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師範大學考察組來泰和考察國立中正大學舊址

2021-12-22 泰和風

      1月16日,江西師範大學黨委委員、副校長周利生率組來泰和考察國立中正大學舊址,縣委書記廖東生,縣委副書記、縣長楊豔暉,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劉洪,副縣長肖紅等陪同。

      周利生一行實地參觀考察了國立中正大學舊址和泰和中學新校址,認真聽取了相關介紹。周利生指出,國立中正大學舊址是前人留下的珍貴遺產,修復舊址將進一步加深江西師範大學與泰和縣戰略合作。

      周利生強調,江西師範大學有關部門要儘快制定修復設計方案,注重文物建築修繕與展示利用相結合,突出重點、打造亮點,深入挖掘文物內涵,形成獨具特色的文化資源;要充分依靠泰和縣的工作力量與支持幫助,合作開展國立中正大學舊址及陳列館的建設,加大工作力度,儘快生動展現國立中正大學的歷史原貌。

      廖東生要求,杏嶺村村莊保護規劃要與國立中正大學舊址修復工程相結合,對村域內產業發展布局、道路交通與住房建設等規劃內容提出具體要求;要將國立中正大學舊址修復與新黨校建設相結合,打造江西師範大學研學基地,進一步深化與江西師範大學的交流合作;澄江鎮和規劃部門要加強和師大設計部門溝通對接,注重實用與可持續性,完善規劃方案,儘快啟動項目建設。

