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分級閱讀,很多給孩子做英語啟蒙的家長都不會陌生,牛津樹、大貓、紅火箭、培生、海尼曼、RAZ……甚至每個家庭都是一套或幾套得入。而在國外,分級閱讀讀物更是公立學校必備的閱讀教材。比如牛津樹,英國80%的學校用它教母語,全球133個國家用它作為外語學習教材。再比如RAZ,據統計全球近50億人次使用,全球覆蓋面積超180多個國家。
隨著英文分級的走紅,國內也開始了&34;的探索,一些主攻對外漢語的分級讀物和一些以小學生為目標設計的分級讀物相繼出現,還有一些流量大V以及一些資本雄厚的大廠,也開始打中文分級閱讀的概念,結合新媒體線上教學的優勢,做了很多可貴的嘗試。但其實國內閱讀教育依然還不算一個成熟的賽道,更多的是各說各話,各自為營。
總的來說,是看熱鬧的人多,真正懂得人少。分級閱讀的本質到底是什麼?目標是怎麼設置的?是不是一定得有這麼大的體量支持?中文分級為何鮮有人問津?這裡面的門道很深。
首先來聊聊什麼是分級閱讀。分級閱讀,是按照兒童不同年齡段的智力和心理髮育程度為兒童提供的科學閱讀計劃,綜合考慮兒童的語言水平、興趣愛好等要素,兼具多學科的知識性和趣味性,最終目的在於幫助兒童擺脫閱讀困難,達成自主閱讀。優秀的分級叢書不僅幫助兒童解決字詞積累,完成閱讀訓練,更能夠在可讀性和教育性上讓兒童獲益匪淺。
這個概念在西方已經有超過70年的發展歷史了,在英語國家,幾乎是每個兒童愛上閱讀的必經之路。作為童書領域的重要細分,各大出版機構均有旗下的分級閱讀系列讀物,比如上面說過的牛津閱讀樹、柯林斯大貓、培生分級閱讀、國家地理分級閱 讀、第一圖書館分級閱讀、海尼曼分級閱讀、Learning A-Z Razkids等等。優秀的分級叢書不僅幫助兒童解決字詞積累,完成閱讀訓練,更能夠在可讀性和教育性上讓孩子獲益匪淺,達成一個兒童從懵懂無知到成為一個擁有健全知識架構的高素質公民的轉變。
1、通過&34;,理解目標管理
要修建一個從一樓到二樓的樓梯,如果你只建5級,小孩就會感覺太陡不敢走。如果你修建20級,每級臺階還很寬闊,連小嬰兒都會感覺上的很容易,並且會把它當作一個遊樂場反覆上下。通俗的說,針對不同能力的兒童,將一個大的教學目標進行拆分,只讓孩子關注一個通過努力能夠達到的小目標,達到之後再制定下一個,這樣孩子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快速進步。這就是教育者最善用的&34;。
最近發展區理論(ZPD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也是分級閱讀最核心的研髮根基,像牛津閱讀樹、培生分級閱讀、柯林斯大貓、Raz-kids等等,這些鴻篇巨製的出版項目一般設計級別都在20個以上,從零基礎開始每個級別的分冊也都有幾十本,有的還有宏大的旁枝。早期每本分冊都是薄薄的,全系列動輒超千本。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其實這就是對學習目標的細緻拆分。朗讀每本書就是一個學習目標,即便兒童零基礎,也有每頁一兩個單詞難度的匹配讀物。只要目標的粒度變細,教育者施展的空間就會很大。通過觀察孩子的能力,可以建議他快進,或者放慢進階速度,遊刃有餘。
所以,要想創作一套教材級的分級讀物,保證科學的分級和充分的出版體量是首要條件。我們研發的&34;截至目前的分級設計是全系列240本,三個階段,12個級別。這些級別涵蓋了從零基礎識字到2000字篇幅圖書的自主閱讀的能力進階教學過程。我們每個級別最初曾經設計10本書,然而嘗試下來發現階梯設計的不夠平緩,於是,我們改成了每級20本。實踐下來,讓零基礎兒童建立閱讀自信的平緩程度達到了我們預期的效果。但將來如果有機會,我們還希望可以繼續擴充每個級別的寬度,為遷移應用提供更多可能,讓孩子和教育者有更多的選擇。
2、兒童趣味的價值
我們認為,分級閱讀的本質是尊重兒童,用&34;的教育,以最近發展區理論 (ZPD)為依據,拆分閱讀目標,營造閱讀趣味,讓兒童在自信和愉悅中,逐步提升閱讀力,進而成為一名善於高效學習的終身閱讀者。
