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太陽大25倍的恆星系統將產生超級大爆炸,可怕的是地球處於其炮口上

2020-12-19 科普大世界

銀河系中有1500億顆恆星,這些恆星的情況都是不相同的,有的是單一恆星,有的則是雙星和多星系統,而且這些恆星的壽命都不一樣,有的可能剛剛誕生,有的則已近死亡。

在距離地球8000光年的位置,有一個編號為WR104的雙星系統,這個恆星系統中有兩顆恆星,它們相互環繞,其系統公轉時間約是220天,因為巨大的質量和引力,主星和伴星都產生了強烈的恆星風,在其所在空間中形成了一種"風車型"的螺旋噴發模式。而也正是由於WR104的恆星風的高速運動,恆星中大量物質被拋出來,使其氫元素等物質過快流失,這種現象也加快了它的毀滅。

科學家估計這個雙星系統的年齡並不大,但由於相互間巨大的潮汐作用,其內部的活動卻非常劇烈,有天文學家認為它大部分的氫已消耗殆盡,自身產生的元素正轉化為鐵,而當一顆恆星開始形成鐵元素的時候,那麼其末日也就快到了。

根據理論推測,不用太長時間,WR104其巨大的質量會在它的核燃料耗盡之後發生超級大爆炸,造成星體塌縮,以WR104比太陽大25倍的質量推算,其塌縮的最後結果將是形成一個黑洞,這是宇宙中最激烈的爆炸之一,這期間有可能會產生宇宙中最強的輻射--伽瑪射線暴,這種射線可以摧毀它路途中數千光年內的所有生命。

到目前為止,人類觀測到的γ射線暴基本都來自於銀河系以外,因此對於人類都沒有影響。而WR104位於銀河系以內,距離地球僅有八千光年,所以它的爆發對地球上的生命而言是比較危險的。

所以可怕的是,如果伽瑪射線暴沿著WR104的自轉軸方向噴射,那麼它在未來將很有可能擊中地球。因為根據目前的觀測顯示,地球的位置與WR104的自轉軸夾角只有16度,所以一旦WR104在毀滅時產生強烈的伽瑪射線暴,地球將很有可能撞在它的炮口上,雖然距離遠在八千光年左右,但是伽馬射線暴的殺傷距離是可以遠達一萬光年以上的,所以屆時它很有可能主導地球上的一次物種災難事件,雖然由於距離遙遠,還不足以造成所有物種大滅絕,但卻幾乎註定會產生相當大的災難。

