發展經歷 關注長者精神世界

心理關懷、精神慰藉是誠和敬講述者成立的初衷,誠和敬養老集團經過7年的發展,已初步構建了「機構、社區、居家」三位一體的養老服務體系,目前僅在北京市已建成6家大中型養老機構,130家養老服務驛站,輻射全市300餘個社區,近15萬長者。除了滿足長者基礎養老需求以外,誠和敬養老集團還注重關心長者精神生活。

故宮博物院的李歷老師,80年代加入故宮博物院,深耕繪畫多年,用中國特色的絲綢製作奧運首日封,廣受外國友人歡迎。李歷後來又轉型中國畫,將西方繪畫技巧與中國畫的意境相結合,致力於傳播中國傳統文化。誠和敬講述者團隊通過跟蹤記錄李歷的工作和生活,了解到他對藝術的熱愛,對傳播傳統文化的責任,並將這份精神以視頻形式進行傳播。

傳承地方歷史 延續地方文脈

誠和敬講述者團隊深入通州區徐辛莊等5個村莊,通過訪談、拍攝等方式,深入了解村莊歷史,並為近五十位村民拍攝生活照片,舉辦鄉村發展圖片展。工作人員布置了一面面會說話的歷史牆,每一位長者的身影和笑臉都展現了新時代新農村新生活的樣貌。誠和敬通過這個活動,將現如今新農村的變化可視化,提升了農村精神文化建設,傳播了正能量,以濃厚的文化氛圍薰陶啟示村民,讓村民們在耳濡目染中加深對家鄉文化的認同感與責任感,增強凝聚力與向心力。

聚焦國家發展大事 關注現代生活變遷

誠和敬講述者團隊聚焦國家發展,在國家發展的節點性時期,拍攝長者的經歷故事,以長者的真實生活透視國家發展。在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時,誠和敬講述者團隊走訪了幾十個養老驛站,拍攝了近百位長者,這些長者紛紛講述了改革開放四十年來自己生活的變化。2019年初,誠和敬養老集團又舉辦了《我與祖國共成長》大型口述歷史活動。這次活動共吸引了150餘位與新中國同齡的長者報名參與,他們出生於1949年,與新中國一起成長,見證新中國幾十年來的飛速發展,共享如今的發展成果。在這150餘位長者中拍攝了70位最具代表性的長者,以口述歷史的方式,記錄下了屬於他們的故事。

為讓更多的人看到、分享到、感受到這群國家寶藏的生平和寶貴經歷,講述者欄目已經在誠和敬集團與歌華有線聯合打造的歌華有線年華專區誠和敬養老生活版塊中上線,希望有更多的人關注到他們的「財富」,更多人學習到他們的「精神」,更多人願意傾聽和分享他們的故事。

