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抑鬱症孩子的身後,都有一個強勢而謙虛的媽媽:我家孩子很笨

2020-09-11 我是小木頭啊


看到一個微博,真是意難平:

醫生複診抑鬱症的孩子,小孩在看書,醫生說「這孩子真用功」,表揚了她。然後她母親緊接著說了句「用功,假用功」。言語裡那股子說反話,鄙夷嘲諷的味道真的太熟悉了,醫生急得跳腳:「又說了又說了……」無奈的,真的就是無奈,無論怎麼叮囑,他們還是用這種譏諷的語氣和孩子交流,醫生們辛辛苦苦修修補補把孩子的心理問題救回來了,家長一句話,前功盡棄。

……

許多人在評論裡說:沒錯,我就是從小被這麼嘲笑著罵大的。

有時候是父母,有時候可能是遇到了並不稱職的老師,成年以後在職場上也可能遇到這種人。

在許多父母眼裡,在別人面前貶低孩子是一種「傳統」,誇獎別人的孩子優秀、出色,順便再說自己的孩子不上進、愚笨等等,要用這種方式來表達「謙遜」。

許多孩子就是在這種貶低中變得自我認知降低,沒有信心,「我就是不如別人」的想法慢慢生出來、長大,盤踞心靈,最後真的就是不想也不去努力:沒有用啊,我不如人家嘛。

很多人直到長大之後,才意識到小時候的自卑、痛苦,毫無自信,並不是因為自己天生差,而是因為周圍總有聲音在不斷地重複著說「你不行」。久而久之,如同洗腦,深入骨髓。

以為這是真的,相信這是真的。畢竟父母是自己最信賴、仰仗的人啊,他們這麼說,大概就是真的吧。

這種痛苦,長大之後也未必能夠痊癒。有的人會一再失落於曾經低沉的童年,有人養成了「討好型人格」——越是不被某些人承認,越渴望做任何事情獲得他們的認可。還有些人,就是抑鬱。

明明很愛他們的父母,很難想到自己可能是這些痛苦的始作俑者。


「我小時候個子高,別人誇了我,她就會說我是傻大個。所以我現在對自己的高個子真的有些自卑,駝背其實和這個也有些關係。」


「父母永遠喜歡貶低我,然後又一臉無辜地來你為什麼那麼不自信?為什麼那麼膽小啊?一點都不像是我的小孩。」


「我確診當天我媽哭了,過後對我還是老樣子,有時候我甚至覺得,可能就以我的痛苦為樂。只是她自己還沒意識到罷了。我相信父母是愛孩子的,但是這與傷害不衝突。」

……

好像我們國人從來不擅長當面接受表揚,要謙遜一番,客套一番,甚至自我貶低一番才算是「得體」的。我們受到的潛移默化的教育也是這樣的。

小時候若有人說我「新裙子真好看」,我會臉紅訥訥說著「啊呀不好看」,恨不得拔腿就跑,像是被讚美是一種恥辱。

一直到初中,有人誇我的同桌:「今天的衣服真漂亮。」

這個比我大一歲的女孩,坦然微笑著說:「謝謝。」

我大為吃驚:原來,我們還可以這樣欣然接受別人的讚美啊?

