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醫科大學「紅潞參」科研團隊。
八百裡太行,雄奇壯美。每年七八月間,在太行山區的平順、陵川、沁源等地,潞黨參次第花開,雄渾的大山生出一片片溫柔旖旎。
「每到收穫的季節,幾乎家家戶戶的院子裡都鋪滿了潞黨參,連空氣都帶著甜絲絲的氣息。」曹玲亞,這個上黨姑娘在談到家鄉時,連笑容都透著甜蜜。
從太行到秦嶺,輾轉數千裡,採集黨參樣本;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用科研成果幫助農民增收致富。十年間,曹玲亞所在的山西醫科大學「紅潞參」團隊堅持黨參研究。她說:「黨參對我和團隊有著特殊的意義,把精力傾注在熱愛的事情上,是一種幸福。」
「是黨參把我和高建平老師緊緊連在一起」
山西醫科大學藥學院實驗室。見到曹玲亞時,她正坐在顯微鏡前,一邊觀察標本,一邊記錄數據,鉛筆落在紙上沙沙作響……
說起如何與黨參結緣,曹玲亞脫下白大褂,回憶起在大山裡生活的那些日子。
潞黨參特有的味道沁入曹玲亞的記憶深處,那是家鄉的味道。「我生長在長治潞城的小山村。小時候,哥哥常帶著我和妹妹上山採藥,父母頂著烈日勞作,年復一年,可家裡的生活依然捉襟見肘,爸媽也落下了一身病。」
家庭的拮据、家人的健康,直接影響了曹玲亞的人生選擇。她勵志走出大山,學習和醫藥相關的專業。2006年,她如願考取山西醫科大學。在那裡,她遇到了高建平教授。
高建平出生在太行山西麓的盂縣。2003年,她從復旦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後,來到山西醫科大學從事教學科研工作,組建了黨參課題研究組。
選擇的背後,寄託著高建平濃濃的鄉愁。曹玲亞說:「高老師當年留在一線城市很容易,但她最終選擇回來。她每年用大量的時間,奔走於全省各地的山川梁峁,執著於黨參研究,尤其是上黨地區的陵川、平順一帶。用她的話說就是:不能讓太行山上這顆『明珠』蒙塵。」
榜樣的力量潛移默化。2010年,曹玲亞以優異的成績被保送研究生,面對多個專業,她堅定地選擇了高老師的生藥學。
此後十年,在高建平的指導下,以曹玲亞為主要負責人,醫科大本、碩、博相繼有178名學生組成「紅潞參」團隊,忙碌於實驗室,奔走在農田間,成了高校科研與農業實踐之間的一條「紐帶」。
「吃不了苦,就做不成事。在『逆境』裡,總能有新發現」
2010年秋,又一個潞黨參收穫的季節,曹玲亞第一次跟著高建平來到平順縣做課題研究。當她們走進淙上村時,看到村民正把潞黨參隨意碼成捆出售,幾個藥販子不停地壓價:「我要是不收,你的參哪能賣出山嘞。」「唉,那就給上10塊錢拿走吧。」
曹玲亞湊近一看,這參「獅頭鳳尾菊花心」是上等品相,別說一捆了,一顆都很珍貴。「這麼好的參,咋能壓這麼低的價?」曹玲亞質問道。「從哪兒冒出來的,你憑啥說它好?」藥販子反唇相譏。
回到學校,高建平立刻給學生們開會:「我們要集合骨幹科研力量成立攻堅團隊,儘快為潞黨參制定等級標準、整合技術,讓『黨參之王』實至名歸。」山西醫科大學「紅潞參」團隊由此誕生。
給潞黨參定標準,要有海量黨參樣品作為研究基礎。2011年,曹玲亞自告奮勇,和另外一名女同學結伴踏上了採集黨參樣本的漫漫長路。從山西到湖北,從四川到甘肅,她們的行囊裡沒有化妝品、小零食,只有洛陽鏟、樣品盒。兩位姑娘風塵僕僕跨越8個省、64個黨參產區,採集了1682批黨參樣品。
潞黨參生長在高海拔山區,懂行的人常說:「逆境」出好參。為了尋得好參,曹玲亞和同伴壯著膽子爬過不少人跡罕至的高山。有一次,在湖北板橋鎮的大山裡採藥時突遇大雨,她們攔了一輛路過的大巴車回鎮上,車子在山路上緊貼崖壁行駛,忽聽身後一聲巨響,回頭一看,剛剛經過的地方已經被泥石流掩蓋……
採藥、做實驗是對身心的雙重磨鍊。「制定等級標準得用科研數據說話。每次都感覺離成功就一步了,可最終的數據還是不對,那種挫敗感很打擊人。」每到這個時候,曹玲亞就會給老家的親戚朋友打幾個電話,聽聽鄉音、嘮嘮家常,再一頭鑽進實驗室,通宵達旦。
歷經5年、不斷完善,潞黨參質量鑑定指紋圖譜問世,能一次性檢測黨參7個有效成分;又做了近5萬次檢測後,我國首個潞黨參藥材地方標準、產地加工技術規範、藥材等級標準和潞黨參飲片等級標準陸續問世。
