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瀘溪:自從拄拐杖的大叔建了個書屋,孩子們從此很少在外面野

2020-12-19 瀟湘晨報

近日,湘西瀘溪縣潭溪鎮小陂流村,小朋友在向民志(右)辦的「明志書屋」內讀書。圖/記者劉建勇

「以前沒這個書屋時,小孩東跑西跑亂搞;有了這個書屋,小孩經常去看書。」日前,湘西州瀘溪縣潭溪鎮小陂流村的村民向五四向來訪的記者盛讚他家斜對面的「明志書屋」。向五四介紹,這家書屋十幾年前就開始「小打小鬧」,「老前年」瀘溪縣殘聯等部門支持書屋主人向民志把書屋「搞大了」,重新建了房,瀘溪圖書館還給書屋配備了4000冊圖書。小陂流村的孩子們從此很少在外面野,有空就去明志書屋看書。

讓這個偏僻小村的孩子們增加知識、開闊眼界的,是今年49歲的殘疾村民向民志。向民志的雙腳從小就嚴重畸形,不能站立和行走。喜歡閱讀和寫作的他,為了讓山裡更多孩子愛上閱讀,在村裡建了這個小書屋。

雙腳殘疾,通過報刊了解世界

「他很聰明,樣樣事都會。」這是向五四等村民對向民志的評價。向五四說,向民志的為人也好,村裡誰找他,他都願意幫忙。向五四舉例說,村裡誰的手機壞了,找向民志,向民志也會幫人把手機搞好。向五四為向民志感到可惜的,是向民志從小就有殘疾。

「我天生走不了路。」向民志告訴記者。1996年和1997年,向民志天生畸形的雙腳做了幾次手術,終於從完全不能行走,到勉強可以拄著拐杖或藉助矮凳吃力地行走。

因為雙腳殘疾,向民志在村裡小學讀到五年級後就輟學了。他很感謝這五年的學習讓他對閱讀有了興趣。而閱讀的興趣,讓雙腳不能跑遠的他也能了解外面的世界。

向民志對閱讀的興趣,是輟學後開始的。向民志的父親在小陂流村開了家代銷店。他記得,有一次父親去鎮上進貨,碰到郵遞員臨時有事不能送報到村裡,父親就幫郵遞員把給村部的報紙帶回家了。向民志記得,那是《人民日報》、《湖南日報》和《紅旗》雜誌等黨報黨刊。當時他翻看了這些報刊。從這些報刊,他看到了「另外的世界」,後來他就讓父親幫他訂報紙和雜誌,從最初的黨報黨刊,轉到《芙蓉》、《北京文學》、《萌芽》等文學類的雜誌。

向民志說,報刊看久了,他就學著寫新聞、散文,並開始投稿。1988年,他寫的新聞稿和文學作品見諸《團結報》等報刊。雖然當時稿費只有幾毛錢,但他很高興。

建起的書屋把外村學生都吸引來了

向民志告訴記者,當他對閱讀有了興趣後,他在村裡逢人就借書看,但村裡沒幾本書。他訂閱了報刊後,村裡也陸續有人找他借報刊。

向民志有在村裡開個書屋的打算,是從2002年搜集湘西民歌開始的。以前很少出門的向民志為搜集民歌,拄著拐杖,把湘西州的吉首、花垣、保靖、永順、龍山等縣市的鄉村「走了個遍」,瀘溪和湘西州的圖書館他也經常去,深感資料搜集困難。感受過圖書館的好處後,他開始有了在小陂流村建個向村民開放的書屋的想法,並開始把自己已有的書向村民開放。這便是村民說他「小打小鬧」的那段時間。

