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個微博,真是意難平:
醫生複診抑鬱症的孩子,小孩在看書,醫生說「這孩子真用功」,表揚了她。然後她母親緊接著說了句「用功,假用功」。言語裡那股子說反話,鄙夷嘲諷的味道真的太熟悉了,醫生急得跳腳:「又說了又說了……」無奈的,真的就是無奈,無論怎麼叮囑,他們還是用這種譏諷的語氣和孩子交流,醫生們辛辛苦苦修修補補把孩子的心理問題救回來了,家長一句話,前功盡棄。
……
許多人在評論裡說:沒錯,我就是從小被這麼嘲笑著罵大的。
有時候是父母,有時候可能是遇到了並不稱職的老師,成年以後在職場上也可能遇到這種人。
在許多父母眼裡,在別人面前貶低孩子是一種「傳統」,誇獎別人的孩子優秀、出色,順便再說自己的孩子不上進、愚笨等等,要用這種方式來表達「謙遜」。
許多孩子就是在這種貶低中變得自我認知降低,沒有信心,「我就是不如別人」的想法慢慢生出來、長大,盤踞心靈,最後真的就是不想也不去努力:沒有用啊,我不如人家嘛。
很多人直到長大之後,才意識到小時候的自卑、痛苦,毫無自信,並不是因為自己天生差,而是因為周圍總有聲音在不斷地重複著說「你不行」。久而久之,如同洗腦,深入骨髓。
以為這是真的,相信這是真的。畢竟父母是自己最信賴、仰仗的人啊,他們這麼說,大概就是真的吧。
這種痛苦,長大之後也未必能夠痊癒。有的人會一再失落於曾經低沉的童年,有人養成了「討好型人格」——越是不被某些人承認,越渴望做任何事情獲得他們的認可。還有些人,就是抑鬱。
明明很愛他們的父母,很難想到自己可能是這些痛苦的始作俑者。
「我小時候個子高,別人誇了我,她就會說我是傻大個。所以我現在對自己的高個子真的有些自卑,駝背其實和這個也有些關係。」
「父母永遠喜歡貶低我,然後又一臉無辜地來你為什麼那麼不自信?為什麼那麼膽小啊?一點都不像是我的小孩。」
「我確診當天我媽哭了,過後對我還是老樣子,有時候我甚至覺得,可能就以我的痛苦為樂。只是她自己還沒意識到罷了。我相信父母是愛孩子的,但是這與傷害不衝突。」
……
好像我們國人從來不擅長當面接受表揚,要謙遜一番,客套一番,甚至自我貶低一番才算是「得體」的。我們受到的潛移默化的教育也是這樣的。
小時候若有人說我「新裙子真好看」,我會臉紅訥訥說著「啊呀不好看」,恨不得拔腿就跑,像是被讚美是一種恥辱。
一直到初中,有人誇我的同桌:「今天的衣服真漂亮。」
這個比我大一歲的女孩,坦然微笑著說:「謝謝。」
我大為吃驚:原來,我們還可以這樣欣然接受別人的讚美啊?
許多父母,當別人誇讚自己的孩子時當然是高興的、激動的,但仍然要用傳統的謙遜而體面方式來表明自己的「知禮」——貶低和打壓那個被表揚的孩子。
讓別人看到自己的謙虛,也讓孩子貫徹「打壓式教育理念」,生怕那一句表揚會讓自己的孩子驕傲自大以至於不務正業。
我警惕性比較強,買了些相關書籍,動輒就看看提醒自己;同時,給豆豆哥買了一些情緒管理、如何面對別人的評價之類的兒童讀物;他閒著無事,也會翻翻我看的那些書。
偶爾我也會跟他聊,不要過於在意別人的評價,可以自省,但未必都是你的錯;如果我們說話讓你覺得不舒服你可以提出來,我們會改進,要學會表達等等。
以至於我們倆對這方面都相當地有警覺性——
有時我說他寫作業不專心或者太拖拉了,他會看著我說:「你不能打擊我。」
我愕然:「我這也叫打擊?我是提醒你做得好一點……」
他回擊:「你不能說我做得不好,你可以提醒我做的更好一點。」
喔,有道理,我下次改進。
有時候,作業寫到有點晚,原本安排的事情沒辦法做了,我略崩潰。
他走到我身邊:「媽媽,你平靜一下,來,我們躺一會兒吧。」
我倆躺在地板上,面對面。
我說:「不要走神啊,要養成專注的好習慣。」
他答:「我沒有走神呀。你有證據嗎,以後咱們家所有的事情要有證據才行。」
倒也沒錯。
他又說:「你可以趁著我不注意,偷偷拍個照片,如果抓到我走神,那就是證據了。」——安排得很明白,但被我拒絕了,被監控的感覺肯定不好。
……
養育孩子,真的是一個艱難而漫長的過程。他一直在成長,在改變。我們必須要用更快的速度學習、成長,才能夠真的去理解他、教育他、引領他。
沒有人天生會做父母,並不是把孩子生下來,就可以成為一個合格的媽媽。
還有許多人有一種不切實際地奢望:你小時候是完美的嬰兒,長大以後一定成績突出、運動發達、智力超群,完美而卓越,特別聽爸媽的話……
這是一廂情願,畢竟我們自己都沒有那麼完美、優秀。
我關注的幾個育兒專家,雖然方法和理念各不相同,但是有一點是共同的:認可孩子,幫助孩子建立自信,他會越來越強大,越來越優秀。
之所以孩子,不光是年齡小,內心也很稚嫩,不成熟,需要用愛和信念去澆灌。
就像是《小王子》裡那株玫瑰花,每天給它關切的目光、給它愛,給它「你是世界上最美的花」這樣的信念,它就可以開出世界上最美的、獨一無二的花。
無論別人家的孩子怎麼樣,你所擁有的,是你用愛和生命呵護長大的孩子,他一定是最完美、最獨一無二的孩子。
小時候牽著他的手,長大了陪伴他左右,再後來,默默地看著他去闖蕩自己的世界……放下控制,放下執念,他一定可以是最好的自己。
願所有的父母和孩子,都能對彼此溫柔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