權威等級標準提升了潞黨參在市場上的競爭力。「有標準擺在那兒,好東西不愁賣不出好價錢。」趙學良,平順縣東彰村人,在外經商多年後,他回鄉流轉了400畝土地,在科研團隊的技術支持下,成立了潞黨參種植合作社。像趙學良這樣返鄉創業的,平順縣就有100多人。潞黨參,讓曾經的遊子重回故土。
「看著家鄉一天天變美,我們的付出都值得」
曹玲亞清晰記得2011年她來到平順縣佛堂嶺村時看到的景象:低矮的土坯房稀稀落落依山而建,木板門被風一吹「吱呀」作響……「全村加起來,種參不到10畝地。這兒太偏了,種了也賣不上好價錢。」村支書張志建一口接一口地抽著菸袋鍋子。
在佛堂嶺、達駝村、淙上村考察後,曹玲亞發現這幾個村所在的車廂溝一帶,海拔高、溫差大、石多土薄,賦予了潞黨參最好的生長條件。「這一帶的山地很適合種黨參,我們就把示範種植基地建在這兒,給鄉親們帶個頭。」
「學生娃喝的墨水多,可這地咋種你們懂?」當曹玲亞告訴老鄉黨參也有種植標準,不能使用膨大劑、土地要追肥等要求時,很多村民並不接受。「一定要紮下根來,把潞黨參種好,我們帶給農民的不僅是技術和財富,更是知識、意識和思想。」曹玲亞和同學們記住高老師的話,戴上草帽,扛起農具,每天上山種地。三年下來,基地的潞黨參長勢喜人,引得不少藥材商考察採購。
「為啥他們只收基地的參,看了咱的就皺眉?」「按學生娃教的方法種的參就是好,價錢還高哩。」鄉親們口口相傳。打那以後,村民主動找曹玲亞討教種植方法,她把培育出的優質種子和綠色有機肥無償提供給農民。沒用幾年,車廂溝一帶就成了潞黨參買賣的集散地,一等好參從原來十幾元一斤賣到了100多元。「每次回村,都是這家叫那家留,走的時候老鄉把我們送了一程又一程,心裡甭提多暖了。」曹玲亞說。
潞黨參系列標準的出臺,受益者不僅是村民,還有當地企業。由於缺乏潞黨參等級標準,平順縣正來製藥的主打產品「潞黨參口服液」面臨停產。「高老師知道這個事後,帶著我們連夜開車去了平順,把新標準送給了藥廠,對藥品再註冊給予技術指導。好參制好藥,潞黨參口服液很受患者認可,藥廠訂單越來越多。」曹玲亞說,「我當時不理解高老師為什麼這麼著急,後來才知道,這個藥廠關係著周邊6個鄉鎮、2780戶農民的生計。」
10年間,「紅潞參」團隊服務6個縣,免費提供參苗10萬株,免費為8000餘人提供種植培訓,先後與33家合作社籤訂產學研合作協議,平順縣獲批2項國家級潞黨參產業園。潞黨參藥茶、潞黨參飲片、潞黨參含片等產品即將投產,預計新增就業崗位3000多個,戶均年增收2.8萬元……
「咱村的路燈換成太陽能的啦!」最近,曹玲亞到佛堂嶺去作技術指導,發現村裡又有了新變化。磚瓦房上炊煙嫋嫋,水泥路蜿蜒遠方,村民們用鄉音和她打著招呼。「來年合作社還要增加種植面積,到時候你們可來啊。」張志建說。曹玲亞把目光投向村後的大山,仿佛看到夏日明媚的陽光下,一片片鈴鐺樣的白色小花散發著幽幽香氣,漫山遍野,美不勝收……
記者手記
因為眷戀 所以執著
習近平總書記鼓勵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紮根太行山區的山西醫科大學「紅潞參」團隊,無疑是這一要求的積極踐行者。
前不久,在由教育部、國家發改委等多部門主辦的中國國際「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上,「潞黨參振興革命老區項目」從147.3萬個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摘得銀獎。潞黨參在全國影響力最大的高校「雙創」盛會上廣受關注、引得知名藥企接洽,高建平和曹玲亞激動萬分,這一刻,多年執著的堅守綻放出美麗的花朵。
「一片貧瘠的土地上,收穫著微薄的希望。」歌曲《我熱戀的故鄉》中的一句歌詞,正是曹玲亞記憶中當年的故鄉。
因為眷戀,高建平博士畢業後選擇回到故鄉,為中藥材的做大做強默默奉獻;因為眷戀,曹玲亞克服重重困難,執著地在黨參研究這條路上越走越遠。正是對事業、對家鄉的這份摯愛,他們十年如一日,科研攻關,推動高校的智力、技術和項目資源在老區落地生根,幫助鄉親脫貧致富。
「親不夠的故鄉土,戀不夠的家鄉水,我要用真情和汗水,把你變成地也肥來水也美。」採訪中,記者在高建平、曹玲亞的身上看到的正是這樣的勁頭。
近期熱點
文/攝:張秀麗 王勇
原標題:《潞黨參,花開太行山!山西醫科大學「紅潞參」團隊的故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