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中西合璧的代表性建築
——
天主教成都教區主教公署
王安明
天主教成都教區主教公署,東鄰平安橋街,南沿平安巷,西靠五福街,北與平安橋街49號的市委宿舍圍牆相鄰為界,坐落於平安橋街29號,由主教公署和總堂組成,建築面積5847平方米,是西南地區最大的天主教建築。由於該堂是天主教成都教區主教住所,並在西南地區領受教區稱謂最早,教堂建築規模很大,結構堅實,布局合理,是一座已逾百年、中西合璧的天主主教建築,至今保存相當完整。
天主教成都教區主教公署地處西南交通樞紐、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成都,教務活動頻繁,在海內外享有盛名,被國家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3日國務院公布)中的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天主教成都教區主教公署
成都教區主教公署,是天主教成都教區的主教座堂,又居各天主教教堂之首,故稱總堂。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教宗音諾増十二世指派巴黎外方傳教會的梁洪仁會士,建立四川代牧區,掌管四川教務,乃是教區體制形成。乾隆十八年(1753年),羅馬教廷將四川、雲南、貴州的傳教權委詔於巴黎外方傳教會,並委該會伯多祿、拉塞爾為四川代牧,從此四川、雲南、貴州的天主教會為巴黎外方傳教會管理,歷時二百多年,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鴉片戰爭後,雲南和貴州先後脫離四川代牧區,成立雲南和貴州代牧區,法國傳教士為首任四川代牧區主教。清鹹豐六年(1856年),四川代牧區因教務擴大,又從四川代牧區分成川東南和川西北兩個代牧區,亦叫重慶和成都代牧區。以法國傳教士馬伯樂駐成都,為川西北代牧區主教,天主教憑藉鴉片戰爭的條約,從邊遠山區的隱蔽傳教逐漸轉入城市公開傳教,在彭縣(今彭州市)的馬桑壩建立教堂,推行教務,進行傳教。清光緒十九年(1895年),法國傳教士杜昂繼任川西北代牧區主教,將川西北代牧區主教公署,由彭縣馬桑壩遷來成都光大巷天主堂。
1895年5月28日,農曆端午節,依成都舊俗,在東較場舉行「撒李子」競戲。住四聖祠街的外國傳教士亦往觀看,與民眾發生糾紛,有人傳言教士拉走小孩,群眾追至四聖祠街福音堂索要幼孩,傳教士解釋無效,遂向空中鳴槍,群眾憤而搗毀福音堂及診所。5月29日,成都民眾將陝西街、玉沙街、古佛庵、平安橋及北門外的基督教、天主教堂全部搗毀。5月30日,又將一洞橋天主教川西北教區主教杜昂的座堂、醫院、住宅全部搗毀。加拿大籍教士史蒂文遜、法籍主教杜昂遭輕度毆傷,避難他處,事後暫住桂王橋天主堂。成都教案,四川省賠款甚重,計賠償天主教川西北教區銀70萬兩。
教案後不久,杜昂主教指派駱書雅神父負責設計、督造平安橋主教座堂。
平安橋主教座堂原系一片菜園,臨街有一部分穿逗平房,靠大樹拐街僅有一簡易教堂,何時修造啟用時間不詳。但據四川省檔案館【蓉檔1020卷25號】記載,教堂所屬平安橋街1-80號購於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花費白銀2000兩,其後院五福街8-42號購於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花白銀1200兩,始具現址的地基規模。
駱書雅從成都郊縣崇州、大邑、邛崍等地招集工匠,由駱書雅設計監造,川西地方工匠建造,歷時7年教堂竣工。據原教區當家神父楊國楨寫於存在成都市檔案館的材料記載,「共耗白銀二十萬兩」,來源於成都教案中國的賠款。
1904年修建的教堂牌坊
民國四年(1915年),川西北代牧區主教杜昂病故,葬於成都外北磨盤山天主教墓地。
民國五年(1916年),川西北代牧區主教一職由駱書雅繼任,同年10月,在成都平安橋天主堂祝聖。
駱書雅主教與中國教友
