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要用3年成為泛歐泛亞重要供應鏈樞紐城市,是什麼樣的

2020-12-23 澎湃新聞

一杯星巴克咖啡由19個不同國家提供原料,一臺蘋果電腦依賴於全球700多家供應商提供產品和服務支撐,由此可見,供應鏈對增強企業全球競爭力的作用日益凸顯。去年我市召開的國家中心城市產業發展大會提出,打造「一帶一路「最具影響力供應鏈樞紐城市。我市新經濟發展大會也明確提出構建「七大應用場景」,其中就包括大力推進現代供應鏈創新應用。去年8月,成都市被商務部、財政部列為國家首批供應鏈體系建設試點城市。那麼,成都將如何實施供應鏈體系建設,為全國現代供應鏈體系建設提供先進經驗和示範?又將怎樣推進現代供應鏈創新應用?昨日下午,市口岸與物流辦、市經信委、市農委、市商務委、市金融工作局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聯合發布了《成都市關於推進現代供應鏈創新應用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就供應鏈體系建設明確了路徑規劃和方向指引。

A目標、到2020年成都將成為泛歐泛亞具有重要影響力供應鏈樞紐城市

供應鏈的實質是高度融合的產業組織形態,貫穿於產品設計、採購、生產、銷售、服務等全過程,表現為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四流合一」。

市口岸與物流辦主任杜進有稱,此次出臺的方案,重點從供應鏈貫穿主線、供應鏈體系建設、供應鏈水平提升和實施載體、平臺構建、場景應用等方面提出路徑規劃和方向指引。

方案明確提出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為主線,以建設現代化、全球化、智能化、平臺化供應鏈體系為目標,以提升供應鏈敏捷化、數位化、信息化、柔性化水平為手段,以重點產業園區(集聚區)為載體,構建服務生產發展和生活消費的供應鏈高效協同平臺、供應鏈綜合服務平臺、供應鏈金融支撐平臺、供應鏈物流保障平臺,創新運用供應鏈新理念、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通過科技、資本賦能,促進資源要素高效配置、供給需求精確匹配,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供應鏈樞紐城市,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快速成長、開放型經濟發展壯大,大幅提升成都資源要素配置能級水平和深度參與全球經濟競爭實力。

到2022年,全市供應鏈體系更加健全完善,供應鏈新理念、新技術在採購、製造、分銷、零售等領域廣泛應用,供應鏈新模式、新業態快速發展,供應鏈管理功能和服務水平顯著增強,供應鏈管理企業實現集約集聚和創新發展,全面實現與亞洲、歐洲重要樞紐城市之間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高效對接,成為泛歐泛亞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供應鏈樞紐城市。

到2022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庫存率、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分別降低20%、15%以上;肉類、水產品、果蔬冷鏈流通率分別提高到50%、50%、30%以上,流通環節產品損腐率分別降低至5%、5%、10%以下;物流成本佔地區生產總值比率降低至13%以下。全市供應鏈鏈主企業數量排名進入全國第一方陣,力爭20家以上進入全國供應鏈領先企業行列。

B路徑、創新應用六大領域創新應用為所有產業門類推廣樹標杆

方案綜合了國務院辦公廳《關於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明確的六項重點任務,和市委《關於營造新生態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的意見》明確的五項重點工作,提出了工業、商貿流通、農業、物流、金融領域和試點示範等6大類、16大項、50小項重點工作,基本涵蓋了全市可以推廣應用供應鏈的所有產業門類。

同時,重點從加快建設供應鏈採購中心、供應鏈製造中心、供應鏈分銷中心、供應鏈物流中心四個方面提出了現代供應鏈體系建設的主要任務。而這「四個中心」是產業供應鏈上四個重要環節,有利於高標準推進成都打造成為供應鏈樞紐城市。

另外,此次還把發展綠色供應鏈作為成都供應鏈發展的重點,在《實施方案》中予以體現。

六大領域創新運用——

工業領域:重點支持高端產業引進來優勢產業走出去

重點從發展製造業協同供應鏈、發展製造業智慧供應鏈、發展製造業服務供應鏈三個方面進行了任務明確。方案結合成都工業領域的產業特性,通過供應鏈的構建和再造,重點支持高端產業引進來、優勢產業走出去。