相關焦點

  • 恆星的一生--太陽的最終歸宿
    研究發現90%的恆星都處於圖中的一條帶狀區域上,處於這個區域的恆星我們稱之為主序星,主序星上的恆星相當於處於青壯年期的我們。而圖中右上方(紅巨星)和左下方(白矮星),則是恆星截然不同的兩種人生結局。之後它將經歷漫長而又複雜的恆星演化。
  • 體積是太陽100億倍,地球1.3億億倍!宇宙最大恆星大到什麼程度?
    太陽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恆星,它的體積遠遠大於地球,一個太陽可以裝下130萬個地球。然而,如果放眼宇宙,太陽的大小不算什麼,宇宙中存在一些尺寸極其巨大的恆星。
  • 宇宙引力是怎麼回事,行星個頭比恆星大300倍,還得繞恆星旋轉
    審核:小文引言:宇宙起源於一個奇點的大爆炸,經過上百萬億年的膨脹之後,目前宇宙膨脹的範圍已經遠遠超過了人類可以接觸的能力了。然而在宇宙無數個星系中,似乎所有的恆星都要比它的行星要大。事實真的是如此嗎?這又是為什麼呢?
  • 新發現認為類太陽恆星普遍可產生鋰元素
    新華社北京7月7日電(記者董瑞豐)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趙剛團隊及國際合作者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類太陽恆星普遍可以產生鋰元素。相關論文6日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天文》。在手機、平板電腦等產品電池中常見的鋰,是目前已知在宇宙大爆炸中最早產生的元素之一。對鋰元素的研究是宇宙和恆星演化的重要課題。儘管鋰元素誕生很早,但天文學家曾認為,它會在恆星中逐漸消失。例如,太陽和地球中所有元素的組成都相似,且被認為是幾乎同時形成,但太陽中的鋰含量卻比地球中的鋰含量低100倍。
  • 比太陽大16億倍,正處於爆炸邊緣
    比太陽大16億倍,正處於爆炸邊緣我們都知道一個人會從出生逐漸經歷人生的各個階段,最後平靜的走向死亡,這個世界的萬物也都是如此,就連宇宙的恆星也不例外,只是行星的一生要比人類漫長的多,因此一個人能夠在活著的時候,見證一個行星的誕生和死亡,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情。
  • 類太陽恆星中鋰的秘密:毀滅亦有新生
    絕大多數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同一個事件,那就是大約138億年前發生的宇宙大爆炸,也就是宇宙的起源。鋰是目前已知的在宇宙早期大爆炸中最早產生的三種元素之一(另外兩種是氫和氦)。一直以來,鋰元素是連接宇宙大爆炸、星際物質和恆星的關鍵元素,對鋰元素的研究是宇宙和恆星演化的重要課題。
  • 最簡單的多恆星系統,一種具有兩個太陽的稱作雙星系統
    其原因不像中國神話想像的灼熱那麼簡單。事實上,一個圍繞多個恆星公轉的行星至少一會兒能感受到舒適的溫 度。但長期一致的取熱,這對於生命似乎必要的情景,則是不太可能的。為了理解其原因,讓我們看在最簡單的多恆星系統,一種具有兩個太陽的稱作雙星系統。在天空中大約有一半的恆星是這種系統的成員。
  • 「超級地球」被發現 圍繞距太陽系最近的恆星旋轉
    原標題:科學家發現「超級地球」 圍繞距太陽系最近的恆星旋轉英媒稱,天文學家11月14日基於20年的科學觀測結果宣布,一顆被稱為「超級地球」的冰冷而黑暗的行星可能正在繞著距離我們太陽系最近的孤立恆星運行。
  • 某顆恆星比太陽大幾億倍,但恆星年齡比太陽小几百億年
    在一個晴朗的夜晚,仰望星空,我們看到的大多數恆星類似太陽的恆星,但這些明星都是不同的。它們體積大,體積小,質量大。太陽質量只有第十是小的,但大的是太陽的百倍,是太陽的150倍大。如果你看看它們的大小,差別就更大了,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小的恆星大約是薩圖恩的大小。
  • 已知最大的行星,個頭比最小恆星大了300倍,卻還得圍繞恆星運行
    恆星和行星都是宇宙中的常見天體,不過通常恆星的質量都比行星大得多,因此有著較強的引力,所以在一個有恆星和行星的系統中,通常都是行星圍繞恆星轉的,比如在我們太陽系中,太陽是唯一的恆星,它自己就集合了整個太陽系99.86%的可見物質,因此是太陽系中的絕對統治者,所有的星體都在圍繞太陽運行