民國十九年(1930年),在川西北代牧區中劃出南充附近十三個縣成立順慶(南充)代牧區,從而川西北代牧區更名為川西代牧區。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川軍與滇軍在成都市區進行巷戰,爭奪目標皇城煤山。兩軍對峙,戰鬥激烈,戰場在平安橋街、馬道街、五福街、大樹拐一帶,戰場附近大批居民避難於教堂內,雙方傷員也抬入聖修醫院內。戰鬥持續一周,就連川軍將領楊森、向傳義等人的家屬均避難於教堂,因而教堂和附近的街房損失頗大。
1939年6月1日,日本飛機轟炸成都,投彈10餘枚,教堂中彈,大經堂左側房梁被炸斷,部分門窗損壞。
主教公署自1904年落成至今,歷經二戰時期日軍轟炸成都和「文化大革命」破除四舊,能保存下來實屬不易。教堂是典型的中西合璧木結構建築,在這裡既能找到中國建築的的飛簷、廊柱、瓦當、滴水,又有歐洲建築的弧形穹頂、彩玻、拱型窗面。
公署房頂的中國建築元素
主教公署的整體建築,採用磚木結構,斜坡頂,西式風格與中式院落布局合璧,是中國唯一一座中西式合璧的天主教堂建築。它以全天然的楠木為主要材料,建造時間長達10年,並具有極好的防腐、防潮、通風功能。
平安橋天主堂示意圖
主教公署竣工後這一百年內,除牆麵粉刷外,沒有經過一次大規模維修,是成都市目前尚存不多並較為完整的傳統建築。百年來,主教公署雖經歷了戰亂和風雨侵蝕,仍保留了原有風貌。整個建築的梁、柱、門窗、地板全部採用從邛崍山脈採運來的楠木,用材考究,十分珍貴,是西南地區尚存不多的較完整的中西合璧建築群,是集宗教文化藝術、西歐建築風格、川西民居為一體的具有歷史文物價值的建築載體,是研究天主教在中國傳播的實物見證。
隨著歲月流失,建築的風貌漸漸衰敗,保護已迫在眉睫。改革開放後,特別是近些年來,各級政府全面深入貫徹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關心支持教會健康發展。成都市人民政府原市長葛洪林曾多次親臨主教公署視察,並要求「在城市改造拆遷中要考慮保護宗教建築文化,要有利於展現教堂典雅的建築風採,充分滿足信教群眾宗教生活,在信教群眾中弘揚宗教道德文化」,滿足國際化城市建設需要。成都市天主教愛國會在成都市民宗局520多萬元專項資金支持下,再自籌資金700餘萬元,對主教公署的大小經堂、天主教成都教區所屬房屋進行了全面維修,並對衛生間、餐廳、神父住宅等基礎設施進行了提升改造。此次全面修繕,提升了主教公署的整體環境,這座中西合璧建築群原始風貌得以恢復。
1996年4月23日,該堂被成都市青羊區人民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平安橋街擴建後,主教公署凸顯市區中心,經總體規劃,成都市規委會批准,2004年,天主教成都教區啟動整個主教公署維修改造工作。在平安橋街改造拆遷中,規劃部門以主教公署建築群為紅線,全部保留了教堂建築。教堂建築臨街的住戶和附屬房屋全部拆除搬遷,在教堂大門前建起了燈光廣場,使教堂10 餘米高的牌樓自1904年建成以來第一次以全貌展現在成都市民面前。
教堂前廣場
臨街仿古圍欄
主教公署也是成都市的地標建築之一,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價值與文物價值。受地域環境以及鄉土建築和社會文化影響,主教公署因地制宜融合川西建築的許多成分,更多採用川西建築的院落布局,木結構形式,地方材料和傳統工藝,使之在新的環境中巧妙生存和創新發展,具有濃鬱地域文化特點。整體建築採用磚木結構,斜坡頂,西洋風格與中式院落布局合璧,是中國現存為數不多的中西混合式天主教建築之一。
屋頂的榫卯結構
主教公署的建築結構共分兩部分,即平安橋街9號為主教座堂,平安橋29號為主教公署組成。建築總平面東西設置,呈中文「悚」字型。因成都教案屢發,以示教會「自警自律」,這種布局成為成都教會組織孤例。主教座堂和主教公署分別是「悚」字的左右構成,兩者既獨立又相通。其中築短牆相隔,又有側門相通,除大小經堂外,均系磚木結構平房,開間小室內空間高,全系楠木建造。
空中看平安橋總堂
主教公署的大門造型別致,採用的是中國建築風格公署的大門,為中式四合院垂花三開門,門外有八字牆和照壁(2002年10月道路擴建時拆除)。中門上的屋脊有龍頭裝飾,中門上有對聯,橫額是萬有真原;兩邊的對聯是:無始無終真主宰,宣仁宣儀大權衡。