相關焦點

  • 講述與註腳,他們一直在記錄這個時代
    五年來,我們用文字、圖片和視頻,記錄這個澎湃時代的洪流脈動,體悟改革發展的磅礴力量;記錄依法治國的宏大進程,刻寫你我共有的法治記憶;記錄政法人的點滴平常,講述和註腳他們在新時代的法治印記。這一年,突出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護航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宏大主題,策劃推出「擁抱法治新時代·踏上平安新徵程」重大主題系列宣傳,「清朗天空」共推送信息3834條、累計閱讀量突破2100萬人次、轉發量突破100萬次、吸引海內外粉絲逾77萬人。先後榮膺「全國最具影響力政法委頭條號」、人民網「福建政務雙微十佳」、「2017騰訊企鵝號政務新媒體卓越運營獎」、「福建最具影響力政務頭條號矩陣」。
  • 跨國校企合作 誠和敬學院與TAFE NSW聯手培育養老精英
    誠和敬學院在養老界的跨國校企合作實際上就是應社會所需,引進發達國家深厚的養老機構管理與服務理念、實操指導,實現養老人才培養與養老市場的無縫對接。  誠和敬學院為北京國資公司旗下養老專業平臺北京誠和敬養老健康產業集團傾力打造的專業養老人才培養機構,旨在培育養老投資開發、管理與專業服務人才,破解養老人才困局,助力行業持續發展。
  • 著名表演藝術家英若誠生平簡介
    英若誠生平簡介  英若誠,中國戲劇家協會常務理事,北京市劇協理事,曾任文化部事部長、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藝委會副主任,劇本室主任。  英若誠1945年考入清畢大學外國文學系,熱衷於演劇活動。新中國誕生後,英若誠考入北京人藝任演員,先後在話劇《龍鬚溝》、《雷雨》、《明朗誦的天》、《慳吝人》、《茶館》、《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等劇中扮演重要角色,充分展示了他豐富的知識面和作為演員的可塑性。  1979年,他的把老舍名著《茶館》譯成英文在中外出版,為《茶館》成功地訪問西歐做了準備。
  • 傳承禮敬文化,敬四方,敬珍品
    如若這世間沒有禮敬存在,便會陷入混亂。子曰:「為禮不敬,舉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孔子的弟子子夏說:「敬而無失。」孟子說得更具體:「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可見「禮」的精神內核是「敬」,是「禮敬」的肅穆莊嚴喚起了人們內心的自性的莊嚴,更是對自己,「敬人者,人恆敬之」,唯有敬人敬自己,方能成人、成自身之美。
  • 新時代文明實踐|長者防跌教學、親子定向越野……這周,黃花崗街...
    每周末小e帶你逐一回顧身邊事想知道新時代文明實踐如何紮根社區?想知道並加入到黃花崗街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活動?為了提升長者的防跌意識,街社工站於 7月至8月間的每周一、周四開展「至叻不倒翁」長者預防跌倒小組,並於8月3日順利結課。活動過程中,社工從容易導致跌倒的因素、跌倒後的處理方法和預防跌倒的方法三個方面,給長者們普及防跌倒知識。
  • 西方作家的自傳:大文豪是怎樣講述自己的生平的
    那麼,在西方作家的自傳中,那些大文豪是怎樣講述自己的生平的呢?盧梭:《懺悔錄》在西方的三大《懺悔錄》名著中,奧古斯丁的是一部宗教作品,託爾斯泰的是一部思想著作,而盧梭的這部是最具文學性的,也是最著名的。盧梭自認為在其中很真實坦誠的記錄了自己的生平,但是評論家們卻指出當中隱藏了謊言,如保羅·德·曼等。
  • 禮儀文明的核心價值是「敬」
    傲慢者自己不知道,其他人尤其不知道。所以是不折不扣的虛驕。  當代社會的價值紊亂、價值失落是普遍存在的問題,這個問題實際上關係到每個人以及全社會的精神信仰。做人的規則是從幾代之前,甚至是從千年以還的傳統中傳承下來的。個人品質的養成,學校、家庭、社會都是影響之源,但最重要的其實是家庭。
  • 奇人英若誠:副部長級的「劉麻子」
    展開剛剛出版的《英若誠傳》,縱覽英若誠生平始末,一個「奇」字確是貫穿始終,其淵深的學問,多方面的驚人成就,個性之多姿多彩,際遇之起伏傳奇,都是當代中國文化史上所罕見。 據《英若誠傳》所載,英若誠17歲畢業於天津聖路易中學,以全優成績獲得保送劍橋大學資格,自願放棄後旋即考入清華大學西語系。
  • 【課程回顧】認識長者精神疾病(一):老年抑鬱
    隨著人口老化,長者患上抑鬱症的情況亦見普遍。長者在老化過程中會遇到不少壓力和失落:如健康狀況轉差、退休後生活模式改變、配偶過世、子女離開、經濟困難等。假若處理不當,容易患上抑鬱症。 抑鬱症是患者在情緒上出現障礙,過分消極悲觀,長時期情緒低落,而導致的心理及生理失調。
  • 新時代儒商精神筆談
    實際上,儒學思考的根本問題就是「愛與敬」的問題。儒家談孝、悌就是談愛、敬,《論語》說:「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孝悌是起點。《孔子家語·哀公問政》《禮記·祭義》都記載了孔子的話,孔子說:「立愛自親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長始,教民順也。」培養愛心,從孝親開始;培養敬意,從尊長開始。真愛父母的時候,這種倫理情感就容易外化,比如,我們幫助有困難的老人,就是愛父母的外化。家庭倫理和社會倫理就是這樣打通的。