許多父母,當別人誇讚自己的孩子時當然是高興的、激動的,但仍然要用傳統的謙遜而體面方式來表明自己的「知禮」——貶低和打壓那個被表揚的孩子。

讓別人看到自己的謙虛,也讓孩子貫徹「打壓式教育理念」,生怕那一句表揚會讓自己的孩子驕傲自大以至於不務正業。

我警惕性比較強,買了些相關書籍,動輒就看看提醒自己;同時,給豆豆哥買了一些情緒管理、如何面對別人的評價之類的兒童讀物;他閒著無事,也會翻翻我看的那些書。

偶爾我也會跟他聊,不要過於在意別人的評價,可以自省,但未必都是你的錯;如果我們說話讓你覺得不舒服你可以提出來,我們會改進,要學會表達等等。

以至於我們倆對這方面都相當地有警覺性——

有時我說他寫作業不專心或者太拖拉了,他會看著我說:「你不能打擊我。」

我愕然:「我這也叫打擊?我是提醒你做得好一點……」

他回擊:「你不能說我做得不好,你可以提醒我做的更好一點。」

喔,有道理,我下次改進。

有時候,作業寫到有點晚,原本安排的事情沒辦法做了,我略崩潰。

他走到我身邊:「媽媽,你平靜一下,來,我們躺一會兒吧。」

我倆躺在地板上,面對面。

我說:「不要走神啊,要養成專注的好習慣。」

他答:「我沒有走神呀。你有證據嗎,以後咱們家所有的事情要有證據才行。」

倒也沒錯。

他又說:「你可以趁著我不注意,偷偷拍個照片,如果抓到我走神,那就是證據了。」——安排得很明白,但被我拒絕了,被監控的感覺肯定不好。

……

養育孩子,真的是一個艱難而漫長的過程。他一直在成長,在改變。我們必須要用更快的速度學習、成長,才能夠真的去理解他、教育他、引領他。

沒有人天生會做父母,並不是把孩子生下來,就可以成為一個合格的媽媽。

還有許多人有一種不切實際地奢望:你小時候是完美的嬰兒,長大以後一定成績突出、運動發達、智力超群,完美而卓越,特別聽爸媽的話……

這是一廂情願,畢竟我們自己都沒有那麼完美、優秀。


我關注的幾個育兒專家,雖然方法和理念各不相同,但是有一點是共同的:認可孩子,幫助孩子建立自信,他會越來越強大,越來越優秀。

之所以孩子,不光是年齡小,內心也很稚嫩,不成熟,需要用愛和信念去澆灌。

就像是《小王子》裡那株玫瑰花,每天給它關切的目光、給它愛,給它「你是世界上最美的花」這樣的信念,它就可以開出世界上最美的、獨一無二的花。

無論別人家的孩子怎麼樣,你所擁有的,是你用愛和生命呵護長大的孩子,他一定是最完美、最獨一無二的孩子。

小時候牽著他的手,長大了陪伴他左右,再後來,默默地看著他去闖蕩自己的世界……放下控制,放下執念,他一定可以是最好的自己。

願所有的父母和孩子,都能對彼此溫柔相待。

相關焦點

  • 每個勤奮、執著的孩子身後,都有勤奮執著的爸爸、媽媽!
    此時孩子還在戶外訓練,我還在家中恢復昨天大賽後的腳踝!看著孩子媽媽昨天發的回鄉下省親時的田野照片,感慨頗多!,特別是3-12歲這段時間,是孩子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腳走四方,更是父母在全心、全身地為孩子,在選擇看什麼樣的世界、走什麼樣的路!
  • 內向孩子是笨嗎?
    內向孩子,說白了就是交際能力沒那麼強,羞於開口,不主動。但是這樣的孩子往往會被套上「笨」這個字。我們家姐姐是一個內向的孩子,從不主動叫人,哪怕媽媽提醒了也很難才會開口說。陌生人問話一開始不會答,要慢慢熟悉了才會對話。這就讓媽媽很苦惱,帶出去玩,同齡孩子都一張小嘴嘰嘰喳喳不停,我家孩子別人問問很難回答一句。可想而知媽媽有多難受。
  • 你越吼,孩子越笨!別讓你的脾氣,毀了孩子一生
    作者:爸媽錦囊,大米媽當孩子不聽話,或者出錯時,你會怎麼做?我想很多父母通常都是通過大聲吼罵孩子,來使他聽話。可這樣做,你的情緒是發洩了,卻讓孩子的內心受到了極大的傷害。而且吼罵孩子,不僅會造成他性格上的缺陷,還會讓他越來越笨。