主教公署大門
進大門是一大天井,中間種有小灌木樹叢和花草,兩旁高大的柱子支撐高敞的房頂,並有寬闊的走廊。
進大門的天井
三道院內花園,把主教公署和教堂分成格式廊庭。
二道門內,以寬大的四排柱敞廊,將主教公署一分為二,形成兩個內庭,四周兩層104套房間,分隔成客廳、廚房、餐廳、酒房、辦公區、宿舍。這些住房又成一大十字型,由於左右花園又為四周住房包圍,又是中字造型,會合頂部十字,便和大門左右的原廚房、酒房、客廳,整個建築自成一「悚」字。
進大門右轉,進木柵欄門便是主教客廳。十六根大柱支撐著整個客廳,房頂是中國樣式的,順著有西式欄杆梯步進入到客廳門前,寬闊的西式圍欄圍護著客廳四周,客廳的窗戶鑲滿了五彩的花玻璃。整個客廳顯得十分氣派,掩映在高大的銀杏樹下,專供主教接待來往的各方客人。
主教客廳
進大門左轉數步,一四合院式的小平房,通過木柵欄連接進入,便是教堂內的餐廳、廚房、酒房。
廚房和酒房
主教公署四周走廊寬敞相通,108根楠木廊柱氣勢恢宏,每根木廊柱直徑為16公分,立於簷下,顯得高朗,氣派靜雅不凡。立於大廳環顧四周,曲折幽靜,各處相通,人行其中,雨天不被雨淋,晴天不受烈日暴曬。
高大迴廊
正對大門,穿過幽深的外廊,主教公署內成花瓣樣式造型的頂部是小經堂。
小經堂的外廊
小經堂位於主教公署中軸線上。整個經堂成花瓣十字型,半圓形後殿連接四座小聖堂,成放射狀排列,建築面積271平方米。小經堂內部應用歐洲古典裝飾藝術,天棚做法為平頂木方格,廳內牆面是統一的圓卷窗,以層層線腳向內凹,六角形窗格與外牆平齊,內為玻璃窗扇,窗旁是柯林斯壁柱,連續的橫向淺浮雕裝飾帶將圓形高窗與其下長窗隔開,圓窗弧形牆體彎曲,猶如漂浮在半空中。
小經堂內景
內院兩個花園,除種有常綠樹木花卉盆景外,還各種有100年以上歷史的伊拉克棗兩株。座向左邊為雄株,「文化大革命」期間被佔用的住戶燒死;右邊座向為雌株,高出屋簷,每年還果實纍纍,健壯成長,顯得蒼勁挺拔。園林部門鑑定認為,如此高大的伊拉克棗樹,整個西南地區罕見,因此將其列為重要珍稀保護樹種,並掛牌保護。
花園中的伊拉克棗樹
教堂建築面積787平方米,加上祭房等附屬建築為1164平方米,是古雅樸實的拜佔廷式建築。教堂的平面是典型的拉丁十字架型牌坊,正立面是仿羅馬教堂格調,主要因為半圓型山花構圖。立面分三層,底層三個圓拱門,大門兩邊各有兩根柯林斯巨柱,使中間突出,產生起伏變化,二層五個拱卷窗分列柱間。上半部分是一個圓形玫瑰花窗,用數字「八」來表達;環繞中心的一圈有八個花瓣,這表示在一周七天後,時間圓滿,象徵時間以外的時間,就是永衡。窗下半部分為略突出的浮雕欄杆,四跟巨柱支撐半圓形山花。
教堂全景
教堂內部結構為傳統的抬梁式木架構,中殿高9米,共有明柱12根,兩排巨大圓柱的頂端採用柯林斯式柱頭,而代之以簡樸的柱楣,兩側牆面是三聯拱卷窗,教堂祭壇處為環形柱廊,上為馬蹄形穹頂。教堂入口的二層是唱詩臺,由北側的木製螺旋樓梯上去,唱詩臺臺面為木結構,教堂外側有中式簷廊,以磨磚砌成圓柱支撐外面抹灰。
整個經堂呈十字型,有3個穹頂,堂內18根巨型圓柱支撐著馬蹄形天穹,白壁紅柱,金黃鑲邊的拱穹高達9米以上,寬敞高朗,更顯教堂的恢宏氣勢。正中陳設彩燈環繞的正祭臺。左右為聖母若瑟兩小祭臺相襯。聖體欄杆內兩邊各設「告解」所一座,正中還設主教寶座一席。
主祭臺
大經堂華麗的內景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王安明(成都民俗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致力於地方志、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的研究)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溫馨提示
如喜歡本文,請分享。
轉載請註明:來自「方志四川」(ID:scsdfz)。
原標題:《【方志四川•風物】王安明 ‖ 中西合璧的代表性建築——天主教成都教區主教公署》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