向民志搜集的民歌引起了一些出版社的注意,《湘西情歌》和《湘西木葉情歌》先後在貴州民族出版社出版。他獲得了一些稿費,在村裡建個書屋的想法更強烈了。

2016年,他算了下,建個50平米左右的磚結構的書屋大概要8萬塊錢。他的稿費還有一些,但遠遠不夠,他在眾籌平臺籌了2萬元,但還是不夠。湘西州文廣新局、瀘溪縣殘聯、瀘溪縣民宗文旅局、潭溪鎮政府等單位知道了向民志的想法後,在資金上都給了一些支持。符自英、謝愛秀、向自斌、向自喜等未出門打工的村民知道向民志要建書屋,主動要求義務挖地基、擔磚和挑水泥。

2016年12月,書屋開張前,瀘溪縣圖書館給書屋配備了4000冊圖書,加上向民志自己的數百冊書刊,書屋的7個書架都擺滿了書。

近日,記者在明志書屋看到,十多名中小學生正在看書。一個叫向春霞的女孩看的是《中小學生百科全書》,她告訴記者,她喜歡看科普和科幻類的圖書。

「讀書改變命運」,這是書屋牆上的標語。向民志有些得意地告訴記者,有外村的中小學生跑來看書,本村在外打工的年輕人回來後,也會到書屋看看書,而不是像以前一樣只知道打麻將。他相信,村裡孩子的未來會因為這個書屋的存在而變得更加美好。

