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止犯(四):成立條件——結果未發生與因果關係

2021-02-15 難懂的刑法學


通常來說,在討論犯罪中止時,行為人的中止行為阻止了犯罪結果發生,即兩者之間具有因果關係。那麼此時的中止行為即具有有效性。但是,當結果的未發生與中止行為之間沒有因果關係時,行為人的中止還能否具有有效性?換言之,因果關係對於有效性是不是必要的呢?

以下進行分析討論:

犯罪中止的有效性需不需要因果關係的問題,一直是有效性研宄的熱點問題,理論界爭議一直很大。

(一)否定說。它認為,如果結果沒有發生,行為人實施了真摯的阻止行為,即使結果的未發生與中止行為之間沒有因果關係,那麼也可以認為中止行為是有效的,行為人成立中止。耶塞克教授認為:「行為人不知道其行為屬於不能犯未遂,或者由於第三者的獨立介入而使結果未發生,只要本人主動且真誠努力避免結果發生的,即可認定中止。」[1]前田雅英教授也認為,如果因果關係對於中止的有效性是必要的,那麼行為人在放入致死量的毒的情況下可以成立中止,但在放入不致死量的毒的情況下反而只能成立未遂,會導致刑罰的不合理。[2]黎宏教授指出:「行為人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中止,完全取決於先前危害行為的程度,而是取決於後面的中止行為,是不符合犯罪中止設立的宗旨。」[3]

(二)肯定說。它認為,只有行為人親手阻止了既遂結果,才能成立中止。例如,大谷實教授指出:「現行刑法中的行為人自動中止犯罪,應當理解為行為人的中止行為與結果的未發生之間具有因果關係。」[4]還有觀點認為,儘管行為人做出了積極的措施去阻止結果的發生,但結果未發生是由於其它因素導致的,那麼行為人就不成立中止犯,而是犯罪未遂或者既遂,行為人的阻止結果發生的努力可以作為量刑情節考慮。[5]

之所以有分歧,很大程度是由於對中止犯的減免處罰依據的看法不同,因為中止犯的減免處罰依據是犯罪中止制度設立的理論基礎,同時也是對中止的解釋標準,不同的看法會影響到中止成立的條件,要判斷因果關係是否為犯罪中止具有有效性的必要條件,應當先從中止犯減免處罰依據的理論出發,判斷因果關係是否為減免處罰所必需的。

關於中止犯減免處罰的依據有以下幾種學說:

法律說。法律說是說明中止犯減免處罰的有力學說,該說從犯罪構成要件理論入手,認為行為人的自願中止犯罪的行為,使得先前犯罪行為的違法性或者有責性減少、消滅,與之相對應的可罰性減少,因此刑法對其減免處罰。該說最早出現在德國,刑法對於犯罪中止的規定是免除處罰,因此德國支持該說的學者一般是從中止犯的違法性、責任消滅來說明的。德國學者察哈裡埃認為:「通過自願中止不僅外部的違反法律的活動,而且針對犯罪既遂的行為人的惡的意志,都『向後地』被宣布無效。」[6]也就是說,行為人的中止行為成立了一個構成要件上的阻礙事由,讓行為人之前的行為不再以犯罪處罰。學者賓丁將實行行為與中止行為並成一個整體進行考察,認為行為人的實行行為己經創設了一個產生法律所禁止的結果的原因,而自願的中止行為可以使得這個原因消除,因此整個行為便不再具有違法性。[7]不過該學說在德國已經沒人主張了,但是在日本仍然是主流學說之一。

金橋理論。金橋理論是從遏制犯罪的刑事政策角度來說明中止犯減免處罰的依據的,也稱為刑事政策說。該理論認為,為了防止犯罪,對於走上犯罪道路的人,在其既遂之前,法律鼓勵其自願中止犯罪,中止犯罪的行為人可以減免處罰。也就是為犯罪行為人回頭架設了一座「黃金橋」。金橋理論的代表人物是李斯特,他認為,未遂產生的刑事可罰性是不能消除的,但立法可以根據刑事政策的需要,為行為人搭建起一座回頭的黃金橋。[8]在他的影響下,金橋理論曾經是德國的刑法學界的通說,並為德國法院所採納。但是主張該理論的學者目前在德國己經越來越少,其原由在於:第一,金橋理論是想通過免除處罰的方式來鼓勵行為人放棄犯罪。但在實際案例中,沒有行為人是因為想避免刑罰而中止犯罪。[9]金橋理論是建立在公眾都知道該規定的基礎上的,但大多數人實際上並不知道該規定,也就難以達到其設想的效果;第二,對於知道該規定的犯罪行為人,可能會產生鼓勵犯罪的反效果。日本刑法學界也認識到了金橋理論的缺陷,於是將法律說與金橋理論併合起來,即認為中止犯減免處罰的依據是違法性、責任的減少與刑事政策的考量。但是併合說實際上只是將兩者簡單的相加,並沒有改變兩者實際的缺陷。