分級閱讀的目的是兒童自主閱讀,所以孩子必須是主動拿起書,而不是被迫,因此,圖書的&34;是否可以吸引孩子,是一套分級閱讀成敗的關鍵。我們認識的一位親子教育專家說,中國還在呼喚一個&34;的社會。面對兒童我們並不善於蹲下來,讓創作服務於兒童的趣味,做出一本兒童真心喜歡的書,這其實很難。即便英文分級讀物也並不是都做得很好,但總的來說,很值得我們學習。(在兒童趣味方面,柯林斯的大貓、牛津樹我們評價較高,而培生和海尼曼略遜一籌)
我們的中文分級閱讀叢書在兒童趣味上秉持&34;的原則,雖然我們的專稿裡有每天接觸孩子的老師,有兒童心理專家,有不想長大的兒童導演和撰稿人,但我們依然會在拿不準的時候,謙卑的向孩子請教。下面這兩本是孩子們大愛的書,你會發現,魔性和無釐頭永遠都是他們的菜。
3、對兒童認知規律的把控
兒童三歲關心什麼?應該學習什麼?聽懂什麼,聽不懂什麼?可以接受怎樣複雜度的圖形?四歲呢?五歲呢?……如果你認真翻閱一套西方分級閱讀,可以發現針對不同年齡段的讀物,所設計的認知難度,是與這個年齡段的普遍認知水平相匹配的。這當中體現了編纂者對兒童認知發展規律的理解和應用,匹配度做的越好,兒童的閱讀吸收率也就會越高,這也是內行人評價一套分級讀物質量優劣的重要標準。
以下四本書分別來自「一畝寶盒」的四個級別,雖然閱讀的時間跨度在一年左右,但依然可以體現出一個認知發展的階梯。隨著階梯的上升,後面的級別裡,這一點將體現的更為明顯。
4、虛構與非虛構的平衡
英語世界普遍使用虛構和非虛構(Fiction/Non-fiction)來區分「文學類閱讀」和「知識類閱讀」。這是兩類差別很大的文本,閱讀方法也有大不同,但在閱讀教育中的地位同等重要,甚至越往高年級學習,非虛構的重要程度就越來越高。可是中國兒童的閱讀生態裡,長期存在「瘸腿」問題,兒童文學佔據了絕對的霸主,適合兒童的非虛構讀本,始終比較匱乏。這也就導致了,中國兒童缺乏大信息量文本閱讀的訓練,知識面受限,信息提取能力偏弱,科學、理性的思維方式嚴重不足。
「一畝寶盒」在規劃中特別突出了非虛構題材的佔比,在如此短小的篇幅內(級別1-4,篇幅小於300字),努力承載信息量,並同時保證文本的趣味性和可讀性,是一項類似在瓶子裡作畫的複雜工作。如果你是一個關注中國童書市場的業內人士或者重視閱讀的家長,不難發現,我們所做的工作是無比珍貴的,因為中國非虛構題材的原創童書,是極為稀少的,針對學齡前的更是少上加少。
5、對閱讀策略的系統性拆解
國內很多家長把英文分級讀物買回家,主要做的事情就是聽讀訓練,一本本讀下來就完了,其實這只是閱讀教育的最淺層目標,也是對分級讀本的浪費。事實上英語世界對不同階段兒童所應掌握的閱讀策略的研究,十分的深入和系統。但這部分主要是為了支持閱讀教師的教學設計,並不太適合家長實操。
好在英語在閱讀策略上的研究成果,大部分是可以遷移到中文閱讀教學中來的,比如認識印刷品、學會指讀、在文本中尋找因果關係等等,我們認為,這些閱讀策略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可以幫助兒童為將來的學術閱讀力打下很好的基礎,也是我國語文教學中缺失的一個部分,很值得給孩子們補上。所以我們在「一畝寶盒」的私教App上,利用動畫教學的方式,小試牛刀,給孩子們提供了一些早期閱讀技巧的介紹。
6、對出版品質的追求
多年的創意生產管理經驗,讓我們練就了一副好眼力,大部分印刷品、禮品、製作物或影視動畫,只要稍微上眼看一下,品質如何就清楚了。這背後的團隊水準、合作藝術家的價碼、製作周期、投資規模和項目難點,大致可以猜的出來。必須承認的現實是,中國童書在整體出版水平上遠遠落後於西方,而且是包含策劃、撰稿、插畫、裝幀設計、印刷技術在內的全產業鏈落後。這是整個行業長年得不到資本滋養和健康市場土壤的必然結果。
這就意味著,就算你有充足的資金也很難在每個環節都做到極致,更何況童書業從來都沒有「充足的資金」。即便在西方,像牛津閱讀樹、柯林斯大貓、時代周刊分級閱讀、國家地理分級閱讀,這些背靠大型出版集團,高投入、高品質、堪稱經典的大項目,其他小社也只能望其項背。我們一家小小創業公司,無論如何都很難在投資規模上追平。
但「一畝寶盒」依然做到了全球中文分級閱讀出版裡的最高投入,遴選上百位插畫師,每冊一個獨立風格,集合各個領域的專家參與創作或擔當顧問。我們還採用創意生產行業普遍使用的高效工作流,集體創作、頭腦風暴、概念打磨、創意比稿、風控管理等。就像《流浪地球》的創作過程一樣,我們用執著和勤奮去彌補產業的短板,有點悲壯的追趕著西方優質童書的出版品質。
