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缺鈣、骨質疏鬆是老年人的專利?骨骼的骨量自出生之後隨著年齡增加而逐漸增加,一般成人約在35歲時骨量達到高峰,之後骨量逐漸減少。
現代人有很多不良的生活習慣,容易導致缺鈣的發生。如果你有這樣的表現,說明你已經缺鈣嚴重了。
「口重」的人易缺鈣
我們知道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鈉和鈣在機體中會隨血液來到腎臟,腎臟將其貼上「有用」的標籤後,這兩種礦物質會被重新吸收回循環系統供機體利用,這個過程叫腎的重吸收。
在重吸收過程中,鈣和鈉是競爭關係,大量鈉會制約鈣的重吸收,而無法回到循環系統中的鈣會隨著尿液排出體外。
每攝入500毫克鈉,尿鈣排洩會增加10毫克。
我國居民人均鈣的攝入量不足推薦攝入量的一半。好吃鹹的人不僅要改變飲食模式,儘量做到「鹽不過6克」,還要注意膳食鈣的補充。
不同人群的缺鈣信號
不同年齡段的人,缺鈣的表現也不同,如果出現以下幾個症狀,說明你可能該補鈣了。
1、兒童
不易入睡、不易進入深睡狀態;
入睡後愛啼哭、易驚醒,入睡後多汗;
「X」型腿、「O」型腿,雞胸,指甲灰白;
厭食、偏食;白天煩躁、坐立不安;
智力發育遲、說話晚;
學步晚,13個月後才開始學步;
出牙晚,10個月後才出牙,牙齒排列稀疏、不整齊、不緊密,牙齒呈黑尖形或鋸齒形等。
2、青少年
會感到明顯的生長疼,腿軟、易抽筋;
乏力、煩躁、精力不集中,容易疲倦;
偏食、厭食;蛀牙、牙齒發育不良;
易過敏、易感冒。
3、中年人
當有經常性的倦怠、乏力、抽筋、腰酸背疼、易過敏、易感冒、牙齒鬆動等症狀時,就應懷疑是否缺鈣,尤其是中年女性。
4、老年人
自我診斷的症狀有老年性皮膚病癢;
腳後跟疼,腰椎、頸椎疼痛;
牙齒鬆動、脫落;
明顯的駝背、身高降低;
食慾減退、消化道潰瘍、便秘;
多夢、失眠、煩躁、易怒等。
以上自測小技巧,只能是個參考,要確診還應該到專業機構進行檢查
缺鈣可能導致很多問題:
兒童青少年處於生長發育階段,缺鈣容易發生佝僂病、軟骨病、生長受阻等。
成年人長期低鈣膳食,會造成肥胖、高血壓、高血脂、心腦血管疾病等。
老年人,尤其是老年婦女缺鈣的話,骨質丟失加快,骨密度降低,容易導致骨質疏鬆症,骨折風險隨之增加。
補鈣是一生必修課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正常人每天需要攝入一定鈣量:
成年人每日攝入鈣量要達到800毫克;
11~14歲、孕中期、50歲後每天攝入鈣量不低於1000毫克;
女性孕中期需保證每天攝入鈣量為1000~1200毫克、哺乳期1200~1500毫克;
所有人群每天的鈣攝入量都不超過2000毫克。
如何補鈣和強壯骨骼,專家們給出了具體建議:
1、從飲食中補鈣
膳食鈣的最優質來源為乳製品,成人每人每天應該喝300克牛奶,乳糖不耐受的人群可選擇酸奶。
綠葉菜、豆製品(不包括豆漿和內酯豆腐)和菌藻類食物(紫菜、海帶等)也是優質鈣源。
2、均衡膳食
膳食鈣的吸收和利用過程在機體中並不是獨立存在的,它需要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一起協同作用。
鎂可提高鈣的利用率;鉀能減少尿鈣的流失;維生素D有促進鈣吸收的作用;維生素K能幫助鈣沉積到骨膠原上。
攝入蔬果和豆製品的同時也能補鉀、鎂和維生素K;
富含油脂的魚類,特別是三文魚、沙丁魚、金槍魚,經過晾曬的幹蘑菇,以及雞蛋黃和動物內臟均含維生素D,建議適量攝入;
女性經歷更年期後,雌激素水平過低會使骨鈣流失,可考慮適當補充雌激素或吃些豆類食物。
同時,還要迴避加速骨鈣流失的壞習慣,戒菸限酒、做菜少放鹽等。
3、正確服用鈣片
當食補的力量不夠及其他特殊情況下,可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服用鈣劑。
分次補充
我國目前推薦的成人鈣攝入量是每天800毫克,需要補鈣者,一般每天需服1~2次鈣片。
晚上服用
如果一天吃一次鈣片,建議在睡前服用。如果一天補兩次鈣,另一次可在早飯後1~2小時,以防食物中的某些物質影響鈣的吸收,引起結石。
合理搭配
常用的補鈣產品吸收度一般都較高,同時搭配維生素D,礦物質鎂、鋅、鉀等,效果會更好。
4、積極參加運動
運動可促進鈣在骨骼內的沉積。在老年骨質疏鬆發病機制中,運動對骨強度的影響,比激素、鈣、維生素D還大。
建議大家勤於鍛鍊,青少年可以跳繩、參與球類運動,老年人堅持健走、慢跑。
有些時候你以為的不一定是對的,
比如,骨骼不好不全是鈣質的問題,
更重要的其實是「腎氣」。
有動力才有吸收消化的能力,
而「腎氣」就是骨骼留存鈣質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