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湘西瀘溪縣潭溪鎮小陂流村,小朋友在向民志(右)辦的「明志書屋」內讀書。圖/記者劉建勇
「以前沒這個書屋時,小孩東跑西跑亂搞;有了這個書屋,小孩經常去看書。」日前,湘西州瀘溪縣潭溪鎮小陂流村的村民向五四向來訪的記者盛讚他家斜對面的「明志書屋」。向五四介紹,這家書屋十幾年前就開始「小打小鬧」,「老前年」瀘溪縣殘聯等部門支持書屋主人向民志把書屋「搞大了」,重新建了房,瀘溪圖書館還給書屋配備了4000冊圖書。小陂流村的孩子們從此很少在外面野,有空就去明志書屋看書。
讓這個偏僻小村的孩子們增加知識、開闊眼界的,是今年49歲的殘疾村民向民志。向民志的雙腳從小就嚴重畸形,不能站立和行走。喜歡閱讀和寫作的他,為了讓山裡更多孩子愛上閱讀,在村裡建了這個小書屋。
雙腳殘疾,通過報刊了解世界
「他很聰明,樣樣事都會。」這是向五四等村民對向民志的評價。向五四說,向民志的為人也好,村裡誰找他,他都願意幫忙。向五四舉例說,村裡誰的手機壞了,找向民志,向民志也會幫人把手機搞好。向五四為向民志感到可惜的,是向民志從小就有殘疾。
「我天生走不了路。」向民志告訴記者。1996年和1997年,向民志天生畸形的雙腳做了幾次手術,終於從完全不能行走,到勉強可以拄著拐杖或藉助矮凳吃力地行走。
因為雙腳殘疾,向民志在村裡小學讀到五年級後就輟學了。他很感謝這五年的學習讓他對閱讀有了興趣。而閱讀的興趣,讓雙腳不能跑遠的他也能了解外面的世界。
向民志對閱讀的興趣,是輟學後開始的。向民志的父親在小陂流村開了家代銷店。他記得,有一次父親去鎮上進貨,碰到郵遞員臨時有事不能送報到村裡,父親就幫郵遞員把給村部的報紙帶回家了。向民志記得,那是《人民日報》、《湖南日報》和《紅旗》雜誌等黨報黨刊。當時他翻看了這些報刊。從這些報刊,他看到了「另外的世界」,後來他就讓父親幫他訂報紙和雜誌,從最初的黨報黨刊,轉到《芙蓉》、《北京文學》、《萌芽》等文學類的雜誌。
向民志說,報刊看久了,他就學著寫新聞、散文,並開始投稿。1988年,他寫的新聞稿和文學作品見諸《團結報》等報刊。雖然當時稿費只有幾毛錢,但他很高興。
建起的書屋把外村學生都吸引來了
向民志告訴記者,當他對閱讀有了興趣後,他在村裡逢人就借書看,但村裡沒幾本書。他訂閱了報刊後,村裡也陸續有人找他借報刊。
向民志有在村裡開個書屋的打算,是從2002年搜集湘西民歌開始的。以前很少出門的向民志為搜集民歌,拄著拐杖,把湘西州的吉首、花垣、保靖、永順、龍山等縣市的鄉村「走了個遍」,瀘溪和湘西州的圖書館他也經常去,深感資料搜集困難。感受過圖書館的好處後,他開始有了在小陂流村建個向村民開放的書屋的想法,並開始把自己已有的書向村民開放。這便是村民說他「小打小鬧」的那段時間。
向民志搜集的民歌引起了一些出版社的注意,《湘西情歌》和《湘西木葉情歌》先後在貴州民族出版社出版。他獲得了一些稿費,在村裡建個書屋的想法更強烈了。
2016年,他算了下,建個50平米左右的磚結構的書屋大概要8萬塊錢。他的稿費還有一些,但遠遠不夠,他在眾籌平臺籌了2萬元,但還是不夠。湘西州文廣新局、瀘溪縣殘聯、瀘溪縣民宗文旅局、潭溪鎮政府等單位知道了向民志的想法後,在資金上都給了一些支持。符自英、謝愛秀、向自斌、向自喜等未出門打工的村民知道向民志要建書屋,主動要求義務挖地基、擔磚和挑水泥。
2016年12月,書屋開張前,瀘溪縣圖書館給書屋配備了4000冊圖書,加上向民志自己的數百冊書刊,書屋的7個書架都擺滿了書。
近日,記者在明志書屋看到,十多名中小學生正在看書。一個叫向春霞的女孩看的是《中小學生百科全書》,她告訴記者,她喜歡看科普和科幻類的圖書。
「讀書改變命運」,這是書屋牆上的標語。向民志有些得意地告訴記者,有外村的中小學生跑來看書,本村在外打工的年輕人回來後,也會到書屋看看書,而不是像以前一樣只知道打麻將。他相信,村裡孩子的未來會因為這個書屋的存在而變得更加美好。
瀟湘晨報記者劉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