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個家長打電話,孩子沒考上高中,非常焦急地問以後還想參加高考,現在怎麼辦?
隨著中考成績的公布,又是幾家歡樂幾家憂。那些沒有上普高錄分線的孩子和家長,都在打聽還有什麼辦法能實現三年後參加高考的目標。
本來,在初中畢業階段實現人才分流是一件好事,孩子們根據自己的學習成績以及特長、愛好,給自己正確定位,選擇未來從事偏理論、研究,還是技能、實踐的職業方向。這樣,從個人來說,減少升學、就業壓力;從社會來說,滿足各行各業對人才,尤其是技術人才的需求,從而形成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和社會就業機制,是一個兩全其美的有利舉措。
然而,現實中,職業院校似乎並不受青睞。原因:一,家長觀念還沒有轉變,依然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子女大學畢業,成為白領。這也是一個社會價值取向的問題。二,職業院校的教學質量以及管理還需要進一步的提高,以實際的教育成果,改變人們對職業院校的認知。三,技術工人在現代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價值以及認可度,還沒有達到與大學畢業生相同的水平,這還需要社會機制的不斷完善。
所以,在高考教育改革、職高還沒形成較好氛圍的情況下,家長和孩子如何選擇?個人建議,客觀環境無法改變,根據目前大的教育環境和要求,還得從孩子自身的實際出發來考慮。
第一,孩子學習成績如何。如果離高中錄取分數線相差不遠,或者中考失利,對文化課的學習有興趣,有基礎,那就按照今後參加高考的方向,選擇符合政策規定的、合適的方式進行學習、備考;如果相反,即便將來參加了高考,面對的競爭也只能更加激烈,未必能考入理想的大學,也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第二,孩子自己喜歡什麼。每一個孩子都有他的擅長之處。如果不喜歡、不擅長文化課的學習,那麼順勢而為,選擇他興趣之內的實踐方向,更利於孩子長遠的發展。這時候,家長要有正確的心態,要把關注的重點從學校轉向孩子,孩子是一個豐富的個體,有著無限的潛力,他的主觀能動性將遠遠超過外部的一切因素。
第三,孩子面對抉擇如何考慮。幫孩子講清面臨的形勢與社會實際,聽聽孩子的想法,畢竟他是這件事的主角。孩子最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態與能力,明白自己喜歡幹什麼,認真和孩子交流,幫助他做好人生定位,在青春期關鍵的三年裡健康成長、全面發展。
相信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和社會的不斷發展,職高終將成為孩子健康成長的新起點和促進人才百花齊放的新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