獎賞說。獎賞說認為中止犯減免處罰的緣由是刑法對行為人的獎勵,行為人自願中止犯罪,作為獎勵,刑法對行為人免除處罰。該說由伯克曼提出,他認為「行為人通過有益的行為,在某種程度上平衡了自己應受的責任非難,即作了一定的抵消,因此,不科處刑罰而給予恩典是合適的。」[10]獎賞說的前身是恩典說,不過在概念上恩典是一種單純的賞賜,不以任何功勞為前提,也就不能將行為人的中止行為與刑法的獎勵聯繫起來。因此伯克曼將「恩典」改為「獎賞」,即免除處罰是刑法對行為人中止犯罪的獎勵。該說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學者支持,如耶塞克教授認為,行為人的中止行為清除了自己在社會中對法律動搖的影響,因此法律對此寬大處理。[11]

刑法目的理論說。刑罰目的理論是當今德國的主流學說之一。該理論認為行為人自願中止自己的犯罪行為,使得行為人既沒有特殊預防和一般預防的必要,也沒有彌補罪責的必要性來對刑罰提出要求。[12]也就是說,從一般預防的角度上看,行為人用他的中止的行為,表現出對法律的信服與認可,沒有使得民眾對於法律的效力產生質疑,法律仍然具有威懾潛在犯罪行為人的效力;從特殊預防的角度上看,行為人自願中止犯罪,已經表明了他對於法秩序的回歸,再犯的可能性極小,也就沒有了特殊預防的必要性。這個理論也得到了聯邦最高法院的認可,聯邦法院認為,行為人自願遠離己經開始的既遂,表明沒有將行為實行終了的對法律的敵對意志,無論是出於特殊預防還是一般預防的需要,都沒有必要處以刑罰。[13]許多學者也對此表示贊同,如金德霍伊澤爾指出:「從積極的一般預防角度看,行為人通過其中止行為已表示出,他想認可規範,因而沒有使得公眾對規範效力的信任落空,也就不需要加以處罰。」[14]





參考文獻:

[1] [德]漢斯·海因裡希·耶賽克:《德國刑法教科書》,徐久生譯,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655頁。

[2] 參見[日]前田雅英:《刑法總論講義(第六版)》,曾文科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156頁

[3] 黎宏:《刑法學》,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256頁。

[4] [日]大谷實:《刑法總論》,黎宏譯,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93頁。

[5] 參見高銘暄、馬克昌:《刑法學(第五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86頁。

[6] [德]Zachariä,Die Lehre vom Versuche der verbrechen,Tei1IT,1893,S,239轉引自[德]克勞斯·羅克

辛:《德國刑法總論(笫二卷)》,王世洲譯,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346頁。

[7] 參見程紅:《屮止犯研宂》,屮W人W公安人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50頁.

[8] [德]弗蘭茨·馮·李斯特:《德國刑法教科書》,徐久生譯,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49頁。

[9] 參見[德]克勞斯·羅克辛:《德圍刑法學總論(第二卷)》,王世洲譯,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笫366頁。

[10][德]Vgl.Bockelmann,StrafrechtALLgemeinerTeil,C.H.Beck,3.Aufl,1979,S.2012.轉引自程紅:《中止犯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37頁。

[11]  參見[德]漢斯·海因裡希·耶賽克:《德國刑法教科書》,徐久生譯,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645頁。

[12] [德]克勞斯·羅克辛:《德國刑法學總論(笫二卷)》,王世洲譯,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362頁。

[13] [德]漢斯·海因裡希·耶賽克:《德國刑法教科書》,徐久生譯,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645頁。

[14] [德]烏爾斯·金德霍伊澤爾:《刑法總論教科書》,蔡桂生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302頁。