在發展製造業協同供應鏈上,既支持企業與企業之間開展協同,也支持開展跨地區、跨行業間的協同,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提升成都製造業的核心競爭力;

在發展製造業智慧供應鏈上,參照先進發達國家發展模式,重點推行柔性化製造和準時制生產,實施精益採購、精益配送、精益生產、精益物流,減少庫存積壓,降低生產成本;

在發展製造業服務供應鏈上,鼓勵生產製造龍頭企業「主輔分離、主業歸核」,深化專業分工,發展「百年老店」,支持私有平臺公用,實行「以強帶弱」,提升供應鏈全鏈條的生存力、議價力、整合力、競爭力,推動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商貿領域:支持傳統流通企業向供應鏈服務企業轉型升級

重點從建設融入全球的跨境供應鏈交易平臺、建設對接採購生產的供應鏈協同平臺、建設提升產業層級的供應鏈服務平臺三個方面進行了任務明確。

在建設跨境供應鏈交易平臺上,主要基於未來成都消費能級提升、跨境商品交易潛力巨大、「蓉歐」班列品牌和競爭力日益增強等綜合因素考慮,重點是補齊供應鏈平臺建設與「一帶一路」通道發展水平不相適應的短板;

在建設商貿對接採購的供應鏈協同平臺上,區別於生產企業與生產企業之間的協同平臺,重點建設商貿流通企業與生產企業的協同平臺,主要解決生產企業的採購分銷、物流配送、庫存管理等問題,支持生產企業專注於核心業務;

在建設商貿供應鏈服務平臺上,主要是針對新零售對傳統商貿活動的影響,重點支持傳統流通企業向供應鏈服務企業、傳統實體商品交易市場向線上線下融合電商企業轉型升級,提升服務水平,促進成都商貿行業發展。

農業領域:構建農產品全程質量追溯體系

重點從構建農業供應鏈生產體系、構建農業供應鏈交易體系、構建農業供應鏈追溯體系三個方面進行了任務明確。

在構建農業供應鏈生產體系上,主要結合成都地區農業生產的區域特性和已有創新模式提出的發展重點,通過供應鏈生產體系的構建和大數據分析解決農業生產領域的周期性波動問題,減少生產資源的浪費;

在構建農業供應鏈交易體系上,主要是在農民與市民之間搭建信息發布、交易撮合、物流配送等平臺,重點解決農民「賣菜賤」、市民「買菜貴」,工業品「難下鄉」、農產品「難進城」等問題;

在構建農業供應鏈追溯體系上,主要支持農產品生產、流通、交易等全過程的質量追溯體系建設,提升農產品供應質量,確保食品安全,同時融入「一帶一路」倡議重點推動「天府糧」「成都味」大規模「走出去」和國外農產品高質量「引進來」。

物流領域:發展「鐵公機「物流三大網提升通道保障能力

重點從提升物流通道保障能力、提升物流園區運營能力、提升物流專業配送能力三個方面進行了任務明確。物流是支撐產業供應鏈的四大核心要素之一,物流領域發展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於供應鏈管理的綜合效能。

在提升物流通道保障能力上,主要結合全市物流規劃,提出了發展「空中物流網」「陸上物流網」和「公路物流港」的總體思路,為物(產品)的流通提供最基礎、最關鍵的保障;

在提升物流園區運營能力上,主要基於物流園區未來發展需要,結合前期的專題調研報告,形成了「傳統物流園區向現代供應鏈運營管理中心轉型發展」的定位;

在提升物流專業配送能力上,重點支持發展快遞物流、電商物流、大件運輸、冷鏈運輸、多式聯運等,切實提高專業物流配送服務於產業經濟發展水平。

金融領域:支持發展供應鏈金融業務

重點從發展供應鏈金融服務機構、發展產融結合供應鏈金融、防範重大供應鏈金融風險三個方面進行了任務明確。

在發展供應鏈金融服務機構上,主要是從部分企業無專業金融人才考慮,切實解決目前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財務成本高等問題;

在發展產融結合供應鏈金融上,主要支持發展供應鏈金融業務,這既是目前成都金融業的「短板」和未來成都金融市場的「藍海」,也是供應鏈上下遊企業的迫切需要,是為產業賦能和新經濟快速成長提供的堅強「後盾」;

