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總是不聽話,把我的話都當作『耳旁風』了嗎?」
「作業還沒做完,怎麼又開始玩手機?」
圖片來源:《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
這樣的問話經常發生在父母與孩子之間。據心理諮詢師黃心怡觀察,在親子半個小時的交談中,至少有25分鐘都是父母在自說自話,而孩子可能一點都不想聽或是根本就聽不懂。
《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也印證了這一觀點。報告顯示,在親子溝通方面,部分學生報告家長從不或幾乎不與自己進行溝通;而與四年級相比,八年級(初二年級)學生報告家長每天與孩子溝通的頻率明顯下降。
難道,聽話的孩子真的只能是別人家的嗎?
01、親子之間無法有效溝通的原因所在
比如,父母總會下意識的把孩子當成年人看待。很多在成年人看來非常簡單、可以秒懂的道理,對孩子來說,理解起來可能非常困難。理解不了,自然不想聽,更不想表達。畢竟孩子,僅僅只是個孩子,父母需要從孩子的心理出發,摸透孩子的心理,才能建立雙方良好的溝通。
此外,父母對孩子的心理不夠了解,也是造成問題的原因之一。孩子的心理,有時就像一座冰山。在《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中,有一個冰山理論,實際上是一個隱喻,它指一個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樣,我們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為,而更大一部分的內在世界卻藏在更深層次,不為人所見。因此,父母在觀察孩子時,不妨多一些耐心,更多透過表象找到背後的因素,必要時多向孩子問「為什麼」,而不是一上來就大發雷霆。
02、「聽和說」是親子溝通的基礎
聽與訴說,可以幫助父母走進孩子的內心,了解孩子語言背後的心聲,並幫助父母正確引導孩子的情緒。
達到傾聽與訴說的效果首先要尊重孩子,當孩子傾訴心聲時,家長不應擺出一副居高臨下的態度,而是要認真傾聽,家長可以很自然的用眼神表達出你的愉悅。當孩子意識到你有在認真聽,他的心理會就會不自覺的放鬆,願意傾訴。
溝通過程中,父母善用一些技巧,可以讓溝通更順暢。比如:父母蹲下來,並與孩子距離半步以內,在合適的位置與孩子交流。蹲下來跟孩子保持同一高度,半步以內距離,注視著孩子的眼睛,這是在向孩子傳遞一個信息——你對我來說很重要。這些簡單的動作是幫孩子建立自尊的有效方式,同時也在鼓勵他多溝通。
及時用「嗯」、「好」等詞彙給予孩子反饋。多聽聽孩子的表達,了解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少表達自己的看法,這樣才會打動孩子的內心。
幫助孩子理清思路,從較合理的角度來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感受,看清問題的真相,並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03、控制情緒,避免災難句式
現在的孩子個性較強,如果再趕上青春期,就更難hold住了。因此,家長在與孩子溝通前,需要主動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特點。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詹姆士·杜布森博士研究發現,青春期孩子很多過激行為都與對於自身長相、智商、家境等方面的自卑有關。因此,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需要幫助孩子建立自信,而不要一上來就進行否定,更不要對孩子進行言語上的侮辱,這就像在他們的傷口上撒鹽。
有這樣一個小例子:
朵朵放學回來,對媽媽說:「媽媽,我想當網紅,聽說又輕鬆又賺錢!」於是開始在家裡各種布置,並一直盯著手機看各種網紅直播。媽媽心想,這真是作死的節奏,學習任務那麼重,居然還有這樣不切實際的想法。
這時,如果沒有控制住情緒,直接對孩子一通打罵,扔掉手機,或者脫口而出「瞧瞧你長得那樣,也配做網紅?」,可能只能起到反作用,有些孩子甚至會離家出走或以死相逼。而換一種方式,不否定孩子的想法,轉而跟孩子深入探討做網紅需要付出的精力、成本與承擔的壓力、成功的可能性等問題,讓孩子意識到這件事的好壞利弊,則既能避免雙方的關係危機,又能幫助孩子做出更理性的選擇。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無數生活經驗和真實發生的親子溝通中出現的問題,都驗證了家長與孩子溝通的方式是多麼的重要。如果你也會因為與孩子溝通的問題頭疼,不妨聽一聽親子教育專家羅靜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