相關焦點

  • 中止犯(三):成立條件——中止行為
    主觀說主張以行為人為基準,以行為人主觀認識的內容為標準確定中止行為。易言之,判斷行為是否已完成,應依行為人的犯罪計劃以及行為人對於整個行為過程的主觀想像而作決定。行為人如果認為犯罪行為尚且沒有完成還需要繼續,那麼此時屬於未實行終了行為。如果行為人主觀上認為犯罪行為已經完成,無需繼續進行,則屬於中止行為。
  • 中止犯與既遂犯競合的定性
    如果行為人對實害結果持放任的心理態度,出現了危險狀態而未出現實害結果,行為人的行為固然不可以成立實害犯的既遂,但基於該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已經到了足以定罪科刑的程度,結合危險犯的立法精神,該行為成立危險犯的既遂。
  • 刑法因果關係理論之條件說
    造成結果的各個條件,對於結果發生都是缺一不可的,都是結果的共同原因,因此它們(在本體結構上)都是等值的,故而條件理論又被稱為「等值理論」。    上述條件關係也可以被簡單地表述為「沒有前者就沒有後者」,當行為表明其與結果的條件關係時,即具備刑法上的因果關係。
  • 教唆犯中止的成立須有效防止犯罪發生
    第一種意見認為,王某的行為構成故意殺人犯罪的中止犯。根據我國刑法第24條規定,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是犯罪中止。本案中,王某安排包某、李某教訓劉某,已著手實施犯罪,但在犯罪行為尚未實施完畢時,讓包某「千萬別動手打人」,是自動放棄犯罪,包某當時答應了,卻又找人實施犯罪,超出了王某的意識範圍,因此王某應當成立中止犯。
  • 中止犯減免處罰的根據
    本文原載於《中外法學》2015年第5期。一、問題的提出各國刑法一般沒有直接規定中止犯減免處罰的根據,只是描述了中止犯的成立條件,但文字的特點決定了對刑法規定存在多種解釋的可能性。怎樣理解刑法所規定的中止犯成立條件,如何認定具體案件的行為人是否成立中止犯,取決於對中止犯減免處罰根據的理解和把握。
  • 刑事審判參考犯罪中止問題裁判規則綜述
    四是中止的有效性,即在犯罪行為實行終了而犯罪結果尚未發生的情況下,要成立犯罪中止,僅消極地停止犯罪行為還不夠,行為人還必須採取積極措施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的發生,倘未能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則行為人仍不能成立犯罪中止。
  • 什麼是犯罪預備、未遂和中止?如何區分?
    例如,綁架罪中,犯罪分子控制了人質,但沒有勒索到財物,雖然他本人以為犯罪行為還沒有最終完成,但該罪是侵犯人身權利的犯罪,成立綁架罪的犯罪既遂。犯罪既遂要求行為與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係,雖然造成了既遂犯所要求的結果,但由於與行為之間沒有因果關係,只能認定為犯罪未遂。
  • 張明楷:中止犯減免處罰的根據
    再如,如何理解「自動」,是否要求行為人出於悔罪的動機而中止犯罪,也取決於對中止犯減免根據的理解。當然,解釋者也可能按照刑法關於中止犯成立條件的規定,理解中止犯減免處罰的根據。例如,倘若解釋者認為,《刑法》第24條中的「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是指犯罪結果被有效地防止,因而沒有發生犯罪結果,那麼,就有可能(不是必然)將違法性減少作為中止犯減免處罰的根據(或之一)。
  • 因果關係的判斷
    例如,過失致人死亡、故意殺人等罪的成立,除要求有行為之外,還要求有死亡結果發生,沒有此結果的,不成立犯罪或者只成立未遂。即使有死亡結果,但如果因果關係不存在的,也是未遂。  例1,甲欲殺乙,在其坐飛機以前半小時投毒,乙在飛機起飛45分鐘後必死無疑。但在飛機起飛10分鐘後,恐怖組織成員丙劫持航空器撞擊建築物,乙死亡的。甲應負何種罪責?
  • 適用相當因果關係須滿足四個條件
    當然,事件與損害之間具有相當因果關係,必須符合兩項要件:(1)該事件為損害發生的不可欠缺的條件;(2)該事件實質上增加損害發生的客觀可能性。當損害結果的原因大大增加了損害結果發生的客觀可能性時,兩者具有因果關係。也就是說,相當因果關係,是指作為侵權行為要件的因果關係,只需具備某一事實,依據社會共同經驗,即足以導致與損害事實同樣的結果。
  • 刑法提分技巧之因果關係篇