  • 宇宙中10個大恆星,直徑最大的約為太陽的1540倍,你知道是哪個?
    恆星是一個巨大的氣體球,在恆星內部進行著最強大的核反應。恆星越大,產生的能量也就越多。今天,讓我們簡單地認識一下宇宙中10顆最大的恆星。1.麒麟座V838 距離地球約有20.000光年的麒麟座V838 是一顆紅色變星。
  • 擁有三個超級地球的恆星系統
    其中大部分都是通過傳輸方法被發現的,天文學家可以將傳輸光曲線與速度擺動觀測相結合,確定行星的質量和半徑,從而約束其內部結構。大氣的化學成分意味著它的不透明度隨波長而變化,因此在運輸過程中也可以研究大氣。通過測量不同波長的傳輸深度,可以推斷出行星大氣的組成和溫度。
  • 體積是太陽7億倍的恆星,隨時都將爆炸,會給地球帶來傷害嗎?
    曾經地球就經歷了一次非常嚴重的隕石撞擊,導致了恐龍的滅絕,因此人類對於隕石撞擊還是非常恐慌的,但是好在如今人類的科技是非常先進的,對於宇宙中的行星都可以觀測到,能夠掌握更多行星的信息。不過地球有著太陽系的層層保護,所處的位置也是比較安全的,因此即使宇宙每天都會發生行星撞擊,但是大家也不用對行星撞擊感到害怕,因為地球的大氣層以及木星、月球都會幫助我們阻擋隕石的襲擊。宇宙的環境是非常複雜的,除了會有隕石的襲擊以外,有一些恆星也是非常危險的。
  • 宇宙恆星之最,你都知道哪些?有些恆星還沒人體熱乎?
    恆星的直徑大多在0.1個到1708個太陽直徑之間。如果談到極少數尺寸更極端的例子,那麼有直徑為20公裡的中子星,我們可戲稱它們為侏儒恆星,也有目前觀測到的體積最大恆星盾牌座UY,其直徑就是太陽的約1700倍,若換成體積,那它的體積就是太陽的45億倍。
  • 銀河系最大的恆星,體積相當於太陽的18億倍
    在諾大的太陽系中,太陽的質量佔到了99.8%, 其體積是木星的1000倍,而木星的體積是地球的1300倍,可想而知太陽的體積有多大,甚至可以容納130萬個地球那麼大。如此看來,地球在太陽的面前就真的如同螻蟻一般大小了 。
  • 太陽比地球大130萬倍,這顆星球竟比太陽大45億倍
    地球是我們生活的故鄉,很多人都希望能夠踏遍地球的每個地方,然而隨著人類科技在不斷進步,我們逐漸對宇宙有了更深的了解,原來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在宇宙之中僅僅是一顆普通的行星而已,就連體型巨大的太陽也只是宇宙中的滄海一粟。
  • 銀河系有數千億恆星,太陽屬於哪個級別?應該算恆星中的大個子
    但是有的恆星卻遠在成千上萬光年外依然能被人眼直接目擊到,這樣的恆星通常都是藍巨星或者星體活動比擬活潑的大質質變星,比方海山二,間隔我們約7500光年,這顆恆星在1843年的時分曾經一度成為夜空中最亮的恆星,正是由於這個恆星實踐是個雙星系統,其主星質量為太陽的120~200倍質量,擔憂質量為太陽的50~80倍,兩者的星體活動都比擬猛烈,外表溫度很高,所以才幹被我們看到並且目擊到忽然變亮的現象
  • 恆星的冷知識:恆星都有行星嗎?
    恆星能夠變成行星嗎?所有的恆星都有行星嗎?由於新科技、探測器的使用,現在科學家每天都在積累太陽系和宇宙的新數據。我們已經知道,宇宙大爆炸、黑洞、其它星系。今天讓小編和小夥伴們分享一些更多的恆星冷知識。一顆星星在成為恆星的時候可能會失敗,並且開始表現得更像一顆行星,他們沒有足夠的質量可以繼續發光,並且變成矮星。
  • 太陽表面溫度很高,地球內部溫度更高,宇宙中最高溫度是多少?
    如果我們能夠收集到太陽所釋放出來的全部能量,那麼只需要收集一秒鐘,這一秒鐘所釋放出來的能量就足夠全人類使用25萬年的了,當然這是以人類現有的能源需求來計算的。太陽釋放的能量如此巨大,那麼太陽的表面溫度一定很高吧?當然,太陽表面的溫度約為5700攝氏度左右,這個溫度超過了目前已知的熔點最高的金屬。其實如此高溫在地球上也可以找到。
  • 來自太陽的「幽靈粒子」 證實「胖子」恆星的產能方式
    80年來,世界各國的科學家都在想盡辦法去證實太陽碳氮氧聚變循環的存在,直到最近才有了答案。 11月25日,《自然》雜誌發表論文稱,科學家通過高靈敏度檢測器檢測到了太陽碳氮氧聚變循環產生的中微子。對於這些中微子的測量,可以更好地幫助我們解太陽結構和太陽核心內的元素豐度,進一步了解不同恆星的主導能量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