在防範重大供應鏈金融風險上,鼓勵金融企業創新監控手段,運用區塊鏈等新技術來確保金融安全。

試點示範:今年6月份啟動第二批試點項目評選

重點從開展國家供應鏈體系建設試點和開展重點產業供應鏈創新示範兩個方面進行了任務明確。

國家供應鏈體系建設試點賦予了物流標準化、供應鏈平臺和重要產品追溯三項任務,目前我市已評選出首批試點項目,今年5月還將組織中期評估,並根據評估情況優化試點方向和試點內容,計劃6月份啟動第二批試點項目的申報、評選、建設和總結、驗收工作,全力推動國家供應鏈體系建設試點任務圓滿、順利完成。

重點產業供應鏈創新示範將重點推動川酒、中藥材加工生產製造的供應鏈升級改造,優化生產流程、強化資源整合,切實降本增效;重點建設全球生物醫藥供應鏈服務中心,打造「專業園區+綜保區+國際空鐵」的口岸功能體系和一站式通關平臺,實現生物醫藥「大進大出、快速通關」,形成全球化服務能力。

C保障、五大措施共同推動成都加快建設供應鏈樞紐城市

方案從「立足現有、滿足需要、方便落實」出發,提出了健全推進機制、加大政策扶持、強化人才支撐、發展行業組織、壯大市場主體五個方面的保障措施。

其中,在健全推進機制方面,將建立完善供應鏈統計指標體系和動態資料庫,定期發布統計數據和年度報告。同時,科學總結國家供應鏈體系建設試點經驗和成功做法,形成符合成都實際、具有成都特色的政策制度成果。

在政策扶持方面,通過用活用好國家、省市現有支持產業跨界融合、運作模式創新、促進外資增長等供應鏈領域相關政策措施,加大引導政策和財政資金對供應鏈管理服務企業的傾斜支持力度。推動市級財政資金由支持項目、設施建設向支持優質產品、服務轉變,實現對供應鏈服務企業重點扶持。支持供應鏈管理企業在物流集中發展區設立區域分撥中心,鼓勵供應鏈核心企業申報國家供應鏈體系建設試點。支持符合條件的供應鏈管理企業申報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

在強化人才支撐方面,加大供應鏈人才隊伍引進和培養,鼓勵引進國內外供應鏈專業人才,支持市屬高校和職業技術院校開設供應鏈專業,建設供應鏈專業化培訓平臺和實訓基地,加大培養供應鏈領域專業性、實用性人才。依託在蓉高校、企業、院所、協會等,探索建立供應鏈人才聯合培養機制,培養善於運用供應鏈思維指導工作和實施管理的各類人才隊伍,發展熟悉前沿知識、研究未來發展方向和提供解決方案的供應鏈專業諮詢機構及智庫。

在發展行業組織方面,推動籌建供應鏈行業協會,加強與國際、國內供應鏈商協會和行業組織的交流合作,搭建政企溝通協作平臺和渠道。推動組建供應鏈聯盟,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推進企業聯盟化發展。大力發展本地供應鏈專業諮詢機構和智庫,整合供應鏈領域專家學者、業界精英,承擔課題研究、市場諮詢,提供供應鏈一體化解決方案,為全市供應鏈發展提供態勢感知、趨勢預測、政策設計、決策判斷、平臺運營、對外合作等方面的服務和支持。

在壯大市場主體方面,鼓勵傳統運輸、倉儲企業向供應鏈上下遊延伸,提供完整供應鏈解決方案,引進培育國際國內領先的第三方物流企業、供應鏈管理企業。吸引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研發中心、銷售中心、物流中心、結算中心和營運中心等功能性機構落戶成都,培育一批具有亞太供應鏈運營功能的高能級物流總部。加快供應鏈與網際網路、物聯網深度融合,加快新技術應用和管理模式創新,培育一批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示範企業。

新聞連結

總計劃投資約9億元,成都首批13個試點項目亮相

成都的新經濟發展大會明確提出構建現代供應鏈等七大應用場景,著力培育新經濟發展市場沃土。去年8月,成都市被商務部、財政部列為國家首批供應鏈體系建設試點城市。在昨日下午舉行的推進現代供應鏈創新應用實施方案新聞發布會上,公布了我市首批供應鏈體系建設13個試點項目。這些試點項目總計劃投資約9億元,建設內容涵蓋了商務部、財政部試點通知要求的物流標準化、供應鏈平臺和重要產品追溯三個方面,將推動供應鏈體系三大領域創新發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物流標準化項目(7個)