點擊下方藍字,了解更多

舊聞 | 江西歷史上第一所綜合性大學在泰和創辦始末

文/李若鵬 圖/楊漢廷

編輯:趙凌桃  

審核:楊漢廷  趙凌桃

監製:樊軍



公眾號如需轉載泰和風內容,請聯繫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點亮下方↓↓↓

相關焦點

  • 國立中正大學舊址
    為發掘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地傳承紅色文化,泰和縣對位于澄江鎮杏嶺自然村的國立中正大學總務處大樓舊址進行維修。  該大樓均採用木板所建,樓上的多間教室也是由木板隔離開。
  • 大中至正—國立中正大學軼事
    「國立中正大學」抗日戰爭時期創建於泰和縣杏嶺村:不知是偶然的巧合,還是前世的宿緣?     1934年夏天,時任國民黨總裁的蔣介石與時任江西省政府主席的熊式輝遊覽廬山,看著眼前一片蒼天寂地,蔣介石脫口而出:「此處最宜講學,是辦大學的好處所。」熊式輝當即建議,民國開創以來,江西雖地處文化發達之區,但一直沒有一所本省辦的大學,這所大學由江西來辦,就定名為「中正大學」。
  • 江西師範大學——原「國立中正大學」
    有一部分人認為是江西省內的高等教育相對落後,省內只有南昌大學這一所211大學。其實江西歷史上有一所亞洲排名第七的世界名校——國立中正大學。「國立中正大學」原貌國立中山大學的開始與結束:1940年國民政府教育部撥款一百萬給江西,命江西省組建國立中正大學,以此來改變江西省一直沒有綜合大學的現狀。
  • 江西師大的「爺爺」——國立中正大學
    國立中正大學就是江西師大的嫡親「爺爺」從立校之始到民國38年(1949年),該時期的國立中正大學,前有抗戰艱辛,後有內戰紛亂,在不平靜的時代大背景裡,正大師生的勤勉奮進,使正大成功躋身民國一流學府的行列,為全國19所國立大學之一,並被譽為民國發展最為迅猛的國立大學,諸多學科均為民國時期學界之翹楚。
  • 泰和投資修繕浙江大學舊址延續抗戰記憶
    泰和縣投入80萬元對浙大西遷泰和舊址校長辦公樓進行全面修繕,讓校長辦公樓重現當年原貌。  據悉,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1938年2月國立浙江大學遷至泰和,1939年民國江西省政府遷至泰和,當時泰和成為江西的抗日救亡運動中心,留下了不少抗戰遺址舊址。  為延續抗戰記憶,泰和加大了抗戰遺址舊址的修繕保護力度。
  • 江西泰和縣修繕中正大學總務處舊址
    中國臺灣網5月25日吉安訊 為發掘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泰和縣對位于澄江鎮杏嶺自然村的中正大學總務處大樓舊址進行維修。 該大樓均採用木板所建,樓上的多間教室也是由木板隔離開。據了解,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國民黨政府迫於時局壓力於1939年將江西省政府遷於泰和縣,並於1940年10月31日在泰和縣澄江鎮杏嶺自然村建立中正大學,並在該處辦校4年半,辦校第一年設立了文、法、工農三學院,後增設了文史、生物系及3個專修科,以自強不息、教育強國為辦學宗旨。舊址對研究抗戰時期中國教育歷史有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 江西泰和修繕舊址延續抗戰記憶
    央廣網泰和8月27日消息(記者範存寶 通訊員鄧和平)開學之際,位於浙江大學舊址的泰和六合中學師生參觀浙大舊址遺蹟,延續抗戰記憶,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近年來,江西省泰和縣投入200萬元對浙大等抗戰舊址進行全面修繕,重現當年原貌。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1938年2月浙江大學遷至泰和, 1939年民國江西省政府遷於泰和,當時泰和成為江西的抗日救亡運動中心。
  • 江西曾經的頂級「雙一流」高校—國立中正大學
    近代以來,江西的高等教育事雖有所發展,但與沿海相比還是較為落後。到抗戰前期,整個江西省僅有兩所高等院校,江西醫專和江西工專,還都是專業性院校。1940年國立中正大學建立之前,江西都沒有一所綜合性的大學。國立中正大學創辦於1940年10月,到1949年9月改名為南昌大學,前後共存在了九年。
  • 巨幅歷史油畫再現國立中正大學初創場景
    :  2010-10-27 15:53  編輯:任琦琥   新華網南昌10月26日專電(記者沈洋)由江西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這幅油畫創作了胡先驌等國立中正大學開創者的先賢群像,再現了國立中正大學初創時的場景。  江西師範大學前身國立中正大學1940年誕生於江西泰和杏嶺,胡先驌、姚名達、許德珩、雷潔瓊、王造時、楊惟義、蔡方蔭、吳士棟、熊式輝等創校前賢為了它的誕生奔走相呼、殫精竭慮,在戰火連天的時局為中國教育撐起了一面旗幟。