總結來說,研究西方分級閱讀教育,讓我們受益良多。這一切亮點的集合,最終匯集到一點,就是教育的「高效」——字詞積累、自主閱讀、閱讀策略、認知搭建、個體發展、審美薰陶,各項同步提升,真正做到「一學多得」。我們所做的就是西學東漸,統統將這些優勢融入了我們的「一畝寶盒」中。但我們依然清醒的認識到東西方語言的巨大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完全照搬並不可取。那些需要區分的不同之處,才是黑暗中的摸索。
說完國外,再來看看國內。
眾所周知,在百花齊放的中國童書市場,主流品類是親子共讀繪本,針對兒童自主閱讀的早期讀物非常稀少,而且大多依賴海外IP做衍生出版為主。對比當當網銷量前十位的分級讀物產品後就能發現,國內自主IP的讀物產品數量很少,大多數出版社採取的策略是引入影響力較大的海外IP聯合出品。而這其中,大多都為英文讀物,中文讀物數量更是少見。原創中文分級閱讀叢書一直是童書出版界不太願意觸碰的領域。
既然大家都知道少,但為什麼鮮有人做?首先,從市場效益角度出發,中文分級閱讀叢書,出版規模大、周期長、成本回收風險高。其次,鑑於中國白話文的表達,在主流的概念裡總覺得 &34;和&34;沒辦法同時解決,只能先積累識字量,至少要到800以上才能勉強讀一點書。 即便開發早期的分級閱讀文本,往往為了照顧到所謂&34;就容易造成文本枯燥無味,缺少可讀性;照顧到文本可讀性,就必然會增加字詞使用範圍。總之,原創分級閱讀體系十分複雜,需要整合語言文字教育、兒童文學、科普、人文等多 方面的專業人士參與創作。如此高難度的門類,自然缺少行業的廣泛青睞。
而分級最大的難點還在於分級標準的研究與制定,一些社會機構,如出版社、教育行業企業等也做出過不少可貴的嘗試,不同程度地推動了童書分級工作的開展,但由於研發投入缺乏商業資本的支撐,研發人員的專業水平、內容缺乏科學的指導等一些條件的限制,導致這些分級標準的客觀性、社會公信度、專業度等都有待提高。
也正是有感於英文分級讀物的繁榮和中文原創分級讀物的匱乏,結合自身強大的原創能力,我們在2018年啟動了中文分級閱讀的自有版權繪本教材及配套在線學習課程的研發工作,並在2019年11月發布了融合&34;和&34;私教App的中文自主閱讀輕學習產品&34;,幫助孩子&34;,讓孩子在繪本閱讀的語境中識字,遷移應用,逐漸積累,同時獲得閱讀的成就感,這樣,識字量的積累與自主閱讀都會水到渠成。
如果把中國的發展史比做股市大盤,可以說,中國近代的這100年就是在觸底反彈,快速拉升,然而展望未來,當下的我們又在哪裡呢?我們或許不再挨餓,有了高鐵、航母和大飛機,但我們的文化自信還沒有找回來,中國人的生活質量並不高,我們在教育、醫療、養老和各種民生上的投入還遠遠不夠,在整個中國崛起的宏觀的大背景下來看,教育絕對是一個大藍海。
「怎麼是藍海?已經有5000億的教育市場了,明明是紅海。」最近芥末堆曾經發表了王建軍的一篇文章,引用其中的一個觀點是「中國的大型教育公司在真正的教育研究上建樹極少」。假如脫去運營的外衣,市面上所有的教育企業到底給教育帶來的創新有多少?是教育理論、教育內容還是教學法、評估工具?這些教育創新,又是否經得住時間的考驗,被一代代人使用,被各個國家和地區採用?
我們這幫曾經在高大上的網際網路和傳媒企業裡混過的父母們,在俯身做教育的幾年裡,學會了在教育本質面前「臣服」和「謙卑」。我們更在意的是,當下所做的如果放在十年或百年的時間軸上,是否依然有存在的價值。請大家猜一猜,在世界範圍內,截至當代,被翻譯出版最多的中國著作是什麼?是老子的《道德經》。如果選擇做教育內容,我們覺得心中應該存著的榜樣是老子、孔子、還有寫《千字文》一夜白頭的周興嗣。
即便在西方分級讀物出版領域,也不可能有「短期行為」的生存空間,分級閱讀教材縱觀兒童從小到大的學習旅程,橫跨各個地區各個國家,必須是靠得住的一棵大樹,只有經典才能流傳,才不會被淘汰。所以我們選擇以最為審慎的態度原創經典中文分級閱讀教材,所以我們選擇了長期主義,選擇了為真正即將到來的教育行業增長奠基。
關注一畝、了解一畝寶盒,可微信搜索公眾號&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