  • 孩子不笨,而是家長方法笨!90%家長都在用笨方法「教笨」孩子!
    她認為,在幼兒學習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很好的解決,他們將對學習產生無助感,喪失自信心,在情感、認知和行為方面表現出一種消極狀態,他人就會覺得孩子「越學越笨」了。而實際上,孩子身上逐漸產生的「笨拙感」,和我們的教育方式有很大關係,家長錯誤的教育方式,才是孩子越學越「笨」的根源。
  • 那個患抑鬱症的孩子,因為他媽媽的一句話,醫生也救不了
    :一個孩子患上了抑鬱症,去複診的時候正好在看書。別說是孩子,哪怕是成年人聽了都會不舒服。生活裡,總有這樣一類父母:明明在同事、朋友眼裡都是謙虛、溫和的樣子,深諳說話的藝術。可一旦面對孩子的時候,就變成了一張刀子嘴。看過一期少年說,有一位女孩上臺吐槽了自己的「毒舌」媽媽。「我覺得我媽媽生活得一定很苦,畢竟她的嘴那麼毒。」
  • 我家孩子不聰明!媽媽,不要給我貼標籤!
    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最初的養育過程中,你對TA的看法決定TA對自己的看法。你給TA什麼,TA就認為世界是什麼樣子。不聰明……」「我家孩子很懶,就是不努力……」「我家孩子很調皮,不聽話……」看似為孩子的不好表現找了個合適的理由,實則聽在孩子的耳朵裡,卻是對TA下的定義。
  • 想要毀掉一個孩子,有一個強勢的媽媽就夠了,很多家庭中招
    01被母愛控制的人生媽媽在縫紉機旁忙碌地工作著,孩子拿著剪刀試圖捅進牆上的插孔,媽媽看到大吃一驚,連忙拉動臍帶,孩子有驚無險。孩子伸手抓桌子上的花瓶,在牆上塗鴉,水中蹦跳,撿東西,追小鳥,摸小狗……都被媽媽一把拽回。甚至媽媽買衣服時,孩子時刻圍在身邊。
  • 好的父母,都有一點笨,孩子才會聰明一點!
    作者:家長樹,大樹老師後臺有位媽媽給我留言:老師,我家孩子寫作業的時候有時候還是需要表現得笨一點,我們的孩子才能更加聰明!,打一頓;同一件事情說了幾百遍都記不住,非得罵幾句才行……很多媽媽跟孩子說話基本靠吼,尤其是男孩子,分分鐘讓人崩潰!
  • 每個男孩身後都有一個望子成龍的媽媽
    小男孩每天在樓道裡跳繩完成假期作業,繩子敲打著樓道,加上雙腳跳起落下的聲音,在這個暑假的每個早晨,成了叫醒我們一層樓的獨特鬧鐘。有一次,出門上班剛好趕上小男孩大聲喊「還有幾分鐘?」我想他應該是在計時跳。就在這時,跳繩不小心敲打到牆壁,屋裡傳來男孩媽媽的聲音「你在幹嘛?」男孩這時顯然生氣了,用憤怒的聲音吼,聲音都有些氣的沙啞:「我在幹嘛,你說我在幹嘛?」
  • 對父母來說,抑鬱症孩子自殺是自私的行為嗎?
    現在孩子的生活越來越好了,但是抑鬱症卻越來越低齡化了,甚至有不少孩子因為抑鬱症選擇了自殺。在這些新聞裡,我們總是能看到這樣的評論,「孩子太自私了,父母養他到這麼大,他沒了,讓父母怎麼辦?」那麼,對父母來說,抑鬱症孩子的自殺真的是自私的行為嗎?
  • 「我好好的孩子,為什麼會有抑鬱症了?」這樣溝通將毀掉一個孩子
    歡迎關【注】公zhong號:玩著學大語文據世衛組織的統計,全球有3.5億抑鬱症患者,中國佔1億多,患病率為6.1%,意思是100個人中有6個人會患抑鬱症。目前,抑鬱症成為僅次於癌症的人類第二大殺手。但是,只有不到10%的患者接受了相關的藥物治療,說明有90%的患者隱瞞病情,或者沒有就醫。
  • 自從有了孩子,每個媽媽都是「女超人」
    自從有了孩子,每次哄他睡覺都要冒著被打臉、鎖喉、推搡、拔毛的危險~從出生到現在,哄睡的方法一次次升級換代:最初吃抱了秒睡後來一定要趴在爸爸或媽媽身上才能睡,再後來趴著不算還要聽白噪音,現在聽白噪音也不管用了,要聽林志炫的離人...