  • 五角大樓開發生平記錄系統 多媒體記錄所有活動
    五角大樓開發生平記錄系統 多媒體記錄所有活動   新華網6月6日消息 據美聯社2日報導,美國五角大樓正投資開發「生平記錄」系統——以多媒體數字方式記錄人的所有經歷
  • 探尋紅色足跡,憶崢嶸歲月,人民路小學學子打卡羅榮桓元帥故居傳承紅色精神
    石鼓融媒客戶端8月25日訊(通訊員 朱凌雲)走進羅榮桓元帥故居,重溫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近距離了解從湖湘大地走出來的革命先輩英雄事跡……8月22日,衡陽市人民路小學328班暑期赴羅榮桓元帥故居開展「探尋紅色足跡
  • 對上以敬 對下以仁 ,對人以誠,對事以真!
    有一天熊總去拜訪一家供應商,看到他們在公司大門內有一處顯眼的巨大屏風,上面寫著「對上以敬,對下以仁,對人以誠,對事以真」十六個大字,熊總的內心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時至今日印象仍然非常深刻。 所謂「天地君親師」,都是有牌位的,需要我們頂禮膜拜,也就是「對上以敬」。在公司內部,「上」一般理解為作為上級上司的老闆和領導;也可以理解為比我們年資長的老員工。
  • 視頻|楹聯文化進校園 濰城區實施「長者有為時代先鋒」工程
    近年來,陳寶玉帶領200多位楹聯愛好者,以楹聯文化為切入點,全面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出「植根鑄魂、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將楹聯文化的希望和出路鎖定在教育,讓楹聯教育進校園、進課堂、進課程、進活動、進試卷,使楹聯文化與校園文化有機結合起來。「這些楹聯有的勵志,有的明理,有的敘事,天天看著,都記在心裡了。」聖基分校五年級一班學生陳亞茹說。
  • 探尋偉人生平事跡 碧桂園威尼斯500名學子開啟「領導力」研學旅行
    追尋偉人足跡 碧桂園威尼斯500名學子開啟「領導力」研學旅行學習 " 領導力 ",不止學習領導的方法和技能。在 21 世紀,少年也需要 " 領導力 ",督促自我成長,鼓勵、帶領同伴進步。研學師生率先探訪湖南第一師範學院,了解青年毛澤東求學經歷;隨後踏入韶山,探尋偉人生平事跡;在研學的最後一天,師生們踏尋偉人足跡,橘子洲毅行,在問天台齊誦《沁園春 · 長沙》,此情此景,讓不少市民駐足,拍照留念。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這次研學活動讓我們學習到了偉人崇高的思想品格,感受到了革命先輩的奮鬥精神。"
  • 敬字得福
    舊時代文人相互組織惜字會、敬字社等,主要的活動也是搜集字紙集中焚燒。對於書籍、帳簿、書信等要妥善管理。《文昌帝君惜字功律》勸人不以字書放溼處黴爛並扯碎踐踏;生平不輕筆亂寫塗抹好書,等等。對於其他有字物品的處理。
  • 讓愛國奉獻精神成為新時代奮鬥者的價值追求
    在一萬多個日日夜夜裡,王繼才同志以敬終如始的初心和堅持,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難以承受的艱難困苦,在戰略位置十分重要的開山島上擎起鮮豔的五星紅旗、守衛藍色國土,在平凡的崗位上成就了不平凡的人生,以無怨無悔的堅守和付出感動了千萬人。  偉大的事業呼喚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支撐偉大的事業。榜樣是時代的最美使者,是社會的精神坐標。
  • 經典作品 傳承紅色基因——聽親歷者講述記錄時代見證歷史的幕後故事
    創刊於抗日烽火中的這張報紙,始終傳承紅色基因,擔當黨和政府喉舌,反映人民群眾心聲,記錄時代見證歷史,凝聚億萬群眾投身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在中國新聞史上寫下光輝一頁。以思想為筆,以激情作墨。改革開放40年來,新華日報立足江蘇,勇當思想解放的先行者、時代脈動的記錄者,以黨報特有的力量推動江蘇改革開放事業向高峰攀登、向縱深發展、向未來進發。
  • 做新時代的仁者、知者和勇者
    楚王救巴,巴亂既寧,楚使請城,蔓子曰:「籍楚之靈,克弭禍亂,誠許三城,將吾頭往,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頭授楚使。楚王嘆曰:「使吾得臣若巴蔓子,用城何為。」乃以上卿之禮葬其頭。巴國葬其身,亦以上卿禮。民族英雄巴蔓子的故事穿越時空,在湖北利川、恩施、重慶忠縣、涪陵等地廣為流傳,其捨身保國的民族精神,更是激勵了一代又一代土家族兒女為保衛祖國和建設家鄉而浴血奮戰。
  • 人民日報點讚《奔跑吧》:綜藝也要同步時代精神
    在這個美麗的城市裡,兄弟團與捷克各行各業民眾代表一起遊戲互動,共享快樂,將捷克的風土人情帶到中國觀眾面前,也將國人的民族自信和奔跑精神帶進捷克人民的視野中,展示了中國積極擁抱世界的熱情和決心。《奔跑吧》近期節目主題和錄製地點的選擇有其深意:選擇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延安作為出發點,一路探尋數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澱和韻味淳厚的黃土高原風情,直至在目的地黃河之畔演繹一曲氣勢恢弘的《保衛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