(一)開放式託盤循環共用平臺建設

建設企業:四川九州集託科技有限公司

計劃投資:720萬元

建設目的:通過對託盤等集裝單元器具在生產、商貿、物流行業運用狀況的深入調查研究,廣泛分析國內外市場環境的差異,創造性地提出並建設全國首個開放式託盤循環共用服務平臺——集託網。

建設重點:一是整合社會託盤、物流和金融服務資源,採用O2O模式提供託盤的線上交易(租賃)、線下服務等諸多功能;二是對平臺管理的社會託盤配置符合GS1標準的標籤,應用物聯網技術實時追蹤使用狀況,減少社會空盤閒置,節約和保護社會公共資源;三是擴大託盤迴收服務網點,實施空盤配送、回收、返修和裝卸等配套服務,推動託盤租賃企業全程帶板運輸,提升貨物裝(卸)載效率,減少貨損和包裝費用,降低物流成本。

(二)現代醫藥物流中心標準化項目建設

建設企業:四川九州通醫藥有限公司

計劃投資:8000萬元

建設目的:主要實施與標準託盤銜接配套的存儲、裝卸、堆垛、搬運、包裝、分揀、信息識讀等設施設備購置和配送車輛改造。

建設重點:一是新建現代醫藥標準化物流中心,主要包括標準化立體倉庫、標準倉儲分揀配送中心等3萬平方米的倉儲面積建設,提高物流中心庫容量,實現年儲藥品(產品)170萬件;二是購置與標準託盤相銜接配套的電動叉車、月臺、掃描設備、配送車輛等標準物流設施設備200餘臺(套),提升出入庫作業效率;三是建設物流供應鏈信息共享平臺,推進託盤條碼與商品條碼、箱碼、物流單元代碼之間的信息互聯互通;四是推動成都總倉到四川各地市州的全程帶板運輸,構建具有九州通特色的內部和外部託盤循環共用體系。

(三)電商倉配一體化標準體系建設

建設企業:四川順豐速運有限公司

計劃投資:2700萬元

建設目的:主要實施專業化電商倉配系統、電商一站式服務體系建設和標準託盤循環共用推廣應用。

建設重點:一是升級改造2萬平方米的倉儲配送中心和4萬平方米的分撥中心,形成功能完善、配置標準的倉配設備體系;二是開發倉配一體化管理信息系統,構建與電商對接的倉配管理系統和大數據分析系統,為電商銷售、市場分析、物流配送管理提供增值服務;三是購置叉車、分揀、手持終端識讀等配套設備,提高裝卸載作業效率;四是推廣客戶工廠與順豐配送中心,順豐配送中心與配送網點之間全程帶板運輸,推動標準託盤的多環節應用。

(四)託盤聯運和配套設施設備更新改造

建設企業:四川蘇寧物流有限公司

計劃投資:1500萬元

建設目的:分為四個階段完成對現有倉庫和分撥中心的標準化升級改造。

建設重點:一是升級改造5萬平米倉庫,購置標準化高位立體橫梁式貨架,商品倉儲能力由320萬件提高到480萬件;二是對現有的非標託盤全部替換成1200mm×1000mm的標準託盤;三是購置電動叉車、條碼機、無線RF掃碼槍等配套設備,人均裝卸作業能力提升3倍;四是升級現有物流信息管理系統,推動供應鏈各環節設施設備和信息數據的高效對接;五是開展安利、PPTV電視、先鋒電視等上遊生產商和蘇寧全國網點之間的全程帶板運輸,有效控制商品流通損耗率在0.2%以內,物流成本下降10%以上。

(五)成都京東託盤配套設施設備更新改造

建設企業:成都京東世紀貿易有限公司、江蘇京東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聯合建設

計劃投資:4780萬元

建設目的:主要實施設備標準化建設和帶板運輸體系及操作流程建設。

建設重點:一是升級改造現有卸貨(月臺)設施;二是購置高位貨架,把現有的非標託盤全部替換成1200mm×1000mm標準託盤;三是購置電動叉車、自動搬運車;四是推動全國263個大型倉庫、7個TC轉運中心和供應鏈上下遊企業之間全面開展帶板運輸。