    實際上,在有關中止犯、結果加重犯的判斷中也會涉及對因果(歸責)關係的認定問題。這樣一來,有關因果關係問題所佔的分值更高。因果(歸責)關係的認定涉及價值判斷,有時確實非常困難,但是每年必考,考生在複習時務必要重點看待、細緻把握!
  • 危險犯中止的思考
    對於危險犯是否存在犯罪的中止問題,目前學界存在諸多爭論:  (一)可以成立危險犯的中止犯。理由是:1.行為人主動採取措施,客觀上有效解除了法定的危險狀態,防止了危害結果的發生,符合危險犯中止犯的實質性條件,即有效性;2.危險犯中的法定危險結果,不同於實害犯的危害結果。實際的危害結果一經造成,就不可能再彌補,而法定的危險狀態形成後,卻可以有效解除。
  • 【學術討論】中止犯的理論展開
    他簡單介紹並評析了我國學者對刑法第24條中「損害」概念的四種爭議觀點,認為中止犯中「造成損害」應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認定:中止犯中的損害應僅限於行為造成的實害;該損害必須是刑法規範禁止的侵害結果;損害應當包括非物質性結果;損害僅限於對他人造成的損害以及必須是能夠主觀歸責的結果而非意外造成的結果。
  • 結果加重犯基本理論研究
    單一形態論加重結果視為完全依附基本犯罪的客觀的處罰條件或客觀的加重處罰條件來看待,只要這種條件一出現,國家的加重的刑罰權就發生;如果這種條件未出現,加重的刑罰權就不發生。結果加重犯的犯罪構成完全由基本犯罪的主客觀要素組成,與加重結果無關①。
  • 中止犯中的"造成損害"(上)
    文章出自:《中國法學》2013年第5期中止犯中的"造成損害" 張明楷(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內容提要】只有當行為符合某種重罪的中止犯的成立條件,同時構成了某種輕罪的既遂犯時,才能認定為中止犯中的"造成損害";"造成損害"的行為必須是中止前的犯罪行為,而不應是中止行為;重罪的中止犯因"造成損害"而構成輕罪的既遂犯時
  • 也論結果加重犯中的未遂形態
    主要理由如下:  其一,成立結果加重犯必須具備三個條件:1、具有一個基本犯罪行為,這是成立結果加重犯的前提條件;2、在基本犯罪行為的基礎上造成了加重結果;3、基本犯罪與加重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係。只要這三個條件齊備,就應認定結果加重犯成立。由於基本犯是否既遂並不是結果加重犯的成立條件,所以基本犯是既遂還是未遂與結果加重犯成立與否無必然聯繫,即使基本犯未遂,也可成立結果加重犯。
  • 本案中交通事故的發生能否導致民法上因果關係的中斷
    途中由於救護車駕駛員遇霧未降低行駛速度及臨危未採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發生了交通事故,車上的患者羅某經搶救無效死亡。事後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隊認定駕駛員趙某負事故的全部責任,死者無責任。但由於死者家屬不同意解剖屍體,導致不能確定死者的死因。
  • 刑法上的因果關係和結果歸屬(錄音整理稿)
    重疊的因果關係案例10.甲乙之間沒有意思聯絡,都想殺死丙,甲先投了50%左右的毒藥,乙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又投了50%,最後丙死亡。條件1對結果有50%左右的作用,條件2對結果有50%的作用,經查明,不論是條件1還是條件2,都不能單獨導致結果的發生,但對於結果的發生都又起到重要的作用。
  • 犯罪構成之因果關係-附思維導圖
    作為犯不作為犯行為---->介入因素--->結果文字提綱 犯罪構成之因果關係(文字提綱).png思維導圖 犯罪構成之因果關係 (思維導圖).png前言 概念:刑法上的因果關係是指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關係。
  • 刑法因果關係考點解析、歸納及真題演練
    例如,甲準備了毒藥給自己的妻子乙喝,在乙回家之前,小孩丙因為口渴把毒藥喝了死亡。這種情形下,行為人僅實施了故意殺人罪的預備行為,所以,我們不談論行為人的預備行為與小孩死亡結果之間的因果關係,甲應當是故意殺人罪(預備)、過失致人死亡罪的競合犯。2.因果關係中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