瀟湘晨報記者劉建勇

相關焦點

  • 我的湘西瀘溪支教之問
    每每有朋友聯繫我,得知我正在湘西瀘溪支教,總會問一些問題,通過「大數據」分析,以下這些問題是大家問得最多的,也是自已這段日子一直在探尋的,在此一一作答記錄,以作留念。「你為什麼要去支教?」對於這個問題,我總是不置可否地以笑作答,因為我也曾仔細思考過這個問題,但我至今也無法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
  • 我不想讓孩子們留下遺憾
    走進瀘溪縣五中德馨樓,50歲的姚彥暉正在給學生們上聲樂課,這是他從教的第28個年頭。鋼琴旁的一副拐杖格外扎眼,原來,姚老師因小兒麻痺症導致殘疾,因為身體原因,高考時與心儀的大學失之交臂,最終留在湘西學習財會專業。畢業之後,姚彥暉義無反顧選擇了從教,「我不想讓孩子們留下遺憾,讓他們出去讀好大學。」姚老師兌現了他的承諾,他帶的學生紛紛考出了大山。
  • 左腿受傷了,拐杖拄在左邊還是右邊?
    原創 陳疾忤醫生 陳疾忤醫生 收錄於話題#拄拐1個左腿受傷,拐杖拄在左邊還是右邊?單拐的6個必備知識點左右不分引言常見的拐杖使用錯誤小林陳醫生,我膝關節受傷了,好痛啊!左邊還是右邊?
  • 「國珍書屋」為湘西永順孤兒插上夢想的翅膀
    、科普讀物、國學文化、童話寓言、素質教育等各類千餘冊孩子們夢寐以求的課外書籍,來到了慈愛園,給孩子們捐贈國珍書屋。  習總書記在湘西視察時指示說「決不能讓貧困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書是知識的載體。如果能有一個書屋,會不會為他們打開一扇窗,種下一顆種子,為理想插上飛翔的翅膀?  作為永順人,王冬琴無比熱愛她的家鄉,她把對家鄉沉沉的愛,都化作了動力來回報社會。
  • 去湘西旅遊更方便 湘西將與貴州銅仁合建機場
    章堯  攝    「貴州銅仁機場擴建的900米新跑道,幾乎全部位於湘西鳳凰縣境內。我們計劃參與該機場建設,使外省的機場成為湘西的空港。」日前,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委書記何澤中在接受「解放思想在湖南」採訪團聯合採訪時透露,湘西將全力構建水陸空立體交通網絡。
  • 「耍拐杖奶奶」帶娃火了,萌娃跟隨奶奶拄拐杖走路的樣子萌化了
    寶寶拿著拐杖跟隨奶奶走路畫面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位「耍拐杖奶奶」正在拿著拐杖準備往家裡走,看到可愛的寶寶也學著自己的樣子拿著拐杖走路的模樣欣慰的笑了。因為想要更穩一些,奶奶不由自主的把拐杖在地上使勁的點了一下,萌娃看著奶奶的動作似乎若有所思,接著,拄著拐杖也學著奶奶的樣子在地上使勁點了一下,然後繼續跟隨奶奶拄著拐杖走路的樣子也是萌化了。
  • 脫貧攻堅的「瀘溪教育答卷」(二)
    也就是說,瀘溪每個階段的教育都做得不錯,讓每個孩子有學上、上好學、愛上學。 辦好教育「神經末梢」,讓孩子們安全上學 距離瀘溪縣城60多公裡的登雲寨村,位於瀘溪最高峰巴鬥山上,有「瀘溪西伯利亞」之稱,是典型的高寒山區。
  • 『打石膏』、『拄拐杖』怎麼說?
    「打石膏」的英文叫做「have + 部位 + in a cast」,來看個例子:I have had my left leg in a cast for a month. It’s unbearably itchy!(我的左腿已經打石膏一個月了。癢到快受不了啦!)
  • 為了孩子,她拄著拐杖迅速重回三尺講臺| 暖心小故事(七)
    麓谷第二小學1702班教室內,響起了孩子們激動而整齊劃一的歡呼聲,隨後是師生一起的歡聲笑語。而該班的黑板,也被「歡迎曾老師回來」七個大字填滿,似乎在訴說著學生對曾老師的思念與關愛。這,是為什麼呢?在家休息時,曾老師心裡時刻牽掛著孩子們。「快要期末了,我的語文教學任務還沒完成,這樣休息兩周勢必影響教學進度。同時,班級管理工作,我都只能委託給教學任務本身就十分繁重的副班主任了。」曾嘉玉介紹,無法行走和站立,讓她心急如焚。「在家裡能為孩子們做些什麼呢?」思考之後,她每天通過網絡遠程了解學生在校情況,及時與其他老師聯繫。
  • 《儒林外史》野羊塘之戰在湘西鳳凰野牛塘
    而楊凱在湘西用兵,卻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屢建奇功。如《 鳳凰廳志》卷十四載:「 楊凱,雍正初,統鎮筸前營遊擊,野牛、勾補各寨苗時出劫掠,凱悉捕得置之法,擢辰州副將。」
  • 瀘溪:一所幼兒園的「蝶變」
    1957年,伴隨著湘西自治州的成立,瀘溪縣民族幼兒園也建立於沅水河畔武溪鎮,歲月荏苒,60多年來縣幼兒園經歷了巨大變化。「自從參加幼兒園晨練活動後,我家孩子早上醒來第一件事就是說要快點上幼兒園去!」家長田瑞莉說道。縣幼的課間操也是別具一格,根據幼兒身體發展和年齡特點需要自編而成。有適合小班幼兒的動物操,中大班孩子的器械操,大大提高了小朋友參與課間操的興趣。