(六)蒲江水果現代農業物流中心物流標準化建設

建設企業:蒲江陽光味道市場經營管理有限公司

計劃投資:4.5億元

建設目的:建成規模350畝的蒲江水果現代農業物流中心,主要包括2噸保鮮氣調庫及配套加工設施、電子交易平臺、採後處理中心、水果展示交易中心、信息管理中心、物流配送中心、水果主題配套酒店等,其中物流標準化項目擬投入經費1500萬元。

建設重點:一是蒲江水果現代農業物流中心的7000噸保鮮倉儲中心配備高架庫貨架,全面使用標準託盤和符合規定的周轉箱(筐);二是新建物流信息化管理系統,實時監測和自動調節庫內溫溼度指標,構建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形成「溯源碼+紙質合格證+電子合格證」的獨特模式;三是推動從採摘源頭到物流中心(氣調倉庫)以及銷售網點之間的全程帶板運輸,減少「碰貨」次數,降低貨損率,提高經濟效益。

(七)成都中外運物流標準化項目建設

建設企業:成都中外運物流有限公司

計劃投資:600萬元

建設目的:實施標準託盤設施更新改造。

建設重點:一是增設標準化貨架1萬個,逐步把現有的非標託盤全部替換成1200mm×1000mm標準託盤;二是新購電動叉車12臺、電動託盤車4臺,提高標準託盤的流轉效率;三是改造FR揀選系統,組織軟體升級,掃描槍、伺服器等購買;四是工廠、RDC和經銷商(門店)間的全程帶板運輸,降低人工成本和資源損耗。

二、供應鏈平臺(4個)

(八)醫療器材供應鏈協同平臺建設

建設企業:國藥集團四川省醫療器械有限公司

計劃投資:1400萬元

建設目的:應用物聯網、大數據、雲服務等先進技術,通過開發MD—HUB物流信息平臺、GS1標準電子貨單協議EPCIS伺服器,實現ERP、WMS、SPD、智能耗材櫃等系統通過標準接口實現互聯互通及與生產商、供應商、醫院系統對接,實現需求、庫存和物流信息的實時共享,提高協同計劃、自動預測和補貨能力。

建設重點:一是建設醫療器械第三方物流平臺;二是推動ERP和WMS系統升級、SPD院內物流系統推廣,實現與廠商、經營企業、醫院系統對接;三是推廣應用SPD+智能耗材櫃,通過「物聯網+共同配送+SPD」,實現高值耗材的精細化管理和智能倉儲、智慧物流;四是建設MD—HUB物流信息平臺,促進供應鏈與平臺相關信息數據傳輸交互順暢;五是開發GS1標準電子貨單協議,實現業務系統與追溯系統的無縫融合。

(九)積微物聯CIII供應鏈交易平臺建設

建設企業:成都積微物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都積微物聯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成都達海金屬加工配送有限公司聯合建設

計劃投資:5900萬元

建設目的:以積微電商為線上平臺,達海實體物流為線下基礎,供應鏈金融為核心,產業鏈整合為抓手,建設各個產業相互依託,共生、共贏、共享的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O2O供應鏈生態圈。

建設重點:一是升級改造現有的西南地區最大的鋼鐵、釩鈦現貨交易電商平臺和網際網路+物流運輸平臺,以線上交易為核心,逐步向供應鏈兩端延伸;二是線下加大構建輻射全國的達海物流綜合體系;三是跨界進入化工、木材、石材、糧油等大宗商品行業,複製和購建不同類型的「四流合一」產業供應鏈生態圈,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創新發展。力爭2019年實現營業收入150億元,平臺交易額突破700億元。

(十)1919酒類供應鏈交易平臺建設

建設企業:壹玖壹玖酒類平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計劃投資:5000萬元

建設目的:致力於打造從廠家到消費者之間最快捷、成本最低、推廣效率最高的集訂單、採供、物流、數據營銷一體的O2O酒類新零售平臺。

建設重點:一是對現有的1919酒類供應鏈交易平臺、SAP系統支持服務和數據分析服務功能進行升級優化,通過建立線上線下有效結合、立體聯動的信息化酒類立體銷售平臺,保證了性價比最優;二是構建強大的物流配送體系,實現了19分鐘快速配送;三是建立從生產廠家源頭開始的全程質量追溯,確保產品質量。平臺發展(擴張)迅速,預計2019年營業收入達到100億元,平臺交易額將突破20億元。