  • 江西民國時期的「國立中正大學」竟在這個縣的一個村裡
    沒想到,真沒想到,江西民國時期的「國立中正大學」竟在這個縣的一個小鄉村裡!造化弄人,否則現在的泰和一定會更輝煌!談起211、985大學,有部分人就認為(我也是其中之一),江西省內的高等教育相對落後,省內只有南昌大學這一所211大學。
  • 【歷史】你知道江西曾經有一所國立中正大學嗎?
    熊式輝當即建議,民國開創以來,江西雖地處文化發達之區,但一直沒有一所本省辦的大學,這所大學由江西來辦,就定名為「中正大學」。熊式輝的建議得到了蔣介石的讚許。1936年,蔣介石撥款100萬元,作為中正大學創辦基金。1939年8月底,中正大學成立計劃經蔣介石核准,「飭速成立」。時任教育部長的朱家驊撥100萬元作開辦費,由此「國立中正大學」成為江西歷史上第一所由國家正式設立的綜合性大學。
  • 國立中正大學的取名探討
    國立中正大學1940年(民國29年)成立於江西泰和縣杏嶺村,1945年(民國34年8月)日本投降後,遷往南昌望城崗。這所大學在新中國成立後更名為南昌大學。陸續調整發展為今天的南昌大學、江西農業大學、江西師範大學。1989年臺灣在嘉義復校國立中正大學。
  • 胡先驌因何離開國立中正大學
    命令下發傳達後,部分教職工及學生紛紛就道,分批首途……就在籌備遷校計劃之時,江西《民國日報》於7月9日收到陳其仁和劉道綏兩人聯名投書,向編輯求助公布國立中正大學將要遷往湖南零陵一事,呼籲中正大學當局重視學生意願,並希望江西省文化界人士一致反對胡先驌的遷湘計劃。
  • 胡先驌因何請辭國立中正大學校長
    兩人反對遷校的理由主要有三點:    第一,江西境內本是教育偏廢之地,湖南境內已有湖南大學、國民學院和國立師範大學等校,中正大學不僅寄託了江西全省人民數十年教育之大願,還承擔東南其他各省的青年入學問題,若遷校則使湖南境內大學林立,東南地區則教育資源失衡;第二,國立中正大學從校名便可知,其創立目的「為本省各界紀念總裁併以實驗其政教合一之主張者,借於此轟炸不爛之斷垣殘壁中樹其民族精神堡壘」
  • 江西第一所國立大學建在這個地方
    1940年6月,國立中正大學籌備委員會在江西省泰和縣正式成立,擇定泰和杏嶺為校址,並由著名物理學家吳有訓推薦,國民政府聘任著名植物分類學家胡先驌為首任校長1940年9月,國立中正大學校長胡先驌正式上任。1940年10月31日,國立中正大學在泰和縣杏嶺正式開學。第一屆學生入學時,地處山區的杏嶺校區幾乎沒有什麼像樣的房子,校本部和圖書館這兩棟建築算是相對「宏偉」,也僅兩層高;其餘的建築,包括大禮堂、實驗室皆是木屋青瓦。圖書館是絕大多數學人流連忘返的聖地,晚飯後圖書館就是一個超級自習室,大夥齊聚於此,吸取知識的營養,共享難得的寧靜。
  • 泰和這個地方——江西歷史上第一所由國家正式設立的綜合性大學
    「國立中正大學」抗日戰爭時期創建於江西泰和縣杏嶺村:不知是偶然的巧合,還是前世的宿緣?      1934年夏天,時任國民黨總裁的蔣介石與時任江西省政府主席的熊式輝遊覽廬山,看著眼前一片蒼天寂地,蔣介石脫口而出:「此處最宜講學,是辦大學的好處所。」熊式輝當即建議,民國開創以來,江西雖地處文化發達之區,但一直沒有一所本省辦的大學,這所大學由江西來辦,就定名為「中正大學」。
  • 百歲抗戰老兵回泰和母校舊址參觀
    參觀時回憶往事中國吉安網泰和訊(黃從周、李文智攝影報導)今年春節,對於浙江台州的王洪樵來說,可謂三喜臨門:正月初四,他在泰和兒子家裡度過了100歲生日;正月初九,回到他的母校原國立中正大學舊址參觀,這一天,他的孫子王裕華、孫媳管慶麗喜結良緣。
  • 國立中正大學興衰始末
    [1].熊式輝:《國立中正大學創立的意義及今後的希望》,1940年10月31日,1940年11月20日江西民國日報第三版.[2].馬博庵:《文法學院工作概要》,《國立中正大學校刊》創刊號.[3].鍾健: 學術與政治:抗戰時期國民政府與國立高校關係初探———以胡先驌執掌國立中正大學為例. 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4月.
  • 紅色記憶丨國立中正大學
    有從本省「法專」、「工專」等校調進的雷潔瓊、王修採、王易等教授,有從淪陷區來的俞調梅、姚名達等教授,有放棄較為安全環境從西南大後方來的蔡方蔭,戴良謨,周拾祿等教授,有捨棄在美國羅傑斯大學優厚生活條件和良好的科學研究環境,輾轉萬裡來校執教的雙博士黃野蘿教授。他們造福桑梓、報效祖國,在距抗日火線僅一百多公裡的大學辛勤耕耘,留下了許多感人的故事和難忘的回憶。
  • 解密國立中正大學走出的八位院士檔案
    解密國立中正大學走出的八位院士檔案國立中正大學是民國時期南昌的一座著名學府,也是江西農業大學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