  • 考生腳部受傷拄拐杖趕考,民警聯繫開闢綠色通道優先進入考場
    7月7日,在遼寧瀋陽鐵西區31中學考點,一考生腳部受傷拄拐杖趕考行動不便,鐵西公安分局現場考點執勤民警迅速聯繫考點開闢綠色通道,讓腳部受傷拄拐杖的考生優先進入考場。考生和家長連說感謝。7月7日,在遼寧瀋陽鐵西區31中學考點,一考生腳部受傷拄拐杖趕考行動不便,鐵西公安分局現場考點執勤民警迅速聯繫考點開闢綠色通道,讓腳部受傷拄拐杖的考生優先進入考場。考生和家長連說感謝。
  • 小學老師腳受傷未痊癒 打石膏拄拐杖仍站講臺上
    小學老師腳受傷未痊癒 打石膏拄拐杖仍站講臺上 楊老師本可以請假在家,但她放心不下班級裡的孩子,打著石膏,拄著拐杖,依然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  不放心學生,拄拐來上課  昨日16時許,記者在新橋中心小學見到了帶傷上課的楊老師,楊老師右腳打著厚厚的石膏,手裡的拐杖十分破舊。楊老師剛上完一節課,休息一會兒,她還要再上一節課。
  • 廣平:堅守講臺30年的「拐杖教師」
    今年48歲的馮東海是河北省邯鄲市廣平縣特殊教育學校的一名教師,兒時的一場高燒讓他無法正常行走,從此只能依靠一根拐杖走路。1990年3月,18歲的馮東海成為村裡小學一名代課教師,他依靠拐杖支撐身體給孩子們上課。如今馮東海調任到了廣平縣特教學校。除了上文化課,馮東海利用自己的特長增加了書法課。因為是班主任,他每天要上四節課,加上自習課輔導學生,一天差不多要站五個多小時。長時間拄著拐杖站立教學,造成脊柱和左腿側彎變形。
  • 生活英文|「打石膏」、「拄拐杖」怎麼說?各種包紮治療的英文知多少?​
    剛剛看《山海情》裡水花買輪椅還被罵,哎呀,真是個可憐的女人!今天趁這個機會來考考大家,受傷時如果要「打石膏」、「綁三角巾」、「坐輪椅」,英文該怎麼說咧?往下看就知道啦!Kathy 鎖骨骨折了,所以得綁著三角巾六到八個禮拜。這個字大家應該不陌生吧?cane 為「手杖」,聖誕節會吃的拐杖糖就叫做 candy cane 啦!
  • 拄著拐杖,他仍堅持在工作崗位……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魏朝林 通訊員 侯群華核心提示:近段時間以來,每天8點,河南省市場監管局機關辦公樓一樓電梯口,一名拄著雙拐的公務員在等電梯,電梯門打開,大家都會讓他先上電梯……這名拄拐杖公務員名叫尹劍,原省工商局人事處副處長。是什麼原因讓他帶傷堅持上班?
  • 「現場救護第一目擊者」行動挺進湘西 瀘溪方言版「急救歌」首發
    (2019年度首場現場救護第一目擊者活動在有著「湘西南大門」之稱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瀘溪縣舉行。)      7月31日,2019年度首場現場救護第一目擊者活動在有著「湘西南大門」之稱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瀘溪縣舉行,用瀘溪方言演繹的《「救」在身邊——現場救護第一目擊者之歌》首次發布,由縣人民醫院醫護人員表演的急救廣場舞在縣城涉江樓廣場上演,湖南省人民醫院現場救護——第一目擊者培訓及「仁術心連心」博士專家團活動同時舉行。
  • 拄著拐杖開3家店!南充獨腿男子好拼
    從此只能與拐杖為伴。中學畢業後,他沒有繼續求學,走向了社會。當時只有十幾歲的他,既沒有一技之長,更不知該如何在社會上生存下去。「難道要一輩子靠父母嗎?那他們上了年紀之後又該怎麼辦?」天性好強的王小兵沒有向命運屈服,而是更加積極地面對生活。
  • 湘西七彩玉洗盡狂沙始到金
    有詩云:「湘西璞玉出沅水,沉睡萬年老河床。瓠遺淘挖千種面,身懷七彩不爭王」。歷史在神話中起源,傳說女媧補天用的五彩石即為玉。追溯湘西七彩玉歷史,可從湘西新石器時代的瀘溪浦市下灣遺址和洪江高廟遺址考古發掘出土的玉鋮、玉璜、玉玦等精美玉器推定,少說有7800年的歷史,是世上當之無愧的玉祖發祥之地。
  • 湘西古丈有個「光棍村」81戶裡有38個單身漢
    坐落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縣羅依溪鎮大山深處的牛兒山村,僅81戶345人,卻有38個單身漢(年齡橫跨26-60歲),是外界口中的「光棍村」。「光棍抱團」大抵逃不脫一個「窮」字,而牛兒山村偏遠貧瘠到村民們想喝口水都得費一兩個時辰上山去挑,因挑水擔糧而摔死者不只一兩人,甚至有村民在趕豬去鎮上賣時,連豬兒都半途跌落懸崖摔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