(十一)成都傳化智慧供應鏈綜合服務平臺建設

建設企業:成都傳化公路港物流有限公司

計劃投資:3200萬元

建設目的:旨在破解傳統供應的「四難」問題(流通企業與製造企業融合難、上下遊企業之間協同難、信息資源共享難、車貨精準匹配難),依託傳化智能信息系統,打造智慧供應鏈綜合服務平臺。

建設重點:一是升級改陸鯨APP、易貨嘀APP和智慧物流系統(TMS),提升信息化服務功能,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共用;二是建設集幹線運輸、分撥配送、信息化管理於一體的聯運集配中心;三是構建集「網際網路+金融服務+油料服務」於一體的運營模式,提昇平臺粘性;四是打造商業管理服務中心,提供政策諮詢、業務培訓、財務管理等配套服務功能。

三、重要產品質量追溯(2個)

(十二)跨境商品流通追溯與質量檢測數據協同服務雲平臺建設

建設企業:成都博宇科技有限公司

計劃投資:1700萬元

建設目的:依託長期在產品流通和質量追溯方面已有的技術儲備和經驗積累,構建以數據為驅動的先進信息服務體系為出發點,以提供覆蓋供應鏈全流程的產品流通與質量溯源為目標,形成服務於「一帶一路」國際貿易的重要產品質量追溯支撐體系。

建設重點:一是建設集產品溯源數據(交換)標準、數據服務體系、數據應用接口統一的數據服務平臺;二是建設集自動識別採集、安全隱私保防和跨境流通供應鏈業務協同的跨境追溯、質量檢測支撐體系;三是建設重要產品跨境追溯O2O示範應用,完成至少兩類重要跨境商品的追溯應用和南非、西非及「一帶一路」部分國家的「成都出品商品體驗館」建設。

(原題為《聚焦 | 實施六大類創新運用 到2020年成都建成供應鏈樞紐城市》來源:成都日報 記者:楊富)

(十三)以批發市場為中心的重要產品追溯體系建設

建設企業:成都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有限責任公司

計劃投資:1750萬元

建設目的:主要以市場海鮮、食用菌兩大品類為突破口,打造重要產品質量追溯、流通追溯體系,一方面將準入體系向上延伸到基地,實現基地備案,從源頭上有效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另一方面,將追溯體系向下延伸,搭建系統信息平臺,重點對接下遊餐飲企業,推動信息開放共享,確保政府有效監管。

建設重點:一是整合優化「智慧食安」溯源防範體系,通過升級來貨備案系統、客戶管理系統、重要產品管理系統等,實現全鏈條的客戶流通數據整合和大數據分析,提升應用管理水平;二是開發上遊備案基地動態查詢、跟蹤系統,以二維碼等為信息載體,實現從基地源頭開始嚴控食品安全;三是開發檢測信息對外開放共享平臺,將檢測信息與政府監管部門進行對接,確保有效管理;四是搭建線上線下展銷平臺,推動「天府糧」「成都味」等特色產品大規模出走去和國外優質產品高質量引進來。

(原標題《聚焦 | 實施六大類創新運用 到2020年成都建成供應鏈樞紐城市》)