  • 關注青春期抑鬱症:別做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
    一個孩子患上了抑鬱症,去複診的時候正好在看書。:孩子表現不好時,他們說:你怎麼這麼笨啊,一點也不爭氣;孩子考試好了,他們還是板著張臉,說:別一點成績就沾沾自喜,你離優秀還遠著呢;孩子遇到困難向他們求助時,父母一邊幫忙,一邊繼續打擊:連這點事都做不好
  • 孩子被他人誇獎時,兩個媽媽的不同回答,締造孩子不同的人生軌跡
    麗麗家的女兒長得一副芭比娃娃的臉,每個人看到都會誇一誇女兒長得漂亮。有一次麗麗把女兒帶到公司,同事看到女兒就跟麗麗說:「你家女兒五官長的可真標誌啊。」媽媽卻回答說,「小時候可愛,長大之後就不好了,哪像你女兒一看就是美人胚子,長大之後絕對是個大美女。我家女兒是比不上你家女兒咯。」麗麗的女兒聽到媽媽說的話,小嘴一撇,就低下了頭。
  • 如何給孩子情境閱讀?每個堅強的孩子身後都有《我的媽媽》
    孩子喜歡跟媽媽一起閱讀,多過和爸爸。同樣一本書,如果是媽媽陪孩子讀,孩子就願意讀下去;如果是爸爸陪讀,那就另當別論了。媽媽在孩子的心中是無可取代的,那天,我開心地跟先生分享:「兒子最近有進步啦,學到了不少詞彙。看來,我每天要堅持給他讀繪本。你之前能多陪他讀讀,現在,他的詞彙量會更好。」先生撇了撇眼說:「不是我沒有陪,是他更喜歡和媽媽在一起。
  • 得抑鬱症的,往往都是好孩子
    同樣,對大學生抑鬱症的檢出率也不高。而根據世衛組織提供的數據顯示,中國近四分之一的大學生都曾經歷過抑鬱。一個嚴峻的現實擺在眼前:伴隨著高自SHA率的抑鬱症,潛伏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邊,它像一顆定時炸彈,隨時可能會被觸發。
  • 孩子打遊戲,對媽媽的數落充耳不聞?醫生:這是抑鬱症
    「玩手機、打遊戲,打到手都抽搐了,你這腦子是不是有問題了!」 近日,一位煩躁不已的媽媽帶著孩子走進浙江省人民醫院精神衛生科的門診,接診的廖崢孌副主任醫師發現,孩子右手插在衣兜裡一言不發地站在一邊,對媽媽的數落充耳不聞。
  • 孩子被誇好看,機智家長應如何回答,謙虛又有面子
    家裡娃也是在家裡悶了一個冬天了。趁著天氣暖和陽光好就拖著我家女娃去小區公園轉轉。我家女娃吧長得賊白,從出生在醫院就被護士誇顏值高,白的發光。被護士輪流抱個遍。後來回到老家坐月子。老家全是一個族裡的族親。長輩們輪著上陣誇獎。雖說娃確實是白點,好看點。不過那誇獎也是真的有點過了。誇得多了我也不知道怎麼回答人家。
  • 強勢的母親,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這時候我才發現,這孩子之所以內向、孤僻,跟她媽媽的教育方式有很大關係。,我家女兒都會不由自主的捂著耳朵,而她那內向、文靜的乖女兒,卻無動於衷,好像早已習慣了媽媽這個樣子,無力反抗,又改變不了。生活在這樣環境下,被父母大呼小叫的使喚著、指責著,不被呵護、不被關懷和理解,即使孩子很聰明很有靈性,估計也會被這樣強勢的媽媽嚇怕了。
  • 每個好媽媽都是一個好的HR,每一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
    我是一名從事人事工作15年的HR,也是一個擁有兩個寶寶的職場媽媽。前些天大寶幼兒園班上的小朋友菲菲因為嚴重的心理疾病需要到醫院接受專業的治療而退學了。去年春天幼兒園家長群組織了一個舞蹈興趣班,聘請專業的老師教小朋友舞蹈,到幼兒園有活動的時候可以登臺表演。大寶和菲菲都屬於平時性格比較內向而且協調性不是特別好的孩子。我在徵詢了大寶的意見後放棄了參加舞蹈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