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何讀史雜記:
沒有本體語言文字的印度
印度在歷史上沒有形成統一國家、統一民族、統一文化。因此也一直沒有言同語,書同文,自英國殖民時代以來到現在,一直使用英語英文作為國語和標準文字,但也只是非常少數的一個精英階層會使用英語。
印度民眾的日常語言極其混亂複雜。使用印地語的主體族群人數較多,但也僅佔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其他人則說泰米爾語、泰盧固語、孟加拉語、古吉拉特語、卡納達語等不同語言。
印度歷史上沒有統一文字。一些小眾族群使用不同的特殊文字。古代的梵文究竟是來自印度還是來自波斯或者印度河下遊的巴基斯坦,始終沒有定論。但是毫無疑義的是,梵語不是南亞印度人的古代文字,也沒有被印地統一使用過。
歷史上,印度穆斯林使用的烏爾都語文字從右向左書寫,泰米爾文則從上向下讀。
在英國人控制印度之前,印度的主宰者是信仰伊斯蘭教的遊牧民族,最早是波斯人,突厥人,後來是蒙古人和突厥—蒙古人。
自10世紀前後開始,這些信仰伊斯蘭教的遊牧民族來自伊朗高原或者中亞地區,策馬南下,徵服了印地的土著人,先後建立了德裡蘇丹國,帖木爾帝國和強盛的莫臥爾王朝。
波斯人、蒙古人和突厥人等外來遊牧民族統治印度地區近千年,因此在宮廷、軍隊、各省總督官府通用的官方語言是波斯語。
大航海時代以後,歐洲人開始登陸印度,與莫臥爾權貴往來通商。他們與印度人的交往也是通過波斯語。
波斯語作為印度官方語言的統治地位一直維持到1837年。在印度徹底成為英國殖民地後,英語也正式成為官方工作語言,殖民政府和法院文件必須用英文書寫。
出人意料的是,印度本土的民族主義者歡迎這個舉措。因為,以英語取代波斯語是以一種外語取代另一種外語,並不值得傷心,而且客觀上有益無害。
印度是語言情況最為複雜的國家之一。由於族邦眾多,印度號稱「千語之國」。
據1961年建國後的第一次人口普查,曾經統計出民間大大小小的方言共有1549種。據印度2001年人口普查統計結果,印度超過百萬人口使用的語言有30種,超過1萬人使用的語言有122種,此外還有數以千計的各種小族眾使用的方言。
印度獨立後憲法規定的官方語言有14種,以英語為官方通用語言(1950)。目前印度的憲法承認兩種全國性官方語言:印地語和英語,此外還承認21種地區性官方語言。而作為母語使用人口最多的是印地語,約佔總人口數的40%,而其他母語人口佔總人口超過1%的語言有:
孟加拉語(8%)、泰盧固語(7%)、馬拉提語(6.9%)、泰米爾語(5.9%)、卡納達語(5.4%)、烏爾都語(5.1%)、古吉拉特語(4.5%)、馬拉亞拉姆語(3.2%)、奧裡亞語(3.1%)、旁遮普語(2.8%)、博多語(1.3%)、阿薩姆語(1.2%)、邁提利語(1.1%)。
在英國殖民統治時代,少數知識分子、企業家、政治家接受西式教育,學會了英語,但他們僅佔這個國家人口的3%,是社會階層高累的金字塔上的頂尖人群,精英中的精英。
英國殖民者託馬斯·巴賓頓·麥考利是19世紀一個臭名昭著的白人至上主義者。但是他學識豐富,曾在英屬印政府任高職。他確定了以英語為印度官方標準語,全力推行英語和英國文化,規定英語和西式課程是印度教育的主要課程。
麥考利曾經說:「要在印度國內培養一批精英,他們有著印度人的血統和膚色,頭腦裡裝的卻是白人的品位、思想、道德和才智。」
1835年,英國在印度頒布教育法,以英語教學的學校數目為重點,東印度公司在本地招收僱員,優先錄取會說英語的印度人。
那些接受了英式教育的開明印度教徒,通過文官考試錄用,躋身軍事、財政、司法等部門,淘汰了說波斯語的傳統穆斯林精英階層。這些穆斯林的後裔現在主要生活在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中。
多數印度人不識字。據印度官方統計,印度文盲率高達84%。
印度最下層社會存在一個世世代代不能翻身的賤民階層。2017年,官方統計「賤民」人口超過三億,賤民沒有基本人權,更沒有文化知識。
沒有本體語言文字的古印度怎麼會有獨立強大的古文明?這個關於古印度文明的神話實際是英國人製造的。
英國人製造印度古史和偽文明的目的,是為了清除波斯、蒙古、突厥及伊斯蘭統治印度時期的歷史影響,為鞏固英國殖民文化服務。
【西方偽史和印度偽史的重要製造者麥考利】
託馬斯·巴賓頓·麥考利(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1800-1859),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殖民者、歷史學家、政治家。改宗猶太人。
1800年10月25日出生于勒塞斯特郡一個蘇格蘭貴族之家,1822年在劍橋大學研習法律。1830年任議會議員。
1834-1838年赴印度,任英國東印度公司最高理事會執事。在印期間,主持制訂印度刑法典和教育改革,規定以英語作為印度教育的唯一官方語言。同時主持編制印度偽史。
1839-1841年任英國陸軍大臣,力主發動侵華戰爭,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後臺策劃與指揮。
1847年後退出政界,從事寫作,製造了一系列關於西方的偽歷史。其著作包括包括多卷邊本英國偽史:《自詹姆斯二世和威廉三世即位以來的英國史》(即多卷本《英格蘭史》),羅馬偽史《古羅馬敘事詩》,以及闡述其歷史政治哲學的論集《歷史和批判文集》等。
麥考利的歷史哲學認為:歷史觀念必須服從國家利益。應當用歷史來論證自己的政治主張;強調歷史著作必須能吸引讀者。為了收到效果,可以犧牲歷史的真實性。
1857年因其著作的廣泛影響力,被女王封為羅斯利男爵,是英國歷史上第一位因文學成就而獲貴族爵位者。1859年12月28日去世。
麥考利的《英國史》是一部名著。記述英國自1685年詹姆斯二世即位至1702年威廉三世逝世17年間的歷史,實以「光榮革命」為中心,記述關於這一事件過程及其前因後果。
麥考利認為英國歷史是沿著合法的、尊重歷史傳統的和平道路前進的,矛盾往往通過改良和妥協而得到解決,適當的讓步「可以糾正一切,調解一切和保持一切」。
「光榮革命」是最成功的政治妥協,是英國歷史的「最後一次革命」。他呼籲英國維護現存制度,擴大大英帝國的影響。他還研究英國向印度擴張的歷史,寫了多篇關於印度的論述。
英國歷史學在麥考利影響下,19世紀中後期進行了一系列西方和東方偽歷史的大規模塑造。
(2020-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