相關焦點

  • 下一步,成都將成為泛歐泛亞重要供應鏈樞紐城市
    下一步,成都將成為泛歐泛亞重要供應鏈樞紐城市 2019-12-23 09: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成都將打造成為泛歐泛亞重要供應鏈樞紐城市
    為貫徹落實我市建設「一帶一路」供應鏈樞紐城市戰略部署,全面改善供應鏈營商環境,加快推進現代供應鏈創新應用,持續構建現代化、全球化、智能化供應鏈體系,近日,我市正式印發了《關於精準支持現代供應鏈體系發展的政策措施》(以下簡稱《政策措施》)。
  • 成都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解密: 打造泛歐泛亞經濟高地 形成西部共享...
    今年9月,國家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聯合印發《關於做好2019年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工作的通知》,共有23個物流樞紐入選2019年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名單。依託成都國際鐵路港,成都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成為首批入選點位,成都也由此成為西南省份唯一以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入選的城市。
  • 成都引領內陸城市崛起 泛歐泛亞門戶樞紐建設成效凸顯
    目前,中歐班列(成都)已經開通10餘條線路,覆蓋歐洲主要城市。物流通道的暢通促進了外貿的逆勢大增。今年上半年,成都實現進出口總額3230.9億元,同比增長23.5%。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歐盟、東協貿易額增長45.4%、42.1%、28.2%。這些數據表明,成都的泛歐泛亞門戶樞紐建設成效凸顯。
  • 成都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構建蓉歐樞紐泛歐泛亞開放經濟高地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聯合印發《關於做好2019年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工作的通知》,公布了2019年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名單,成都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名列其中。成都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以打造蓉歐樞紐、泛歐泛亞開放經濟高地為目標,深入實踐「蓉歐+」戰略,協同區域物流平衡發展,帶動產業要素高效流通,推動區域產業轉型升級,致力於發展成為成都建設西部國際門戶樞紐的核心支撐、中西部特色樞紐經濟創新發展引擎、世界深耕中國西部的戰略支點。
  • 中歐班列(成都)開行七周年 泛歐泛亞「開放樞紐」漸成型
    每經編輯:楊歡圖片來源:成都青白江供圖2013年4月26日,中歐班列(成都)從成都青白江始發,架起快捷暢通的亞歐大陸橋,為中西部開放型經濟的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如今,中歐班列(成都)步履愈發成熟穩健,闊步邁向新的高度。主動服務「一帶一路」倡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西部陸海新通道等國家戰略,助推成都國際鐵路港打造泛歐泛亞「開放樞紐」。
  • 範銳平:青白江要講好「國際化故事」,打造泛歐泛亞...
    本文原標題:《範銳平:青白江要講好「國際化故事」,打造泛歐泛亞開放型港口城市》作為西南地區首個工業區的青白江,進入新時代,更是成為西部國際陸海聯運大通道的重要口岸,亞洲最大國際鐵路港之一。今天,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範銳平前往青白江區現場辦公。
  • 中歐班列(成都)開行7年 助推成都國際鐵路港打造泛歐泛亞「開放...
    自首趟班列開行至今,中歐班列(成都)已整整7周年。  7年來,成都國際物流通道全面拓展,朋友圈越來越大,12條國際鐵路和海鐵聯運通道,境外直達站點增至26個,境內互聯互通城市擴至15個,輻射範圍拓至歐洲、日韓、東南亞和美洲東海岸地區。  7年來,中歐班列累計開行超過5000列,年均增長率達120%以上,進出港貨值從2017年的577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1250億元。
  • 全國首創 供應鏈指數平臺明年亮相成都
    昨日召開的此次大會明確提出,加快建設現代流通體系,以全球視野構建國際戰略通道,以供應鏈思維深化流通服務,大力發展供應鏈物流、保稅物流、電商物流等,加快建設國際門戶樞紐城市,賦能先進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協會自去年正式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集聚供應鏈上下遊兩大資源,拓寬航空和鐵路樞紐功能和帶動力,實現先進生產性服務業在更大範圍、更廣深度參與國際分工和合作。」
  • 全國首創 供應鏈指數平臺明年亮相成都 將於8月正式上線
    昨日,成都市先進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大會結束後,成都市現代物流產業生態圈聯盟執行秘書長、成都市供應鏈協會秘書長王智超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成都市供應鏈協會正聯合高校和專業機構打造全國首創的供應鏈指數平臺,將於明年8月正式上線。
  • 成都又提了幾個「小目標」
    對經濟貢獻持續增強,2019年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佔成都GDP比重達30.2%,較2017年上升了2.6個百分點。 到2035年 打造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具有「一帶一路」資源配置能力的金融中心、具有亞歐輻射能力的樞紐型信息中心、具有亞歐輻射能力的樞紐型流通中心,建設成為泛歐泛亞服務網絡體系中的重要中樞。
  • 構建「空中絲路」和「陸上絲路」 四川打造泛歐和泛亞走廊
    構建「空中絲路」和「陸上絲路」 四川打造泛歐和泛亞走廊 這是成都開通的第100條國際地區航線。  在空港50餘公裡之外的成都國際鐵路港,如今也呈繁忙景象。去年,往返於成都和波蘭羅茲、德國紐倫堡、荷蘭蒂爾堡的中歐班列「蓉歐快鐵」共開行460趟。今年,「蓉歐快鐵」計劃開行1000趟。  四川緊緊抓住「一帶一路」的對外開放新機遇,以加快構建「空中絲路」和「陸上絲路」為起點,打造泛歐和泛亞走廊。
  • 2018年中歐班列(成都)開行量穩居全國第一
    四川一躍成為中國內陸開放新高地。經過五年多的運營,中歐班列(成都)已成為國內開行數量最多、運行頻次最高、輻射區域最廣、運輸時效最優的中歐班列。借力中歐班列的開行,成都在國際通道拓展、樞紐功能完善、運行機制創新、跨境貿易聚集、臨港產業承接、對外開放合作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加快建設「蓉歐樞紐」,全力打造泛歐泛亞開放型港口城市。
  • 成都未來5年什麼樣?
    02產業規劃:由消費市場轉化為產業動能城市興衰循環發展,起決定作用的主要是城市的產業。「十四五」時期,成都將面臨定位之變,轉入建設泛歐泛亞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門戶樞紐城市、加快邁向世界城市的新階段。成都用怎樣的產業支撐城市發展?企業的聲音著眼於困境也著眼於突圍。
  • 重慶與成都未來主要在這些領域展開競合
    重慶十四五規劃提出,2035年進入現代化國際都市行列。  事務君查詢了一下,「國際都市」和「世界城市」的定義,從狹義上講,國際大都市是城市國際化的中級階段,而世界城市是城市國際化的高級階段。  成都2025年主要目標:  ◎全國重要的經濟、科技、金融、文創、對外交往中心和國際綜合交通通信樞紐核心功能邁上新臺階。
  • 全面打響「成都服務」品牌 成都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總規亮相
    國際普遍認為,當服務業佔GDP的70%、生產性服務業佔服務業的70%時,城市進入了以創新為主動能的服務經濟時代。2019年,成都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達5143.1億元,較2017年增長1302.8億元,年均名義增速達15.7%。多經濟貢獻持續增強,2019年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佔成都GDP比重達30.2%,較2017年上升了2.6個百分點。
  • 發展先進生產性服務業 成都未來怎麼幹
    到2035年,打造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具有「一帶一路」資源配置能力的金融中心、具有亞歐輻射能力的樞紐型信息中心、具有亞歐輻射能力的樞紐型流通中心,建設成為泛歐泛亞服務網絡體系中的重要中樞。在全球產業深度專業分工合作的背景下,生產性服務業成為全球產業競爭的戰略高點。同時,依託便捷的對外聯繫通道和高能級開放平臺,生產性服務業充分發揮資源優化配置功能,不斷擴大服務半徑,形成連結全球的供應鏈服務網絡,提升區域輻射帶動能力。在增強樞紐循環方面,《規劃》提出,要構建引領區域、輻射國內、服務國際的供應鏈網絡。
  • 中歐班列(成都)7年累計開行超過5000列,泛歐泛亞「開放樞紐」漸成型
    紅星新聞記者4月26日獲悉,2013年4月26日, 響應「一帶一路」倡議,中歐班列(成都)從成都青白江始發,架起快捷暢通的亞歐大陸橋,從而打破西部地區發展外向型經濟必須依賴港口的歷史,為中西部開放型經濟的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自首班開行至今,中歐班列(成都)已整整七周年。
  • 成都將成為繼北京上海後,第三個同時擁有兩座國際機場的城市
    目前來說成都作為國內第四大航空樞紐是當之無愧的,吞吐量達到廣州的75.9%,但國際吞吐量僅有廣州的34.6%,且與後面的杭州蕭山機場差距不大。近年來,成都的航空市場發展態勢驚人,雙流機場旅客吞吐量繼2012年突破3000萬人次後,2015年突破4000萬人次,2018年達到5295萬人次,成為第四個邁上5000萬臺階的機場,躋身世界機場排名前32位。
  • 1+4+4+1 成都將構建連結全球的高能級生產性服務經濟體系
    結合成都城市長遠發展目標,《規劃》提出近中遠三個階段目標。其中,到2025年打造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研發中心、具有中國西部資源配置能力的金融中心、具有全國輻射能力的信息中心、具有亞歐影響力的流通中心,建設成為全國總部經濟匯聚新高地。